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大陆2022

    主演:叶清,赵昊,乔钢,曾卷炳,鲁海子,冉宏林,何晓歌,黎海超,谢振斌,樊伟,郭汉中,李思凡,王瑞,傅悦  

    导演:范承祥,顾菡丹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2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3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4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5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6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6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7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8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9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B站自制纪录片《不止考古》是目前唯一获得“三星堆”授权许可拍摄的互联网平台自制出品纪录片。本片以人物为线索,聚焦三星堆从发掘、修复、保护、研究、三星堆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与世界的互动几个维度出发。将三星堆考古人真实、生动的日常生活呈现给观众,带观众领略一个真实的考古世界,一个或许从未想象过的文物“背面”的世界。

     长篇影评

     1 ) 杂聊几句:

    1因为疫情,四川之约一直没提上日程,但最近三星堆的巡展来到汕头博物馆了,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我去不了,你能派代表来,也行,期待之余,纪录片、相关的书籍都赶紧补起来,对于看展,我一般都有这样的习惯,先提前补充理论知识、历史背景,看展,过后再看相关的书或影像也会如临其境。这是一个很爽的过程。

    2目前和三星堆有关的纪录片中,这一部是最高分的,且看了另外几部,都不如这一部有意思。非常独特的讲解方式,和其它类似纪录片的调子很不一样,轻松、幽默,还带了很多当下流行的网络语、口头语,包括配乐,也是那般活泼轻快、青春朝气,不古板、不陈腐、不老套,考古,一个多么严谨、肃穆、单调、孤独的事情,被讲述得风月无边。

    3通过这部片子,也打破了对考古人的刻板印象,原来他们也可以是如此幽默风趣的一群人,学霸们一旦幽默起来,那魅力会让人眩晕。

    4这部纪录片并不重在讲述三星堆的历史,而是人,考古人,借三星堆突出“我”的主题,就像这些历史文物一样,如果不是连接着遥远的古人文明,它们或许一文不值,物是人非的当下,我们只能通过借物思人。

    5考古,是个体力活与脑力活并存的工作。在外人眼中,它之所以神秘,是因为面对太多的未解之谜,而在考古人眼中,它不过就是一份也会让人感到无聊、繁琐的工作,只是当带着敬畏与热爱之心,他们一边戏谑着自己是在做“垃圾分类”,一边渴望借此探寻人类文明的变迁。

    6航天人上天,考古人入地,不同空间的信仰都靠一代又一代人接棒下去,他们都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一件很慢很慢的事情,是他们自己这一生完成不了的,但即便如此,也都尽自己的每一天去做能做到的一点点进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过去通过自己交到未来手里。

    7很多学科都在兴起和落寞,但唯有考古是没有尽头的。

    8我喜欢一切历史与文物,如果永远埋在地底下,就永远没有那些传奇的故事,但是,我也常感到惘然,前人打墓,后人挖坟,我们自己安息的初衷,也愿意给后人如此折腾吗?考古精神坚信,你要先想到什么,才能挖到什么,所以人类无尽的欲望下,也必将永不止境地挖掘下去,直到所谓的“真相”重新编入历史。总觉得好像有哪里违背了什么。

    9同样是被挖出来,三千年前的泥土会被扫去,而成型的陶器会被捧在手心,有时想想,那同样来自三千年前的泥土,也挺让人心疼的。但这有什么办法呢,价值不在于时间本身,而在于它凝聚了什么。

    10说到底,最珍贵的,还是人,就像这部纪录片所聚焦的。

    ——2022.12.2看完《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2 )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互联网之下,历史纪录片要如何吸引观众?

    历史类纪录片如何更加有趣,吸引到年轻群体,是我们在持续关注和讨论的议题。

    面对几千年的历史,创作者们其实从不担心缺乏节目的创作灵感,困扰大家的更多是如何以轻松的方式进行题材呈现,避免略带有“教育性”的历史纪录片,被局限在 “曲高和寡”的小圈层里。

    当然,面对这样的创作困境,每年依然会有几档别出心裁的历史纪录片突出重围。

    如果要推荐今年的一档优质历史类纪录片,B站的《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后简称《不止考古》)是冷眼的年末惊喜。

    目前节目的豆瓣评分已达至9.1。在观众的评价中,冷眼特别留意了年轻群体的观感,类似“好酷”、“可爱”、“上头”的形容频繁出现。

    (图片来源于:豆瓣)

    “史实不虚,叙事不拘”是B站一直以来的历史类纪录片创作原则。

    那究竟要怎样“不拘”?

    借由《不止考古》,我们拆开节目,一起来聊一下。

    网络化重塑:新语境的话语表达

    首先,我们要想明白我们所强调的“年轻化表达”中的“表达”究竟是什么?

    如果叙事主要是依托于旁白推进的话,那“旁白”的设计就必须成为创作者们关注的重点。

    从过往专题片严肃说教的模式,向轻松生动的讲述进行转变,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面对这一议题,以“朋友的身份”进行讲述,是《不止考古》给出的答案。

    以片中的人物介绍为例,第一期的主要人物,K8祭祀坑发掘负责人赵昊在旁白里的称呼是“坑长”。

    三星堆另一发掘者乔钢,是一位骑小电驴玩漂移的行家。

    在之后的几期中,旁白向我们透露了身为考古分队小队长的王瑞,还有着“班车司机”的副业。

    大家口中的“冉哥”,拥有多重身份,像“25小时高强度会议人”,“北大考古学博士”,“年轻考古人心灵按摩师”,“发掘现场气氛调解员”,“三星堆动物园唯一指定园长”等等。

    我们可以发现,在《不止考古》中,我们不再是通过冷冰冰的职务来了解人物。而是在短短几个字的叙述中,就能一下子感受到人物各自的亮点和标签。

    不止于此,在对文物进行描述与讲解时,旁白也使用了“朋友的身份”。

    在旁白的讲述下,它们是“在巴蜀之地痛饮了太多芳醴,一醉就是3000多年”的大口尊,“结束了深居简出生活,准备出去见人”的大面具,修复馆里等待考古人修复的“一位奇奇怪怪的贵客”。

    用“轻松”对抗“沉重”,在网络化的大环境中,节目构建出了一套年轻的话语体系。

    旁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与观众平等交流的分享者。

    这套更加平等的话语体系也可以激发观众更多的参与感。以“朋友的身份”,观众们会更加主动地想去了解考古人和他们的工作生活,而非仅仅作为被动的听众,完成某次考古知识的学习。

    除了旁白,节目中的主人公,也就是考古人,在纪录片中也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表达的角色”。

    他们作为故事的主角,比起第三视角的叙述,其表达更加具有真实性。

    这里的真实性,不再是以往纪录片中生硬的“套路访谈”,而是把考古人当做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从工作场景中捕捉他们鲜活生动的心境。

    在《不止考古》中,经常可以看到考古人在工作时的互相调侃和吐槽。

    例如节目第一期,隔着一堵墙工作的赵昊与乔钢,一个负责舱内的文物挖掘,一个负责舱外的空间探索。

    而两人却互相“看不上”对方的工作,身在舱外的乔刚说,里面的工作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取东西,做记录。身在舱内的赵昊也回“怼”道,乔钢那边没有什么大建筑,很多都是靠想象的。

    两人的“花式调侃”让观众自然而然地对他们的工作内容也有了一定了解。

    用“趣味”打破“严肃”,考古人也寻找到了与年轻观众的对话方式。

    除了工作内容的讲述,面对一些较为严肃沉重的话题时,《不止考古》也同样选择了一种较为轻松的表达。

    舱内K8大师姐何晓歌由于长期趴跪在升降板上开展发掘工作,造成膝盖受伤。当同事赵昊问起时,晓歌轻松回应道,她算轻微的,她的老师连软骨都磨没了。

    随后,晓歌还向大家展示她从趴姿到起身的“圆规式”起立动作。

    相比以往借由他人之口的歌颂与称赞,《不止考古》用了一种生活中的幽默,让观众同样感受到了考古工作的艰辛。

    这些调侃和吐槽其实不止是一种简单的表达样式,而是更接近于一种吸引年轻观众的互联网符号。换句话说,这样的富有幽默感的话语体系,更贴近当下年轻观众的交流方式。

    《不止考古》,借由轻松的语境,传递了讲述的内容与价值核心。

    立体化叙事:增强观众的“沉浸感”

    打造“沉浸感”,是影视作品吸引观众的常用手段。

    如何打造“沉浸感”?首先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大概是运用各种高科技技术,对场景进行完美还原。

    但这对于既根植于历史,又要强调纪实性的纪录片来说,又该怎么做呢?

    在这件事上,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一下《不止考古》的叙事技巧。

    具有悬念感的叙事,是《不止考古》的“注意力密码”。

    在节目中,创作者们通过情节里一个个未知的答案吸引着观众,把沉浸感贯穿在了纪录片的叙事中。

    以第二期为例,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从考古人王瑞在清晨偶然发现的一块神秘石头展开。跟随王瑞的思考,神秘的石头开始有了多重“可疑”身份。为了继续寻找古蜀人的生活痕迹,王瑞来到了勘查已久的“4834”探方开始探索,但困难接踵而至。

    随后,在另一位考古工作者冉哥的帮助下,王瑞重拾希望,继续卯足劲头想挖出兵器或寻找到人骨痕迹。可最终谁也未曾想到,王瑞忙活了半天却一无所获,只有几个空空如也的方坑。

    这是一个极为大胆,但冷眼十分欣赏的叙事片段。

    冷眼想借用节目中的一句旁白来总结:“结果,可能没有预设的精彩,过程,一定非比寻常。”

    同样,在第一期中,赵昊也在金面具的红斑猜想中,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金面具上的红斑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

    光谱实验能否成功?

    刑侦片中的鲁米诺试剂,是否能验证对于血迹残留的猜测?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观众跟随考古人共同探索,在过程中一步步得知的。

    比起对已经出土的文物进行讲述,带领观众一起感受考古的曲折,是另一种更有趣的“沉浸式”旅程。

    故事化建构:连接考古背后的情感

    当我们谈到考古纪录片的传播困境时,往往会习惯性地把主要原因归结于其题材的小众。

    但在冷眼看来,“小众”从来不是破圈的限制。

    传播的壁垒究竟是什么?

    是我们所缺少一份“当下的情感”。

    我们在创作中时常在关注人们对过去历史的热爱与连结,而忽略“正在发生着的事情”。

    《不止考古》不止于什么?

    冷眼的解释是,不止于过去的“古”,而是延伸到由“过去的古”而组成的“现在的情”。

    第一期记录了K8考古小分队为团队成员郭晓歌聚餐庆生的片段,队员精心准备了带有“太阳轮”专属图案的神秘蛋糕,晚餐结束后,大家围聚院子中央一起唱歌。

    这一瞬间,他们不只是同事,更像是彼此送去温暖的朋友。

    影片第二期,在结束田野发掘任务后,站长带领散落在田野各处的考古人相聚一堂,在聊天中,“冉哥”不仅对几个年轻考古队员的过往工作历历在目,还操心起队员们的“感情问题”。

    在这一瞬间,他们又更像是彼此关心的亲人。

    第三期中,当50岁的老郭给师父杨晓邬摘桃吃,不禁让师父想起当年他还是小郭时,用泥巴捏出一个假古董的调皮往事。

    这是通过师父的回忆,向观众娓娓道来师徒情的深厚。

    实际上,郭老师就是土生土长的三星村人,从小就在发掘现场附近玩耍,才会有了“用泥捏文物”的经历。一段潜藏着的土地情,给整个叙事又增添了一份情感的厚度。

    在后面的镜头下,曾大爷徒步下班回家,与家人共享饭菜,业余时喝茶、打麻将的爱好,这些不经意的生活点滴,记录着最珍贵的“烟火气”。

    这些埋藏在考古背后的点滴情感,无限削弱了观众对考古领域,以及三星堆这片土地的陌生,用“情感”搭建起了熟悉场域,。

    此刻,冷眼也在思考,身处互联网之下,当创作者们在追求华丽的视听技术,反转的叙事表达和罕见奇特的人物形象时,或许返璞归真的平凡才是作品通往观众内心的“一把钥匙”。

     3 ) 作为现象级的三星堆

    可能谁也没有想到,三星堆的再次发现,会掀起全网范围内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古热潮。虽然作为一种网络热潮,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终究免不了走向沉寂,但是从公众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有意义的现象,且已经达到了公众考古最初的目的。三星堆纪录片的拍摄则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疫情时代无法走近三星堆的人们,终于可以通过纪录片来了解三星堆的发掘和部分内幕。我想,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止考古》的命名是恰如其分的。 当然,三星堆出现的意义绝不止于其自身所蕴含的学术价值,而是对整个“考古学生态”有着非凡影响。如果说几年前的国家宝藏第一次成规模地引导国人走进了博物馆,那么三星堆的再次发掘则打开了公众考古的大门,使得文物从考古发掘现场到博物馆陈展实现完美闭环。作为现象级的三星堆,拥有很多独一无二的标签,精美的青铜器、细腻的玉制品、神秘的刻画符号……这些也使得它作为中国当下田野考古学的“代名词”实至名归。简而言之,三星堆的发现以及三星堆文明在整个中华文明圈中都是绝无仅有的,而《不止考古》的纪录片同样如此。诚然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三星堆自身神秘魅力和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但各级部门之间不遗余力的宣传和重视,无疑对这一成绩的取得产生了巨大的成效。并且多年来学术界号召的“公众考古”,也终于有一个恰当的时机来发出属于它的声音。 《不止考古》拥有精美有趣的动画,特别是时间沙海中考古人寻找三星堆记忆碎片的片头充满创意,着实称得上近年来历史纪录片的一股“清流”。它的讲述充满了各种对话,既有同一考古任务中不同发掘者之间的对话,也有专家学者与普通大众的对话,有现实世界与历史记忆的对话,同样也有二十一世纪与三千年前的对话。纪录片的镜头又不止于三星堆,时不时还会转到周边,让观众在驻足三星堆的同时又能站起身来环顾四周,诸如盐亭张家坝遗址打钻的曾大爷,还有保护广元千佛崖的老谢。 曾几何时,英国考古学家莫蒂默·惠勒还只是在近东的特洛伊古城运用探方的发掘方法。近乎百年后,中国大众也得以有机会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认识到遗址调查过程中使用“探方发掘法”的伟大。曾几何时,人们还沉浸在《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的想象之中。固然小说和电影的盗墓体裁有其吸引人的一面,但是过分的借助盗墓演绎只会适得其反,加深大众对考古学与盗墓之间各种先入为主的成见,让其本就截然不同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愈加杂乱。作为某一作品类型的盗墓题材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不应也不能成为国人误读考古学的理由。考古学需要走出学术殿堂,向公众展现它真实的一面。 考古不同于盗墓,这早应成为世间共识。正因为考古不同于盗墓,所以正经的考古纪录一定是枯燥无味的。如果真的那么刺激,我相信考古学就不会长期以来位列冷门专业。如果真的那么刺激,负责定期监测的大数据专员“李苦苦”就应该改名叫“李甜甜”。不过幸运的是,《不止考古》通过精湛的拍摄和剪辑,诙谐甚至略显调皮的台词,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的考古,减去了作为科学的枯燥,同时又能准确把握尺度,处处传达着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正如第四集的开篇:“文物,不止是那些巧夺天工的沧海遗珠。在有些人眼中,一切人类活动的陈迹,都值得被保护。”就是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台词,足以打破一切盗墓题材所造成的误解。 事实证明,不用《探索·发现》一惊一乍的口吻,也不用刻意制造悬念吸引观众,平实而又深入的考古纪实片同样可以拍摄得很好看。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想来还是因为除了考古遗址本身,参与考古发掘的那群人背后本就拥有最好的故事脚本,不用夸大,不用改编,一切都是这么自然。只因他们对历史、对考古、对文物的那份敬畏之心。

     4 ) 三星堆是一个想象力放飞的地方

    三星堆的想象力远远超乎想象,这种超乎给人的感觉很复杂,他有的时候调皮得像个孩子的“卡通乐园”,有的时候又正经得像个“泱泱大国”,威严和规矩并不是这里一贯的主题,天马行空的不拘一格时常让我惊掉大牙。进入三星堆的时候,总是被这种“不正经”的历史原貌搞得欲罢不能。越是深入,越是迷雾。对他的好奇感是那种别想睡一觉就能忘记的,它像美酒一样上头,看一次就能酩酊大醉,看久了就如痴如醉了。

    在三星堆出土器物里,总能找寻到跟现代设计的某种契合度,有一种强烈的错觉,这是不是现代人代劳的“手笔”?我们和古人的生活是不是存在一扇时空之门,可供我们随时穿越。不知道是我们把后现代的设计感穿越到了古代,还是古人把“乐此不疲”送给了我们。

    在这个人间神国的秘境中徜徉的时候,总会面临如织的人群,对于三星堆的引力,大家并不满足于这些替古人说话的器物,开始关注是谁把他们再次唤醒,谁又和他们朝夕相处,于是乎,就有了我们新的目标——三星堆的这群考古人。

    初次跟这些三星堆幕后的考古人接触的时候,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每一个人的眼里都透露着跟三星堆那个年代生活了好久的感觉。更为奇妙的是,你会莫名的感觉他们跟三星堆最为标志的青铜人头像和大面具都有几分神似,或许这辈子能在三星堆工作的人,上辈子可能都来自三星堆吧 。

    在人物选择上,我踌躇许久,从一般思维来说,做考古类型的纪录片,想要走记录言之有物的捷径,就会倾向于把目光锁定在一群资深考古人的身上,作为一个有专业门槛的纪录片,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作为一个人物纪录片,多样性,多切面,多视角是我一直坚持的,那么什么样的选择,才能实现人物故事和专业考古双维度呢,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过程。

    在最初的一段时里,最为遗憾的是明明在这个古老职业里嗅到了年轻人的气息,却迟迟没能锁定精准的目标人物,但内心实有不甘,在不懈的找寻中,也经历了许多质疑:年轻人资历尚浅,还不够专业,我们为什么要看他们呢?面临一直以来的担忧和质疑,我也在思索,我们记录的就仅仅是专业和权威吗?我们只需要历史的喧哗和神秘吗?一次次反问自己,我们记录的出发点又是什么呢?如此反复摩擦,直到一个叫王瑞的姑娘出现,让我坚信他们身上有一种纯粹得可怕的心性,感染了我,也让我坚定了在我们记录的人物里,必须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随之我们也发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稚嫩,但他们沉浸!

    那么如何看待他们不懂、不理解、不确定呢?面对浩瀚的历史长河堆叠的海量信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不懂、不明白、不确定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不能奢望他们如同一个历练经年的考古学家那样旁征博引、触类旁通。这也正是一代代考古人的必经之路,他们有沉浸、投入、奔赴,我们真实的记录这个考古人所经历的阶段,也是基于考古本身的门槛事实,乏味与枯燥的真实,以及一代代新入坑的年轻考古人为自己的喜好而选择的真实。

    说完年轻人,就不得不说到老爷子了,在任何一个考古群体中,找到几位德高望重的岁月老人,那就容易得多,那么问题又来了,大家的思考似乎又一致的在期待:有没有金庸武侠里的扫地僧?有没有顽童般的周伯通?有没有……,似乎不来一坛深埋的女儿红,就开不了席。不过只要你开席了,该来的人也就出现了。三星村里土生土长的修陶人曾大爷和博物馆的修复大师郭汉中,就这样动静相宜的闯入了我们的视线。两位都是土生土长的三星村人,相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人生旅途,终究他们是与三星堆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让我兴奋的是他们的性格迥异但又殊途同归;让我犯难的却是上了席面,这酒该怎么喝?老爷子身上关于三星堆的故事那是层层叠叠,可如何让他对我这个“闯入者”卸下防备,打开话匣,还得回到这已经摆开的席面上,我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酒解决不了的,拿一段考古经历下酒,最能让人进入状态,只不过两位的这杯三星堆酿造的酒,喝法要不尽相同罢了!

    邂逅人物的过程,已然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守候三星堆的考古日常那就是考验我的专业和耐心了,在和每一位考古现场的发掘者交流,要时刻警惕被他们“踢出对话局”,混迹于高端作业流程中,靠着搬弄历史的“是与非”,让我尚有一丝缓存的空间,诚惶诚恐的化身考古迷弟,不露痕迹的丢出“小白”问题,收获了来自北大的赵昊老师,对于八号坑的如数家珍;发掘舱外寻找大房子的乔钢,解迷一样的线索分析;在迷雾重重的考古发掘中,找到故事发展可能存在的方向。姑且不迷失,方有迷局可破解!

    时间往往是考验的试金石,在与三星堆的日常逐渐接轨的同时,对于考古工作如此缓慢,开始有点不理解。每一个层位提取步骤周而复始,不能少一个环节,随之而来的等待就拉长。后来才理解,每一次提取,他们不可能当下解决所有问题,在保证提取的合规性,又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坑里的原始信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诺大的一坑土,用各种小型工具一点点抠,这是何其磨练人的意志,这和我们拍摄纪录片一样,对于人物的追踪,要一点点去理解,别妄想一蹴而就,读懂人和读懂历史一样需要耐得烦!所以漫长的拍摄,一颗等待的平常心和时刻保持新鲜的好奇感必须交相呼应!

    三星堆出土文物数量极其庞大,这对于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工作压力极大,这点在文保中心的谢振斌以及他带领的团队身上感触颇深,这个入坑27年的老文保人,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时刻泡在文物保护的思索里,世界性的保护难题,一个接着一个;像土壤和坑壁这种特殊的保护对象,更显得是在“自找苦吃”了。考古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却需要可逆的决心。每一种消逝,都在极力的减缓;每一寸抠出来土,也都小心翼翼的收藏;我时刻在纳闷,这么多事情他们做得过来吗?与自然规律的抗争,看到的是考古人明知不可为却还要为之的坚韧。当下的我们,能量还没有大到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就尽量为后来人保留解决的空间吧,也庆幸这段记录谙合了纪录片留给后人思考的映照!

    其实入坑越深,你就越会发现:跟历史较劲,不轻易跟自己和解,倔犟得稀松平常,坚持得不动声色,是这群考古人身上惯有的习性与品质。考古的过程即使再有章可循,也禁不住历史谜团的接踵而至,历史就像一个爱开玩笑的小老头,随时让你错愕混淆,到底哪一个真相才是最终的真相,有时候求证真实变成了数学题,有时候又变成了逻辑推理题,更有甚者,辩驳真伪还要上升到哲学范畴。历史已然不能回头,就像我们摄像机对准的每一段人物故事,也在下一秒就会变成逝去。不能预测未来,亦不能溜走当下,每一个纪录片工作者何其不是与考古人有神韵相投的“不和解”!当然,这份不和解也正是为了最终与内心世界的和解!

    在三星堆,这份“不和解”的极致人物,当属来自四川大学的黎海超老师,33岁的考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个人负责三个坑的发掘研究工作,同时还承担了国家级“三星堆世界网络”的研究课题。温和的外表下,散发的能量惊人!偏偏他遇到的三个坑成型器物很少,看到的都是满地碎渣。感觉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哪怕是在旁边看的人,呼出的都是要崩溃的气息。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我不禁开起玩笑来,黎海超有几恨?一恨金玉宁可碎;二恨木箱空余土;三恨龟背无丹青;都说造化弄人,转念或许就是造化成就人。在黎海超的碎片征途中,他说他喜欢选择难的路,我是信的;脚下的路难,心中的路却很宽!

    对于考古人来说,面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需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但确定的是:这一粘手就是一辈子的事情。谁还能轻易付诸一辈子?我说,这么漫长的时间做一件事情,你们不觉得枯燥吗?他们说,既然选择了,就会走到底,这是考古人的命运。对于浩瀚的历史,个人的一生相对太短,所以能把一辈子付诸于一件事,并深入其中,拼出另一个历史,也是我们记录他们的价值所在。当然,人的复杂性不亚于历史的浩瀚性,记录他们,理解他们,读懂他们,同时能够传达出相对有价值的社会情感,也是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一辈子的事情!

    作为真实的纪录片,在三星堆拍摄,最大的挑战就是跟不同形态下的“真实”较劲。首先对于媒体,三星堆就是一个群雄逐鹿的地方。作为记录者,你需要释放出来的善意与诚意;作为对话者,你需要表露的专业与投入;如此种种,都影响着这份真实!一路上也在思考,那个看到的真实和你真正发掘出来的真实到底相距有多远?所以需要着力的地方,还有觉察他们自己都不一定在意的内心角落;以及由你引发的真实记录,能否触发被记录者的反向感动;为此,也在不断的提醒自己的内心,要一直真实的去感受这一切!

    到此,我们的记录需要告一段落,三星堆和这群考古人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这是我们共同经历的一段旅程,“我与三星堆”的这部纪录片“不止考古”,更有尘土之下,内心的仰望!

     5 ) 渺沧海之一粟,考古人以人之躯追溯历史长河

    被纪录片喂大的孩子格局不会小,这是不是喜欢看纪录片的人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可其实纪录片带来的不仅仅是格局,还有真实、朴素的记忆。 最近大家都看了《不止考古 · 我与三星堆》吧!对于三星堆这样一个恢宏的文明来说,光是在新闻里听到介绍,都会让人产生强悍的敬畏感。 巨大的青铜器,神秘的黄金面具,难以解读的信息,正在重塑我们现有的记载。我们总能在考古发掘的成果中,发现人类自身的有限,多么渺小又无知。 那么多千古之谜的文物出土,你知道是怎么挖掘的吗?如果你看了这个纪录片,神奇的三星堆考古工作,将让你涨不少知识。 《不止考古》拍摄的是三星堆遗址月亮湾村考古研究所的工作,本以为点进去会是气势磅礴的解说和文明演示,没想到,却看到了一群考古社畜们的挖土日常,反差感真的特别生动了。 特别喜欢片子里的几个90后考古er,一头短发的小队长王瑞出场风风火火,带着一群帮工的四川大叔大妈,这个组合就特别喜感,原来田野考古挖掘,是一点点的挖土,吸水,喷水,再挖土,时常伴随着因为一个祭祀坑因暴雨塌方而要重新挖的社畜悲鸣,这工作乍看上去枯燥且重复,但是你能听着这群考古人嘴里说着“这层是夏商周、这层是宋代明清”,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文明背后,原来是这样一点点抠出来的。但是这不妨碍我们折服于历史的伟岸身影。片子里渺小人类拥有的至纯力量,也许真的能穿越时空。 这个站点的一哥,无疑是大家口中的冉哥,北大考古学博士的冉宏林,负责解答各位小伙伴的疑难杂症,他到田野间阶段性验收各坑成果,走到王瑞的4838号坑,看着坑璧上划出的文化层,感叹着三星堆时期的文化堆积从六层一直延续到了十三层,千年的时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两米的距离,他们轻松寻常的语气,却让我听的热血沸腾,不知道这么形容这样的心情对不对,那是一种灵感忽至的通透。 是啊,人类多渺小呀,千年时光里我们的痕迹却只有那不到两米的厚度,但是在考古人的眼里,那不到两米的距离,至关重要,一层层画出来的线,一粒粒泥土之间,是颗粒状的岁月堆积,就算再渺小的存在,燕过留痕人过留声,我们终究还是留下了痕迹。 我们在三星堆文明面前宛若沧海一粟,对普通人而言,我们通过历史记载回顾过去,但是对考古人来说,文明越宏大,他们越敬畏,重复性的工作日复一日,一个个大坑挖开又填平,也许探寻不到几块陶片,也许能偶然碰撞到哪个文物,几十年的三星堆挖掘工作,就在一代代考古人的工作中,逐渐展露冰山一角。 哪怕是一块沾满泥土的瓦片,从形状推断它曾经是位于河渠还是城墙,这样追溯时光的浪漫,正勾勒着三星堆的完整面貌,这群带着眼镜、俯身泥土之中的考古人,用不止步的执着,正在描绘着历史。

     6 ) 有趣的考古纪录片

    记录片、考古不管哪个元素似乎都很难和有趣联系起来,但是这部记录考古的纪录片却是有趣的很。 有趣一:有趣的视角。视角没有放在考古纪实上,而是从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来展现考古,比如祭祀坑的挖掘,工作很繁琐,故事很有趣。 有趣二:有趣的人物。看完这部片后,我才发现考古人竟然那么年轻、有趣,坑内坑外还不忘调侃。 当然,考古是很辛苦的,膝盖磨受伤、行走于悬崖峭壁,但都在大家的谈笑中一笑而过,谢谢这部轻松的考古纪录片带给了我们欢笑和知识。

     7 ) 考古,一份穿越了时间的静谧与浪漫

    虽然在这些年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中,三星堆遗址早就成了国内文博圈的顶流,但考古学依然呈现“外热内冷”的态势。其中有两条新闻令我记忆犹新:一条是2020年湖南某留守女生高考676分,报考了北大的考古专业,但是网上很多人都不看好,劝她换一个更好找工作的专业;另一条是2022年敦煌某考古编制岗,仅有五六个人报名,最后又全部弃考。

    不难看出,考古专业在很多人的眼里,依然是脏累、枯燥、没有前途的……就连以往关于三星堆的报道和纪录片,通常也以科教的严肃基调为主,以文物本身为主角,很少为展示考古工作者背后的故事,导致普通大众与考古专业之间总是隔着一堵墙、一层纱。

    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就打破了这种“惯例”,它由B站播出,面向年轻人,因此《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旁白更加风趣幽默,并且用了更多篇幅展现考古工作者的生活日常。某种意义上说,《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三星堆的科普纪录片,也让年轻人重新认识考古专业,甚至在年轻人心中播下了对考古学产生兴趣的种子。

    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将镜头对焦在那些日复一日、孜孜不倦从事考公工作的幕后工作者身上。他们有的是来自北大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有的是有着几十年文物修复经验的手艺人,甚至还有当地帮工的村民……从遗址勘探、发掘,到文物修复、布展,镜头中,这些人的工作纵然脏累、枯燥,但也有着一份穿越了时间的静谧与浪漫。

    普通人眼中没有什么分别的一片片黄土,像变魔术一般,在他们手中画出一条条曲线,勾勒出千年前城郭、建筑的模样;沉睡了三千年的青铜、陶瓦,也在他们的手中神奇复原,重现精美的线条与光彩。

    纪录片中考古工作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项工作,就是他们拿着刮刀,对着坑壁,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刮泥。这项工作看起来非常枯燥,尤其是小小的刮刀对比几个篮球场那么大的挖掘工地,让人觉得似乎要刮到猴年马月。但考古人的心情却像是开盲盒,因为他们知道,现场刮下的每一层泥土,都可能是三千多年前古人留下的痕迹。

     短评

    看完第一集我真的仔仔细细的研究咋挖土研究到了两点

    7分钟前
    • 郑云凤凤
    • 力荐

    很喜欢历史,大学还选修过考古课呢!真的好好奇三千多年前三星堆的故事,希望能有一天可以窥探其中一二。

    9分钟前
    • lilpeep-
    • 力荐

    第一集特别喜欢!赵老师乔老师坑内外的“battle”很可爱,迷茫很真实,新方法探索下的发现更令人振奋,重点是,老师们都太可爱了!神秘华丽精美奇特的三星堆看得很多了,这里提供了一个更朴实、更接地气的视角,不仅看见了三星堆,更看见了跟三星堆有关的一个个鲜活的考古人,也因为他们,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三星堆跟我距离不太遥远。真好,真好!

    13分钟前
    • 某S
    • 力荐

    赵昊和乔钢那段隔空互相diss也太好笑了吧。btw真的越来越感觉考古 是真正迈向未来的职业!能把考古拍的这么轻快动人真是太好了,本身就是很有魅力的事情,本身发掘这世上最伟大的文化之一就很幸福,自然应该是快乐的

    15分钟前
    • Jenni
    • 力荐

    喜歡這樣輕松的紀錄片,B站在這一塊一直做得挺不錯的

    20分钟前
    • 三疊紀
    • 推荐

    考古人与考古现场

    22分钟前
    • zen
    • 力荐

    B站的纪录片带来的风味令人眼前一亮,整体上像是偏向于综艺风格的纪录片,对比以前的官腔感的纪录片,这样的风格更能让人产生亲切感,而不是冷冰冰的”玩泥巴“,也回应了标题:不止考古。

    25分钟前
    • 非酋寻乡
    • 力荐

    很好看。没有将重点放在讲解三星堆文明的诸多未解之谜,而是聚焦三星堆的考古人,展现他们日常工作的样子,亲切又令人敬佩。不得不感慨三星堆考古的科研经费真的好充足!相比各种先进的设备,大量的年轻人作为储备力量在考古现场实践成长更是巨大的财富。黎海超教授请加油啊!

    29分钟前
    • 花落花开自有时
    • 力荐

    就等周四了

    32分钟前
    • 杨幂助理
    • 推荐

    关于考古人的考古日常“记录”片,有在祭祀坑发掘文物的,有在田野刨坑找遗迹的,有修复陶器的,有保护象牙的,还有为吸渣体质犯愁的,直观理解了我妹(挖土人)说的“取样(土)品(渣儿)”、和“靠想象写论文”。

    35分钟前
    • 小豆豆
    • 力荐

    记录三星堆考古工作者的日常,平淡、认真、执着,这些可爱又单纯的人们,从细微见匠心。

    37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39分钟前
    • 青苔
    • 力荐

    历史的是人的记录,难得从考古的角度切入,看到一部分工作人员的现场、思考,背后是更多的一个个人的坚持,这样的纪录片不带观点,就完全放给你看到一直跟随三星堆人的苦闷与欢乐,在这个年代沉甸甸的闷头做事,实属难得。

    43分钟前
    • Strelizeia
    • 推荐

    北大博士仍然上来说女同事/校友又胖了您要不要低头看看自己能不能看见脚

    48分钟前
    • 罗黛若
    • 还行

    很可爱,第一集讲老张低估了任务的难度却高估了自己腰的强度怕是要把我笑死hahahaha。终于有一部讲生僻行业的纪录片,立意不再是建立在凸显这个行业和大众主流有哪些差异,他们多么多么惨多么穷,多么居陋室不改其心境,这些刻板印象都没有,太舒适了!真正的尊重,是不把别人当“异类”,他们也是人,挖掘人之为人的普遍性,而不是去放大每类个体的特殊性,这是优秀的故事与糟糕的故事最大的区别。

    52分钟前
    • 夜礼服假面
    • 推荐

    哈哈哈,这是考古专业招生宣传片吧,好可爱的纪录片啊!

    56分钟前
    • tangmm
    • 力荐

    第二集许丹阳小队在外场发掘挖到一个盒子大小的宋墓,里面有两块石头,瑞过来帮忙挖,打趣说:“可能是哪个小朋友的石头死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能笑两天救命!最后一集没及时看,转会员了。看过的前四集是可爱的,赞

    59分钟前
    • 来一串冰糖葫芦
    • 推荐

    就没人觉得这帮人像在上世纪似的?一个人干活,一帮人围观,一个个心态好的不行,上班族的卷消失了

    1小时前
    • X7X8
    • 还行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小时前
    • 想要一辆货车
    • 力荐

    我本来以为会是讲文物的纪录片,😂没想到是个考古打工人的纪录片。😂😂😂😂就挺好笑的,不同部门的人互相diss。😅打工人要保护好腰啊!旁白听上去真的越来越年轻……😂其实已经是个将近50的中年人了,听着像刚上班的。

    1小时前
    • 蕾雅蓝顿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