•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酒精计划

    酒精计划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其它2020

    主演:麦斯·米科尔森,托玛斯·博·拉森,马格努斯·米兰,拉斯·兰特,玛丽亚·邦妮薇,海伦娜·赖因科德·纳曼,苏西·沃德,艾伯特·鲁德贝克·林哈特,弗莱德瑞克·温瑟·拉斯穆森,多尔特·回斯特德,莫滕·桑博,奥勒·杜邦,比尔·克林顿,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让-克洛德·容克,安格拉·默克尔,欧尔班·维克托,尼古拉·萨科齐,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Silas Cornelius Van,Martin Greis-Rosenthal,Magnus Sjørup,Aksel Vedsegaard,Gustav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熔炉

    • 中字

      我老婆是大佬3

    • HD中字

      托芙

    • HD

      两个小八路

    • HD

      我们曾经是战士

    • HD中字版

      复仇之渊

    • HD国语版

      四目先生

    • HD中字

      幸运日

     剧照

    酒精计划 剧照 NO.1酒精计划 剧照 NO.2酒精计划 剧照 NO.3酒精计划 剧照 NO.4酒精计划 剧照 NO.5酒精计划 剧照 NO.6酒精计划 剧照 NO.16酒精计划 剧照 NO.17酒精计划 剧照 NO.18酒精计划 剧照 NO.19酒精计划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片将围绕马丁(米科尔森饰)和他三个朋友展开,这四个高中老师为了摆脱日常的循规蹈矩,开始了一项持续醉酒的实验。虽然计划最初很成功,但最终失败了。

     长篇影评

     1 ) 我爸可能会喜欢的电影

    这是丹麦、瑞典和荷兰共同出品的电影,于是我难得在伦敦的电影院看字幕电影。

    四个中年老友都在某小镇的学校当老师,日复一日过着了无生趣的教学生活。一次生日聚会聊到某挪威心理学家的新理论:当人体内的酒精含量到达0.5%的时候,人是最放松最有创造力最开放的时候,所以人就应该喝酒。(妈呀这真的不是大英帝国的论文吗!!!!)

    于是……四个人开始了他们严谨的实验:带酒精和酒精测试仪(查酒驾那种)去上课,看看什么酒精水平下课上得最好。四个人还很认真的写了论文……………(这可能是北欧精神……)从低于0.5%的效果到1.2%的状态到“极大值”(也就是……喝到醉倒在路边那种)的“测试”。

    怎么说,非常,Hmm,难以界定的一类片子吧。里面包含了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友情爱情、中年危机、葬礼和毕业典礼。

    就好像每个人的生活,你总不知道什么会先来,你可能无法掌握,也不想随波逐流,更不想失去控制。

    或许就是有那么一个奇怪的界限。人生什么样的调味料都要有个度。

    Mads Mikkelsen真的太奇妙了,他这张冷峻的脸,居然可以从细微处窥见他内心的斑纹。最后的爵士芭蕾太赞啦!大叔跳得太有力量了!

     2 ) 酒醉的人生

    我爸几乎可算作完美的丈夫和父亲,我妈唯一吵架的点就是喝酒,现在来看我爸当时喝得并不多。但每次醉酒总会判若两人,大喊大叫,诉说自己的不平。

    小时候我总是十分害怕,看他喝多了就躲得远远的。到了能喝酒的年纪,天然抗拒,后来,后来是怎么就喝上酒了呢?是因为要在同龄人面前证明什么?是和男友寻求刺激?是工作后免不了的应酬?还是就想喝一点,纯粹为了开心?不知道,总是喝酒快到让对方吓到,也许只想求一个迅速的醉?

    麦叔和他的同事们喝酒的缘由十分简单,工作死气沉沉,爱人已成陌路,生活的一地鸡毛让人要疯掉。有意思的是,他们不是为了逃避,反而是为了改变,0.05%的酒精似乎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然而通过外力的加持终究是不长远的,一切朝着意料之中的方向发展,酒精只是酒精而已,不是灵丹妙药。然后,有的人绝地求生,有的人葬身大海。

    青春是什么?是梦

    电影中以老师和学生互为镜像,表面上年轻人奔放洒脱,放荡不羁,实际为前程、为存在感忧心忡忡;中年人深陷泥潭,像永无出头之日,却锐意改变,不甘心屈服。

    如果世界上有这样的东西呢,对身体没有伤害,让你开心你让振奋,把你的潜能全部爆发,你会上瘾吗?

     3 ) 酒精这件小事

    酒,这个东西,在我心中一开始是个贬义词。

    童年,父亲很能喝,在国企的供销科,每周有两三次应酬。我的记事似乎就始于父亲的一次醉酒,被邻居送回来,躺在沙发上不住地吐、说胡话,母亲在一旁忙里忙外焦头烂额。

    再往后,父亲醉醺醺地回家似乎成了常态,不过不管喝了多少总能自己摸着回家的路,到家脱衣上床睡好,不惹别的烦恼。

    此刻的我,觉得酒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东西,我以后一定不要这样。

    后来,我成年了。高考后在各种庆祝上开始放开喝酒。此时于我,喝酒成了一个仪式,在吵杂的场合大家都喝多了更加吵吵闹闹成了一个标准流程。年轻气盛如彼时,不管喝了多少我都在提醒自己我了喝酒需要保持清醒保持清醒保持清醒保持清醒。

    醉酒,回家,呕吐,看书,呕吐,看书,睡觉。不明白为什么要喝酒,喝就对了。

    大学,工作初始,喝酒的场合非常少。毕业前的春节,和父亲两人就着一锅羊肉火锅,我喝吐了,父亲依然镇定自若。

    此后,我再也不会在酒桌上来者不拒了,成了开局装孙子的一员。

    我的工作并没有应酬的需要,而父亲依旧终日参与各种酒局。似乎我的饮酒生涯应该止步于此。

    但是我总是想搞清楚:为什么人要喝酒?为什么会有人爱喝酒?

    因为那时候的我似乎从未真正享受过饮酒。

    在此后的工作生活,我开始思考并展开各种实践。

    在马来,和当地同事畅饮啤酒。在印度,不敢外出只能和新加坡同事每天一杯Bloody Mary。在欧洲,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和美国同事在多瑙河边喝上一杯。

    “原来喝酒是这样的?不用每次都喝到吐?”

    再之后,开始尝试不同的酒,逐步体会到了喝酒的乐趣。尤其威士忌,每试新的一瓶都有不一样的体验。

    酒后的状态似乎能极大地抬高自己的感知力,整个人耳清目名,休息日边喝酒边看电影成了自己莫大的享受。

    之后一天,被工作中一个项目烦恼了许久的我和朋友约了一家居酒屋,点了杯嗨棒,喝入口中的第一口解答了萦绕心中的问题:

    - 为什么人要喝酒?为什么会有人爱喝酒?

    - 因为真的放松。

    那一刻,我似乎真的理解了父亲。作为一个沉默付出的传统父亲,在这一刻可能才能真正得到放松。

    ————————————-

    回到头,我的饮酒体验似乎都在这部电影中有了描写。

    酒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和工作表现?可以,但是如何把握度和保持很难。酒会让人亢奋、大胆、思绪敏捷、耳清目明,但是如何保持这个状态,并不是不停喝就可以的。

    可惜很对人想不明白,只会不断喝下去,直到彻底失去判断力和理智,一如电影中。

    酒只是工具,怎么使用,还是得看人。

     4 ) 存在主义的痛苦与快感

    这是一个混沌荒谬的时代,我们的精神裹挟在无尽的痛苦之中,而这种痛苦在荒谬的世界之中的一分一毫之中都能够轻松的击溃无数的普通人,时至今日,我们探讨内卷,探讨打工人,探讨中年危机,都是对于这样一种痛苦的探讨。然而这种痛苦的展现是与存在主义哲学息息相关的。影片中面试考试中所提到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也正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之一。

    初看片名,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尼采的“酒神”精神,而这部影片正是一场存在主义哲学的例证,海德格尔提出所提出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内涵正是在于“人在无意义的世界生存着,人本身的存在也毫无意义,但人可以在痛苦世界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自我的塑造,寻求精彩和深层的快感,从而产生人本身的意义。”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无疑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同时尼采也提出了“强力”的哲学思想,这种更为猛烈的思想强调生的意志对于虚无主义的反抗,这种狂热的思路结合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就在这部影片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醉酒带来的是一种荒诞的快感,随着Tommy绝望的孤舟沉浮在大海,随着其他三位老师的狂欢与独舞而肆意的跃动着,人生是一种痛苦,在每个升学压力的学生面前反复穿刺着,在每一个中年危机家庭危机的成年人身上鞭挞着。酒精在本片其实只是一个外在的体现,真正喝下的是几位教师的精神意志,这种意志延承了存在主义的内在机理,痛苦是实在的,酒精是醉人的,快感是无尽的,我们都在意义和无意义之间轮回,循环往复。电影本身是带有一定喜剧感在,但情绪却总是沉郁的,是很私人的,但也传递着共性。

    1.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

    对于四位老师来说,这是一场中年危机几乎全方位的展现,从家庭到自身的生存,从充实到虚无,对于学生们来说,青年危机似乎在这个时代不断的在青年人的身上展现,从升学的压力到毕业的痛苦,电影对于青年人的痛苦着墨不多,但是寥寥几笔一带而过的痛苦却回味无穷。

    拔叔饰演的主人公Martin正面临着家庭的危机,跟结婚许久的妻子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见面甚至可能少于自己的学生,他们夫妻依旧是保留着已经从爱情上升到亲情的爱的,同时也由两个孩子绑定在一起,但是却依旧难以逃脱生活中缺乏趣味的互动的快感的难题。

    中年人需要为了维持整个家庭和工作而生活,这样就抛却了自身的重新塑造,这与存在主义所探讨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相吻合的,这种危机的产生更深层次是个人的价值被社会生活所阻碍,从而产生一种停滞不前的虚无感,继而由虚无感衍生出中年的乏味与无趣,倘若中年危机仅仅是一种物质生活上的压力,那可能也不会被这个时代不断的拎出来探讨。同时在影片中不只是Martin老师的家庭危机,还有Peter老师的配偶危机,Nikolaj老师的养育孩子的危机,Tommy老师的孤寂危机,中年危机全方面的通过四位老师向我们展开。

    而片中着墨不多的学生的危机虽然外在表现是丹麦社会所具有的,但是升学压力和考试压力确实普遍存在的,由此引申到全世界的大学生身上。就拿中国的大学生来做对比,似乎考试和升学压力更为严重,很多学生陷入所未“丧”文化的圈层之中,而这种文化本身其实是一种虚无主义,用一种低落的情绪承接更多的痛苦,承接很可能很小的回报,这种虚无主义的内里也是存在主义中所主要需要应对的问题,或者说虚无主义是存在主义哲学探讨的前因。

    这些都是生命难以承受之痛,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我们忧虑和恐惧与这种虚无,难以挣脱,然后这个时候,酒精作为一种自我重塑的外在动因出现在了影片之中。

    2.本我的快感无止境

    影片从一场狂欢开始,在一场狂欢中结束,中间是狂欢穿插在痛苦的永恒之中,不禁让人联想到“世界在下沉,而我在狂欢”这样的话语。

    四位老师的酒精计划重点在于百分之零点五的血液酒精含量究竟能不能将自己从痛苦中拯救出来,影片看似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问题,少量的酒精的确能将四位老师从一种庸常的状态拯救出来。

    同时这也是尼采“酒神”精神的一种体现,这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人在极度的放纵之中去明了生活中的痛苦。尼采认为“梦”和“醉”是人生的两种状态,这两种近乎于狂热的体验,也正是存在主义哲学反抗虚无的内核。

    然而这种放纵却有着自身的困境,饮酒的量总是难以控制的,所以Tommy老师陷入了酗酒之中,这又会带来另一种层面的痛苦,在快感达到极点的同时,社会生活的痛苦又在另一个极端展现出来。

    但是快感永远是没有止境的,影片并没有在酒精计划的失败之下就抛出一个主角们戒酒依旧回归自己生活的处理,而是让主角们进入另一场更加疯狂的狂欢,这无疑是将尼采意志的贴切再现,拔叔的独舞也够恣意够放纵,最后快感到达高峰,纵身一跃,影片在此处戛然而止,但是观众的精神也像是痛饮一大杯烈酒一样灼热且痛快。

    存在主义在研究虚无的基础上并没有陷入一种偏执的困局之中,而是在此之上加以人本我的反抗,既然一切无意义,那抛却意义本身,追求极致的快感。世界很荒谬,生活很痛苦,人生无意义,快感无止境。

    3.“乐观”的存在主义

    在笔者看来,存在主义是乐观的,也是一种深刻的英雄主义,似乎这种认清生活的虚无和痛苦继而生存下去的态度,与罗曼罗兰那一句“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热爱它”似乎不谋而合。这种思想内化在生活之中似乎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那句“及时行乐”,笔者不敢妄言及时行乐是一种存在主义的再现,但是从影片里看到的无疑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乐观性。面对无意义的荒谬和痛苦,依旧无所顾忌地寻求深度快感。

    遗憾的是,看这部影片时没能够边喝酒边看,酒精对于我们而言也只是一种寻求快感的途径,其他很多的方式都可以,我们不敢妄言自己是存在主义者,但是存在主义似乎能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生命是场旅程,感受它,别试图理解它。

    存在主义将悲观的虚无主义转化成为专属于自己的乐观主义,在我看来无疑是引人深思的,于当下,我们处在一个荒谬的时代,痛苦时时刻刻裹挟我们,或许我们应该开一瓶酒,大口痛饮,我们不能决定何时醉,但是我们能控制喝多少酒,我们也可以控制我们的快感,可以控制何时进行一场狂欢式的独舞。

     5 ) .

    斯卡德鲁德说人类血液生来就欠缺0.05%的酒精浓度,所以人常常喝酒才能达到更有活力和韵律的状态。我们都知道这当然是在放屁。这不过是引用学术言论来为滥用酒精做的藉口,马汀这五个人以学术研究为由,借摄入酒精来做中年危机的润滑剂。能猜到,这注定会是一件可悲的故事,逃离苍白无波的日常循环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借助酒精更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酒精之所以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使其魅力常驻,靠的是人们在摄入它之后,得到的开放,韵律的体验,人变得放松,自然,能说出平日难以吐露的言语,这是一种美妙的感受,我记得自己原来会在晚上打开电视机放上一部喜欢的电影,喝点土制葡萄酒,电影来到尾声,我的情绪也飘然至超脱而愉悦的氛围中。醉酒后带来的体验,让我感觉自己是个全新、独特而有趣的存在,而次日生活回到正轨,一切都淡去,我又回到波澜不起的生活中。也许酒精如此吸引人,就是因为它能给我们以不同于平日的超然与放松,但当酗酒的日子变成的日常,事情又会如何?显然是不乐观的,马汀四人的生活都被酗酒问题毁掉了,事实上他们的生活与人际关系简直变得一团糟。电影里面的Tommy更是因为酗酒而死于那个黄昏,在自己的垂钓船上。我不清楚为什么为什么会对这些被推向毁灭的人物有如此的共情、对这些悲剧有这样深刻的触动,也许我会在一天成为他们之中的一人。借助酒精给予的快感和自尊度日,直至来到那种离开酒便丧失一切动力和勇气的时刻,陷入自卑,自我否定的深渊。好在现在的我还不至于沦落至那种自卑自怯的极端,我没有资格说借助这些东西去体验无节制的灵魂归位感是种惨剧,毕竟影片的最后好像每个人都能自得其乐地享受生活,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安然度过那种挫败颓废的窘迫境地。我能想到最有趣的一组概念是所谓的酒神精神和奥古斯丁所言的自由意志的虚无。两者何谈不可共存?欲望驱使做出的选择让人的自由意志变成谎言,但是此刻我们所历经的快感确是超然物外的。要是能背负下这副成瘾的枷锁,同时又能自制而无畏地走下去,享受最痛苦的日子,那将是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

     6 ) 汉尼拔的微醺

    《酒精计划》大概是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和米克尔森继大名鼎鼎的《狩猎》之后的又一次合作,几个中年人闲来无事,便探讨起如何用微醺的状态来提升生活品质,但是微醺难以保持,狂醉才是常态,一场逐渐没有节制的饮酒计划背后,是中年人的无尽沧桑。

    剧透预警

    一个芬兰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这么说过:

    人生来血液中就缺少了万分之五的酒精浓度。

    这话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从小就烟酒不沾的我活到现在都有了一种执念,烟味也不能闻,酒精自然也很抵触。虽然平时上班,免不得要和同事领导经常聚餐,倒满一杯酒后,我每次也就是抿一口,酒席结束,我杯中的酒大概少不了多少。

    就是我这样一个连米酒都沾不得的观众,倒是对这部电影的这个想法起了一点兴趣,看着电影像是美酒宣传片是吧,我倒要看看,能不能唤起我对酒精饮品的一点儿兴趣。

    当然,电影看了半晌,我就知道《酒精计划》的走向显然不是什么酒精宣传片了,或者说,全片大肆铺张的饮酒,说不上极善,也说不上极恶,它就是一种欢乐或悲伤时放纵自我的饮品罢了,“酒精计划”本就是荒谬而无奈人生的一次实验。

    几个中年大叔,在学校劳碌,回到家要不然就是面对日益冷落的家人,要不然就是手忙脚乱的杂事,抑或活到四五十岁,还伶仃一人。于是几个不怎么如意的老男人在一次生日聚会上一拍即合,来,我们尝试一下让血液中一直保持万分之五酒精浓度的做法,看一看我们能不能恢复年轻时的活力与灵感。

    万分之五的酒精含量大概是个什么意思呢,现在酒后驾车有两个标准,一个是饮酒驾车,这个体内的酒精含量浓度大概是万分之二到万分之八,大于万分之八就是醉驾了。

    所以万分之五这个标准,是一个很微妙的值,它大概就是一瓶啤酒或者一两白酒的量,你说不上酩酊大醉,却也说不上完全清醒。

    于是在这样微醺的醉意之下,米克尔森发觉自己在教学之中似乎变得更有活力了,这样一点些微的酒精,让他不再固守于平日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而是用一些更有记忆点的方式与活动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当然,他后来发现让酒精浓度再高一点也并无大概,自己甚至能发挥得更好。

    在酒精的助力下,他和妻子,孩子也破开了往日的坚冰,酒精仿佛是无所不能的魔药。

    那么,酒精含量再高一点呢?再高一点呢?

    魔药就变成了毒药。

    几个人无节制地饮酒,在商店里洋相百出,在酒吧里更是酩酊大醉,这样一番宿醉归来,几个人的生活非但没有变好,反而滑向了更为悲惨的深渊。

    你说,你要怪谁呢?是怪这罪恶的酒精吗,但是你微醺一点时酒精可是你创意的来源,看了一圈,似乎还是要怪这个不争气,没有节制力的自己。

    四个大男人,活到中年,未免都有些不顺心的苟且,哪怕生活无虞,但是终究精力是一日不复一日,寻常的生活也是循环往复没有什么新意,想要给碌碌无为的自己一点生活上的惊喜本来并没有什么,只怪他们并没有发现这苟且生活的根源并不是人的身体中缺少了那万分之五的酒精浓度,而是他们自己,没有在认真地生活下去。

    所以当影片中段几个人都因为醉酒搞得一地鸡毛时,导演还是好心地为酒正了一下名,后面皮特用酒精帮助不自信的学生通过了考试(虽然这一段太扯了),米克尔森和另外两个好友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跳起了自己很久没有尝试过的小舞。

    酒精,似乎也没有那么坏。

    就像我上面说的,酒精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只是喝他的人处于不同的状态,喝得多寡,让酒后的行为有了区别,高兴时酒精自然可以助兴,伤心时酒也不失为麻醉的良方,当然万分之五的酒精浓度,一点微醺,在这种飘飘然的感觉中,也许眼中的世界也会变得稍微有一点诗意(我只是在猜想,毕竟我没喝醉过,连微醺都未尝达及)。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春宵亦苦短,不胜酒歌行。

    但这些幻想的世界,终究是我们脑中因为酒精作用而产生的对于现世的美化,虽尽可歆享这灵感大发的片刻欢愉,可莫要将这作为人生苦难的解药。

    有言道: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7 ) 酒单wine list

    (仅供自己采买品尝列的单子,不少酒不认识还望各位友领告知)

    开头学生们Lake Race和车厢狂欢:乐堡啤酒(Tuborg)。易拉瓶的设计就算是丹麦语我也识得。

    尼古拉生日会:餐前酒——生啤(draft beer)混起泡酒(某款2013年的香槟,特点在于矿物质味道,如果闭上眼就能看见法国成熟待摘的葡萄田)

    西伯利亚鲟鱼籽酱(Baerii caviar)佐帝威伏特加(俄皇出品小麦发酵冷却,俄罗斯IMPERIA),冰镇后饮用会有丝滑浓厚的质地。这一款说是伏特加其实更接近于冰酒质感。

    Jerome Chezeaux酒庄勃艮第 2011年产,好喝到把马丁直接喝哭

    不懂红酒

    翌日上班第一次干酒:SMIRNDFF斯米诺红牌伏特加。这个算是国民酒了,但一般都调着喝,不太会直接喝。

    这个在tb上可能也就四五十一瓶

    尼古拉加入酒精计划:早餐前一杯红酒,不详,瓶子是勃艮第瓶就是了。

    开始摄入酒精后,和妻子也关系升温:不详红酒+圣培露

    体育老师汤米的藏酒被发现。不详,像是威士忌(Booze)。其实汤米这个名字我觉得绝对是在致敬《猜火车》,猜火车里的汤米也是最终死于致瘾性,然后他的伙伴去参加其葬礼。

    酒精计划第二阶段测试不同浓度效果。之后是一段领导人剪辑,这段太有意思了。

    勃列日涅夫(收尾新年祝词也是他)&尼克松 马天尼

    伦敦前市长鲍里斯 单一麦芽

    默克尔 德啤

    叶利钦!茅台shot(误

    这谁?

    欧盟里加峰会 戴眼镜那个是欧盟主席容克

    二段实验开始!:

    不详伏特加(看着像绝对伏特加,但绝对不是绝对伏特加)+圣培露+碎冰

    破案了,是CZAR`s沙皇伏特加,直接碎冰饮,都不兑水了!

    心理老师发现0.1的浓度堪称绝妙,也加入实验,依旧苏联红牌,并且咀嚼了什么坚果类东西去味,采用的是吸入式!

    吸入式饮酒法!

    酒精计划第三阶段,最高浓度破坏性实验。

    (尼古拉掺水鸡尾酒,应该是old fashion)佩乔德苦精(Peychaud`s bitters)8drop+四块方糖+少少碎冰+萨泽拉克波旁威士忌(Sazerac bourbin)5cl+苦艾酒(absinthe)1cl

    苦艾酒洗杯后加入球冰,加入酒液,点缀橙皮增香

    (马丁不掺水纯饮)冰洗杯后滤去冰水,直接威士忌纯饮

    (去Pub喝)(卖2000克朗但没钱买的于是把钱吃了的)炸鱼薯条+水煮蛋+瓶子啤酒+(偷的)机打啤酒+(过了季没买到的)47s圣诞节限定啤酒+威士忌shot

    好像不完全是乐堡

    实验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大家来到聚在一起宣告实验失败,但汤米已深陷其中:(不详)威士忌+可乐+冰

    马丁试图与安妮卡重修于好:家酿白葡萄酒

    学生们都去参加毕业派对了,学生们喝的 香槟 干邑 喜力(不错,至少工啤不止有乐堡)。

    与此同时参加完汤米葬礼之后的三个人:

    第一轮 生啤

    第二轮 冰镇过的杯子Juvey Camps

    Juvey Camps简雷昂干红佐虾

    三人和学生们庆祝毕业,迎接新生

    朗姆?

    香槟?

    嘉士伯

    不详啤酒

     8 ) Tender——Blur, Wine——R.D.Junior

    《Druk》

    用酒后狂欢唤醒人生

    酒过已过三巡,人到已到中年,欲喝又止,将死未死。喝多少可以控制,醉几分无法把控,酒精是否能扫清眼神里的黯淡无光是个迷因,似乎浓度达到0.05%能让灵魂归位,但是突破0.1%生活濒临崩溃。故事的主角不是酒,人的态度才是,生活允许主角们微醺,也给他们机会烂醉,但用腿走出来的生活,不是用几瓶酒就能麻痹,更不是用几次疯就能刷新,只有态度发生改变,未来才能随之而来。强烈的酒精刺激,带来勇气再做决定;纵情的舞蹈旋转,赠与生命一跃而起的美丽。

    改变Blur的经典歌曲《Tender》 的主语:

    Come on! Come on! Come on!

    Get Through it!

    Wine is the greatest thing!

    Lord I need to find

    Some wine which can heal my life.

    不只中年,整个人生都是场悲剧,喝点美酒疗愈生命,或许没有意义,但一定是场值得述说的经历。

     短评

    温特伯顿的酒精论文还是不够飞,醉酒还是太清醒了,不过有几场戏还是处理的赏心悦目。用酒精解决中年危机,最后夫妻关系那条线只能靠发短信解决,其实是投机了,实际上是废了,最后的WTF结尾也有点上不去,论文本身也有点欠缺想象力。不过大导演还是有实力的,拔叔第一次眼含泪水那场戏拍的太显实力了,包括首尾几场戏的情绪状态也很在线。

    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本来是三星半到四星,第三幕直接降到三星。这片最大的问题是到了第三幕发现不知道自己想讲什么,第三幕想要传达的信息开始和前面铺垫的相驳。电影本身从制作来说并不差,但是整个剧本有大问题。后半段节奏和信息越来越奇怪,仿佛一直在铺垫些什么,结果最后什么都没有。表演没有大问题,但四个主角本身就写的很相近,导致产生一种为什么要把四个角色分开的错觉。总体来说并不怎么推荐就罢了。如果电影本身就想要传达第三幕要传达的信息。我大概会把分数再降下去罢了。

    10分钟前
    • 小G好吃么
    • 还行

    人类是在有序中运转,但却是在失控中前进的。体育死了,音乐很好,历史还在。酗酒人士看这部电影的感受是,那个0.05%太美好太难得太难..得了。

    13分钟前
    • 顿河
    • 推荐

    成年人怎么可能不爱上酒精呢?搬到大理之后几乎每天都能跟朋友一起喝到凌晨,用这部电影来结束今年再合适不过了。当然0.05%就够。

    18分钟前
    • 余小岛
    • 力荐

    观影过程中一直担心故事最终会落入煽情和说教的窠臼。好在主角团“不思悔改”,没有硬凹一个戒酒的欢乐结局,而是以一场海滩上的开怀痛饮呼应了片头的地铁狂欢。Mikkelsen最后一段大开大合的藏族舞(不是),跳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潇洒豪情,看得观众也情不自禁想要一同举杯,隔着银幕大喊一句:skål, min ven!

    22分钟前
    • Piglette
    • 推荐

    小时候我总是不解,我爸和他的兄弟们为什么最简单的一盘花生米,一盘火腿肠,就能连绵不断地喝上一晚,脸上的愁云惨淡逐渐消融……后来,直到我开始喝酒,喝过酒的人越来越多,终于明白:不是老来偏爱酒,应须得酒遣万愁

    2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非常私人化进而共情,我们看到了一位如身边友人的作者直面生活与创作的真诚、实诚和虔诚。

    29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酒精是个隐喻,而人自己决定要醉几分。

    32分钟前
    • Minmin
    • 推荐

    非常棒,Thomas Vinterberg的《人间喜剧》。开头我以为会往《狩猎》个人无力对抗大环境最终毁灭的方向发展,后来发现不是,略失望,然而后面4个小人物命运悲喜剧的处理很细腻,让我觉得这可能是比《狩猎》更加柳暗花明的破题方式。这全靠Vinterberg和长期编剧搭档Tobias Lindholm精湛的生活流银幕写作技巧,他们的剧本总能从观众最熟悉的场景出发,一边铺垫一边慢慢深入人物灵魂,使用这套手法他们几乎可以拆解任何看似庸常的主题,任何故事在他们镜头里都非常扎实可信。

    36分钟前
    • 小A
    • 力荐

    酒精,中年人的救赎,中年人的摇篮,中年人的坟墓。看完,又想整一杯了🤦‍♂️

    3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人类血液酒精浓度达到0.05%会更幸福吗?四个老师打算身体力行验证,每天开始酒不离身,结果反而更受学生的爱戴。无酒令人俗,说实话温特伯格这篇酗酒论文写得还是太清醒了,走向几乎一目了然。如何在痛饮狂歌与充实过日之间取得平衡?希特勒滴酒不沾,罗斯福丘吉尔倒是酒鬼,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才是答案。结局有一种释放感觉,看完就想猛干一瓶...

    4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太绝了太绝了太绝了。整个最后一幕都太绝了,不能剧透我真的是憋死,但是整个最后一幕里面Martin的心态和悲喜的碰撞,一个收敛了几十年的男人最绚丽而摄人心魄的舞,我真的服了。被麦子叔圈死!

    45分钟前
    • 朗月琴音
    • 力荐

    戛纳2020+欧洲电影奖大赢家。目测正常年份主竞赛没问题,拔叔影帝大概没可能二封了,可能混个评审团奖之类?看到喜剧tag就知道这片不会往黑暗了走,以至于还是少了些力量。这片大概最趁最近流行的那个说法“男人至死都是少年”,情怀抒发得真是不错。酒精发现问题,但是不解决问题;中年不是必然危机,人生才是必然有危机。“这个世界跟你们想的并不一样”。这个实验/研究项目虽然宅气满满,以及写得太偷懒和太乐观了点,尤其结尾拔叔和妻子(女友?)和解的时候。剪辑不错。

    4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终于有一部能展现麦子叔的体操/芭蕾功底的片了。遇上中年危机的男人借酒消愁是个俗套的素材,但无论是醉酒式的手持摄影还是坦诚的剧本,都让本片足够脱颖而出。而片中不断出现的丹麦国歌与国旗还有那句对于国民饮酒的台词都让人感觉本片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丹麦作为一个国家当下迷惘处境的一种评论

    4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上球场的男孩,喝口水就能蓄满能量。上考场的少年,灌口酒就能顺利过关。他们不是花车上即将毕业的少男少女,体内是百分之百的青春浓度。只能私下进行反叛时间的试验,精确计量体内的酒精比例,借以稀释无性的婚姻和尿床的生活。放纵的代价就是给往后的人生抬棺,看似什么都输不起,实则早没有了筹码。

    5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你想控制酒精,最终还是被酒精控制。作为一个同样的饮酒爱好者,大概可以理解角色对酒的依赖,以及背后的无解。但其中有些细节感觉描述还是不够准确,比如无论喝再多,睡一觉也醒一半了。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2020的最后一天看了这部以酗酒测试讲中年危机的丹麦影片,导演是当年发起“道格玛95”运动的人,写人生逾显老辣了。豆瓣年度报告显示我这一年看了近140部电影,二天多一部,可算个“勤奋”的老影迷喽!

    5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极致的喜悦当与悲伤相同。当酒精度达到0.5‰的时候,镜头也放弃清醒,随即加入了摇摆的行列,以至于重新sober之后竟不知看向何方,使整个观影产生一种迷幻后怅然若失的沉浸4D体验。麦叔的舞跳得好。

    57分钟前
    • 吃查3000
    • 还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酗酒家破人亡,2.研究者不要在自己身上做实验,3.做实验只靠加剂量是没有创新性的。

    1小时前
    • 炼金术士XL
    • 推荐

    不喝酒的时候我是个傻逼还没醉的时候我是浪漫的王喝醉了的时候我也是个傻逼

    1小时前
    • 见青山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