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金钱1983

    金钱1983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法国1983

    主演:克里斯蒂安·佩蒂  Vincent Risterucci  Caroline Lang  Sylvie Van den Elsen  Michel Briguet  Béatrice Tabourin  Didier Baussy  Marc Ernest Fourneau  Bruno Lapeyre  François-Marie Banier  Alain Aptekman  Jeanne Aptekman  Dominique Mullier  Jacques Behr  Gilles Durieux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抢先版

      默杀

    • 更新HD

      烧烤怪谈:台风

    • HD

      椋鸟女孩

    • 更新HD

      新天方夜谭

    • 更新HD

      我们假期做了什么国语

    • 更新HD

      作家的谎言:笔忠诱罪国语

    • 更新HD

      作家的谎言:笔忠诱罪粤语

    • 更新HD

      占水师

     剧照

    金钱1983 剧照 NO.1金钱1983 剧照 NO.2金钱1983 剧照 NO.3金钱1983 剧照 NO.4金钱1983 剧照 NO.5金钱1983 剧照 NO.6金钱1983 剧照 NO.16金钱1983 剧照 NO.17金钱1983 剧照 NO.18金钱1983 剧照 NO.19金钱198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个男孩因为向父母讨要零花钱失败,去当了自己的手表,却换回一张500元法郎的假钞。之后,这张假钞在很多人之间转手,最后落到了一个叫伊文(克里斯琴·佩蒂 Christian Patey 饰)的年轻人手中。伊文试着去餐馆花掉这张假钞,但被服务员发现了。警察认为他参与了假钞贩卖案而逮捕了他,但法官念他初犯,没有给他判刑。伊文释放之后,丢了工作。没有了钱,他只好和朋友去银行抢劫,却又一次栽在警察手里,被抓进监狱,被判刑三年…… 本片是布列松的最后一部作品,改编自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伪息券》,曾获第3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长篇影评

     1 ) 现代性电影

    小时候看过,没看完;当时只觉得片子画面单调,情感匮乏,演员演技值为零,简直是粗制滥造的vlog剪辑。

    后来随着阅片经验丰富,接触久了所谓的大场面、大制作的电影,对宏大叙事逐渐审美疲劳,众多矫揉造作的文艺片观赏起来也味同嚼蜡,而巧合之下我与这部电影重逢,感受到了由这种独特的枯燥所缔造出的极简主义美学。

    惯性思维导致初看时不知道影片拍摄与八十年代——汽车遍地走,学生人手一台小电驴,感觉影片故事是过去十几年内发生的。(也是着实没想到法国那时候已经是我国21世纪的模样)

    表面现代性十足的电影并不少见,但能够像《钱》一般拍摄与几十年前还能却还能消除其与观众的距离感,让其认为是发生在不久前的事,实属少见。

    我们完全可以套着现代社会的场景(比如高楼大厦、汽车交通、新式科技等)去拍一个实质上是只可能发生在中世纪甚至更早的故事(比如漫威的绝大多数电影)

    未完待续——

     2 ) 布列松访谈//电影是广阔的。我们还什么都没做。

    罗伯特•布列松访谈 “Interview with Robert Bresson” 由赛日•丹内(Serge Daney)与赛日•图宾纳(Serge Toubiana)合撰 1983年6-7月,《电影手册》 Cahiers du cinéma


    《电影手册》:我亲爱的罗伯特•布列松,你的影片《金钱》将在戛纳电影节放映,这是我们的一次机会。我们想问问本片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对托尔斯泰(Tolstoy)的一篇短故事的改编。

    罗伯特•布列松:托尔斯泰写过一些很迷人的短故事。其中之一,《伪息券》(The Forge Coupon),不仅仅为我提供了一个出发点:一个关于邪恶的令人眩晕的扩散与善良的最终涌动的想法。

    《手册》:你如何实现故事的设定,我估计是本世纪初,与现代的巴黎之间的转换?

    布列松:我马上就设想影片发生在巴黎。我使人们以如今的说话方式说话,以巴黎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在街道上,以及在他们家里。

    《手册》:这不是你第一次从十九世纪或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中提取灵感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是否有一些吸引你的独特之处?

    布列松: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的真相,与托尔斯泰那里的真相。

    《手册》:本片,《金钱》——你想制作它有多长时间了?

    布列松:大约三或四年前,我将这项目提交给制片预支款部(Advances on Receipts)委员会,他们连我所要求的一小笔钱都拒绝了。与此同时,我正在美国为一部我心爱的影片寻找投资,即《创世记》(Genesis),或者准确地说是《创世记》的开头部分,从创世到巴别塔。我将很快着手于它。

    《手册》:你当时是否在心中对两个项目分了次序?有没有想先做某一部?

    布列松:我有《创世记》的想法已经很长时间了。我曾经要与德•劳伦提斯(De Laurentiis)制作它的。我在罗马花了七到八个月做编剧工作和开始我的准备工作。德•劳伦提斯与我之间的事情变得糟糕,然后我回到了巴黎。

    《手册》:让我吃惊的是你的影片仅仅长一个半小时,与当今的相比有点短,如果与世界电影界里其他主要作者的影片相比的话。你是如何决定片长的?

    布列松:我没有计数。本片是可以长十分钟或短十分钟的。我认为如果我们向观众要求太多,他们的注意力是会在某个时刻疲乏的。对一部影片来说,有一个最优时长,正如对一首诗来说也有一样,依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的话来说。

    《手册》:不过你显得似乎想快速地说一些东西,仿佛影片的信息很迫切,然后你只花了你所需要的时间来传达它。

    布列松:我曾经有能力将我与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分隔开,但我后来不再能如此了。恐怕本片,《金钱》,可能是过于棘手了。在现实中,当你拍摄的时间够长了,而且你努力做到自己的最好,你就不能对你所做的东西真正地有某种意见了。你是个工人,在全力以赴。

    《手册》:本片的故事颇为暴力,但很难说这是一部悲观主义的还是乐观主义的影片,因为它激发了一种……

    布列松:“悲观主义者”这个词使我烦扰,因为它常常替代了该用“明晰清楚”(lucidity)的时候。考克多曾谈到高兴的悲观主义者。也许我就是。

    《手册》:你的影片中有比高兴更多的东西,它有高超技艺,一种在电影中的找乐——游玩,取乐——有点让我想起《扒手》。

    布列松:对于本片,我的工作方式一方面更为孤注一掷,另一方面更为抽离,更冲动与自由的。我很高兴你觉得它有高超技艺。自然地,我的非演员,没有关于戏剧艺术的经验,不说超过必要的话——而人声,最美妙的声音,在声音的世界中占有其自然而然的地位,可以类比于图像的世界。在我的下一部影片中,声轨将有着更大的重要性,我希望,能甚于这一部。或者,至少,我会给予它我更多的关注与敏感。我既说过也写过——不久之前* ——电影中的声音必须变成音乐。如今,我认为整部影片都必须变成音乐:一种音乐,一种日常生活的音乐。我通过《金钱》使自己感到惊喜——当我在剪辑过程中看它的放映时,我仅仅通过声音去感受。我并没有通过在我眼前闪过的图像去感受。

    《手册》:在电影界,拍摄真正的金钱是颇为稀罕的。你已经在《扒手》中这么做了。这一回甚至更为出人意料:你称影片为《金钱》。片名本身就很暴力。这是刻意而为吗?

    布列松:是的,不过我要为它不能更为极端道歉。

    《手册》:在你的影片中,金钱是那解放角色们的激情的东西。你是否认为我们会愿意为了金钱做任何事,甚至是谋杀吗?

    布列松:新闻每天都这么告诉我们。

    《手册》:一张假钞的想法……

    布列松:……是一张简单的、小小的假钞的想法引发了一场可怕的邪恶的崩塌。善良获胜,在托尔斯泰的故事中,比在我的影片中要早很多。有一整段宗教内容——福音式的——占了托尔斯泰的故事几乎三分之二。在我那里,救赎的想法仅仅露了个面,而且仅仅是在最尾声。

    《手册》:不过,在监狱中,一位同房犯人说,“噢,金钱,看得见的上帝!”这句话什么意思?

    布列松:这位金钱-上帝煽动谋杀。

    《手册》:人们说《金钱》是一部动作片有没有使你烦扰?

    布列松:没有。一部影片是持续的运动。真正的线索是内在的动作。某种节奏,某种抑扬顿挫,使本片看起来更像一部动作片是有可能的。这不烦扰我;恰恰相反。

    《手册》:我们很好奇,考虑到一般来说要花多长时间来剪辑一部影片……

    布列松:是的,很不幸——哎呀!——我确实要为了戛纳赶工。

    《手册》:但你是如何得以保有你的肉体上的与冲动上的投入?

    布列松:摄影机角度与声音仅仅是准备工作。事物是在剪辑房里互相附着的。图像轨与声轨并驾齐驱,像姐妹一样:慢慢地,然后快一些地,直到最后它们得以紧扣起手来。

    《手册》:你是否觉得自己依然在你的作品中探索未知的地带,未被勘探的大陆?

    布列松:是的,只要我依然有能力将自己置于某种状态:只工作,不去想任何事,忘却一切我学到的东西。

    《手册》:依你的合作者们所告诉我们的,当你到达拍摄现场时你毫无准备。是否每一个镜头对你来说都是一个开始?

    布列松:是这样的。在拍摄的前一个晚上,我努力遗忘,遗忘我要在早上做什么,以便我将有一种强烈的关于自发性的感受。如果工作意味着发现,那么提前准备一切就会一无所得。我相信这种即时性。有一件事使我震惊,来自我踏入这门可怕的行当的最初几步路:为一部影片准备所有细节是一种习惯,正如在戏剧中那样:演员研究他们的角色,等等。我如今的拍摄方式,没有演员,是我第一部长片的拍摄的第一秒钟的直接结果。我的女演员们(影片里只有女性)似乎突然之间——也许是因为她们的戏剧腔的说话方式,或者是她们的无意义的举止——不再是人了,然后我原来所设想东西消失殆尽。

    《手册》:跟我们谈谈你的视野。

    布列松:我们所灌输到我们的眼睛与耳朵中的东西,产自这么两种机器,它们理应是制造完美的再现品的,然而它们并不再现任何东西。摄影机仅仅为你提供一种肤浅与误导性的事物与生物的图像。而另一方面,录音机提供声音的实际材料,包括人声与动物叫声。如果第一种机器,它不能为我们提供真实,得以从第二种机器(它唤起太多的真实)那里借用一点,我们在银幕中得到的个人视野就会成为这么一种结果——一种与我们的情感相符的视野,一种与可听世界对可视世界的多层次的相似、等值、转换相符的视野,也是——尤其是——可视世界对可听世界的,而可听世界是两者之中更为深刻与更为多样化的。

    《手册》:你的非演员,你的模特:你选择他们是因为当你看到他们,他们貌似是有意思的人吗?

    布列松:我总是做银幕测试,对每一个人,都是数分钟的。

    《手册》:你想发现他们是什么样的?

    布列松:我不了解他们。是的,我感到好奇。我曾经说过我通过一种道德上的相似性选择他们。如今,只要他们的外形与声音貌似是他们能实现我所设想的,我的决定就很简单了。

    《手册》:你已经好几年没有拍摄影片了。你是否认为电影变了?

    布列松:它必须进化。它在原地踏步。

    《手册》:然而,每个人都在制作电影。

    布列松:电影是极好的。但观众不能一直去电影院看又一位演员“成功”,或者去听他控制他的声线。有人对我说过:“我们已经对电影做了所有可做的事。”电影是广阔的。我们还什么都没做。


    注释:

    赛日•丹内(Serge Daney, 1944-1992)法国记者、影评人,对电视批评也有建树,发展出一套个人的视听理论。

    赛日•图宾纳(Serge Toubiana, 1949-)法国记者、影评人,生于突尼斯,1962年移居法国。1996至2000年任《电影手册》主编,2003至2016年任法国电影资料馆(Cinémathèque français)总经理,2017年上任法国电影联盟(UniFrance)主席。

    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 俄语名Лев Толстой, 1828-1910)俄罗斯帝国作家、剧作家,以现实主义风格闻名,被认为是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于1884年的一本书中公开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并信奉非暴力与和平主义(pacifism)。

    伪息券(The Forge Coupon, 俄语名Фальшивый купон)于托尔斯泰身后的191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

    制片预支款部(Advances on Receipts, 法语为Avance sur recettes)1959年由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创立的关于电影的法国文化政策,资金由法国国家电影中心(简称CNC)提供。

    创世记(Genesis)这是布列松的一部影片计划。它是《希伯来圣经》与《旧约》的第一卷书,分为两部分:远古历史,祖先历史。这部影片计划的内容属第一部分。如下文所说,多年前本项目进入过制作阶段,但布列松后来离开了,然后由美国导演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接手,拍出的成片为1966年的《圣经:创世记》(The Bible: In the Beginning…),由意大利与美国合拍。

    迪诺•德•劳伦提斯(Dino De Laurentiis, 1919-2010)意大利制片人,之前做过电影行业各种工作。屡获殊荣,如1954年联合制片的《大路》(La strada)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又如五次并列获得意大利电影金像奖,即大卫•迪•多那太罗奖(David di Donatello Award)最佳影片奖,其中就包括这里提到的《圣经:创世记》。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美国诗人、作家、编辑、文学批评家,以神秘与恐怖的叙事内容闻名。

    * 即指在1975年出版的《电影书写札记》中。

     3 ) 赋格的艺术

    有10刷。最完美的电影?嫌完美过头,过分干净,少了一层圆融的网。声音画面删无可删,抢劫戏的和最后杀人精确有如《赋格的艺术》,只是神性更向人性倾斜。

    一流文学几乎最多出二流电影,何况超一流的托翁,但布列松对托翁陀老的改编并不失手,另为塔尖。布列松的冷眼热肠介乎古希腊与天主教之间,把凡人看作机器。凡人的念头和行动都是一种自动反应,缺乏能动的大我、恒常的神性,于是布列松从来把目光聚焦动作、肢体,一个现代社会的运作机制因此被完美执行,钱只是其中一种介质,钱本身是被架空的,可以换成任何事物。

    在尚未背弃大道的时代,秉承神授的智慧,信仰、法制、道德为上中下三层结构,先有共同信仰,然后再生发出文化体系法律体系,法律往上侍奉于信仰,往下沟通于道德。在上无敬畏、易粪相食、从心所欲而逾矩的环境下,其只是眼看着社会按程序准确无误地推向毁灭。

    修改补充:看罢评论,发现几乎都以为布列松走向了虚无主义。可能是长期接受二元思维和“主义”式标签语言带来的经验习惯,观众已经很难跳出来去觉察更深的洞见,尤其对于批判成瘾的一代,要去理解布列松的“清晰”更加要警醒自己务必退开去看。布列松将托尔斯泰光明的结尾转为一种“救赎的可能性”。可能性,我认为是布列松这部电影的核心。整部电影,几乎都是在“罪”的迷宫之中,或曰因果链条,似乎一切有必然的导向。但,那个女人,她带着一种因果链条外的“爱”参与了这个迷宫,她死了,因为她的肉体,她的社会属性是迷宫的一部分(这里绝非仅仅说明善的无用。甚至相反)。然后,男子认罪了,然后人群聚集,这是最纠结的地方,女人的主动献爱,男子主动的入狱,是否表明某一小条链条被切断,终止运作,不确定。人群麻木惯性的聚集是否又表明千万的链条还在继续运作,不确定。布列松呈现了这个人间游戏的面貌,不带任何干涉。他发现并指出了一种和影片前面一大截必然性相反的可能性,即人、人类可能被救赎,但只是可能,极具不确定性,这种不定性就深藏在时空之中,他要观众去参与,去和他一样清晰洞察,以便还他以确定性,从聚集的人群中走出来。

     4 ) 导演访谈重译|电影是广阔的。我们还什么都没做

    《由赛日•丹内与赛日•图宾纳合撰的罗伯特•布列松访谈》 《电影手册》,1983年6-7月

    “Entretien avec Robert Bresson, par Serge Daney et Serge Toubiana”, Cahiers du cinéma, juin-juillet 1983.

    《电影手册》:亲爱的罗伯特•布列松,你的影片《金钱》在戛纳展映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件大事。我们想了解本片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对托尔斯泰的一篇短故事的改编。

    罗伯特•布列松:托尔斯泰有一些很好的短篇故事。其中之一,《伪息券》(Le Faux Billet),给予我的并不止一个出发点:是一场恶的令人眩晕的蔓延与善的最终突然显现的想法。

    《手册》:在短篇故事的追溯到本世纪初的设定,我估摸,与现代,也就是说今天的巴黎,之间的转换是如何实现的?

    布列松:我马上就设想影片发生在巴黎,我使人们以我们如今说话的方式说话,以巴黎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在街道上以及在房子里面。

    《手册》:这不是你头一回从十九世纪的与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中取用出发点了。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甚至是托尔斯泰那里,是否有一些尤其使你感兴趣的东西?

    布列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真实,以及托尔斯泰的真实。

    《手册》:这部影片,《金钱》,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制作它?

    布列松:三或四年前,我将《金钱》的项目提交给制片预支款(avances sur recettes)的委员会,我申请的合规的款项被拒绝了。与此同时,我在美国为一部我钟爱的影片寻找投资:《创世记》,或者准确地说是《创世记》的开头部分,从世界的创造到巴别塔。我将很快开始它。

    《手册》:当时在这两个项目之间有没有一个次序?你想先做某一部?

    布列松:《创世记》,它是一个我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想法。我曾经要与德•劳伦提斯制作它。我曾在罗马待了七或八个月来改进纸面上的内容以及开始准备工作。德•劳伦提斯与我之间的关系变坏,然后我回到了巴黎。

    《手册》:让我吃惊的是你的影片片长一个半小时(这个时长有点短,在今时今日,与世界电影界的伟大作者的影片相比),我想问你你是如何在片长上安然落定的?

    布列松:我没有计数。本片本可以多十分钟或少十分钟。我认为如果我们对观众的注意力要求太多,它会在某个时刻松懈下来。对一部影片来说,存在一个时长,正如对一首诗来说也存在一个时长一样,依据埃德加•坡(Edgar Poe)。

    《手册》:然而人们感觉你是想快速地说一些东西,感觉影片中的信息是你急于要说的,而且感觉这个时长对所说的很重要。

    布列松:以前我可以,如今我已经难以将我自己与我们时代的关切事务分隔开了。然而我恐怕本片,《金钱》,是过于困难了。在现实中,当你拍摄的时间足够长,而且你孜孜以求做到自己的最好时,你就不能对你所做的事情真正地有某种意见了。你是个工人,拼尽全力。

    《手册》:本片在文本上颇为暴力,但是你不能说清它是一部悲观的还是乐观的影片,因为它带着某种……

    布列松:“悲观主义”这个词使我烦扰,因为人们常常在该用“看清红尘”的时候使用它。考克多曾谈到开心的悲观主义者,我也许是一个那种人。

    《手册》:你的影片中有比开心更多的东西,有一种非常高超的技艺,一种与电影玩耍的乐趣,取乐电影的乐趣,有点让我想起《扒手》。

    布列松:我的工作既有一种更为孜孜以求的方式,也有一种更为抽离,更为自由,更为冲动的方式。我很高兴你觉得我紧紧抓住了形式。顺理成章地,我的非演员们,丝毫没有戏剧艺术的经验,不说超过必要的话,而且人声,各种声音中最美的,在声音的世界中占有理所当然的地位,它是图像的世界的对应物。在我的下一部影片中,声轨将更为重要,我希望,甚于在这一部中。最后,不管怎样,我将赋予它更多我的关注以及更多我的敏感。我说过也写过,在不太久之前,说声音必须变成音乐。如今,我认为整个一部影片都必须变成音乐,一首音乐,属于每一天的音乐,而我通过本片,《金钱》,使自己惊奇,当我在剪辑过程中看着它被投映时,我感知到的只有声音,并没有感知到在我眼前通过的图像。

    《手册》:在电影界,拍摄金钱本身是颇为罕见的。你已经在《扒手》中做过了。这一回,更为惊人:你称你的影片为《金钱》。片名就已经很暴力。这是刻意的吗?

    布列松:是的,不过我为它无法更为甚之感到遗憾。

    《手册》:金钱在你的影片中,是那解放角色们的激情的东西。你是否认为为了金钱,人们准备好做任何事,包括谋杀?

    布列松:新闻每天都在这么说。

    《手册》:假钞的想法……

    布列松:……是一张简单的,小小的假钞激起了一场恶的叹为观止的雪崩的想法。善突然显现,在托尔斯泰的短篇故事中,比在我的影片中要早很多。有一整个篇幅的宗教内容,福音式的,占了托尔斯泰的短篇故事几乎三分之二。在我这里,一种赎罪,一种救赎的想法,仅仅在临近结尾处溜入。

    《手册》:然而,在监狱,一位同房犯人说:“噢金钱,看得见的上帝!”这句话相当于什么?

    布列松:这位金钱-上帝煽动谋杀。

    《手册》:人们说《金钱》是一部动作片是否使你烦扰?

    布列松:没有。一部影片是一场持续的运动。内在的动作是指引的线索。可能某些节奏,某些抑扬顿挫赋予了它一部动作片的印象。这并不使我烦扰,恰恰相反。

    《手册》:我们之前还好奇,鉴于剪辑一部影片所需要的时间……

    布列松:是的,很不幸,我必须,可惜啊!为了戛纳,我必须催促我自己。

    《手册》:然而你是如何保有如此的体能与冲动的?

    布列松:镜头与声音的捕捉仅仅是准备工作。事物是在剪辑中相互驯服的。图像轨与声轨齐头并进,像姐妹一样,慢一些,快一些,追赶上并伸出手。

    《手册》:你是否觉得你在你的工作中依然是在探索未知的地带或崭新的大陆?

    布列松:是的,只要我能将自己置于某种状态,只工作,不思考任何事,忘却我所学到的。

    《手册》:依据你的合作者们所告诉我们的,当你到达拍摄地点时,你毫无准备。是否每一个镜头对你来说都是一次创始?

    布列松:是这样的,我在前一天刻意忽视我在下一天要做的,以便我有一种十分强烈的自发感。如果工作相当于发现,那我们如果提前准备一切就会什么都做不成。我相信这种即时性。有一件事使我深深震惊,来自我踏入这门可怕的行当的最初几步路,就是电影界要准备好一切的这种习惯,正如在戏剧中那样:演员研究他们的角色,等等。我如今的拍摄方式,即不要演员,诞生自我第一部正片长度的影片的第一秒钟。我的女演员们(影片只由女性组成),突然之间,也许是因为她们外化的说话方式或者是她们无用的手势表达,不再是人了,然后我原来设想的东西什么都没留下。

    《手册》:跟我们谈谈你的视野。

    布列松:我们灌输到我们的眼睛与我们的耳朵里面的东西,来自两台所谓完美复制的机器,然而它们复制不出任何东西。摄影机仅仅为我们提供生灵与事物的一个肤浅的外表,欺骗性的外表。磁带录音机,在另一方面,为我们准确还原声音的唯独的材料,包括人声和动物声。如果第一台机器,它为我们提供的不是现实,如果它得以从有太多现实的第二台那里取来一点现实,我们的个人视野就可以成为,在银幕上,依据我们的感受能力,成为在可听世界中的大量来自可视世界的相似物,相等物,转换物的结果,并且也是和首要地是,成为在可视世界中的大量来自可听世界的那些的结果,这比前一种更为深刻与更为多样。

    《手册》:你的非演员,你的模特,你选择他们是因为,当你看着他们时他们貌似是有意思的人吗?

    布列松:我总是做拍摄面试,对每个人,就几分钟。

    《手册》:而你也想要发现他们。

    布列松:我不了解他们。是的,这唤起我的好奇心。我曾经说过我以他们道德上的相似性选择他们。如今,只要他们的外形外表与他们的声线能使我所设想的有可能实现,我的决定就下了。

    《手册》:你没有拍摄有好几年了。你是否认为电影已经变了?

    布列松:它应该进化。它在原地踏步。

    《手册》:不过,每个人都在制作电影。

    布列松:电影在发光。但是观众不能总是去电影院看一位演员的成功或者去听一把人声的调节控制。有人曾对我说:“在电影里,我们做了一切。”电影是广阔的。我们还什么都没做。

    ——————————

    赛日•丹内(Serge Daney, 1944-1992)法国记者、影评人,对电视批评也有建树。

    赛日•图宾纳(Serge Toubiana, 1949-)法国记者、影评人,生于突尼斯,1962年移居法国。1996至2000年任《电影手册》主编,2003至2016年任法国电影资料馆总监,2017年至今任法国电影联盟主席。

    伪息券(Le Faux Billet, 俄语名Фальшивый купон)(1911)托尔斯泰完成于1904年,在身后出版的短篇小说。

    制片预支款(avances sur recettes)1959年由法国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推动建立的电影文化资助政策,资金由法国国家电影中心提供。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美国诗人、作家、编辑、文艺批评者,以神秘与恐怖的叙事内容闻名。此处谈及的观点可见于坡在晚年撰写并在身后的1850年发表的文学批评文章《诗的原则》(The Poetic Principle),论及长诗的固有缺点,认为长诗要想有价值就必须以一系列短诗的方式来构成。

     5 ) 短评写不下了随便写写

    许久没有看布列松,都忘记了电影艺术可以到达什么样的高度了。也许正如塔可夫斯基所言,其他导演和布列松的差距实在太大。

    布列松将极简主义发挥到了极致,电影中的人和背景里的物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抽离了一切感情与主观色彩。人物与叙事是割裂开来的,影像不再是由人来带动而是自然发展共同推进,电影的本质便从此被赤裸裸地分离出来。 布列松的镜头集合了德莱叶和戈达尔所有的优点,单个镜头可以自成一体但却莫名其妙,当镜头与镜头组合起来便形成了实质上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揭示了影像的意义。电影中镜头基本是由局部特写到整体再到特写,三段分镜头便可完整叙事。 镜头视角多选用客观视点,抢银行段落镜头主体是一个路人,跟随他的余光我们得以看见主角的行为。结尾杀人段落镜头由斧头——门——鞋——门打开——狗下楼——男人倒地——狗上楼——女人倒在楼梯上——斧头——台灯和血,一系列镜头拼接制造了恐怖至极的杀人场面,但又可谓杀人于无形,这个镜头唯布列松可以拍出。

    钱是线索,人是载体,钱是假的,人心也是假的。假钞照出了人性的丑陋,照出了司法系统的昏庸,照出了因果的报应。钱是原罪,当然布列松并非将一切归咎于金钱,假钞只是一个引子,重点表现的是在看透人性丑陋之后的一种虚无状态以及失去人生意义后找寻救赎的过程。当然,这种状态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也可以说是在表现出世事无常的规律,布列松在冰冷的镜头下还在不断刺激着观众的神经,主角第一次被冤枉但是却无罪释放,结果他心灰意冷去抢劫结果又被抓住,这次被判刑三年,在狱中计划越狱企图杀掉冤枉他的人,谁知又与他无缘再见,最后跟随老妇人被好心收留,他却恩将仇报残忍杀害了他们全家,布列松在给予观众一丝希望之后就将其扼杀干净。

    在被冤枉之后他的心中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将怒火发泄在社会乃至杀害老妇人全家其实都是男主寻找救赎的过程。在悲剧中获得救赎,与《扒手》中男主最后入狱却得到真爱如出一辙,其实是表现社会将人性异化程度之深,便只能以这种畸形的方式获得救赎。

    结尾他喝了一杯酒,面无表情地向警察自首,镜头由内景切到外景,围观的群众看着警察将男主带出大门,但是他们却仍然盯着门里面看,他们(观众们)到底还在期待什么呢?

     6 ) 大逼无形,此言得之

    布列松,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塔可夫斯基对他的评价大意是,布列松实在是委屈,
    他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就不能拿来一起排名,如果他排第一的话别人只能排第七第八
    了。

    其巅峰之作【钱】,真正彻底贯彻了他的电影理论,是真正的大巧不工。我对他的评价
    是四个字:“大X无形”——装X的最高境界。

    一)【钱】里面能看到的其他电影/导演的类型
    首先【钱】是一部类型片。不过它是类型片的极致。你可以从里面看见剧情,伦理,唯美,说教,宗教,惊悚,悬疑,等等。

    二)【钱】对电影本体的终极解构。

    1)叙事方面
    后现代的集大成者昆汀塔伦蒂诺是解构大师(【低俗小说】是他登上顶级大师的重磅证据)。后现代你可以理解成颠覆。【低俗小说】共五章(?),上一章的主角随时会在另外一章莫名地,像炮灰一样地被秒杀。这就是对传统叙事的解构,出乎你意料之外。没看过【低俗小说】的童鞋,那周星星也是这样嘛。

    布列松的叙事可谓是后现代*后现代,逆行的终极解构叙事。在【钱】的故事里,假钞本来是一个线索,(你可以去看各种影评,都以为这个片子不如改名叫做【一沓假钞引发的血案】)但是这个线索其实根本不算线索,连引子都算不上,有假钞没假钞根本无所谓,它只是一个没有实际含义的道具。线索(姑且如是称呼)一直在变,假钞只是最开始的一个线头。这些充当线索的道具们这么平行地有序地链接在一起也不是为了制造蒙太奇。它们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作用:作用就是充当线索。

    【钱】中局部的叙事技术也登峰造极,就像是退休老头扇了老伴一个耳光,只有一个挥手的起手意图,然后镜头切到老太端碗的手,水洒了出来;钢琴谈到一半,琴边上的水杯掉落在地上;主角举起斧头,然后是摇晃的灯。

    2)镜头方面
    电影镜头之争目前锐化到两个极端:长镜头和蒙太奇。

    以小津安二郎为旗帜,安哲罗普洛斯为极致的长镜头学派,其镜头富有诗意,节奏缓慢而融入情感。现在完全可以这么说,一个好的长镜头足以支撑起半部电影,典型例子有【辛德勒的名单】和【银翼杀手】。前者的长镜头是一个红衣小姑娘出现在黑白的德军屠杀犹太人场景中,喻指生命的可贵,不知道赚到好多缸纯情少男少女和大叔大妈的眼泪;后者则有些装X未遂,一只白色独角兽闯入男主角沉睡的梦境,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感觉好已经胜过一切。基本上可以这么定性:文艺片就应该这么拍,哈哈。

    在另一只手上,好莱坞为代表的蒙太奇镜头学派追求快速地剪切胶片转接镜头,这倒并非不相宜,它与其商业化的运作追求难得地一致。这种快速地切换镜头给人的炫目的感觉很轻松就在极短的时间内囊括巨大的信息量。一个简单的例子,给一个人伸手的动作一个镜头,再马上切换到一个树上长满苹果的镜头,那意思就是说,这个人伸手摘苹果。让观众自己的潜意识来填满两个端点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蒙太奇(注意,好莱坞商业片模式的只是镜头上的蒙太奇,而隐喻蒙太奇更注重表意,这通常在文艺片里更多出现:很简单,镜头很好弄,而表意则是更高层次的技术活)。蒙太奇镜头玩得最炫的当属【两杆大烟枪】和【上帝之城】。后者剧情抄袭【低俗小说】,镜头习自【两杆大烟枪】,剧情上纯属照搬,而镜头则青出于蓝(精彩片段:开头杀鸡,炫;中间迪厅频闪闪光灯那段,举世无双)。

    在【钱】这里,你看不到长镜头,也看不到蒙太奇。布列松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简直就是极简主义的终极形态,他把长镜头所蕴含的诗意和代入感,以及蒙太奇的冷促和张力全部压缩进入他那个一动不动的固定机位卡死的画框之中,制造一种冷漠无情而又非上帝视角的第三人称观感。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泯灭了任何生命力的,无菌的,冷酷的,绝对镜头。

    3)演员方面
    据说这个片子请的全都是临时演员。这不是装X,这是装X的极致。你可以去翻翻布列松的谈电影,他的理念就是这样,他认为角色扮演者不应该在演戏,任何描摹都是在粉饰。在【钱】这部电影里,他嫌临时演员演技太好,有好些镜头一看就知道是导演的要求。动作生硬无比,在布列松看来,角色的职责只在表述剧情,就像一个拧干的毛巾。而恰恰是这种僵硬的效果,它是最完美的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个脚注。而到影片末尾的时候布列松对演员的表演限制稍微放开,从极度僵硬到僵硬的这个转变,产生了巨大的爆发力量,这种凝聚释放的爆炸感不是请十个尼古拉斯凯奇来演戏所能具有的。

    之前我一直认定史上所有电影演技最好的是安哲罗普洛斯【雾中风景】中的小男孩阿利桑德罗,看过【钱】之后我才发现这个最佳演员的荣誉应该授予【钱】里的那条狗,它演技自然毫不做作,每次都能最直接最完美地将导演的意图发挥到极致。

    4)表意方面
    所有线索铺陈交代完毕,到了电影后半段真正表意部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故事的走向一直在反复摇摆。布列松用了太多太多的假象伏笔,上一秒你可能觉得结局是花好月圆下一秒可能就觉得是鱼死网破。他在这里题材上玩的是类型大合集,惊悚悬疑要素比比皆是,什么库布里克拉斯冯提尔大卫林奇全都靠边站。而在表意上,这恰恰是在讲述主人公的心理斗争,讲人性的挣扎,他在善恶之间两难抉择,就像是水中的浮子,沉浮不定。有了这一段,【钱】讲述的不再是一个关于假钞的讨论刑罚轻重的体制伦理片,【钱】是在对整个社会的控诉。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片子动作太作,镜头太差,叙事太散,音乐更是完全没有。三十分钟之后我开始怀疑导演故意为之,到大半的时候我开始叹服。我猜布列松甚至认为连技术都是多余的,都是破坏氛围的。显然那条演技狗也是随便找的,可是他却如此入戏而善解人意,狗的入戏和演员众的不入戏相映成辉,在那里他吠与不吠都是一种虚幻。所有衡量电影好坏的标准在这里都不值一提,演技,叙事,镜头转接,场面调度,甚至包括线索的流向。

    而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一个苛刻而懂行,又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影评人终于可以因此而理直气壮地把费里尼的【八部半】降到4星一档,同时觉得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终于不再是影史上孤独的绝响。

    因为布列松的【钱】,这不再是一句唬人而犯贱的空话:

                              大·逼·无·形。

    请务必切记,与君共勉。

     7 ) 20年后重看

    1

    在1983年的美国见面会video上,我第一次见到布列松本尊,这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他表现的像一个老巫师,表现的充满睿智思辨,同时又特别不友好,对于年轻人提出的所谓无聊问题,他不太能容忍。

    据他自己说,里面讲的很多东西和他几年前写的那本论电影的书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也就是说他这里面说的很多东西是他新近的想法,特别是反对戏剧积习的方面。这就如同读董其昌随笔也要读董其昌晚年作品的题跋一样,大师越到晚年思想越激进,主动求变。

    有一个人提问说他为什么老喜欢用俄罗斯的古典小说。那么前一部片子用的是妥斯托耶夫斯基的白夜,而这部片子用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他说他发现那些东西里面讲了一些真理。这是现代作家没有的东西,而他发现过去老作家讲的这些东西现在仍然适用。

    他不仅对于观众不太友好,他对于彩色电影这件事情也是。兰斯洛特就是一次失败,大家不理解,他认为他是彩色电影的耻辱。所以他在这里工作的时候也耍了很多脾气,很多摄影指导都说跟布列松合作很不容易,因为他只告诉他们,比如这部片子,他不想要以绿色为主色,那剩下他想要什么必须自己去按照他的意图去创作,没有东西可以借鉴。

    2

    这部电影我在20岁的时候就看过,那时候觉得非常窒息,也谈不上喜欢,但是知道它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声音剪辑的实验啊,在拟真的声音和非拟真的声音之间找到平衡,于是让电影作为一个综合艺术彰显出来。

    有人对他的社会批判性感到绝望,说一开始两个小孩跟自己家人要钱要不到,于是就去用假币,而假币用到了照相店里,照相店的老板又把他再次流通出去,最后就由倒霉的伊万买单,他吃了三张假币,然后又伸冤无门,在牢里面又备受排挤,妻子也离开了他,所以他最后变得十分抑郁。这些都是因果。

    这些都延伸到了,他出狱以后把“”现代旅馆”的一家人杀死。就是因为在银行门口看到他们取了很多钱,这个出发点也是为了钱。就像一开始所有的人做的那样,钱把人的罪恶激发了出来。

    但我个人为什么要说前面都是因果呢,是因为我们看到没有任何希望可言啊,每一个恶果都是由一个恶因来的。那么追溯到金钱,就像布列松批判电影、制作电影,是为了金钱一样。

    但是电影的最后啊,据他自己说是为了表现出一种不同于俄罗斯原著的不确定性。他在这里在最后一分钟才让主角自首,这就不是因果律的了,这是他本人做出了的决定,这就开始产生了善。

    这其实回到了宋儒的基础,就是万事万物都是由心生发出来的。想要善就去为善。

    一丝一毫也做不得假,有的人一辈子欺骗了自己。不想用职业演员,也是不想用他们的假。

    在照相馆里打杂的吕西安也是一个教材啊,他撒谎脸都不红心也不跳,非常流利,但是就把一个人给害了。但最后他因为盗窃包括破坏ATM机,他到了牢里面也表现出了忏悔之心。

    一开始造恶的小朋友的妈妈也有忏悔之心,跑到照相馆里来还了钱。

    3

    布列松的电影不是以社会批判为主,而是就想揭露一些真相。而这些思想都跟他天主教的詹森派信仰有关系,他赞同帕斯卡尔。这种后来在中国引起礼仪之争,并且导致中国和外国停止贸易的教派,其实是赞同奥古斯丁的恩宠论就是最后要得救,不是靠自己还是靠上帝的恩赐。这就可以解释这部电影最后呈现出来的不确定性,它没有给我们任何承诺,也没有说这个人最后一定会被救赎,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他什么没有说。

    这一点,如果拿这部电影和他早期的电影,比如说驴子啊,比如说莫谢特啊,他其实都表现得一样绝望,因为现实没有什么能让我们产生希望的。只不过这部电影在声音和彩色电影处理的手法上走的更加风格化。

    他连会带给人希望感的宗教音乐都不使用了,除了在现代饭店中男主人弹的巴赫的幻想曲以外,但是这是用几个镜头表明这个人越来越堕落,酗酒。杯子砸掉也是反映他最后的悲剧。

    其实布列松是和毕加索一样有非常强烈的现代艺术追求的艺术家。革新意识非常强烈。面向未来。

    你比如说,为什么我们会在片子当中看到老看到人“”截肢的手脚,还有他们的动作,一个人打开门,关上门,看到景深看到里面的人,然后剩下一群空洞的人,然后从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就是要打破戏剧的刻板印象。重新制造因果关系的契合铰链。

     8 ) 无所不能的恶神

    《L'argent》

    有形之神,无所不能

    上等人的孩子犯错会用更多的钱摆平,下等人的霉运到来甚至无法自证清白。

    监狱外,好人陷害老实无助的穷人,监狱内,犯人嘲笑固执嘴笨的蠢人,所以社会才是最完整的监狱,你我均是嫌疑人,只是有的人认罪入狱,有的人假装无事。所谓“好人”的心最能藏污纳垢,因为犯人的皮早被脱了精光。别墅外,扒手尾随携带巨款的路人,别墅内,凶手迷惑心善富有的仆人,所以金钱才是最可怕的恶鬼,你我总会变信徒,只是有的人走火入魔,有的人病入膏肓。假钞能于交易中自由流通,真诚却在现实中分文不值。

    特写钱和手,见尸体不知过程全貌,业余的演员,如木偶牵线面无表情,无需漫天的特效,轻描淡写的几滴血,足以形成巨大的绝望和恐惧震撼人心。极简主义手法精确解剖现代,萎缩的大脑散发铜臭缺乏思考,畸变的胃部穿孔流脓灌满腐朽,冷峻残酷的生活养不出一个真正的好人,全是绝望的一而再再而三堕落,直至变得十恶不赦。

    理想主义患者最终都会被拜金主义蚀心。

     短评

    布列松最佳之一,极简与冰冷的极致形态,且与酷烈无望的主题完美契合。1.几乎均为固定镜头,以简洁的镜头组接代替镜头运动,转场一律用硬切,不再有前中期作品里的叠化或淡入淡出。2.尽可能少地展现人脸、全身或完整动作,取而代之的是对手或脚的局部特写或对环境中的物件(尤其是门-门锁、车牌、过道、工具与家具)的凝视,钱与社会对人的物化随之彰显出来。3.关键情节(如犯罪过程)极尽留白与省略之能事,多用画外音,让观众自行填补想象。4.除演员模特木偶化外,动用多种方式间离,如通过对狱卒分拣信件的淡漠描摹来交代主角收到的书信的重要内容。5.声音取代配乐,局部细节取代整体勾勒,动作取代情感。6.尽管公义缺失,罪恶遍地,布列松还是在影片末段强调了纯粹善良的存在,给予了救赎的希望,最后再短促、无情、令人震悚地摧毁它。(9.5/10)

    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2014.02.18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这个故事香港人来拍会是怎样。老太太挨抽那一幕可以这么拍,好惊呆。大师就是大师,多说一个字都觉得自己在装13.

    10分钟前
    • Seven
    • 还行

    (起码七刷,最早在2005年左右买到DVD)这一刷貌似对结局有了新的认识,有点理解“救赎”在哪里,主要契机是他那一下挥斧头前问的“钱在哪里?”及上下文,目前不想多说。另外,虽然没有专门扒布列松作品的声音剪辑,但多少发现了多处的声音的早进或晚出,之所以记得是因为我好几回用回放的方法验证,只是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所有剪辑点,而本片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这诚然可以看成一种常规操作,但仔细感受的话应该会有得益。

    14分钟前
    • 复印
    • 还行

    http://www.56.com/w15/play_album-aid-8876597_vid-NTEyODA0OTU.html

    18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在全片如此吝啬时间给人物的大动作之时,有人统计过花了多长时间在开关门上吗?(房间、店铺、电梯、牢狱、ATM机、保险柜、车后箱、栅栏…)一方面,用手的传递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用门的开合果断地隔绝掉相互的联系。两者结合的畸形产物便是这样前一秒送浆果递衣服,下一秒破门而入的杀戮。(去年HKIFF开场前放预告,酒杯从钢琴落地的镜头真是看一次被吓一次…)

    22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惡念由上而下橫生,一層層蠶食心靈,這才是真正的一念無明,上層尚以為金錢打救可以收補禍害,中層因禍得福但無法得到任何救贖,下層早已無力回天,悲劇遲早發生。Bresson還是溫柔的,農村婦人的善意,監獄中人再三阻止,或者只能自我犧牲才讓痛苦終結,最終受苦的都是低下層,有能者甚至不願去改變...

    25分钟前
    • 何阿嵐
    • 力荐

    此片终于让我真正感受到布列松简洁而美妙的魅力;空白地方你们自己联想。

    3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有三种犯罪。一是《扒手》里通过偷盗来实现资产的重新分配。二是中产阶级的犯罪,但钱权保障着其免受牢狱之灾。最后是底层阶级被欺害后的报复社会。绝望的是,男主最终报复的是他同样的弱者。在这里,法其实并没有缺席,审判具有公正性。也就是说,每件事看起来那么正确,但其实悲剧逐渐升级。布列松始终特写“钱和手”。而这两者的结合则是交易和犯罪。这也就是为什么其电影总是出现钱包、手饰、信封,发生在银行、当铺、监狱的原因…

    32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很感动,布列松真的是个有基督精神的导演。伊文杀老太太全家之前,导演对观众真算是极尽挑逗之能事,希区柯克也不过如此了。可见布列松真不是不会玩戏剧性,是不屑于玩,我相信他要拍部恐怖片肯定超吓人。

    35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我不喜欢钱?-真的假的?-骗你干嘛?-钱那么好用,你怎么会不喜欢?-额,我说的是一部电影,它的名字叫《钱》。(观影时觉得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设计感略重,看起来挺影响电影的真实感,没想到上豆瓣标记条目时发现罗伯特·布列松竟然凭借此片拿到了戛纳最佳导演……可惜了,《楢山节考》的今村昌平。)

    3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布列松是典型的内容大于形式的导演,反过来又说明了形式的胜利——不动声色的脸、简略镇定的叙事。钱只是一个物化的指标,被这个时代选中,暴露人心上的孔洞。

    40分钟前
    • 57
    • 推荐

    布列松这部电影分析了道德的传染性。他通过回避核心事件、省略关键动作、插入特写镜头凝滞叙述等手法表达了他形式感极强的电影观念。

    45分钟前
    • 推荐

    极简主义到通常说十句话,布列松只说一个词儿。改编自托尔斯泰,我说怎么一股浓浓的俄国味儿。布列松式的特写,被物化的人。社会新闻被他拍到这么节制真是不易。再说83年戛纳,老塔的[乡愁]确实比这部好,两者同获最佳导演奖,肯定彼此不服,谁让斜刺里杀出一个今村昌平……

    5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没有配乐,没有渲染,还是布列松最简化的叙事风格,对局部特写的极端痴迷,有见微知著之奇效;忽略时间残酷性的基础上,每个镜头的空间语言却都意蕴丰富,构图绝妙;全片把「钱」主观视角化,事无巨细的展现出一段从下至上缓慢腐朽的社会丑闻,去表演化之后只能让人感到更刺骨的绝望。

    52分钟前
    • ChrisKirk
    • 力荐

    9.5/10 将托尔斯泰的原作改编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味道。以钱的流通为线索组织整部电影,钱在手与手之间流转,流通过程本身即包含了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因而钱既是折射社会权力结构的“果”,也是造成片中悲剧的“因”——上流社会与中产阶级的孩子在犯下错误后可以通过金钱摆平一切,假装无事发生;而底层的无产阶级却因无辜地卷入一场假钞风波而彻底走向毁灭。摄影极尽考究整饬,视听语言克制、冷峻、精确、理性,如手术刀一般的镜头与剪接令大多数其他电影都显得笨拙且繁冗(譬如,一个“手部特写+桌子倒塌杯子落地碎裂”的特写镜头就举重若轻地交代了一个在好莱坞电影中血浆横飞、拳拳到肉、鸡飞狗跳、青筋暴起的打斗场面)。

    57分钟前
    • dasperעִבְרִית
    • 力荐

    简约的镜头风格,冷硬感十足.风格之作.

    59分钟前
    • 力荐

    宋徽宗当年出命题作画,题目为深山藏古寺,画山寺半掩的,全部出局,画和尚挑水的,直接晋级。说明创意想要胜出,必须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同样的道理,布列松拍动作戏,设计反应镜头,逆向思维一流。

    6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他的电影没有演员,只有“模特”。这些非职业演员在镜头下,虽然多少显得有些“生硬”,毫无职业性的“自然”,却揭示出电影媒介习而不察的“欺骗性”。布列松的手法有点类似剧场,他的模特就像时刻意识到观者的目光。

    1小时前
    • novich
    • 推荐

    惊人的省略……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被一张钞票改变的人生,颓废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潮影响

    1小时前
    • 文泽尔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