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爱乐之都

    爱乐之都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22

    主演:廖昌永,张雨绮,阿云嘎,黄舒骏,小柯,大张伟,曹杨 Yang Cao,方书剑 Shujian Fang,鞠红川 Hongchuan Ju,李钦,李紫婷 Mimi Lee,刘思维 Swin,南枫 Feng Nan,施哲明 Zheming Shi,汪卓成 Zhuocheng Wang,王芯芯 Xinxin Wang,叶麒圣 Qisheng Ye,郑棋元 Shawn Zheng 

    导演:施嘉宁 

    猜你喜欢

     剧照

    爱乐之都 剧照 NO.1爱乐之都 剧照 NO.2爱乐之都 剧照 NO.3爱乐之都 剧照 NO.4爱乐之都 剧照 NO.5爱乐之都 剧照 NO.6爱乐之都 剧照 NO.16爱乐之都 剧照 NO.17爱乐之都 剧照 NO.18爱乐之都 剧照 NO.19爱乐之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节目集结了32位音乐剧演员,通过剧目片段展演的方式,展现演员的唱跳演的综合实力。从初亮相、1V1对抗,到与他人合作,进行作品孵化,共竞最终的“爱乐之冠”。节目将有6位爱乐助力人加盟,组成“爱乐助力团”,共同见证选手的成长。

     长篇影评

     1 ) 浅聊一下《爱乐之都》

    本文首发于“Not A Theatre Person”公众号

    【段前小记】

    今年年初,某卫视推了一档名为《爱乐之都》的音乐剧综艺。节目囊括了多位音乐剧业内的一线演员,评委(助力团)中则有著名歌唱家廖昌永、音乐剧制作人黄舒骏、近年来凭借《声入人心》成功出圈的音乐剧演员阿云嘎等业内人士;节目中的“鉴赏团”邀请的也都是国内目前比较活跃的音乐剧制作人跟导演。

    该综艺号称是一档“音乐剧文化推广节目”,意在通过卫视平台与竞演综艺的形式,让音乐剧这一表演形式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从而达到推广音乐剧、扩大音乐剧市场的目的。

    中间因为疫情的关系,节目停录断播了一段时间,演员与赛制也因为档期的问题不得不作出调整。如今节目播完了,所谓的“冠军”(好像不是这么叫的,不过就是那么回事)也产生了。

    然而从节目的效果来看,好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正文字数:6406字

    为什么是“音乐剧”?

    一档所谓的“音乐剧综艺”,这个噱头可不是从今年才开始出现的。

    早在2018年,自从湖南卫视音乐综艺《声入人心》爆火出圈,阿云嘎、郑云龙等一众音乐剧演员破圈走红之后,“音乐剧”这个在国内一直比较小众的舞台剧种开始走进更多观众的视野,在内娱小小地刷了一波存在感;音乐剧也很快成为各类舞台剧种中的“热圈”。

    成为所谓的“热圈”自然是有好处的。很多从来没有关注过舞台戏剧的观众开始走进剧场观看现场演出。舞台剧这个原本不太受关注的艺术类型开始成为热点,并逐渐获得所谓的“流量”。

    此后,随着粉丝群体的专业化以及泛粉圈文化的影响,音乐剧以及音乐剧演员的商业化走势开始渐渐彰显,整个行业的商业价值开始有了提升,原本逼仄的生存空间也渐渐得到了扩展。

    很多时候,当我们提起某个事物的“商业化”,往往是带着一些贬义情绪的。尤其是当“音乐剧”这种常常被用来与“艺术”、“高雅”等词汇挂钩的表演类型,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它们应该生来就是阳春白雪,埋头创作,不食人间烟火。

    这当然是一种误解。音乐剧在西方文化中并不是小众艺术。不管是所选取的题材还是表演形式,音乐剧中的呈现一般都是具有广泛的大众审美基础的。只是由于引进中国的时间不长,这种表演形式还没有被很多观众认识。

    商业化并不是坏事,它能够保证一定的经济基础。演职人员需要吃饭,剧作家需要创作的空间,公司需要盈利以投入下一部戏剧的制作——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然后才能谈发展。如果像几年前那样,做戏演戏全靠情怀,演员得靠赚外快才能维持生计,台下观众有时候都没有台上演员多……这样的创作环境对任何行业来说都不足以支撑其长足发展。

    所以,当年的《声入人心》给音乐剧带来的热度是大家喜闻乐见的。

    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现身边知道音乐剧、愿意去看音乐剧以及其他舞台剧种的朋友渐渐多了起来;而与之成正比的,是越来越高的票价、越来越大的选场以及越来越难抢的戏票。

    有关注度,这是好事。至于大量新观众涌入之后的规范与引导,以及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与长足发展,那是另外一回事。作为观众,那不是我需要考虑的东西——我只在乎我这张票钱花出去之后,这一场戏下来到底值不值这个价。仅此而已。

    商业化让音乐剧有了外延与拓展的机会。剧目的增多、类型的丰富、新演员的纳入、高校招生报名的爆火,这些都是音乐剧“出圈”之后带来的正面效益。

    综艺节目的出现是商业化的拓展之一。说是推广音乐剧也好,说是想趁势多捧出几个“阿云嘎”“郑云龙”也好,这都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至于能不能成功,那还得有天时地利与人和。

    早在2019年,某线上平台要做音乐剧综艺的消息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点进去一看拟邀评委名单:好家伙,果不其然《声入人心》的那几个都在——瞧瞧人家这饼画的,那叫一个专业啊!只不过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就是了。

    这次《爱乐之都》上线,阿云嘎的名字出现在评委中并不意外。而廖昌永老师作为各类声乐类节目的常驻导师,他的专业性与包容性也是毋庸置疑的。资深音乐人黄舒骏老师,同时也是音乐剧《马不停蹄的忧伤》的制作人。张雨绮仙女应该是作为一位“发声者”来替广大观众代言的,同时作为一位演员,她在专业领域也能给演员们提供很多宝贵的建议。其他的评委老师虽然不是常驻嘉宾,但都是戏剧或音乐领域的大拿——大张伟老师的出现更是直接将节目的综艺效果拉满。

    至于参赛的选手,经常出入各个剧院看音乐剧的朋友对这些名字肯不陌生:郑棋元、蒋倩如、叶麒圣、丁臻滢、夏振凯、张会芳……这些都是目前国内音乐剧行业非常活跃的一线演员,业务能打,代表作品一只手数不过来,甚至有些人能同时有几个戏在演。

    这样的演员阵容,在音乐剧领域已经算是诚意十足了。

    生世坎坷 水土不服

    《爱乐之都》的评委与演员的阵容完全拿得出手。不过比较可惜的是,这个节目实在是有些“出师未捷”的意味:第一轮竞演播了3周还是4周才播完,但是不管是节目效果还是演员能力,多少都有些品不出味道来。一些经典的剧目或片段,为了契合综艺舞台的呈现形式而不得不进行改编缩减,也有因为版权问题不能随意改动而生搬硬造的——总之大多数节目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展示。

    比如第一期节目一上来就是重头大戏:音乐剧大师安德鲁·韦伯的代表作《歌剧魅影》中最经典的唱段《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这是整档综艺的第一个剧目。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魅影》这部剧中最经典的桥段之一,也是剧情与人物的重要转折节点之一。看得出来节目组是下了血本的,从服装道具到灯光置景都在力求还原,评论中观众们直喊“经费在燃烧”。

    然而效果呢?

    美则美矣——但也就如此而已。

    因为没有前情后果(虽然节目组在每个剧目开始前都安排了旁白),不熟悉剧情的观众无法完全理解这一场戏所传递的信息,也理不清剧中的人物关系,因此大多数人对这个节目的印象停留在诡异的情景与震撼的高音之中。

    更绝的是,在表演之后的点评环节,郑棋元老师又双叒拿到了垫脚石剧本——上一次这位号称国内音乐剧“活化石”的老同志被踩是什么时候来着?哦,是《声2》的时候。

    也是不易。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小酒馆”《阿波罗尼亚》中(“小酒馆”是该剧粉丝对其的爱称,而该剧的粉丝则被称为“酒鬼”)。

    那一期节目刚播完,朋友圈中的“酒鬼”们纷纷冒泡,澄清“这不是酒馆”,且大多数人在指责节目为了配合综艺舞台而把唱段剧情改得面目全非。不过好在出演“酒馆”的演员中有该剧第一轮的原卡司在,就角色而言还是拿捏的。

    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

    第一轮节目播完之后,大部分的片段(不管我是否有看过其原剧)都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这其中当然也有改得还不错的,比如《在远方》——毕竟这个剧的导演、主演、词曲作者都在评委席跟鉴赏团里坐着,而另一位主演(夏振凯)就在台上;也就是说,就这一个片段而言,主创人员应该还是比较有自主权的,演员对剧目与角色的熟悉程度也足够。可就这样,原卡兼主演之一的夏振凯老师居然还要靠阿云嘎的保送卡才能晋级……节目组的剧本套路能不能走点心?

    第一轮竞演看下来,作为一个原本对音乐剧有一定接触的观众,我是真没看出这些节目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来。不过既然是打着推广音乐剧的旗号,可能原本的受众定位也不是我们这种多年来浸淫剧场的人。

    第二轮竞演开始之后,首场第一个表演片段《Rebecca》,终于来了个震撼——双人同饰一角共唱一曲的设定,在这首歌中被导演玩出了花来。

    导演肖杰对这段原本是独唱的曲目进行了大胆的调整,从原有的角色丹弗斯管家中分离出“中年”与“青年”两个形象,一个狠厉,一个软弱,一个代表当下,一个代表过去。选曲也从原本的独唱被改成了重唱。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改编,最后呈现的效果也超出意料的好。这个唱段的整体呈现在我看来是《爱乐之都》所有节目中质量最高的一个,无可比肩。

    于是那天晚上的朋友圈又被刷屏了:《爱乐之都》支棱了!

    不过可惜的是,就在第二轮竞演的第一期节目播完之后,上海因为疫情而全城静默,《爱乐之都》也因为第三轮竞演无法如期录制而在《Rebecca》那一期节目播完之后就暂停播出,直到5月份才恢复。

    而由于节目的赛制、演员的档期等问题,在恢复录制之后,很多演员因为工作无法继续参加,节目后半段的安排也不得不重新调整。

    重新开播之后的第三轮竞演,总给人一种仓促且无奈的感觉;甚至于最后的决赛也没能给人留下多深的印象。

    如果节目的录制能顺利的话,不知道后面的赛制是怎么安排的?不知道会不会比现在更丰富一些?

    所以说,《爱乐之都》确实是有些生不逢时:剧场类型的表演放到综艺节目与录影棚中,本就需要做大量的调整,否则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好的展示效果;但改编是一项非常考验主创团队的工作,是画蛇添足还是锦上添花并不好说,且势必引起部分“忠实原剧党”的抨击;而摊上了今年这么个环境,节目这一路也是走得磕磕绊绊——只能感慨一句身世坎坷了。

    经典曲目

    《Rebecca》

    如上文所提,整档综艺中我最喜欢的是音乐剧《蝴蝶梦》里面的选段《Rebecca》。这首曲子也是整部音乐剧的主题。

    这一轮竞演的规则是两位演员共同演绎同一曲目中的同一角色,也就是两个人需要在一首歌曲中分别展示自己的唱段,随后再进行重唱。

    节目中拿到这个唱段的两位演员分别是音乐剧界的前辈“大师姐”蒋倩如,以及目前还是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在读学生的陈恬。由于这一个选段中的人物——女管家丹弗斯——在原剧中的设定是一位中年女性,所以从表演角度而言这个选段对于陈恬这个小姑娘来说非常不友好:她的外形与年龄感都与角色设定不符,如果处理得不好会让人非常出戏。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这个竞演单元的导演肖杰的厉害了。肖导用了一种非常高明的切分手法,将女管家丹弗斯这个角色一分为二来对待:一位是剧情当下时间点的中年女管家,一位是代表过去的青年女管家。这样的安排使得两位演员能够非常贴合地融入到这个角色,既又区分性,又有同一性。

    我十分偏爱《Rebecca》。这个选段的优点非常多,而且在我看了它的所有编排给人的感觉是惊喜不断却贴合剧情的。

    一、符合角色的经历。女管家丹弗斯是看着小主人Rebecca长大的,也就是说,Rebecca成长的过程正是女管家衰老的过程。利用演员年龄上的差距将角色一分为二,让当下与过去的两个女管家对话,回顾自己与Rebecca曾经相处的时光,这样的改动并没有超出原本剧本对人物设定。

    二、符合演员的特征。蒋倩如跟陈恬的年龄差距是摆在那儿的:蒋倩如自身的年龄让她更具有出演女管家的优势,也更贴合原剧中的人物形象;陈恬无论是从外形还是阅历,跟女管家都隔着天堑,如果按照原剧的设定走显然非常吃亏,表演出来的效果也不一定好(而且她还是个学生)。肖杰导演并没有忽视两位年龄演员的年龄差,更没有硬生生地在两人中间拉出一条平均线。他选择了角色的分离与时空的对话。这样的塑造,反而是利用两位演员在人物感、年龄感上的反差来突出故事的戏剧性与冲突性。

    三、符合音乐剧的音乐性。普遍而言,音乐剧的唱段会与一般的流行歌曲有一定的区别。音乐剧中的音乐需要贴合剧情,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因此其音乐具有更强的故事性与叙述感,根据剧情的需要还可能存在对话感甚至冲突感。导演将《Rebecca》这首歌从原来的独唱改编成了重唱,演员在演唱的过程中对主歌的处理加入了隔空对话的感觉,而副歌部分则是经历了分声部重唱到分角色重唱的改变,对话感、分裂感与撕扯感让最后的副歌变得非常宏伟,也将整首歌的气氛提升到了高潮。

    四、舞台空间与技术元素的充分利用。 肖导在《Rebecca》的编排中充分利用了舞台前中后景的空间感以及舞台投影等技术,将整个画面的横向伸展与纵向景深都做到了极致。前景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舞台,左右分离的画面代表着两位女管家的时空交错;中景是仿佛幽灵一般的群舞演员,随着副歌的开启由静到动,像是城堡中的幽灵在移动;后景是长长的台阶,拾级而上的顶端用投屏呈现出一只仿佛凝视着城堡中一切故事的眼睛,更像是一种上帝的视角。整个舞台的设定既有故事的行进感,又有时空的交叠感,还渲染出故事之外抽离感,让整个舞台的空间得意充分运用——不得不说,相当高明。

    五、对人物同一性的把握。这个唱段中的女管家是一个被切割分离之后的女管家,两人同饰一角的情景下,要求两位演员很好地把握角色的分离性与同一性。故事的开始,中年的女管家(蒋倩如)是强势的,她恐吓着青年的女管家(陈恬),告诉她,她最爱的小主人Rebecca已经去世了。这里的角色处理是分离的,是现在与过往、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对话。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年轻的女管家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她被打碎、被毁灭,然后被重新拼凑起来,接受了小主人已经去世的事实,完成了角色的成长。最后的一幕,甜美温和的青年女管家终于蜕变成了狠厉斑驳的中年女管家。两个人物在这一刻交叠,重唱的出现让人对两个角色有了一种合而为一的感觉,让观众感受到只有结合两个人的演绎,眼前的女管家丹弗斯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物。他们是矛盾的、是交叠的、也是同一的。这是这个舞台中对于人物与剧情所作处理的最高明之处。

    个人认为《Rebecca》的舞台呈现与改编应该算是在整个《爱乐之都》中能排进前三的。虽然之前有看过《蝴蝶梦》的全剧,对该曲目有一定的了解,但《爱乐之都》中这个版本的呈现依然让人非常惊喜。

    相比起同一轮竞演中其他曲目的“两面性”处理,《Rebecca》抓住了舞台特点是“共饰一角”的特点,在同一性的处理上更胜一筹。

    《伪装者》

    音乐剧《伪装者》我还没有看过(看过电视剧,所以对剧情跟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光看舞台我觉得非常惊喜,有一种“我要去剧院看这部剧”的强烈冲动。

    《伪装者》最出彩的地方是融入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片段。《电波》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舞剧,曾经去剧院看过好几次,对整部剧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我觉得导演的这个创意真是无敌了!(这一个片段的导演好像又是肖杰?)

    正如节目中主创人员所说,虽然是不同的剧种,但两部作品都讲述了战争时期敌后工作的艰难与惊险。将这两部作品严丝合缝地衔接到了一起,瞬间整个剧目的紧张感便被烘托上到了另一个层次,也体现出了更高的艺术性。

    《后妈茶话会》

    《后妈茶话会》其实不是一部音乐剧,它是国外的网友自己制作的关于迪士尼系列的一个衍生作品。

    这个唱段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将迪士尼童话故事中的几个反派形象凑到了一起,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讲述反派们的心声——并且说得头头是道。

    但是由于从创意到人物造型再到词曲都跟咱无关,所以这个唱段虽然有趣,但也仅仅是停留在“有趣”的层面而已。后面的节目中还有一个把牛魔王、伏地魔、容嬷嬷等一众反派凑到一起的原创片段,大概也是从后妈们这里得到的灵感——不过那个片段实在有些过于零散且冗长,所以我个人不太喜欢。

    值得一提的是张会芳在茶话会里的表现。会芳妹子演的是《长发公主》里的女巫葛朵,这个形象对她本人来说应该算是突破了(之前看过她的音乐剧,都是比较正派、甜美的形象,最突破的也就是《谋杀歌谣》里的“旁白”而已)。

    会芳很好地抓住了葛朵那种神神叨叨、一惊一乍的感觉,演出来的不是狠厉也不是阴险,更像是一种“做作且神经质”的感觉,且小神态非常灵动,能感觉得到她自己在做人物画像时是做了很多小设计的。

    原创片段

    半决赛之后的片段基本上都是原创片段。印象比较深的是《胡桃夹子》。这是由一首流行歌曲改编而来的曲目,故事剧情应该是主创人员重新编排的。《胡桃夹子》的故事性跟音乐性结合得很好,一首歌的时间能让观众对故事中的年代背景、人物关系、前因后果等一目了然。两位演员对于人物情感的控制与拿捏也非常到位,特别是喻越越最后表现出来的那种克制感,以及对着镜子时的无奈与坚韧,真的非常戳人。

    最后一期节目的决赛圈,所表演的两个作品都是原创片段:由电视剧《潜伏》衍生而来的《等春风》,以及由电影《少年的你》衍生而来的《我们的乐园》。这两个片段的原作品我都没有看过,但就这两个片段单独来看,我都很喜欢。歌曲以及演员的演绎都很动人,看完之后很希望它赶紧制作一部完整的音乐剧。

    从题材来看我更喜欢《我们的乐园》。这个片段对剧情展开跟演员的表演层次的设计都更加丰富,中间的闪回运用非常精彩。另外可能是因为它所触及的问题更接近我们的生活,有一种在现世中寻求出路与救赎的感觉,所以给人的共鸣更强烈。

    一些思考

    总体而言,《爱乐之都》作为国内首档音乐剧综艺,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至少在原创片段上,我们看到了中国音乐剧在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虽然因为疫情的影响,节目播出的时机显得有些“生不逢时”,中间的断档消磨了大部分人的热情;而节目本身的剧目呈现与赛制安排也相对局限,无法完全凸显出音乐剧的剧种优势。

    在档期与经费足够的前提下,《爱乐之都》拥有这样的演员与制作阵容,完全可以在后面的赛制中尝试加入短剧目/长片段、多演员配合的创作,或者进行音乐电影的片段拍摄。

    最后再提一句,该节目的主创团队在今年疫情期间创作的公益歌曲《屋檐》我很喜欢,特别是最后那句“泼天的银河撞入怀里,多么生动美丽”这一句写得太美了。

    当春风吹起,飞出屋檐去相遇。浩瀚天地,未来可期。

    前路漫漫,中国音乐剧,加油吧~

    By Lynchie

    2022.8.4

    本文首发于“Not A Theatre Person”公众号,更多图片及相关节目片段请前往公众号观看

     2 ) 第一集观后:不像《声入人心》,更像《我们的歌》

    【4.24更新】谁能想到,这个综艺1v1对决刚刚好看起来,就连着停播两周... 我枯了

    ---------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东方卫视另一个音综《我们的歌》

    看完第一集我的感受是:《爱乐之都》虽然都被跟《声入人心》比较,但其内核是《我们的歌》

    1

    《声》的思路跟《脱口秀大会》后面几季有点像,都有一个真正业内有发言权的导师镇场。

    廖就是脱里面李诞的角色。

    廖昌永有权威,敢点评,能压住选手,管你在行业干了多少年,没唱上去我就要说,有缺点我就指出来(虽然廖点评有争议,但总算有能说出个有理有据),选手仿佛学生,在被廖教育。而在点评的过程中,涉及了非常多专业术语,如high c,花腔等,虽然有点学院派,但这也是在教育观众的过程。作为国内这个行业的第一档节目,这种对大众的教育是必需的。

    2

    《爱》,目前看(只看了一集),更像《我们的歌》《一年一度喜剧大会》的模式。

    导师(助力人)话语权不大,选手的主动权很高。阿云嘎有能力评,但他不好开口,台上太多同辈,他只能正面捧。黄我不知道他来干嘛的。小柯看起来是资历担当,但显然镇不住,做不出专业点评,难怪被业内人挑战。张雨绮很好,她的角色定位本来就是代表普通观众,表达出普通观众的喜好和疑问,她在脱口秀大会也是类似的定位。

    爱乐之都更重视作品的呈现,灯光舞美特效,堪称大制作。这种砸钱法是奔着要出经典作品的节奏,我看好这个节目后面会出好作品。

    3

    这两种模式的结果不同。

    《声》真正碰红了一批选手,《脱》也真正捧红了一批脱口秀演员。

    《我们的歌》《一年一度喜剧大会》口碑也不错,但你说真正捧红了谁吗?好像极少。但确实有一批好作品留下了。

    4

    《爱》目前我觉得可以提高的地方。

    🙋教育观众。

    音乐剧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规矩,什么是好的音乐剧,什么是不好的,要做到什么水平算好,这些内容,节目组没有解释,评委也没有解释。(你这个节目的受众是谁?如果是更广泛的普通观众,这些教育是必要的。我这种看过几场音乐剧的人,事实上还完全是门外汉。)

    当阿云嘎说那个踩高跷的人,代表高高在上的上流社会时,我才注意到这个细节。这种教育应该更多一点:一个普通观众,如何看懂音乐剧?这难道不值得聊一聊吗?

    《一年一度喜剧大会》也是有教育观众的过程的,什么是scketch,什么是默剧。

    🙋表演欠缺。

    如果要走我歌、喜剧大会的模式,非常依赖高水平的选手,一定要有非常顶的作品,外行也一眼能get到的那种。

    爱乐之都第一集的很多表演,我觉着形式大于内容,就像小柯说的,在远方那个part,是第一次让人有代入感的。

    其他的演出,舞台很华丽,各种华丽,人各种牛,但没有想象中的震撼。这就是音乐剧?浮华没有内核?

    显然不是。

    但我相信后面会有更好的作品。

    🙋 导师的点评要更专业更敢说

    中国的音乐剧演员,水平一定有高有低,这种差别在哪,标准在哪,导师要敢说,选手要敢听,观众也想知道。

    5

    综上,音乐剧的受众,仍然需要被教育。

    这个节目值得追一追。

     3 ) 我觉得还不错的片段

    作为一个音乐剧小粉丝,里面的大部分剧目我都看过原版。这个综艺我只看了纯享版,所以抛开各种人设加成,只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挑选出一些我觉得不错的片段:

    第一期:《去远方》,可能因为我没看过这个剧目的原版,所以觉得这一组表演最放松,其他组模仿痕迹很重。

    第三期:《蝶》,女主的表演和音色很惊艳,但是感觉男主有点接不住女主的戏,不过进入演唱部份后,感觉男主的状态好了很多。

     4 ) 评委差点意思

    免责声明:我不是任何人粉,也基本不了解任何人,所以也不会去黑。中文世界的演员我只喜欢于佳鑫(不在节目里面);其他全路人,没讨厌的。

    下文主要吐槽节目设计,如果评委点评有槽点,可能也顺带吐槽演员(理论上很少,因为节目设计导致看不出来什么)。

    如果不能接受这种吐槽,你们自行避雷。我原则上无意冒犯任何人。

    ——————————

    这个节目是韩综的一堆人一起做游戏的节目模式,剧本痕迹严重(特别是夏振凯的剧本。节目说他业务水平顶流倒是真的)。

    节目模式本身无功无过,而且参加综艺的演员什么背景的都有,但是也不拿这种东西刻意吸引眼球。这个定位本身没什么不好的。

    不好的方面:

    服装有点土。便装日常穿的牛仔夹克和舞台穿的冰丝v领长袖,在节目开场曲中同框,相互映衬之下两者都更土了,八九十年代电视时装秀的感觉……

    编舞是韩国人,舞蹈也土。编舞应该不是音乐剧领域的编舞——开场曲舞蹈的动作设计真的太奇怪了,带有一种迪士尼非音乐剧的演职人员味儿。呃……反正我词穷,除了“土”,真的很难形容。

    开场曲的中文填词,因为音节不够塞不完歌词,硬改原曲节奏,节奏被改的部分很突兀,给我印象深刻。填词的节奏真的不能乱改,否则显得油嘴滑舌;虽然节奏不改,这个填词的风格仍旧油嘴滑舌——我简直想把填词的三位词作者记下来以后避雷——但是想想可能是凑数的歌,别太残忍,就作罢了。

    ————————

    最不好的部分是评委(本质上,不怪评委本人,怪节目设计)。

    因为呢,这个综艺节目设计是让每个演员演音乐剧当中的一两首歌,让评委依据这些歌曲的表演,【一边点评这个剧要怎么演、披露这些歌都是些什么,一边还要评选演员】,演员评选结束以后,节目就结束了。

    这个设计意味着,这些评委充当的角色,虽然不是导演(director)的角色,不参与“折子戏”“Gala Show”的排练,但是他们是音乐剧的艺术指导(art director)的角色,同时也是选角指导(casting director)的角色。

    然而这些评委讲话空洞无物,很显然节目组没有意识到,这些评委需要承担起这两个角色。比如,小柯对《在远方》的点评:“很舒服很亲切很好听”,又大又空;又比如,评委说夏振凯“状态疲”,这具体什么意思?哪个细节出戏?怎么不详细说?

    还比如李紫婷显然柔韧度、肌肉力量不够,完不成一些舞蹈。非舞蹈基本功部分,也有问题,她背对舞台台口坐在圈圈上时,手朝她背后也就是台口位置反向上台伸展,那个动作显然是没有做到位的(看起来是动作卡点迟了手来不及伸出去了),镜头也拍到了,但是评委不指出来;她舞蹈有待加强达不到预期(指:实际演的和排练的不一样。排练是一种预期。),也不指出来,直接给了她四个A。

    (不过排练那个太难了,如果真的做那种类似钢管舞的动作,没有一段时间肌肉训练,临时排练是搞不定的。)

    李紫婷那一组,客观说来,也就是非音乐剧的纯表演专业学生的音乐剧毕业大戏的水平。甚至是业余剧团的水平。国外业余剧团(消歧义:指的是unprofessional company,这种业余,水平好的很好的。差的自然不比科班学生。)都有比这个专业的。这样李紫婷居然李也拿4A。不可思议。不是说李不好的意思,李本身就是新人人设,而是说,评分没有一点道理,全是剧本,而且这剧本竟然还没剧情……而且,这间接也说明四个评委也不懂得怎么抠戏。

    当然是不是怕得罪各方经纪公司不敢抠戏、不敢指出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我还看到一个细节:节目中阿云嘎好像试图澄清《在远方》那些歌不完全是他创作的,所以他不能表达看法,但是很明显剪辑剪掉了:“我自己对作品是没有什么太多发言权”,显然没说完,后半句话被剪掉了——因为评委说出这种话,暴露出节目组对评委定位问题了:节目组的定位以为,评委就是一般的观众就可以,但显然,至少为了观众看点,这是不可以的。

    而评委讲话空洞,没法给选手真正的点评,也没有给观众真正的解读介绍(导赏),根本原因出在(注意!这不怪评委,怪节目组设计。):评委们自己对原剧目显然也没有深刻的研读,所以他们只能凭借“折子戏”的梗概,由此猜测出上下文,去点评自己在节目中看到的部分。他们本身对这个片段就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也许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因为节目对“折子戏”作出长度的限制,每两个人演一两首歌,片段太短,本身上下文的感觉不明显,所以每个演员/评委,对歌曲上下文,事先看个梗概就行了,最终演出演成什么样都不能说错;一两首歌终究不是完整的剧——呃,这个就是见得少了,其实并不是的——折子戏要演出什么,也有很严格的要求,也深入每一个细节。看看《音乐剧之声》纪录片当中,纪录片制作方怎么用折子戏的模式导赏音乐剧吧(纪录片请了演员演片段,拍摄这些片段,用现场旁白分析讲解)!总之,《爱乐之都》节目组的策划,还是功课做得不够。

    至于,选角导演具体要承担什么角色呢?我不是真的业内人士,只是一般的观众,所以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对这方面的期待是,真的要模拟业内的话,综艺节目的剧本应该像《歌剧少女》第6集那样,演员就像表演片段进行面试一样,选角导演要对参加面试的每个人演的角色的表演要求的完成度、技术要求有没有做到,一点一点抠(在《歌剧少女》当中,这个角色是授课老师,真的连抠戏的细节都呈现出来写成故事呢)。

    而且呢,选角导演可能还要负责安排每一个演员的演出角色,不能让演员部分抽签部分内定(也许是,没看懂)(《剧院魅影》像内定的,活化石+在逃公主。而《在远方》演员说他们是抽签抽到这个戏的)。

    毕竟,不同戏适合不同演员。抽签太看运气因素,很不合适。有的剧要老戏骨才能演,而爱豆和素人选手,则适合配给不要求人生体验和表演难度的青春活力的角色和不强调剧情的剧的段落。这样,给每个演员的要求不一样,挑战也不一样,也可以扬长避短,实在做不到就不去要求。而且最终表演,每个人都会有做得好、做不好的部分,这也不会对素人选手不公平,也不会丧失业务能力强的选手的看点。

    (除此以外,《剧院饭桶》演出不合格哦,要演得饭桶很痴迷克里斯汀,克里斯汀像魔怔的状态,这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个剧的标题曲表演,不仅仅是“难唱,唱好就万事大吉”这么简单而已。)

    除此以外呢,也不知道这个综艺有没有给“折子戏”的排练配导演,看起来是没有,但实际上这些演员排练不同的“折子戏”,显然是需要有专门的音乐剧导演的。

    因为实际上,音乐剧当中有一种东西叫做revue(音乐轻喜剧),宽街的《Prince on Broadway》、《Sondheim on Sondheim》都是很典型的revue,这种类型的演出就是许多音乐剧每一部截取一段表演,凑成一整个音乐剧演出。

    这个综艺节目实际上串起来就是这种revue呀。怎么可以没有导演?

    而且这种revue,实际上要求导演、艺术指导/选角指导(即评委),都是彻底了解所要表演的每一个剧的全剧的,毕竟片段只是从原剧抽出来(也许有改编),观众仅仅是看不到全剧,revue绝非排练出来给观众看的一个个片段,没有隐藏着完整的每一个剧。(怎么隐藏全剧的,还是要看《音乐剧之声》。看完就明白了。)

    另:

    《音乐剧之声》纪录片.音乐剧之声.Sound of Musicals with Neil Br... acfun.cn

    《歌剧少女》

    //b23.tv/ep409404

    (第六集17:30秒开始)。

     5 ) 爱乐之都第一期观后感

    比期待高很多!

    节目不拖沓,而且舞美做的很好,能看出来真的很重视。开场全员亮相和引言人的设置都很有亮点。节目选段也不错,第一期排一些外国经典音乐剧和中国优秀原创音乐剧不容易踩雷。演员之间气氛也很好,有经验的来展示推广,没经验的来了解学习,很多演员本身也很有梗,跟助力人之间交流也很舒服。如果可以,多展示一些私下排练或之类的幕后故事也不错。目前在我这唯一的扣分点还是在给A标准上,不排除有剧本,但说一句如果所有演员疲惫状态下都能演出夏振凯的水平那中国音乐剧绝了不过分吧。

    《剧院魅影》选段很经典,但更多展示的是唱,戏好像少了一点。

    《马戏之王》选曲可以,两位唱和戏都有平均值,还能再进步。

    《摇滚红与黑》挖到一个叶麒圣,方书剑咬字还是有点紧,发声也有点板正,但总体呈现不错,戏剧张力足够。

    《在远方》我给双进的节目,我认为整晚表现最佳。

    《阿波罗尼亚》剧很有意思,表演也完整。

    事实证明节目组用心的话对音乐剧的推广真的大有益处,从学生的出路变化到演员的生活保障,印象中不止一位演员提到过这些,虽然听到女演员说戏少还是会叹气,但相信大家一起努力事情总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6 ) 把看过的舞台都评价一遍吧

    我只看了部分纯享版,没看那些选人、点评的环节。 东方卫视这综艺也不知道做给谁看的,处处是槽点。服化道做得像春晚小品一样...非常奇妙。 一期一期说吧。p.s.我的评价非常主观。


    郭耀嵘和郑棋元的《歌剧魅影》 演员实力是够的,但是有点刻意去模仿原版了,其实没必要。很厉害,但是和拉面还是比不了的,郭耀嵘很强,但是和人鱼也比不了。最后的高音只让我觉得:上去了,但是并不惊艳。不是每个魅影和克里斯汀都得照拉面和人鱼这么唱,感觉他们可以用适合自己声音条件的唱法去唱。


    叶麒圣和方书剑的《荣耀为我俯首》 咱就是说,徐均朔版译配珠玉在前,证明这歌中文版是可以媲美原版的,咱为什么不照好的译配唱呢?这译配得什么垃圾!方书剑唱得也拉!用力过猛,方方的经典问题了,感觉根本没有理解于连这个角色。


    黄冠崧、南枫、王哲《belle》 太难听了什么玩意!不跟原版比了,这个甚至不如金圣权、代玮、高杨的翻唱。这三个人好像理解的不是角色,是角色的刻板印象。好像每个人都在努力用美声(这歌为什么要用美声唱?)去唱,但又唱不出来那个感觉。唱得烂演得更烂。唯一好点的是南枫,毕竟是唯一美声能唱好听的,而且形象也符合菲比斯。然后和声也很难听。


    《随风消散》 不会译配就唱原版,别祸害法剧了我求求你。


    朱芾 喻越越 《我只属于我自己》 译配非常大白话。“捍卫初心,我永不偏离”,我的天啊,这是演伊丽莎白,不是春晚,译配你醒醒啊! 听完这首歌我感觉,中国的音乐剧演员和国外差距还是很大的。这两位在气场和唱功上都完完全全比不过原卡的pia或者maya,差太多了。首先伊丽莎白的定位就有问题,pia的伊丽莎白就很“女王”,独自美丽的感觉,举手投足都非常贵族,有那个范;maya的伊丽莎白更加叛逆一点,非常有个性。但是喻越越好像还在祝英台的角色里没出来,完全感受不到她演的是伊丽莎白。感觉喻越越还是更适合演三宝的剧,唱法一直是那样没变过。朱芾比喻越越好很多,我感受到她的女王气场了,感觉就是:努力了,但声线真的唱不出伊丽莎白。


    刘思维 施哲明 《牙医》 我挺喜欢刘思维的但是……看这两个疯批在台上乱舞……我不理解……我大受震撼…… 实验戏剧,嗯,我觉得不是什么国外的剧都适合被引进的…… 如果说刘思维还有点小帅的话,那么施哲明…真的好油腻…


    夏振凯 王哲 《人去楼空》 选自《悲惨世界》,这首是我的入坑曲。 唉,又来毁原曲了,真的,小神马都比他俩唱得好……夏老师我也得骂,真的没唱出马吕斯的感觉……


    夏振凯 刘思维《在远方》 刘思维真的很可爱hhh是很流行的唱法,但是no matter,很贴角色。夏老师唱得很成熟hhh毕竟是原卡,不费笔墨夸了。


    《妈妈咪呀》 我没看过原剧,但感觉很不错。姐姐们唱得好听,就是有的舞略尬。


    选自DEH的《与你同在》 中规中矩。没看过原剧确实会这首歌关爱抑郁症,非常温暖。看过原剧就会觉得这歌很讽刺。综艺就直接改编成了一首给予人力量的歌,但这个改编我觉得可以接受。


    鞠红川 喻越越 《诗句》 实力在这朋友们!喻越越就是nb!川子就是nb! 其实初听的时候并不喜欢,因为诗句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听习惯了刘岩、林静的版本。刘岩的梁山伯是温柔才子的形象,而川子的梁山伯则是痞痞的浪子。林静的祝英台感觉是大家闺秀,喻越越的祝英台显得更加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又听了几遍之后也开始喜欢这个翻唱版本。 但是,这个版本完全是靠两位老师撑起来的,你这个道具放个旋转飞升秋千不觉得太出戏了吗?把歌词改成念白不觉得太奇怪了吗?


    南枫 叶麒圣 lune belle唱得太烂,所以对比之下同是巴黎圣母院改编的lune就显得没那么烂了。南枫还是适合唱巴黎圣母院的。叶麒圣,感觉不是他的舒适区。


    蒋倩茹 陈恬 rebecca 这首歌是全综艺最佳的了~我对蒋倩茹爱的开始!!! 译配就得夸,真的译得不错,是能做到信达雅的。 两个姐姐唱得也好听,非常惊艳。


    刘乙萱 喻越越 《隐秘的角落》 所以隐秘什么时候还有巡演啊!我想看!我想看! 两位都演得很不错,歌也算好听。


    李炜玲 刘乙萱 《人间失格》 不错的。


    叶麒圣 郭耀嵘 《当我想跳舞》 我宣布《伊丽莎白》的译配全部失败! 唉,译配烂,造景烂,伊丽莎白和死神像是各演各的。叶麒圣不在角色里,郭耀嵘好一点,至少有伊丽莎白那种叛逆少女的感觉。对比之前的喻越越和朱芾感觉郭耀嵘更加适合这个角色。


    adieu 法剧《小王子》里面的歌,我的入坑曲之一。原曲真的很好听,改编得有点尬,两位演员演得也一般,但是唱得还可以。译配中规中矩,感觉法剧都不好译配,这个译配也可以接受吧。


    后妈茶话会 演员尽力了,歌不错,魔术好看,rap算了吧……


    陈恬 刘思维 张玮伦 《爷们》 张玮伦!好会演!!路转粉了!! 开心麻花的原剧,挺搞笑的,还不错。 刘思维真的还是适合演喜剧


    12期的实验音乐剧 不太理解牛魔王x伏地魔……嗯……搞搞同人算了,不要扯上音乐剧。 更不理解 鹿鼎记 ……

    唯一觉得不错的是蒋倩茹和张会芳的《念》,故事很感人,两位也很在状态演得唱得都不错。


    蒋倩茹 never enough 译配太烂了,我译配都能更好真的! 蒋倩茹姐姐感觉不太会选歌,感觉蒋倩茹姐姐适合需要那种很帅音色,然后情感上有大起伏的歌。这歌感觉得有一点美声功底然后需要用很多共鸣的技巧去唱,她这么有点太单薄了。

     短评

    开场舞如果能现场唱就完美了!好多熟悉的角色。把what‘s a musical的词也用上了。 7-22 前半段OK。原创在当下的此地真的不行。

    8分钟前
    • Raison d'Être
    • 推荐

    前几期还有几首好听的 后面越来越难看了 作为一部音综是失败的 没有怎么体现出音乐剧的魅力

    13分钟前
    • 安吉维拉
    • 力荐

    三星是因为感觉买版权挺贵的😅至于别的 我晒干了沉默

    16分钟前
    • mоmο
    • 还行

    为啥暂无评分呢?

    18分钟前
    • ESTEL
    • 还行

    册那!真替这些音乐剧演员们不值😢

    23分钟前
    • Bleaksea
    • 很差

    节目剪辑和流程好奇怪啊。。。最开始的解说声音也很跳 爱乐之城那个表演口型也不对 观感真的不太好 突然只想看表演cut了

    26分钟前
    • 小绿机器侠
    • 较差

    为什么要请张雨绮啊?为什么演出场次0也能给音乐剧演员的title啊?为什么节目组总是觉得观众会喜欢烂俗剧本啊?

    28分钟前
    • Jade
    • 较差

    在上海卫视看到它的预告,欣喜终于有一档音乐剧的节目了,然鹅等到周六看了第一集,就这?就说歌剧魅影那一组,没有感情的唱调;前面那个马戏之王的插曲,女生是在唱流行口水歌吗?最不能忍的是评分的评委有张雨绮?她是面无表情的演技好,还是唱歌走调的唱功好?她看过几个音乐剧,有资格在这里指指点点别人?这跟叫ab来有什么区别?反正都是花瓶,不好意思,话多的花瓶。

    33分钟前
    • 凯莉吴的小书桌
    • 较差

    恶臭剧本和舞台预录害人。讲什么夏老师没有热诚我踏马真的会打人谢谢,但凡看过他几次现场都不可能讲出这种话。节目组不会做节目不如别做,后面应该只看选段了。

    34分钟前
    • Kaze
    • 较差

    音乐剧假唱了还叫音乐剧吗。。。

    38分钟前
    • 小觞君
    • 很差

    好激动好激动,有个专门音乐剧的综艺了,我们嘎子还是评委之一~昨天晚上无意间刷电视看到了歌剧魅影,然后看见了嘎子,再一搜,发现是第一期,很多时候真的就是这么的巧!目前第一期看下来,角色评A跟我想象的很不同,但是剧目都很棒,尤其是我们的原创《在远方》,再一次的改编,真的特别棒!可能之后音乐剧的票更难买了吧~

    39分钟前
    • 毕静
    • 推荐

    没明白,张雨绮和小柯为啥是评委,就像我不明白李紫婷为啥是4a

    41分钟前
    • Luna
    • 很差

    声入人心之后魔都的音乐剧一票难求,所以上海台专门出个节目来让市场冷一冷?节目组的戏比音乐剧的剧本还多!!(打分仅针对节目组,参演的音乐剧演员本身很赞)

    46分钟前
    • 爱乐
    • 较差

    演员卖力,舞美到位,但评级剧本的拙劣已影响到节目认可度,一旦这种信任体系崩塌,所有竞演结果都可视作儿戏,演员的努力被消解,观众也不会投入真情实感。《声》一个没有淘汰的节目尚能建立相对服众的评价体系,《爱》一个晋级节目却无此意识,实乃自废武功。音乐真人秀要拴住观众,除了舞台,更要靠真人魅力。从这个层面讲,《声1》永远是楷模。对于《爱》这个国内首档纯音乐剧综艺,我爱之深责之切,心态也很复杂。播之前:担心越来越多人来跟我们抢票。播之后:嗯还是能抢到票的。可惜了。

    48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蹭《爱乐之城》名字未免太明显

    53分钟前
    • 是为了不是为了
    • 还行

    冲着里面很多熟悉的音乐剧演员看,本来只是感慨选剧的局限,但看到李紫婷拿4A就非常无奈,如果节目的初衷是推广音乐剧多少应有些底线。导师要选专业的上,流量不可能让音乐剧真的好起来,请尊重专业吧。节目制作也透着一股塑料感,明明是上海音乐剧圈,怎么回事?番茄的综艺观太老了,第一期抓人不需要故事会需要的是惊艳与惺惺相惜。二星观望。《在远方》两位演员好评,但我实在厌倦了综艺剧本冲突质疑,不必如此,综艺不该靠噱头

    57分钟前
    • 玖。
    • 较差

    张雨绮换掉行吗…看了第二期,怎么说呢,就是感觉一般般。其实里面也有水平高的,也有原卡,可是为什么唱出来听起来不是那个味道呢…我记得声入人心的时候,当时并不知道音乐剧是什么,从那时候音乐剧才走进我的视野,我只能说从观众的角度。声入人心的选手能把流行都唱的很高级,周深王晰都不是专业做音乐剧,可是唱的很好听很高级,年纪轻的刚毕业的也唱得很有水平,更别说双云了。但是这个综艺,连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都能唱成这样我真的……

    58分钟前
    • 还行

    什么垃圾,震撼我心,玩尬的是吧,非要挑剧里最难听的歌来是吧?非要整一些暴走剧本虐粉是吧?东方卫视你是不是脑子有水,不显摆自己脑残不会做节目?能不能好好唱歌?能不能请点正常导师?什么破烂玩意在这骗钱,白瞎了你们买的版权

    1小时前
    • momo
    • 很差

    有音乐剧节目就不错了……鼓励为主吧

    1小时前
    • 一只小饼
    • 推荐

    四个评委除了阿云嘎稍微好点其他有专业的吗?逼着郑棋元叫阿云嘎老师是疯了吗??完全由四位评委决定的赛制是想干嘛?张雨绮给郑棋元3A的原因就是想让女演员有更多机会?????这既不尊重郑棋元也不尊重郭郭(也有版本说是张雨绮按键按不下去那不能重录吗?)。总之别说什么译配了,就冲这个剧本和赛制,谁看谁恶心。都懒得拉踩,东方卫视你直接说你想捧自己的人就行了。

    1小时前
    • 你非得要这样吗
    • 很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