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作片 踏血寻梅

    踏血寻梅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作片香港2015

    主演:郭富城,春夏,白只,谭耀文,金燕玲,邵美琪,李逸朗,杨诗敏,蔡洁,吴嘉星,何卓霖,艾迪,谭炳文,梁小冰,车保罗,太保 

    导演:翁子光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更新HD

      雍正大破十八铜人

    • 更新HD

      僵局国语

    • 更新HD

      吸血莱恩

    • HD

      吉星拱照

    • HD

      虎胆龙威

    • HD

      世纪虫

    • 正片

      归零地

     剧照

    踏血寻梅 剧照 NO.1踏血寻梅 剧照 NO.2踏血寻梅 剧照 NO.3踏血寻梅 剧照 NO.4踏血寻梅 剧照 NO.5踏血寻梅 剧照 NO.6踏血寻梅 剧照 NO.16踏血寻梅 剧照 NO.17踏血寻梅 剧照 NO.18踏血寻梅 剧照 NO.19踏血寻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2009年,十六岁的湖南女孩王佳梅(春夏 饰)追随改嫁的妈妈和姐姐的脚步来到了香港,全新而陌生的环境,她感觉到格格不入,与家人的关系也逐渐紧张起来。志愿成为模特的佳梅以助理身份入行,尝尽了圈内的苦辣酸甜,最终为了赚更多的钱而出卖肉体。直到某天,她认识了拥有悲惨童年经历的肥仔丁子聪(白只 饰),两人的命运同时朝着悲剧的方向转变。繁忙的警署内,肥仔前来自首,负责此案的臧SIR(郭富城 饰)针对相关人士展开调查,在此过程中,佳梅和丁子聪个人的故事交替展开。有如两条悲伤的河流,最终汇成混杂着血污与泪的黄泉之水……  本片根据真实案件改编。

     长篇影评

     1 ) 去尼玛的真实事件改编

    半夜看完下载版,嗯,或者说盗版,马上去翻了当时的案件资料,果然不像评论中一水的语焉不详,什么动机不明啊,悬而未决啊,追求真相啊,全是扯淡,然后实在搞不懂这种片子为何被如此多的人跪舔。 导演很聪明,如果全部还原案件本身,充其量就是韩片“追击者”结果,不会如此多的光环加身,而且要把故事讲得精彩很难,对演员的要求也高,所以走了个很炫的方式,文艺,用社会底层苟延残喘者的窘迫来唤起文艺分子心中逼格很高的孤独感,让文艺贩子自动或者被动的产生认同感。 片子里把王佳梅的死写成了自杀,只是因为坚定的信仰让其无法亲自动手,于是屠夫丁子聪就洗白了,这不是谋杀,这是一种爱,宁愿被终身监禁也要付出的深深爱或者对精神同步值很高的王佳梅认可,然后碎尸、剥皮也就有了另一种诠释,“我爱你,但是不想你生为人,所以我要把你 毁!尸!灭!迹!挫!骨!扬!灰!”很炫是不是,有点冰恋的感觉是不是,而且凶犯还自首了,因为出于爱么,当然要自首啊,潜逃算什么鬼。 哦,至于说王佳梅为啥要自杀的原因,没见章节目录里面大写的孤独么,港漂、社会关注度不高、父母离异、性格沉静、爱情受挫、亲情疏离、意外怀孕(当事人可能不知,片子里也没有大写)、生活无以为继、现实与理想的脱节,看,这么多理由,随便有个两三条就足够去死了,对吧,对吧,对吧。但是其实呢,就港漂而言,有房子住,有亲人在,已经不错了,而且尽管母亲更年期,继父自闭症,但是谁又没经历过更年期的咆哮老妈呢;然后什么社会关注度不高啊,生活无以为继啊也都是扯淡,我16岁的时候是没有零花钱的,并且就算逃学也没有啥社会关注度;亲情疏离?三四千的耳环自己先戴,父亲收到个短信就很开心,姐姐也从来不跟自己争执,母亲一直想办法把自己接去香港,就这样还亲情疏离?扯淡吧,导演你是多玻璃心啊!!至于爱情受挫什么的,我就不说了,这不是孤独感,这是作,按照女主的逻辑,如果上门看到的不是丁子聪,而是陈冠希,没准就可以“一起飞翔直上天堂”了,麻蛋! 就算以上的设定都没有问题,孤独文艺兼职女遇上了冷面咆哮寂寞男,一种不可自拔的厌世感油然而生,“这世界太生无可恋了,还是去死好,死了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需要承担,请帮我,请帮帮我”,OK,这个设定很赞,导演先把自己感动了…… 但是,but,你去拍你的文艺片就好了!好么!请尊重死者好吗!好吗!好吗!如果说艺术加工,请换个女主角的名字好吗!好吗!好吗!请不要连罪犯的供词都一模一样好吗!好吗!好吗!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真实的案件详情吧,你们就知道为啥我间歇性使用咆哮体了。 王嘉梅:16岁因生母改嫁港人而赴港,原本成绩优秀,但是因为家庭条件较差,无法支持其模特明星梦而辍学打工,后开始兼职应招,换句话说,是因为钱而出来讨生活。 丁啟泰:靠贩私烟买盗版为生,但是收入颇丰,月入2万以上,独居套房,估计就是有卧室有厅的公寓吧,喜欢招妓和嗑药,每月收入近一半用于招妓和嗑药,这方面可以说是资深人士,杀人动机不明,但是无非就是嗑药嗨了不能控制力度、嗑药嗨了不能控制脾气、嗑药嗨了不能控制情绪而已,杀人后冷静毁尸灭迹,甚至将人骨混入肉档,并在翌日于原住宿继续招妓。不管如何,其杀人动机都没有那么高大上,而是极端残忍的杀人毁尸。 这么一宗让人毛骨悚然的案件,被导演加了个文艺光环后变得风花雪月,变得柔情万种,OK,你的片子你随意,但是请不要随意践踏被害人临死前的绝望,然后美其名誉,这是艺术!

    2020年10月23日更新:

    当时一时愤慨写了这篇东西,那时候还没有发生2019年的香港动荡,部分港人莫名的优越感和双标还没有这么让内地人反感,现在是2020年岁末,恰巧之前在动荡中莫名活跃的港龙永久关闭了,我希望翁子光之类的所谓金像奖导演,可以从这一系列更深层的事件中去”沉淀出更多的社会意义“,而不要去洗白一个碎尸的人渣并美其名曰沉淀。

    以下是对影片主创的访谈中翁子光的一段话,全部引用,并无断章取义: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观众有去到现场的感觉,我很希望这个电影让观众知道,它是在这个社会里面发生的真实事件,就在你面前,如果你有这个经历的话,你是一辈子不会忘记的。我们需要去正面看它的意义,所以我觉得那种真实的感觉是很有必要的。”翁子光希望,《踏血寻梅》能使那些骇人听闻的案件引来的不只是几天的“舆论哗然”,而是沉淀出更多的社会意义。

    然后他就沉淀出了杀人犯和被害者之间是因为孤独感的共情……

     2 ) 《踏血寻梅》:回问这天空,人生轻易吗?

    《娃娃看天下》是郑秀文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冯正谱曲,收录于专辑《Sammi Miracle Best Collection》中。
    但我今天想说的不单纯是这首歌,而是将这首歌作为插曲的一部电影——昨晚颁布的香港金像奖,包揽最佳编剧/影帝/影后等多个重量级奖项的《踏血寻梅》。
    这是一部悬疑、破案题材的电影,根据2008年轰动全港的王嘉梅命案改编而成。


    1
    郑秀文曾经在某次媒体访问中说过,这首《娃娃看天下》,内容对号入座,可以算是自己在歌唱事业中的第一个定位。网络上出过2002年的旧MV版本,但我更喜欢2009年香港红馆LOVE MI演唱会的版本。郑秀文唱完准备换装,在助手的帮助下脱掉她的铠甲演出服,郑秀文还半开玩笑地秀出自己的肌肉。
    而电影《踏雪寻梅》中的王佳梅,她没有盔甲。
    甚至,连脱下盔甲,她那么的柔软。究其本身,也不过是个十四岁的少女。
    这首《娃娃看天下》,是初到香港的王佳梅学习粤语,战战兢兢地想要融入这个社会的开始。
    八音盒般的前奏,空灵美好,一句“回头问问这天空,这人生可轻易吗”像是轻轻的质问。
    在南下列车上目光闪烁的乖巧少女,肯定在想象着,“喀嚓喀嚓”的列车载她去的地方,天空也会像窗外那般蔚蓝。却想像不到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会躺在一个陌生男人的床上,醉生梦死之间,目光呆滞地说出“我想死”。


    电影是根据2008年轰动全港的王嘉梅命案改编而成。
    2005年,来自湖南乡村的少女王嘉梅,因母亲改嫁港人,移居至香港,与继父、母亲及姐姐同住在香港政府兴建的廉价公共屋邨。如果你看过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张静初演的角色就住在这里。
    家境并不富裕,14岁的少女努力学习粤语想要融入香港的新环境,因为口音与文化的差异,依然显得格格不入。
    于是她离家出走,最后在外因为欠了数万元的债务,开始援助交际。结果,遇上了一个心理变态的客人,将她杀害后分尸。
    凶手将受害者的遗体剁成肉块,遗弃在附近的菜市场里,被猪肉铺出售给顾客,待其被抓时已被售出。这在当时香港造成极大的恐慌。
    警方通过王嘉梅生前拨出的最后一个电话锁定怀疑目标,24岁男子丁启泰。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对凶杀过程供认不讳。

    2
    在电影里,王嘉梅化身为“王佳梅”,丁启泰化身为“丁子聪”。
    一开头,导演就告诉我们凶手是谁,这也告诉我们,电影的意图并不在于问“谁是凶手”,只在问“为什么”。
    受害者愿意死,凶手愿意自首?探寻这两人究竟为何会做出这种选择,这件事为何会发生,才是真正悬疑所在。
    电影用三段式的结构,勾勒出王佳梅、凶手、警察之间共同的困境。镜头虽然看似凌乱,实则透露着一种令人心惊的冷漠与安定。
    首先是佳梅。
    她出生在湖南乡村,母亲很早就去了香港。直至她长成眉清目秀的少女才被带离乡村,一下子揠苗助长,到了靡丽的大都市。
    和所有的新移民一样,赴港路漫漫,她必须居住在东莞等待各种手续批复。这个她将去往的城市,并不像她期待的那样热切地欢迎她。
    佳梅很努力学习广东话和英语,学习成绩很好。可是与拾荒为生的母亲亲情疏失,与继父的不和,让她在初三时选择辍学,赚钱养家。
    像所有十四五岁的女孩一样,她在内地时有自己的梦想,想做一名模特。每个少女都幻想过热热闹闹的人生,这不值得被人指责啊。
    后来,几次找工作未果,她最终选择了一个简单粗暴的赚钱方式——她在网上发帖,寻找嫖客。
    在一次援助交际中,她被嫖客丁子聪招去。

    再说凶手丁子聪。
    丁子聪是一名货车司机,身型矮胖样貌丑陋,独自住在一间小房子里,偶尔与小混混朋友鬼混,成为最低段位的“黑社会”。
    他一出场便与老板大吵一架,后来认识一个姑娘,她给了丁子聪性爱上的满足,情感上却怀念着上一段恋情里的富二代。
    丁子聪的母亲死于一场车祸,他把母亲的遗照挂在墙上,毕恭毕敬。他对邻居婆婆很好,连一只小猫都照顾得很好。
    他和王佳梅一样,眼神空洞麻木。
    他们都曾是努力想要让生活变好的年轻人,却被现实击打得不知道想要什么。

    在镜头下冷眼旁观的看客,看完这一幕都觉得“不太舒服”。
    不是在控诉什么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我们只是讨厌这样的人生,害怕这冷冰冰的绝望感。
    正如佳梅所说的:因为活着会痛,活着会恨,活着就要每天想着怎样活得更好,我很想坚强,但是会累,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
    活着,就要想着每天怎样过得更好,这是活着的辛苦。
    一个人渴望被认同,却又始终游离在正常秩序以外所产生的绝望,让人放弃挣扎,变得麻木不仁。
    所以,两个同样遍寻不获自身价值的社会边缘人碰到了一起。王佳梅裸露出少女的胴体,在半梦半醉之间感慨着“我想死”。
    丁子聪手起刀落,“成全”了她。

    3
    电影有“寻梅、孤独的人、踏血”三部分,据说还有一个版本里会多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段落。在这个导演剪辑版里,绝望被弱化,而希望被强化。
    “希望”是通过第三个人的视角来表达的,即负责这一案件的警察。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讲诉了案件破获后,郭富城扮演的警察重新回到佳梅的家庭。他希望佳梅伤心欲绝的母亲,能重新开始生活。他自己,也试着放下一些心结,去过简单一点、没那么沉重的日子。
    警察在前面的段落里,是个跑了老婆、同事嫌弃、生活一塌糊涂的大loser。他的眼神和王佳梅、丁子聪一样麻木。生活就像贫瘠的土地,只能养出些青黄不接的灵感。可能没想过死,却也没想过“活着”有什么特别重大的意义。
    比起探讨人生的黑暗面,更大的价值在于讨论——哪怕我们一无所有,是否能逃离自怜情绪,在平凡中坚持,而不去堕落中寻找存在感。
    佳梅和子聪本来都应该是另一个样子。哪怕一个只是穿着校服的贫穷少女,一个是碌碌无为却自食其力的司机,都有可能在多年后回望往事,觉得这一切都不值一提。
    欲先打败一个人,必使其遭受冷眼,必夺其所爱。在失去希望时再等一等,或许下一站就是柳暗花明。
    我喜欢这个章节的题目。其实我们都有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或许隔着玻璃,看上去遥遥无望,但那扇通往外界的大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开启。

     “回头问问这天空,这人生可轻易吗?”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不轻易。一点也不轻易。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容易过的人生。生活就像无良商家的游戏机,你投进去的游戏币永远比扯出来的奖券多。
    终点不易抵达,所以途中的游历,就当作是旅程中最快乐的片段。
    我尝试将影像里的少女王佳梅和现实中的王嘉梅重叠在一起。我多想告诉老照片里那个穿着白衬衫、打着领结的大眼睛女孩,如果你能活下去,你可能会知道,人生可能比你现在经历的更不易。
    可你也会知道:人,是没有那么容易被打败。

    ----------2016.4.4首发于wei-杏公众号:林一芙----------

     3 ) 你还记得那一次的高潮么

    120分钟的《踏血寻梅》看下来,好像没有谁是真正恶人。 我实在能理解王佳梅对于死亡的向往。大多数的人都想过死,死有时候是一种求之不得的解脱。 我曾跟王佳梅做过一样的事:拼命地爱一个人,也不说,只是一厢情愿地觉得他是自己的,理由是我那么爱他,他也说过爱我,于是一切付出都是心甘情愿,好像恨不能把一切都给了他,结果换来一句冷冰冰的“我们分手吧”。然后为自己掉几颗眼泪,遭到背叛后想到的第一种解决办法不是醉酒,不是觉得天塌下来,不是马不停蹄地再次谈恋爱,不是甘于独身生活,而是默默地打开手机,给一个之前追自己很久而不得的人发消息,问他:你不是想要我么?就今晚吧。 如今想想第一反应是婊,仔细想想,便觉得疼。 男人才不会懂女人为什么用这种办法作践自己,甚至女人自己也不懂。自己在爱的人身上受到的伤,却要靠一个爱自己的人来补偿。 说真的,看到王佳梅在失恋后拨通嫖客的号码打过去然后掩着泪水故作娇嗲地说“我们今晚就见面吧”的时候,我觉得我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滑稽。 镜头一转,她在男人身上卖力地起伏,她的呻吟是假的,她的绝望是真的,她的享受是假的,她的想死是真的。 是啊,女人真的会这样蠢,觉得没有爱情就没有自己。爱人走了,自己活着并没有意义。性爱中的那种窒息感会让一个人仅有的最后一丝矜持也彻底放纵,声嘶力竭地被人看了个清楚。于是女人会想:不如死了吧,死了这一切就都没有了。 也许高潮的时候窒息而死是体面的,起码你是快乐着死亡的,那不是屠杀,更像是一次放飞。 与不爱的人上床是会加大女人的耻辱感以及寂寞的。我听过的一个说法是,女人跟不爱的人上床可能有性高潮,但也是真的会恶心自己的,这是真的。男人是天生就难以控制自己交配欲的动物,但女人却总是把性与爱混淆不清。如果是爱,那么与他的性是理所应当,若是没有爱,那么性之于女人,起因就像是一次迫不得已的复仇,而结束时又像是置身于一个被人玩的窘境。 男人不傻,他又何尝不知道你不爱他,他何尝不是一样的不爱你。就像电影里的卡车司机丁子聪始终有个不爱他却让他魂牵梦绕的女人一样,最终只能在她在别处受伤的一个月经期才能在卡车上狼狈地得到他的身体。这不是一次认可,而是更深一层的挫败。好像是一次嘲笑:看吧,我就是要玩儿你,你却乐此不疲。 我记得那种感受。发出第一条约对方见面的微信时,你心里是带着恨的。心想:你看,他不爱我,没关系啊,我倒要让你看看,多少人想得我而不能。没有你,我还是可以轻易就有性有爱。后来,对方欣然赴约,你走在去酒店开房的路上,开始有点冷静下来,后悔油然而生:不然不去了吧……其实也不用这样,算了,回家吧,可是不做爱我又该怎么度过这个失恋的夜晚呢? 你咬着嘴唇上路,去赴一个你并不期待的约会。 直奔主题的做爱像是一次漫长的仪式。一个陌生的身体进入你的时候,你的手触碰到一个并不熟悉的躯体的时候,一个没听过的呻吟声如今就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只能刻意避开他的吻,因为你不能享受那个气息。你总是希望他快一点儿,躺在床上看到一个身躯在自己身上拼命耸动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前所未有的恶心,并希望这一切尽快结束,自己在这个时候死不足惜。 某个时间你甚至会有点儿抽离,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这是在哪儿,是活着或者已经死了。最终,高潮还是无法控制地来了,那个时候你是真的想死,一半是因为纯粹的生理快感,一半是因为自己没有办法在事后去面对那个肮脏的自己。 王佳梅面对这个初次谋面的陌生人说出了自己的一切。她说,我想死。巧的是,她的客人也帮她做到了。与她一起欣然赴死的不是她爱的人,只是一个无辜的婴儿。 如果她没有死呢,活下来也许也就这么活下来了。 高潮之后也许女人才会发现,自己想靠寂寞排解的初衷一点都没有改善。没有通过一次性爱来给失恋止痛,自己也没有重新得到爱情。委屈仍然是委屈,寂寞也既然随性如影。身边的男人也许会在事后抱住你,然后喘着粗气说“跟你上床真好”,这对你来说更像是个巨大的侮辱,你恨不能马上床上衣服离开,与这个人再无任何联系。你这么做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你不爱他,真的,完全不爱。 你看你看,女人多么奇怪。性对女人来说又是软肋又是武器,我们要么用这样的东西杀人,要么用这样的东西自尽。 我又何尝不知道男人的心上也有个始终无法替代的人呢?无论枕边人是好是坏,是亲是疏,终于还是有那么个人挂在心上,未必因为爱,也许只是因为未得到。电影里面有个很细节的小镜头:卡车司机丁子聪因为曾经与爱慕的女人车震,他局促地要去找安全套的时候,女人却告诉他自己月经期。那次的性爱对他而言也是一次凌辱,却被他如获至宝,久久回味。以至于在没有这个女人的日子里,他割破手掌蘸着鲜血打飞机,只是为了模仿当时那一夜在车上闯红灯的气息,这是不是一种变态的爱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个女人在这个男人心上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从这一点上来看,卡车司机丁子聪其实就是援交小姐王佳梅,于是他杀了她,也就是他杀了自己。想解脱的不是王佳梅,也是他自己。 若是王佳梅没有死,她没有在高潮的时候不能控制地说出那句心里话,如果她身下的客人只是把她的那些喘息着的叹求当作床上情话,那么整个故事也就不会发生。这位援交少女还会像平常一样,在事后起身,穿衣,收钱,出门,嫌弃自己几天,继续在失恋的情绪里惆怅,然后继续做生意,偶尔开张,在攒够了一点点钱的时候,像她的母亲一样,把婚姻寄托于利益。隐姓埋名地嫁给一个喜欢年轻肉体的中年富豪,或是与一个对她之前经历毫不知情的少年喜结连理。相比于死,这并不算是皆大欢喜。 也许某一天,她会想起当年她的这样一次经历。你说,女人会不会在某一天知道,那一次的她竟然距离死亡这么近?

    所以你说,杀死女孩王佳梅的到底是那个卡车司机,还是爱情?

     4 ) 港人还在缅怀着大陆妹来港做鸡的时代。。。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带着另一种偏见。其实我只是单纯不喜欢这部电影本身而已。无关其他。当年的论述,反映的是彼时的认知和心态。留着自我警醒吧。——2020年4月。

    ———————————————————

    《踏血寻梅》不是很喜欢。警察妓女黑社会,基本上就是第六代的视野。故事的拧巴感,跟第六代导演也不相上下。 我感觉大陆去港女性成为妓女这样的题材很讨好香港,说明香港人的骨子里依然自大。 据说不少香港人喜欢这个调调。毕竟导演设定的角色都是失败者这一点,多少影射了香港的现实和香港人的心态。这个故事发生在2009年,导演完成这部电影是在2015年。2015年的大陆人连购物都去日本了,香港还在缅怀着大陆妹来港做鸡的时代,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和自怜自伤。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香港人视角的一厢情愿的共死的假想。而这种假想在我看来,是虚妄的,是好笑的,是不爽的。当然,这部电影的编导本来就不在乎大陆人怎么想,因为这部电影不可能在大陆上映的。 除此之外,有的地方趣味很糟糕,比如故意卖弄色情这一点,基本上保持了当年香港咸湿片的品味。不谈春夏的援交,就说开头胖子拉货遇到的老板在行房。第一个镜头是正常的,是胖子的视角。下面接了一个全知视角,近景拍摄苟且二人,我想完全是为了挑逗观众吧,对故事本身没有意义。 被人称道的故事嘛,打乱了顺序而已,斧凿痕迹过重,不够自然舒展,简单直接就更谈不上了。因为故事的顺序乱了,这个故事的力量也就没有了。力量是需要积聚的,但是这里没有积聚的过程。杀人那段只有恐怖,没有心灵的震撼,因为观众不知道为什么而杀。虽然后面交代,但是已经晚了,观众的情绪被提前消耗了。看到最后,不知道导演到底要说什么,仅仅把这个悲剧归结为家庭的破碎、贫穷和儿童时期的心理阴影,意义不大,不需要这么虚张声势。 又,郭富城基本没有什么演技啊,都是背影侧脸什么的,看不到正脸,也看不见所谓的表演。那段跟前妻在一起的哭戏,反而无助于表现他沉迷案情的性格,因为他想到了现实。 公众号:电影拉片室。

     5 ) 到底是生活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放弃了生活?

    慕名看了年度各大华语电影奖项的最大赢家之一:踏血寻梅。100分钟左右的观影过程,肯定谈不上愉悦,但也没有预期的恶心不适,倒是在影片结束后,无限唏嘘、陷入深思。
    这是一部因真实凶杀案件而生的电影。身兼影片编剧和导演的翁子光,没有把眼光局限在案子本身,并不满足于利用或香艳或血腥或悬疑的镜头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而是把更多的篇幅延伸到了案件外部,通过对案件受害者王佳梅和凶手丁子聪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关系的描绘,反映香港底层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一步步揭露命案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以说,在影片的立意上,翁子光导演已经下了一步好棋。在叙事手法上,多线并行,回忆与现实穿插,利用闪回倒述关键片段,结合警察的探案问案,还原整个事件的经过。
    香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即使没有身临,也必然从各种文字影像中了解过这颗东方的明珠。但影片中的香港,基本不是我们认识的那座城市。老旧的屋邨、逼仄的房间、斑驳的墙壁、狭小的上下铺让人直观感受这是何等低劣的生活条件,昏暗油腻的茶餐厅、简陋凌乱的警察局、买外围吸k仔的警察、冷漠旁观的路人更给人压抑无望的感觉。导演用阴暗的灯光、摇晃的镜头记录下了佳梅和丁子聪的生活区域,反映的不仅是这座城市日渐分化的社会差异,更昭示了影片主人公必然的悲惨命运。
    再来说说影片的人物。首先震动我的是王佳梅的母亲,那个在大陆离婚改嫁到香港的中年妇女。其实在上世纪80-90年代,类似的女性不在少数,她们大多颇具姿色,生活的不如意让她们离开原有的家庭,只身嫁往人生地不熟的香港。佳梅妈妈的境遇告诉大家,迎接她们的往往不是国际大都市的繁华,相反,社会的偏见、文化的差异、心理的落差让她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亲情的匮乏尤其雪上加霜。如果说佳梅的人生是骇人爆发的悲剧,那么她妈妈的一生都是缓慢却又蚀骨的痛苦。
    王佳梅,那个只有16岁的花季少女,导演只有在拍她的时候喜欢用明光,靓丽的脸庞、青春的胴体,与她短促的生命、悲惨的结局形成强烈的反差。导演几次特写她那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很美,却在大多时候是茫然的。在我看来,这位少女,童年固然是不幸的,但她并没有勇气直面生活的艰辛与挑战。她在未成年的时候就有过相当随意的私生活,到香港读书时也没有努力融入校园,反倒是冷眼旁观同桌的自杀行为、漠视老师的关心和指导。她的生活穷困、精神空虚,促使她援交的直接原因是她想要一副价值不菲的耳环,促使她想死的直接原因是她喜欢上了她的客人并得知这必然无果。
    那个凶手丁子聪呢?悲惨的幼时丧母经历和他加入黑社会、好色、杀人、麻木分尸有联系吗?影片试图从这个视角去剖析他分尸的根由,可我以为二者并无必然关系。也许是我看的版本不同,我所看到的肢解过程是虚化的,大部分通过丁子聪口供描述,血腥的镜头一晃而过。所以当听到他漠然的说出拆肋骨、揭人皮,并以劏猪作类比时,感觉不是恶心,而是感慨:更戏剧化的原来是生活,一直是生活。
    人在犯错的时候,总喜欢在周围寻找迫不得已的客观原因。但其实即使身处同样的环境,不同选择的人仍然可以活出不一样的人生,譬如佳梅的姐姐。
    这部电影的主演几乎包揽了大大小小华语电影奖项的最佳表演奖,演员的表现自然是观影最不能忽略的部分。在我看来,白只和金燕玲演得最好。春夏有渐入佳境的感觉,在公园落泪的那场戏还不错。郭富城的警察颠覆了以前大家对他的印象,与前妻的几场戏也给他加了分。
    看完电影,带着沉重的心情,走在夜色初上的街头,看着车水马龙、人群熙攘,知道绝大部分的人都在认真努力地、好好地活着,真好。

     6 ) 过誉之作

    香港有很多描述社会底层人生活的电影,许鞍华的天水围,陈果的三部曲;也有很多改编真实案件的cult片,李修贤还专门开了个公司拍人肉叉烧包,羔羊医生。《踏血寻梅》野心不小,想把这两种电影结合起来,用血腥案件说人性说绝望。

    先来看看真实王嘉梅案:08年时年仅16岁的“新移民”少女王嘉梅在援交过程中被24岁的客货车司机丁启泰掐死,尸体被起肉拆骨,一部分冲进马桶,一部分混入街市当猪肉贩卖,人头则扔进大海。丁启泰在之后的采访中被问及为什么要杀死王嘉梅,他回答忘记了。

    导演翁子光说他很想知道为什么,于是拍了这么一个电影:援交少女王佳梅在经历梦想破灭,感情被骗后和被众人歧视的丁子聪在看似心心相惜,在性交过程中,她说我想死,丁子聪说好,我帮你,然后掐死了王佳梅,接而冷静分尸,最后去警局自首。

    在电影中,翁子光把真实案件中广泛的“为什么杀人”转换成臧Sir具体问出的“为什么第一次见面王就和丁说想死,而丁真的杀了王”。

    第一个问题,这部片里引用了同样血腥的hello kitty藏尸案作对比,臧S回忆时提到罪犯在法庭上听着案情陈述甚至还在谈笑风生来说明人性本恶,杀人是后天约束没法战胜原始欲望的体现。但导演觉得“人性本恶”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以臧S为自己的投射开始“寻梅”,尝试找到人性中少得可怜的善意。

    第二个问题,导演用“孤独“来概括王佳梅和丁子聪过去的生活,企图给这个问题找合理的答案,但太过刻意,效果并不好。

    先是用梦想破灭,感情受骗来为王佳梅找理由说出“我想死”,用了耳环这一物件贯穿整个故事。

    王佳梅还在念书时候,她妈妈收到了耳环这个生日礼物,给了王佳梅戴。但有一天那个送礼物的朋友想用A货耳环换回送出去的4千多的真货耳环,王佳梅妈妈答应了,王佳梅得知此事发脾气地把A货耳环扔了,妈妈打了她一巴掌,并说:“你要什么我都买给你,你以为我有几百万身家吗?"

    王佳梅下海后第一次接待客人拿着嫖资去店里买了一模一样的真货耳环。在付账前接到瘦弱嫖客请求做他女朋友的电话,王佳梅怒气冲冲拒绝后,去收银台倒出一大堆零钱结账。

    王佳梅以为遇到了真爱嫖客,谁知道却被嫖客叫出来,指着她对女朋友说:“你看,我有可能和这样的人有一腿吗?”

    王佳梅脱下了耳环和凶手丁子聪性交,说:“我很想死啊。”

    翁子光很努力想用王佳梅的经历来说明她的寻死是多么“正常”,但在这一部分,我只看到了文艺版的《囡囡》,与《榴莲飘飘》相比,手法实在太差,生活的残酷在于人都是像榴莲一样不知香臭地活着,而不是赤裸的腐化堕落,“做援交少女”还是“是援交少女”这个度,导演把握得不好,导致情感的处理让人无法感同身受。在《洪兴十三妹》的舒淇,同样是妓女被辜负,却选择杀死对方后自杀,这种戏剧化的感情反而顺理成章,盖过杨恭如的美貌熠熠生辉。

    同时,为了说丁子聪为什么杀人,电影先是排除一系列原因:不是因为吸K粉错手杀人,不是因为被歧视的感情经历对女性仇视而杀人,描写丁子聪对过世母亲如何尊敬,和邻居婆婆如何和谐相处,还试图用“猫”来加深电影中“讨厌人而杀人”的立意。

    丁子聪邻居婆婆养了一只猫,非常粘丁子聪,没事就往他那里跑,邻居婆婆还说:“猫很有灵性,知道谁对它好。”

    丁子聪和所谓的前女友在房子里聊天时,这只猫总会躺在脚边。

    后来丁子聪分尸时,这只猫从邻居婆婆怀里跳下来想走去那个全是血的房子。

    一个对猫那么好的人在回答臧Sir问题时说:“我讨厌的不是女人,是人。”

    臧Sir又问:“所以你把王佳梅脸皮撕下来,是不想她看起来像人吗?”

    丁子聪没正面回答,他说:“我杀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接着画面切换到他分尸时发现王佳梅的子宫里已经有一个成型的胚胎。

    臧Sir继续问:“王佳梅知道自己怀孕了吗?”丁子聪开始用头撞玻璃。

    可以看到,导演的立意是矛盾的,如果真的是因为“讨厌人而杀人”,在提及王佳梅怀孕后,丁子聪不可能情绪崩溃大吼大叫,他始终觉得自己杀了一个无辜的人;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前着力铺垫的丁子聪的“善”又成了笑话。

    叙事的牵强,感情的无力,大概是导演忘了很重要的一点:

    在“正能量”世界看来要问为什么的事情,实际上是边缘世界的常态,根本没有为什么,当你尝试找理由时就失去了该有的真实和冲击。

    而在演员方面,金燕玲的最佳女配角实至名归;春夏只能说合格演出,比现在内地的女演员好,但不能说“出彩”,拿最佳女主角,也看出香港实在没人了;郭富城的角色非常有取代性,香港那一批同样年龄段的男演员挑谁来演都行,拿到影帝,只能说对手拍的电影不行,而不是对手本身实力不行;白只长相和真实案件中的罪犯太像了,演话剧的演技自然是不错的,但还是略微担心因为长相限制,并不能有太长远的演艺之路,希望他能用好作品打我的脸。

    最后安利一部电影《僵尸》,是踏血的导演翁子光做编剧,麦浚龙导演,同样是底层人的生活,比《踏血寻梅》好看很多,但在前年的金像奖上颗粒无收。如果说横扫金像奖的电影是代表那年的电影水平,也只能说,今年的电影水平也实在太不行了。不过,《踏血寻梅》再不行,也比明年今日粤语版好。

    注:

    我是直接杀去HK看的120分钟导演剪辑版,和98分钟云盘版本比,剧情顺序以及细节交代更为清楚,所以我真的没有冤枉这部片。

    我看的那场有五分之三都是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而且买的都是好位置,开场前一个小时我买票只剩前四排了,实在有趣啊。

     7 ) 湿润的肉身,枯干的心

    (文/杨时旸)
        《踏血寻梅》被人们表情暧昧、指指戳戳地说成一部三级片,它也没想过去抖落这个戏剧化的帽子,就如同这电影中的故事一样,每个人都对他人表演着一种身份,然后,把最残忍的真实留给了自己,哪怕最终导向了自毁。看过它的人,就会知道,《踏血寻梅》是一首送给所有孤魂野鬼的招魂曲,一行献给都市中失意者和孤独亡灵的献词。生活和光亮从未眷顾他们,但他们终究还能被死亡见证。
        这部电影中所有的人都是残缺的,如同那具被肢解的尸体。郭富城扮演的警察阿臧失去了妻子和 女儿,凶手丁子聪失去了母亲,成年后又几乎失去了整个世界;而佳梅呢?她又曾得到过什么吗?所有人都在飘荡,他们像是神明不经意漏下的一把种子,从此,那些无辜的生灵注定不知所终。
    在大多数人的逻辑中,万事都有因果,但很多事却都是无常。阿臧去探监,他就是想问问那无常背后的“为什么”,但是早已经回归平静的杀手,听到这个问题,却一次次用头撞向玻璃。他真的说不清楚。他对女孩下手的那个瞬间,从世俗上说,是迷乱,从另外的维度上讲,也算通灵。这一切又怎能在事后用逻辑与理性进行分析?
        那些粘稠的血液已经足够触目惊心,但那是生理上的触动,更令人从深处感到战栗的,其实是另一种解读:佳梅是受害人,丁子聪是施害者,但是,谁又能否认,他们其实是互相拯救了对方呢?只不过这拯救的途径是死亡。佳梅把对方滑落的手重新放在自己的脖子上,最后一滴泪水和最后一抹微笑,是对这人世的最后一句咒骂和唯一一次欣慰。她的灵魂终于有个地方可以安放,这尘世里不行,那本圣经里仍然不行,死亡成为魂归之所。所以,那个男人杀了她,还是救了她?爱和死,哪一个更冷?
        阿臧,佳梅和丁子聪,都有各自的营生,活在自己编造出来的希望中。佳梅想做模特,想拍漂亮的照片,想赚钱离开那个拥挤不堪的房间;丁子聪终其一生把母亲的照片挂在墙上,像幅圣像,他可以接受自己无比污浊,但不许母亲的形象被污损,直到最后,那幅照片却跟着他进了监狱的房间;阿臧每天怕容颜老去,拿着个骗人的美容器械在脸上搓来搓去,希冀着前妻还有可能和自己复合,听见女儿和他说妈妈的男友不来了,眼睛里还有光彩。但最终,他们所有人都走向了这些希冀的反面,堕入死亡与恒久的孤绝。
        《踏血寻梅》中的所有场景都只对准了幽暗的细部,溽热逼仄的公屋,肮脏狭窄的街道,即便影片中一直点题的“能看见风景的窗子”,也都镶嵌着监狱设施般的栅栏,这是香港的另外一面,剔除了璀璨的维多利亚港和耸立的写字楼,这故事里的所有人都像角落里的蕨类植物,在阴暗潮湿中默默生长默默消亡。最终,用各自的生命与自由换取了一次八卦周刊的封面报道,沦为偶尔街谈巷议背后的揣测。那已是他们沉默的一生最接近喧哗的一刻。
        而这唯一一次让他们成为主角的故事,也注定与现实距离遥远,失真而扭曲。对于无聊的人们来说,这惨案是求之不得的消遣,人们把这一切与情色相连,与血腥相连,与某种变态的狂热相连,谁又能真的洞悉这血污和荷尔蒙背后的寒冷?反讽的是,这部电影,其实是想穿透一切戏剧性的视角,呈现背后蚀骨的冷漠,但当它放映,被众人讨论,却又一次演变成了消费主义的玩物,人们更愿意口耳相传着三级、分尸与援交,如果这部电影从开始就告诉你,它是一首献给失败者的挽歌,又有谁会去看呢?这外部现实和影片中呈现的内容不经意间构成了一组吊诡又极具讽刺感的镜像。是丁子聪杀了佳梅吗?还是一个冷漠而绝望的求生者,杀死了另一个自己?而如今,当这一切变成影像,我们每个人是否又成为了冷漠的观看者?
        从事件本体来看,这是那种典型的“底层相害”的故事,一个每天被人责骂的卡车司机,杀死了一个援交的“北妹”,而且以一种癫狂的方式。这完全符合“上层世界”对“底层世界”的想象,充斥着无序、暴力和迷乱。感官刺激混杂着陈酿的偏见,潦草地掠过这个新闻,最终成为倾吐的渣滓。“体面”的人们从不愿意在这样的事件里揣度更复杂的况味。但他们不知道,正是这种深重的隔绝感,造就着这一类悲剧。
        隔绝,在《踏血寻梅》中被无比清晰地表达。佳梅的妈妈当年赴港,想投奔更好的生活,但一生仍被隔绝于主流世界以外,作为第二代的佳梅致死却还被贴上“援交北妹”的标签,这是一层“身份的隔绝”;而丁子聪像他们一样,白天疲于奔命,晚上睡在牢笼式的公屋,周而复始陷入无望,这是一层“阶层的隔绝”;而无论阿臧、佳梅还是丁子聪,又都困于孤独,有人被玩弄,有人被拒绝,有人被恒久忽视,这是一层“情感的隔绝”。他们成了一群被囚禁的人。他们自生自灭,在很多人心中,几乎等同于虚无。
        成功者对失意者采取整体意义上的忽视、漠视甚或鄙视态度,后者开始感到绝望,而当绝望一点点内化,这个群体也开始厌弃自身。他们在一个密闭的罐头中挣扎求生,但因为密闭得太久,寻到出口的方式往往十分惨烈。人们或许觉得,这份惨烈可以唤醒隔绝的两个世界,彼此可以试图交互与理解,但残忍的是,它根本撼动不了横亘着的阻碍。最初,贫民区是光鲜世界的泄污口,惨案发生后,底层世界又成了体面人的动物园。等一切散尽,一切又回到原点。就像电影中,几年后,阿臧去看佳梅的妈妈,她照顾着瘫痪在床的香港老公,自己的大女儿又成了单亲妈妈,对于自己被碎尸的小女儿,她慨叹时间流逝的时候甚至有一点放松的笑意。
        《踏血寻梅》是个充满情话和体液的故事,但这些于肉身间彼此交换的东西,又有哪一次是由真正的感情而分泌?丁子聪见到佳梅,说了那句“中意你”,那或许是所有人物中最真切的一句话,唯一愿意发自肺腑说着情话的男人,却在不久后亲手杀死了他爱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寒冷入骨,更痛彻心扉吗?
        佳梅在几个男孩儿间游荡,这是她改善生活的唯一渠道,却最终注定被贴上援交少女的标签,致死封存。她被杀手杀死一次,再被符号杀死一次。在那些露水姻缘的交易中,她爱上了其中一个男孩儿,滞留在动情和节制之间,最终发现,那个男孩儿仍然只是把她当做工具。男孩儿的正牌女友当着她的面咒骂她是垃圾?是啊,《踏血寻梅》里的每个人几乎都是“垃圾”,被家人驱逐,被朋友遗忘,被爱情忘却,他们都是被这世界弃之不管的生物。最终因为一场惨烈的死亡相遇。
        佳梅说,我想死,好想死。从旁人看来,她不该生出这种念头,她漂亮,青春,有无限可能性,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些都是假象,她挣脱不了的东西,她也无从描述,她只是知道,自己注定困厄于此。或许,那种东西就叫做命运。她在网上聊天,问的问题都是,你再投胎愿意做什么?丁子聪说,不愿意做人,做人太辛苦了。所以,他把佳梅的脸皮扒了,不想她再是个人。这是罪孽深重,还是悲天悯人呢?如果救赎只能通过如此残忍的方式达成,那么,他们之前所经历的孤独与痛苦,又如何能对外人吐露。
        《踏血寻梅》的故事反戏剧,反高潮,即便它能轻易地演变成一个起承转合都充满刺激性的商业片,但它宁可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它就像从我们的生活中截了一段,扔给你看。真的,这一切都潜藏在我们身边,只是,平时我们都避而不看。
    (本文首发腾讯大家专栏)

     短评

    片子是好片子,演员是好演员,但是仅从90分钟版本的故事来看,王佳梅的绝望显得有点浅薄,仅仅是因为恋爱失败,就自我放弃了吗?毕竟家里的亲人都还算不错。ps:春夏这个女演员,真的感觉很适合王家卫不知为何。

    8分钟前
    • 小岩井
    • 推荐

    为什么看完之后空落落的.....

    12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原来一个这么瘦的人,也有这么多脂肪。有形无神,有魄无魂。

    14分钟前
    • Obtson
    • 较差

    半夜一个人看完《踏血寻梅》。看着片中那些血腥的镜头,不知道为什么竟然一点都不怕。看着片中那些裸露的镜头,一点性唤起的感觉都没有。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氛围,看完后沉浸其中久久无法自拔……

    15分钟前
    • 丁小云
    • 力荐

    带劲,结构和立意都挺喜欢,哪怕许多地方与“孤独的人”这一章名字一样,太直白。碰上导演谢票,导演呼吁着观众要支持这部纯正“香港人”拍的“香港电影”,似乎要洗脑观众让我们忘记它的主角只是一位新移民,以及该片对香港的悲观态度。可悲的王佳梅。

    18分钟前
    • 小溪笑嘻嘻
    • 推荐

    整个片子就是一个特稿。郭富城作为特稿记者(误)推动故事进展,多重角度,受害者、嫌疑人、受害者家属、嫌疑人的原生家庭、各自的前女友前男友……信源丰富!王佳梅买耳环,贴上陌生女子的肖像照等等,细节完整!郭富城说我不是想知道你为什么杀人,就想知道事情怎么发生的。完完全全就是一篇特稿!

    22分钟前
    • Donuts🕳️
    • 推荐

    请告诉我一个正确打开的方法:吃饭时看,会反胃。睡觉之前看,心神无法安寝。假期看,抑郁到厌世。就连以前听到烂熟的《娃娃看天下》,从此也染上心理阴影。但好电影大概就应如此,它不是施予,而是攫取;它不解决问题,只制造问题。它是卡夫卡所说的那种“应该阅读的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作品”。

    25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80年代那场女童目睹的碎尸案是臧探长(同时也是位父亲)孜孜不倦“踏血寻梅”的初衷。男二号自白灭尸过程的表演甚好,探监戏码令人想起《一级恐惧》里的爱德华诺顿。片尾打出纪念佳梅,由影片回想佳梅身世,令人唏嘘。剪辑漂亮,配乐佳。

    26分钟前
    • brant
    • 力荐

    喜欢这样的群像戏,交叉登场、互相制约又不失平衡,每个人都有故事。从豆瓣走红的春夏、豆瓣大福唱片发行的电影原声带……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这部电影更加真切,也是真切才让人如此代入,表演、配乐、摄影大赞。今晚田原也来看了唉,曾经的金像奖最佳新演员(《蝴蝶》)。120min DC版

    2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3.5。120分鐘版。雖然處理得有些零碎,但仍是值得肯定的新銳作品。兩個寂寞的邊緣人,一個太入戲的警察。重點不在追兇,而是從心理狀態去細細描繪。犯人被害者有塑造起來,反而郭富城角色不夠立體。血腥程度超乎我的想像,不只畫面,連犯人陳述都讓人發毛,難怪白只演完吃素.....

    29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我不恨女人,恨的是人。所以我杀了她。”两个边缘人的自白,一个找不到认同感的他,和一个心冷致死的她。在这个血腥的案件中,他帮她完成了解脱,她帮他找到了认同。这是一间寂寞的看不见风景的房屋

    31分钟前
    • Marilyn
    • 推荐

    講真,寂寞比死亡更痛苦。

    36分钟前
    • 迷走人形。
    • 推荐

    「我常常想,为何有人会跟首次见面的人说自己想死,对方又为何真的相信?」——因为他们彼此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里。

    39分钟前
    • 江寒园
    • 力荐

    电影不算差,但拿这么多金像奖,实属牵强。

    43分钟前
    • 车木人
    • 还行

    片头一小段哼唱《娃娃看天下》之后整个电影淹没进绝望的配乐之中,“这人生可轻易吗,这些你到底明白吗”。剥除电影惹人注目的社会话题和奇情血腥,《踏血寻梅》的内核其实很文艺,你如何面对捂住口鼻令人窒息的寂寞,在黑暗的世界里人有可能活得光明吗?

    4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HKIFF# 新晋导演用大牌演员拍作者电影,恐怕是近来港片的新潮流。全片分四章,反高潮(安排凶手片头就自首),而以心理状态切入人物,探讨罪案背后的起因,塑造人物形象很成功。郭富城、谭耀文和白只都演得很好。

    52分钟前
    • btr
    • 推荐

    喜欢,我们云南姑娘春夏灵气逼人,演素人像素人,本色背后韧性的涟漪荡开,眉目之间有隐形波澜涌起,这个身条,细看简直是另一个满岛光,希望继续有好片发挥。

    5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改编自轰动一时的王嘉梅命案,案情简单且明了,于是导演选择了一开始就把案情讲掉,然后以臧Sir的视角来探讨案件发生的心理原因,分段,分层,分述,最终完成对凶手与死者的心理建构,兼反映社会现实。导演版的手法带有很重的作者意识和个性,而且很黄很血腥,想必不会是最终公映版。【香港文化中心】

    1小时前
    • 私享史
    • 推荐

    相当沉稳细致充满耐心的一部探案片,错乱交叉比照的时序有效拼贴出了角色丰富的人生以及多义的人际关系。有涉中港角色,但绝对只是个体化的经验,没有掉入大而无当的概念化陷阱。

    1小时前
    • LOOK
    • 推荐

    王佳梅和小胖的交集太苍白了,QQ聊天就互相信任了,初见面就把命就交给对方了,王佳梅的可悲几乎变成了傻。窥探出很多社会问题但都不深入,人与社会环境看不出什么关系,着实差口气。新晋导演为赋新词强说愁。看的90分钟的版本,难道导演版超神了?

    1小时前
    • Jorrow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