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红线第一季

    红线第一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美国2019

    主演:诺尔·费舍  诺亚·怀尔  伊梅雅格特伊·科伦尼伊乐迪  Howard Charles  Michael Patrick Thornton  文尼·希伯  Aliyah Royale  Elizabeth Laidlaw  Maximus Chase Evans  Ashley Vaughan  Kevin E. Murphy  Sandra Yoder  科瑞·雷诺兹 Corey Reynolds   

    导演:维多利亚·马奥尼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第04集

      龙之家族 第二季

    • 更新第04集

      龙之家族第二季

    • 更新至05集

      狂想行

    • 更新至06集

      金斯敦市长第三季

    • 全9集

      黄石第一季

    • 已完结

      绝望的谎言第一季

    • 权力的游戏第八季/权利的游戏

    • 第10集

      米尔扎布尔 第二季

     剧照

    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2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3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4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5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6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6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7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8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9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该剧主要讲述白人警察皮特·埃文斯(Noel饰)在便利店误杀了一位黑人男医生,这位黑人医生还是一名同/性/恋,跟丈夫丹尼尔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皮特虽万分自责,但仍然无法避免被卷入舆论风暴。被卷入这事的多个家庭都深受创伤...

     长篇影评

     1 ) 从《火线》看美国社会十四.结语。

    《火线》断断续续写了十五六篇,连写带抄,有大概有个三万字了。本来打算是把五季全部写完的,现在发现实在无此精力也无此耐性。可惜了,一大半的主角还未出场,第二季中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工人和工会的问题,第三第四季的教育问题、政治和竞选问题,第五季的媒体和大众文化消费问题,都没有谈到。以后如有机会,再写点随笔。这部剧,如果认真计较起来,真是可以写上一本书的。
    幸好,最想表达的东西表达了出来,美国的法治问题。美国的法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美国宪法和宪法修正案,以及衍生出来的刑事案件侦察审理中的一系列程序,主要目的是保障公民权利、防范政府犯罪,而非打击一般的社会性犯罪。此点不能不特别提出来。
    至于整部剧,我想编剧最想说的是,美国社会中,没有一个个人和集团能不受牵制、不受制约,完全地达成自身的目的,没有任何人能够赢家通吃,为所欲为。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制约与平衡”(制衡)。毒贩们制约于警察和政客,警察、检方要制约于法官和政府,政府要制约于民众的选票和媒体。法官看起来很牛了,但审判要制约于陪审团,每到选举,要制约于民主党/共和党党团(法官选举有的是直接普选,有的是党派选举)。剧中,麦克纳尔蒂通过费伦法官向伯勒尔施压,几次挽救了濒临毁灭的专案组。但伯勒尔也有他的反制手段,费伦是倾向民主党的法官,而且是接替某位退休(或离职)法官的位置而当上法官的,所以只上任一年左右就要参加民主党方面组织的选举。伯勒尔通过克莱戴维斯等民主党大佬施加影响,不让费伦参加民主党组织的筹款集会等活动,使费伦谋求连任的希望日趋渺茫。为挽救自己的前途,费伦最终放弃了对麦克纳尔蒂的支持,导致专案组行动草草收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第五季(?)里克莱戴维斯被控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案子本已铁证如山,但戴维斯在法庭作了一番“马丁路德金”式的演讲之后,成功煽动了民众情绪,结果陪审团宣布其无罪释放。
    剧中,感觉受到制约最少的,反而是新闻媒体。因“沙利文案”等一系列最高法院判例的保护,媒体几乎是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敢报。不是连费伦也说:“你绝不想得罪一个手持装满墨水的笔的人”(大意),指的就是记者和媒体人。如果说媒体有什么制约的话,那只有市场,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及自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的报刊杂志业逐渐走向没落,有的记者和媒体人开始不择手段、编造故事。
    规则是最高的,无人能凌驾于规则之上。这里所说的规则,既有法律的规定,也包括习惯、风俗和传统观念的制约,统而言之,是一种文化。规则和文化的制约,不仅美国有,中国也有。君不见,强如老M者,为了构造他想要的理想社会,费尽九牛二虎,发动成百上千次运动,付出几千万上亿人的生命,结果如何?一旦身死,社会重新回到它原有的轨道运行。留下来的,只是变味的传统(换一种名称的极权)和一地鸡毛。
    任何社会,任何文明都有其传统的惯性势能,文明愈老愈大,则其惯性也愈大愈强,任何剧烈的社会变革,都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和所谓的进步。这么说,好像很有点保守主义的味道。虽然有些观点和保守主义近似,但鄙人并非一位保守主义者,更不惧怕或反对任何社会自然生发的创新和变动。我相信,虽然传统有其巨大的惯性和冲力,但社会自身也有其适应和进化的能力,只要不被完全窒息和堵死(如朝鲜,任何社会自发的经济创新和政治创新的可能都被堵死,文明就停滞甚至倒退),文明自会找到其延续和发展的出路。何况当今,科技和经济以数十倍、上百倍的速度在发展,公共空间因新技术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空前地扩大,信息交流更加顺畅,民众法治意识日益增强,是以对于未来,我保持审慎的乐观。运气好的话,开拓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也并非没有可能。而我们的需要做的就是,研究传统、立足现实,鼓励创新、顺势而为,远离政治、守持底线。
    冯友兰在晚年曾经亲笔书写一副对联用以自勉,联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说得真好。

     2 ) [The Wire] S01E01筆記:偉大作品之始,以人物為中心展開故事

    “The Wire,” Simon often says, is a show about how cont

    emporary American society—and, particularly, “raw, unencumbered capitalism”—devalues human beings. ( Stealing Life - The crusader behind “The Wire.”, The New Yorker, 22/10/2007)

    Thre Wire如何偉大,也不用我多說。能歷久不衰,全因它探討的中心命題在今天仍困擾我們。表面上它是一齣警匪片,但看畢後便發現它是巴爾的摩(Baltimore)乃至現代社會的解剖圖(Anatomy)。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成為了巨大社會機器下的一環,每個人都受制於巨大社會結構的壓力,個體的價值被忽視和埋沒。首刷後便愛上了,故寫下一些筆記,以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The Wire每一季都則重於不同的階層,第一季集中於警察和黑幫分子的角力,以及在整個社會結構下的爭扎。

    支離破碎的美國夢

    如果說自由是美國夢的核心,導演David Simon在劇集的開場時便狠批了美國夢一番。片首是警探Jimmy McNulty在調查一名叫SnotBoogie的小混混被殺一案。雖然此案與後來的故事無關,卻為劇集的主題定調。當中他與一名小混混的對話非常的耐人尋味。

    McNulty與小混混的對話

    對話大意是小混混們每星期五晚都會玩骰子,而Snotboogie每次都是贏了錢就走。他們的處理方法就是打他一頓,然而下次仍會讓他一起玩。McNulty覺得很奇怪,問小混混如果SnotBoogie每次都是贏了錢就走,為何仍讓他玩?小混混便說出經典的台詞:「沒辦法,這裡是美國,老兄。」

    Got to, this is America, man!

    我嘗試將這段對話分成數個角度分析。

    1)扭曲的自由。美國作為自由之地,每個人都應被允許做自己想做的事。在這樣的意識型態影響下,小混混認為Snot玩骰子的自由不應被侵犯,故此即使每次Snot都是贏了錢便跑,他們仍會讓他一起玩。小混混顯然沒有想到公正的問題,即這個制度本身是否有漏洞?應否作改變?這引伸至我的第二個看法。

    2)The game。「All in the game。」這是劇中最常聽到的話。The game有很多層面的意義,在此最表面的意思是骰子遊戲,更深層的意思是社會結構,指不同階層的人所共同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圈。街角文化、黑人文化和基層文化共同構成小混混的生活,也模塑了他的思考方式。

    每個人都受其生活的環境深深影響,在這個遊戲中,人們會贏,會輸,但卻沒有人能離開,像David Simon所說:「The game never ends。」小混混視Snot狡滑的行徑為理所當然,在另一個階層生活的McNulty,則認為這並不公平,對此提出質疑。兩個階層互不理解,故此面對McNulty的詰問,小混混也不明所以。

    發現Johnny使用假鈔,Low-Rise的Brody等人決定揍他一頓,卻不會阻止他繼續買毒品

    3)失效的警政。在這段對話中,我們還看到McNulty作為警察,對另一個階層——街角(The Corner)的人的認知只流於表面。警察需要常接觸他們,卻不理解他們的文化和生活。在往後的集數中我們還會看到巴爾的摩警察局的政策只流於捉拿小混混,從不了解城市的另一面,亦無意捉拿黑幫老大,一切只為數字上的漂亮。小混混看著在街頭敞著的屍體,卻不當是一回事。這種麻木的情感是失效警政的最好證明。在第三季中,緝毒處處長Bunny亦曾對Carver提出相關問題,並提出了解社區的重要性。這留待以後再談。

    片中小孩對街角的屍體見怪不怪

    總括而言,片首所帶出的是美國夢,乃至David Simon所說「美國的衰落」(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empire)。

    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

    第一集主要是讓觀眾對故事主要角色來個概覽。內容主要是McNulty在一場官司中看到黑幫分子Barksdale家族如何透過操控證人打贏謀殺案的官司。法官Phelan在和McNulty的密談中得知Barksdale家族是近年西區(Western District)一個勢力龐大的販毒集團,而且造成了至少十宗謀殺案。然而警方卻沒有人對此作調查,他便施壓逼使警方成立專案小組。這一集中的目標(Target)自然就是Barksdale家族。

    不過警方只想速戰速決,對於這種大量消耗人力物力的調查顯得無心無力。

    第一集的人物眾多,難以辨認,一幅階層圖正好可讓我們更有系統地了解角色關係以及警察和黑幫的階層結構。

    警察一方

    首季第一集出現的警察人物關係圖

    副局長

    Ervin Burrell (副局長),要求Daniels盡快結案

    Burrell在第一集中受到Phelan的壓力,於是要求重案組(Homicide Division)和緝毒組(Narcotics Division)各自調配人手來成立專案小組,並由隸屬緝毒組的警督(Lieutenant)Cedric Daniels主理。Burrell要求Daniels在一個月內破案,其實是不希望此案影響自己仕途,同時減輕警局負擔。

    重案組

    William Rawls(重案組警長),對McNulty比了中指

    重案組由警長(Major)Rawls管理,隸屬CID(刑事調查科),在上司Burrell的壓力下,逼使他調派人員調查本來可視而不見的案件,也令他對McNulty生起恨意。

    Jay Landsman(重案組其中一個小隊的警司)

    Jay Landsman是小隊長,他同樣只希望能盡量滿足上司的需求。在他的小隊中,既有McNulty、Bunk等出色的幹探,也有Cole這樣的庸碌之輩。

    McNulty和好基友Bunk

    McNulty可以說是整個調查的始作俑者。身為警探,他對警局內的官僚作風嗤之以鼻。若不是他出色的辦案能力,他很可能老早就被炒了。

    McNulty也是個勢不罷休的人。為了調查Barksdale一夥,他甚至去找FBI的好友協助,不過因為FBI辦案的重心在911後已轉向恐怖組織和政治黑金,因此無法著手調查。據說在拍攝第一集期間,雙子塔才剛倒下,當時FBI的調查方向仍未有變,制作群卻準確預言FBI的轉向。

    最後,McNulty在這次拜訪中認識了監聽的新科技,並希望能此方式調查黑幫。

    FBI向McNulty展示最新的監聽科技

    口中常叼著雪茄的Bunk也是重案組的一員,他也有著出色的辦案能力。但相對McNulty,他更為循規蹈矩,不會做出踩鋼線的行為。最多只是射殺老鼠而已。所以,他固然會努力調查案件,但不會主動挑起事端。兩人的分歧在往後第五季更清𥇦可見。

    Bunk射殺老鼠的故事是David Simon在《Homicide: 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中抽取出來的真人真事。

    緝毒組

    Raymond Foerster(緝毒組警長)和Rawls一起去見副局長Burrell,兩人都不希望案件落在自己手中。

    緝毒組由Raymond Foerster管理,同樣隸屬CID。跟其他管理層一樣,只因為上司要求調查,才著力成立小組。

    Cedric Daniels(警督)

    Daniels是緝毒組的警督,年輕有為,擁有巴爾的摩大學的法律學位。他既懂得管理下屬,亦懂得妥善處理上司的指令。從副局長要求他管理調查小組中可見對他的重視。雖然都是小隊的指揮官,Daniels的職銜是Lieutenant,比重案組的Jay(職銜為Sergeant)為高。他的手下是Kima、Herc和Carver。

    Kima Gregg

    Herc

    Carver

    Kima 、Herc和Carver三人都是Daniels的手下,有著不同的性格。Kima重視情報,做事亦一絲不苟。在開首的汽車緝毒案中,主要情報便是來自Kima的線人。而可愛的Bubbles也是Kima在西區的重要線人。至於Herc和Carver,貌似是喜愛從抓人和打人中獲得快感。

    黑幫一方

    首季第一集的Barksdale人物關係

    (待續。。。)

     3 ) 《火線》「影集聖經」、第一集劇本與正片比較(附檔案)

    1. 前言

    本文比較了《火線》第一季正片、本劇的「影集聖經」(Series Bible)和第一集的劇本。透過以上比較,我們可得知故事於拍攝前期作過大量改動,不少人物設定也改變了。不過拍攝中期本劇集非常貼近劇本,在第一集中只有兩場無關痛癢的小場次被刪減。第一集中而作最大幅度改變的是有關FBI的部份被大大加長,而且由本來作為第一幕,移到故事的中段才展示。故事也加入了不少「後911」元素。而且第一集是此五季劇中,唯一一次有使用閃回(Flash-back)手法的一集。

    2. 影集聖經 (Series Bible)

    「影集聖經」是一部介紹整部劇集風格和主要角色的筆記,當中簡述了影集的設定、風格、故事寓意(Story arc)、手法、結構、主要角色背景、每集的分場大綱等,就如哥普拉的《教父筆記》(The Godfather Notebook by Francis Coppola)。

    在《火線》的影集聖經中,監製多次強調故事會超越一般的警匪故事(far more than a cop show)。監製希望透過一個美國城市中的人文關係(human condition)展示整個美國社會的文化面貌(national culture),野心非常大。劇集的風格極寫實(hyper-realism),使用16mm菲林及大量手鏡頭拍攝,而劇集中發生的事必定與真實事件有一定的關聯,不會完全虛構。監製亦設定了每一季的結束就是一宗監聽行動的終結,所以之後每一季雖與前作有聯繫,但亦是以獨立的故事為中心。

    有趣的是,《火線》的影集聖經中,在簡介和設定中完全沒有提及巴爾的摩(Baltimore)這個城市。巴爾的摩作為全劇五季的主軸,是所有故事發生的地方,甚至有評論說過《火線》中沒有主角,巴爾的摩這個城市才是主角,但監製卻刻意不在介紹中談這個城市,只以The city去介紹故事中城市的建築風格、經濟和人口等特色,讓人感到其實城市也只是配角,真正要談的是美國全國的內在問題,包括官僚制度、犯罪等問題。

    2.1 人物設定變更

    人物設定方面,現在我們見到的主角Jimmy McNulty原名叫Jimmy McArdle,但因為沒有人喜歡這個字的讀音所以後來才改成McNulty。其餘被改名的角色例如法官Phelan原名是Watkins、Avon Barksdale原名是Aaron、Stringer Bell原叫Stringy Bell、檢控官Rhonda Pearlman原叫Janelle Pearlman、Lester Freamon原叫Lester Weeks、政客Clay Davis原叫James Dawkins,從劇本中我們也見到警隊高層Ervin Burrell原叫Ronald Burritt。有一些重要的配角(例如Prez)並沒有被列入影集聖經中,但相信在第二至五季的影集聖經中他們會有一席。

    警員方面,Santangelo原定被設定為一個完全無能的警察,而且同時為上司Rawls及黑幫Stringer Bell作「告密者」。單是讀影集聖經中的文字已經會覺得這個角色非常討厭兼缺乏人性。不過劇本定稿後,他的角色重要性大大降低。Stringer Bell沒有在警方內部安插「無間道」,而上司的「線人」也由Santangelo改為對工作前景有野心的Carver。

    Herc本來被設定為把類固醇當毒品吸的一個三流警察,而且會在第八集被緝毒局DEA拘捕,因為他與Barksdale這宗毒品案有關,檢控官一度擔心他可能令整個案件被推翻,最終也被革職。但最後這個設定被完全刪除,DEA沒有出現,Herc只被寫成一個豬隊友。

    極有能力的Kima Greggs的角色原被設定會受傷兩次,一次在第四集被籃球員用管打傷頭部,也在第五集走進Orlando’s脫衣舞廳進行臥底調查時不幸被捉住,在一輪毒打後死亡。雖然她被攻擊這個設定沒有變更,但整個過程和結局都被改寫了。

    街頭方面,原定Bubbles是一個六十餘歲的毒品老手,而且被設定為一個正慢慢死去的角色,於最後一集死於愛滋,但最終選擇了當時三十多歲的演員演出,結局也改變了。

    而最明顯的人物性格轉變也在於街頭。第一是Bodie,他原先被設定為一個野心家,被指為街頭的天才(Prodigy)。影集聖經中第三集第四節更寫道“McArdle looks at him and knows at the moment that he’s Barksdale in ten years.”(McNulty認為十年後Bodie就是Barksdale)。他與D’angelo進行多場明爭暗鬥,更在Dee不在時私自工作,搶走低層的日間黃金工作時段。他膽子也極大,即使Omar用槍指著他的頭也不怕。但最後我們在劇集中看到的Bodie非常務實和忠誠,雖然他希望出人頭地,但沒有非常大的野心,即使認為D'angelo處事上有時會軟弱,但不至於背著他做事和看不起他。部份原先設定在Bodie上的情節被調到Stinkum身上,他與D’angelo暗鬥,在第五集中從D’angelo手上搶了Edmondson Avenue的角落。

    最大的情節和性格轉變在D’angelo身上。在第一季正片中他曾被捕,正打算轉作污點證人指證Barksdale等人時,他母親成功勸服他以家族的大局為重,放棄指證家人。但其實在影集聖經的設定中,他第六集第二次被捕時就準備把家族的毒品生意和盤托出,成為警方證人,沒有人勸告他。McNulty等專案組成員對於這個黃金證人保護有加,McNulty更曾把他帶回家。Avon和Stringer等人發現他向警方投誠時,Avon不惜大義滅親,嘗試找人暗殺他。拍攝時所作的改動把D'angelo的角色更人性化,也增加了家族的羈絆。

    第一季中其中一個最可憐的角色Wallace在影集聖經中出現不多,但其實D’angelo背叛團隊的設定有部份被移植至Wallace身上。Wallace在劇集中因Brandon之死大受打擊,差點成為警方證人。但因警方資源不足沒有人手保護他而被送到郊區與祖母暫住避風頭,但因忍受不了郊區的沉悶而自行回到毒品社區中。這些設定都在影集聖經中出現在D’angelo的設定身上。這個改動無疑增加了故事的悲劇色彩,把現實描寫得更殘酷,把故事「去戲劇化」,減少老掉牙的家族對決,增加宿命感。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Slim Charles這個名字在第一季的影集聖經中出現過,而且是Avon手下其中一個重要成員。劇集中我們到第三季才第一次看見Slim Charles的出現,而原先在第一季設定在Slim Charles身上的劇情基本上都被刪掉了,所以我們不能確定在這影集聖經中寫的Slim Charles與第三季中的到底是同一人,還是只是一個同名角色。

    2.2 場次

    當我們閱讀影集聖經時,不難發現有很多場次都被移位了。例如在正片中,Clay Davis的司機Damien因藏有大量不明現金被捕這個場次由原先設定的第二集移至第八集、籃球比賽也在第四集移到第九集。有關政治上不同層面的出賣和貪污也大量減少,把警匪雙方的「無間道」劇情近乎全刪減,把故事集中於社區和人物關係中。

    很多經典場次也沒被寫進影集聖經中,或作過明顯改動,例如第二集眾小毒販在吃麥樂雞的場次原是沒被寫進影集聖經中,而第四集McNulty和Bunk在查案時超過三分鐘只說“fuck”的場次本應由McNulty和Greggs二人進行,而且原設定中是有對白的。因小弟暫時未找到這兩集的劇本,所以未能確定那些經典對白是編劇早就寫好,還是導演作現場改動而成。

    第四集中經典'fuck' scene原設定

    在影集聖經中,監製原設定很多場的蒙太奇(Montage),但不少原設定也因太沉悶而刪除,例如原定第七集中有一段蒙太奇是顯示如何在公眾電話亭上安裝監聽裝置,另在第八集中有一場蒙太奇是說警方在寫搜查令等。蒙太奇出現非常頻密,而且大多數單是文字看已經覺得沉悶,最終全被刪掉。


    《火線》第一季原本設定只有九集,但最後拍出了十三集。延長四集的主要原因除了是911後更改FBI相關內容外,還因增加了很多對配角的描寫,同時把故事的結局也作了非常大的轉變。原定Avon Barksdale因D’angelo的出賣而被判監、Stringer成功脫罪、Bodie升為中層管理,而D’angelo則逃亡到另一著名毒品城市阿特蘭大重投販毒工作。但在影集聖經中讀到五集開始,整個故事都被大幅改動,基本上超過一半的內容也被刪改掉,雖然Avon、Stringer和Bodie的結局依舊,但劇情的發展則與原設定大不同。以下我將由比較正片跟影集聖經,移至比較影集聖經中第一集的設定、第一集劇本和第一集的正片。

    3.1 第一集分析:第零幕

    一套長篇劇集的首集重要在它如何向觀眾界定其世界觀,並介紹主要角色。不少著名美劇在進入主題曲和正片第一幕前都會加插一場Teaser/Prelude(前奏/第零幕),透過主要角色的眼睛去觀察世界,告訴觀眾故事的走向和風格。例如《絕命毒師》(Breaking Bad)中起始時以白老師逃亡和「遺言」去展開故事,留下一個很大的懸念,讓觀眾想像為何一個教師會走上這樣的逃亡之路,也讓觀眾感受到這是一個充滿刺激的旅程;《黑道家族》中首幕是Tony第一次見心理醫生,觀眾會期望這個把內心封閉的黑道人物如何慢慢打開內心世界,也會感受到心理醫生所承受的壓力。

    《火線》的第零幕沒有被寫進影集聖經中,只在劇本中出現。當中是Jimmy McNulty與一個不知名的街頭小卒對談,說一個在賭檔偷錢的小伙子被槍殺。根據目擊者所說,那小伙子經常這樣偷錢,其他人會打他,但從來沒有人會拿他的命。Jimmy問,既然他經常偷錢,為何還要讓他一起玩?小卒答到:「這是美國。(Got to. This America, man.)」這個充滿詩意的第零幕暗示了劇集的風格,以一個社區的小事去描寫一個國家,也讓觀眾知道這是一個反思美國價值觀的故事,同時充滿一定的宿命性。

    從影集聖經中,我們看到故事內容被大大改寫。故事原先只是一個警匪雙方不停尋找誰是泄密者的平凡故事改為一個社會不同層級的眾生相故事,更能呼應第零幕的宿命性暗示。

    3.2 第一集被刪/新增的場次

    第一集中本來預設了26個場次,但後來增加了一些場次(例如FBI那場本來並沒寫在影集聖經中,後談),而且原定在影集聖經中1至26的順序被更改為:1→2→9→3→4→14→6→13→7→11→5→12+18→17→8→10→15→16+20→19→21→22→23→24→25→26。

    整個第一集的劇本中只有兩個場次被刪,其中一個短得無關痛痕,是FBI監聽的大樓中一班在製毒的毒販吸毒的畫面。這一幕前面有一幕製毒畫面最終雖然有拍攝,但融入在Jimmy與FBI探員Fitz對談一幕中背景的閉路電視中。

    第一集被刪的場次(1)

    另一幕是Bubbles與Johnny前往低層(low-rise)拿取毒品試劑時,Bodie指示Wee-Bey和Stinkum早前用假鈔買毒的Johnny的位置,令Johnny被打了一身。

    第一集被刪的場次(2)

    這一幕本來反映了D’angelo處事的軟弱、Bodie的忠誠,也突顯了街頭的殘酷和Bodie跟D'angelo的不和。但拍攝時這場戲被刪減,改為D’angelo等人捉到Johnny後,Bodie和Poot等小伙子打了Johnny一身,除了縮短劇情和弱化Bodie和D'angelo的對立外,還強化了在社會中Johnny低下的地位(也讓可憐的Johnny只被打了一次,不至於受兩次皮肉之苦)。

    新增的場次也是關於Bubbles和Johnny的。第一集中約第39分鐘時加入了一場Bubbles和Johnny吸毒的場次,Bubbles在教導Johnny要慢慢來,否則很容易吸毒過量。老實說,新增這一幕的意義有點不明。當中除了強化Bubbles和Johnny的關係和吸毒過程外並沒有反映太多其他現實。對白上,Bubbles說到Johnny太嫩(Green),要把他變成老手(Brown),個人懷疑這段只是用作呼應前段D’angelo說的“Money be green”及Bubbles用咖啡把假鈔變啡的一個文字小趣味。

    3.3 第一集中值得留意的改動

    整體上,第一集的拍攝非常忠於劇本,除了有關FBI的部份外(後段再談),作重大更改的部份並不多。但為了加強生活化的味道和加快整部劇的節奏,很多場次都刪減了一些對白。

    第一個明顯的改動是第零幕初始時的環境描寫被大大刪減。本來劇本中預設了有很多元素,例如地上更多的彈殼、皺了的鈔票等。若果要拍攝所有這些B-Roll鏡頭,應該至少要九至十個鏡頭進行。後來呈現觀眾眼前的版本只以五個鏡頭交代社區環境和事件。

    第一集第零幕的原設定

    最生活化的改動則在Jimmy McNulty與法官Phelan第一次見面時。當時法官質問McNulty到底為何官司會輸掉,劇本中法官本來只坐在一大堆法律書籍和證書前,但拍攝時改為法官邊談話,邊拿出藥箱準備吃藥,而他吃藥是用可口可樂而不是用水吞服的。這個改動除了讓人物不至於只坐在座位談話這樣悶蛋外,還突顯法官與McNulty的關係不錯,願意在他面前展示自己的另一面,同時告訴觀眾法官的健康其實有小毛病需要吃很多藥,但用可樂而非清水服藥也反映了法官生活的不檢點。

    最有趣的改動則是Bubbles教導Johnny如何造假鈔時,本來劇本設定上是Johnny在圖書館印了複印了數張鈔票,Bubbles協助他把假鈔剪出,改為Bubbles教導Johnny如何造假鈔。過程雖短但非常仔細,看得出Bubbles的「專業」。

    劇本中並不多「爆肚」部份,但在Herc和Carver第一次捉毒販時,二人說了不少沒有編寫在劇本的對白。同樣情況出現在後來毒蟲Johnny第二次買毒品掉假鈔的時候。部份沒有編寫的對白是因為太公式太沉悶,例如警察命令毒販走出車舉高手等內容,另一些則是太密集的「碎嘴」,寫進劇本可能會影響閱讀劇本時的順暢度。

    而說到劇本中最大的改動,必定與911事件相關。

    4. 後911元素

    在網上看過一些評論指《火線》最大的毛病是FBI和DEA等聯邦層級的政治局出現得極少。在影集聖經中對於FBI的描寫雖然也不算特別多,而DEA的出現也只是針對Herc(DEA的探員甚至連Barksdale的名字也未聽過),但其實我們也能從中了解美國的政治體制中,這些聯邦層級的政治局對地區的問題沾手不多,他們集中調查的是較能影響國家運作的案件,例如反恐和貪污,所以劇情的發生集中於地區警局,劇集只偶爾提醒觀眾在這個我們以為很大很嚴重的街頭案件(street-level crime)之上,其實還有更高層次的罪案。

    影集聖經中,第一季第一集完全沒有提及任何關於FBI的內容,只在後面的集數有提及FBI的出現。劇集在911事件的九個月後推出,拍攝始於2001年末,相信是911事件的前後。相信編寫影集聖經時監製並沒打算加入太多FBI元素,但因應社會現實情況而增加當中的論述。

    在影集聖經中,原先設定FBI打算在第六集時把Barksdale的案件接手,FBI也樂意繼續調查這案件,只是Burrell因害怕影響自身政治前途而要求不把案件交給FBI。拍攝時因應911的情況,把FBI描寫成不再投入資源於毒品案件,專注反恐工作,最終不把案件接手(見本人另一評論:看完第五季的人請立即由第一季開始重看/談Marlo的抉擇)。

    第一集的劇本中原定在主題曲後的第一幕就以Jimmy與FBI探員Fitz的會面作起始,但這一幕被大大加長了,而且也是唯一於剪接時被移位(移到中後段)的一幕。當中加入了更多暗示FBI把資源都投入反恐方面,不打算再接毒品案來調查。這個做法除了反映美國社會的現實情況,也更突顯Jimmy初時孤軍作戰的無力感。FBI雖然有很多寶貴的工具和信息,但在官僚制度層級社會中,地區警員並沒辦法獲取這些資源協助調查。

    對於政府資源投放方面在不同的細節變動中可參透一二,例如上文提到原設定中D’angelo因準備成為污點證人而得到局方提供證人保護資源,入住酒店暫避風頭。但在911事件過後,局方被描寫成欠缺資源保護證人Wallace,只能把他送到郊區與祖母同住。第一集中Herc和Carver也提及過地區答應他們會安裝電腦及提供培訓,但因資源分配問題並沒有實行,因此探員們都只能以惱人的打字機工作。對於在街頭混的角色,911對他們的生活影響雖然有限,但D’angelo在脫衣舞吧看電視時畫面上出現戰爭信息也反映出整個美國都濃罩在911的陰霾下。

    D’angelo在脫衣舞吧看電視時畫面上出現關於戰爭的報導

    5. 閃回

    《火線》整部劇集中基本上從來沒有用過閃回手法,所有劇情都以線性推進,但在第一季第一集的末段時,D’angelo看見在法庭上指證他的William Gant被殺時突然閃回起始時法庭一幕的片段。這個五季內唯一的閃回本身並沒有被寫進劇本中。其實沒有這個閃回,單憑D’angelo望向Gant屍體的鏡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D’angelo的恐懼,這個鏡頭的作用除了用作加強觀眾對D’angelo感受的連繫,也在於讓觀眾更清楚事件的發生。

    始終《火線》是一部信息量極大的劇集,若果在第一季第一集觀眾就不能理解箇中故事,之後觀眾必定流失得很快。老實說,當看完整部劇集後,若重看時就會發覺這個閃回跟劇集的風格不太一致。翻查資料,原來這個閃回是HBO要求插入的,目的是確保觀眾認得角色,更明白劇情。這個安排在第一季第一集中是可以理解的。

    6. When it’s not your turn…

    《火線》每集都會引用其中一個角色說的一句對白去概括故事內容,並引起一種觀映後的餘韻讓觀眾回甘。第一季第一集中的"...when it's not your turn"來自McNulty嘲笑Bunk把不應是自己接的案件接手,但其實暗地裡這句對白是反諷McNulty脫離指揮鏈(Chain of command)把不關自己事的案件(Avon Barksdale的案件)沾手。

    聰明的編劇其實還把關於“Your turn”的概念滲入其他角色身上,例如Kima有次命令Herc工作,Herc反駁時Kima說 “It’s your turn”。而Johnny用假鈔失手被捉的那一次也是因為排隊買毒品時未輪到他但他仍堅持插隊,所以才被發現。這些文字小趣味一直充滿五季中,金句連連。

    7. 結語

    看畢兩次五季的《火線》後,個人認為此劇可被視為一部超過六十小時長的電影,完整描寫一個社會生態,同時揭示社會各個面向引致的犯罪問題,當中的對制度、感情等描寫都非常出色。在一部如此多人物的鉅著中,每一個角色都能獨立一個豐富的小傳。而透過分析劇本,我們可更清楚監製、導演和編劇的思路,知道他們安排人物出場的方式,以及如何透過生活中的小事帶出無限哲理。

    現在網上流傳的《火線》劇本只有三集(S1E1, S1E9, S5E10),筆者不久後會嘗試細讀S5E10,把其精密的結局解構。而若果任何人有此劇第三季第十一集(S3E11)的完整劇本,請私信或留言,無限感謝。


    附件

    《火線》「影集聖經」(Series Bible):http://kottke.org.s3.amazonaws.com/the-wire/The_Wire_-_Bible.pdf

    《火線》第一季第一集完整劇本:http://kottke.org.s3.amazonaws.com/the-wire/The_Wire_1x01_-_The_Target.pdf

    另附送第一季第九集劇本作教學用途:http://kottke.org.s3.amazonaws.com/the-wire/The_Wire_1x09_-_Game_Day.pdf

     4 ) 巴尔的摩警察局的组织架构

    上周开始看《The Wire》第一季。为加深理解,上英文维基查阅Baltimore Police Department (BPD)词条,结合剧中人物整理如下备忘。


    包括所有文职、辅助人员,BPD警力约4000人。


    警衔级别:
    Police Commissioner
    Deputy Police Commissioner(剧中如Ervin Burrell)
    Chief
    Colonel
    Lieutenant Colonel
    Major (剧中如William Rawls)
    Captain
    Lieutenant (剧中如Cedric Daniels)
    Sergeant (剧中如Jay Landsman)
    Detective
    Police Officer


    组织架构:
    Operations Bureau(主官即Deputy Police Commissioner)
        - Patrol Division
        - Criminal Investigation Division(CID)
        - Homeland Security Division

    每个Division下再分若干Section,每个Section又分若干Unit。下面只列举与本剧主要角色相关的:
    Criminal Investigation Division(CID)
        - Homicide Section,有两个Unit
              # Homicide Investigation Unit(Rawls即此组主管;McNulty、Bunk Moreland属此组,Jay Landsman是他们的小队长)
              # Homicide Cold Case Unit
        - Violent Crime Impact Section(此部门本剧拍摄时为Division级别,2009年并入CID)
              # Narcotics Unit(Cedric Daniels、Kima Greggs、Thomas "Herc" Hauk、Ellis Carver等人)
              # 其余Unit略

    另,BPD的SWAT隶属于Homeland Security Division的Special Ops Section。

    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Baltimore_City_Police_Department

     5 ) 从《火线》看美国社会一

    FBI WARNING:严重剧透,慎入。
    写《火线》的剧评,半年前就有这个想法,一是因为人懒,二是因为神经衰弱、精神时好时坏,所以一直没付诸实际。《火线》这部美剧在我天朝被忽视的太久了!不要说看过,听过的人可能都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大概以下几条:方言口音太重,不适于用来学英语;演员太丑,且黑人演员过多;剧情平实,跌宕起伏不够;没有回放,(全剧我记得的只有一处回放)很多地方一遍根本看不懂,我也是看了三遍才看懂了个七七八八;需要对美国的司法、行政体制及社会一般情况有较多了解。统而言之,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剧或肥皂剧,看起来较费脑子,且结局总不能尽如人意,因而不受人待见,也是理所应当。不要说中国,就是在美国,看的人也不多。这部剧还有一个特点,没有主角,有人说麦克纳尔迪(McNulty)是男一号,不表认同,这货在第三(还是第四)季根本就是打酱油,没怎么露脸,怎么能说是主角?照我看,这部剧中有五六个可以称为主角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它刻画了三四十个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的人物。
    首先简单介绍下巴尔的摩这个城市,巴尔的摩(Baltimore,黑人兄弟爱称为“B-more”,相当于“我大巴市”),美国马里兰州最大城市,美国大西洋沿岸重要海港,位于切萨皮克湾顶端的西侧,离美国首都华盛顿仅有60多公里,港区就在帕塔帕斯科河的出海口附近,向来是美国五大湖区、中央盆地与大西洋上联系的一个重要出海口,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即坐落于此。巴尔的摩市被巴尔的摩县环绕,但是不属于巴尔的摩县,是马里兰州唯一的一个独立市(这点很重要,第二季开头就是市县几个警察局把凶杀案推来推去的故事)。这些资料网上都有,不多说了,关键的一点是大巴市市区人口78.3万 (1980),其中黑人约占55%。也就是说,这是个黑人为主的城市,剧集开始时可以看到,市长、市议会议长、警察局长都是黑人。美国南北战争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大量黑人涌入城镇就业,使得城市非裔美国人的比率不断攀升。美国白人街区有个特点,一旦某个街区的黑人比例超过一定临界值(如20%、30%不等,这主要是一种感觉),白人居民就会陆续迁出该社区,最后该街区黑人越来越多,白人越来越少,直至变成完全的黑人社区。这一点,和现在南非正在发生的事情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南非白人许多选择出国、去往欧美,而美国白人主要是迁往城郊地区。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就出现了“黑人占领城市”(夸张的说法)的情况,不少城市的街区乃至中心地区都以非裔美国人为主。
    白人之所以要离开黑人增多的社区,有人说是因为歧视,但我感觉真正的原因是文化有区别,黑人有自己的习俗、装扮乃至语言(黑人英语,很过瘾的),不熟悉的会感觉格格不入。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黑人社区一般犯罪率很高。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每年都会公布全美各地暴力犯罪(《火线》中经常会出现一个词:felony,意思是“重罪”,这个词在美国司法界有特定涵义,指的是有期徒刑一年以上的犯罪,其中暴力犯罪占绝大多数)的数据,根据该数据,有所谓全美最危险的十大或二十大城市排名,其中臭名昭著的如底特律、伯明翰以及巴尔的摩都曾长时间榜上有名,而这些城市都是黑人居多数的。如最危险的底特律,市区80%以上都是黑人。至于黑人为什么“热衷”于犯罪,是不是因为他们天性凶残还是所谓“劣等民族”,后面我会谈到,这里先不多说。
    巴尔的摩,英国清教徒最早的殖民地之一,独立战争时期曾一度成为美国首府的光荣与梦想之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滑入了犯罪的深渊之中,一度每年的谋杀案高达220-300起之多,而这个城市的人口不过80万左右(在天朝不过一个小城市而已),称这个城市年年都在打战也不为过。《火线》第一季第一集里,逗逼二人组赫克(herc)和卡弗(Karv)与卡玛(kima greggs)关于这个就有这么一段精彩对话。卡弗和赫克不愿搞文字性工作—抓捕后的报告等,大吹牛皮,要把毒贩们五马分尸。卡玛说:你们两王八蛋的英雄主义恶心死我了,为毒品打来打去,每次都有惨事。(翻译不一定准,我这里的翻译和电视字幕不同) 卡弗说:小姐,你不能把这叫做战争。 赫克说:为什么? 卡弗说:战争总会结束—意思是毒贩之间、毒贩与警察之间的相杀永不结束。 (karma:u heroic motherfuckers kill me.fighting the war on drugs,one brutality case at a time. karv:girl,u can’t even call this shit a war. Herc:why not? Karv:wars end.)
    下一篇讲讲自由与安全的问题。

     6 ) 火线

    故事发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港口城市巴尔的摩。狡猾而残忍的毒贩头子伊文-巴克斯代尔把持着城市西区和滨水地带的所有毒品交易,他的罪行并不止于贩毒,不论是自己的手下、警察还是生意对手,凡是阻挡了财路的人都会面对致命的枪口。在副手拉塞尔-贝尔出色的经济头脑的协助下,伊文不但毒品生意日渐兴旺,势力开始向房地产等合法生意扩张。
    作为HBO电视台评分最高的剧集之一,《火线》已经拿过两次艾美剧最佳编剧提名,这部当时没有什么大牌演员加盟,还以黑人为主群体的硬冷犯罪剧,以多块状叙事的形式描绘了巴尔的摩贩毒网与警方之间的暗战,冷峻而富有深意的台词,慢条斯理的情节推进,令其至今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剧本高峰。

     短评

    名不虚传,补课值得。看这种阴暗的剧,除了深入揭批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情理解功夫熊猫小碗熊,就是让人觉得周遭多大破事简直就跟儿童乐园一般。绝对正能量。

    4分钟前
    • Sarcophagus
    • 力荐

    终于看完了THE WIRE全季。我一直以为史上最棒的美剧只有黑道家族,没有之一,看来我错了,真的很难取舍,何况还有去年开播的大西洋帝国。强烈推荐,喜欢越狱之类肥皂剧的朋友请止步。

    9分钟前
    • zenz
    • 力荐

    镜头用的蠢蠢的 不过真是一片风生水起鸡冻人心

    13分钟前
    • サー
    • 力荐

    理想本是轰轰烈烈,现实只能跌跌撞撞,想完成一次摧枯拉朽般的清洗,到头来不过是新的轮回:游戏永远存在,只是玩家更迭;真他妈黑。"-What the fuck did I do? -You happy now,bitch?"

    1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唯一肯定的是,把时间推后五十年,当人们已经忘记《迷失》,《24》,《越狱》等电视剧时,《线人》仍然会被反复地观赏播放,不只是在电影学院,还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课堂上

    18分钟前
    • 恶魔奶爸Sam
    • 力荐

    其他电视剧请自行退散吧。

    20分钟前
    • 浮生若夢
    • 力荐

    一部没有配乐、花哨剪辑、美女、胡乱粉饰人生的现实好剧,但暂时没看出来神。

    22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一部优秀得让人瞠目结舌的美剧,对于其他的美剧来说相当的与众不同,不刺激,没有快节奏,也没有高概念,冷静、克制,缓缓地绘制出一副社会的浮世雕,观看的过程就像是在真实存在的地狱中漫步。

    24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看了这片儿我忽然听懂 JayZ 那首 99 problems 在唱什么了。

    28分钟前
    • anpopo
    • 力荐

    角色比毒师,台词比律师,纪实比毒枭,潇洒比萤火虫,情怀比真探。至于故事,是文学是艺术,警匪红楼梦,巴尔的摩人间喜剧。约翰勒卡雷写资本论,钱德勒写金瓶梅,海明威写水浒传,卡夫卡写罪与罚。这东西怎么会没看过,"F*k me,you happy bitch?"。TOP ONE,神奇。

    29分钟前
    • alfmunny
    • 力荐

    虽然有些慢热,还真是越看越好看~不同立场的人生各自的困境,life sucks,所有人都有残酷和柔软,都在岔路前选择向左还是向右,各种唏嘘感叹~看完好心塞,那谁中枪那集直接看哭~不过在黑暗中的星星虽微弱而无力,但唯独执着格外动人~完全理解true detective何以从此剧中寻找的灵感~

    30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没有美女

    35分钟前
    • Max
    • 推荐

    黑人英语听力大涨

    38分钟前
    • 西西西西西西西
    • 力荐

    #有一种作品叫你知道它很优秀但你真的很难集中注意力观看 此剧编剧真的很认真 wow 2002 在iphone出现以前 在很多人用打字机6过电脑前~ 演技都不用说了 竟然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MICHAEL B JORDON!? 当时他才十五六岁啊啊啊~ 还有一些特别特别搞笑的moment 比如男主对上司说 我知道你有很多种机会搞死我 但你没有 你本可以把我从车库拽出来 直接在引擎盖上开搞 但你对我一直很温柔 上司淡淡一笑回答 是啊 我知道是你的第一次 我想让你的第一次变得special 哈哈哈哈哈爆笑!!!还有一个配角在电话里说 猜猜现在谁是老大 哼?!(说着把电话放到裆部)听到了吗 现在是我的丁丁在跟你说话!心酸一刻是线人对警察说 dont tell her(一个受过枪伤的和他接触过的警察)然后线人走远了就又复吸了TAT 剧里最后一句话是 its all in the game 这就是江湖

    43分钟前
    • 沙力兔
    • 推荐

    It's all in the game, yo

    46分钟前
    • Akaashi
    • 力荐

    “你他妈毒品都能算的清楚,教科书上的题目怎么就不会算呢?” “算错了,他们会搞死你。”

    48分钟前
    • NamesPitt
    • 力荐

    对这片子已经无话可赞了,编剧制片是现世莎士比亚,作品是现代美国社会浮世绘。拿《the wire》和现在流行的美剧一比,立马觉得那些太小儿科了。搞不懂,为什么《纸牌屋》能活,《the wire》却那么小众,难道是因为太贴近真实?

    51分钟前
    • inchan
    • 力荐

    扛过前两集,你就能获得一张巴尔第摩西区的绿卡

    55分钟前
    • 泥巴
    • 力荐

    多角色多线索多元素多角度,角色主导线索,元素决定角度。被力捧的写实主义其实倒并不算我关注的重点,但问题在,正是这种剧组所坚持的写实主义,才完善了整体相对独特的推进,以及线索收束的不易预测。角色丰满角度详尽台词够味细节精良,HBO一贯的好制作。

    58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好看好看,反腐打黑的社会写真拍出武侠小说的气息。没有一个人物脸谱化,个个活生生。

    59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