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英国2022

    主演:沃纳·赫尔佐格,卡提亚·克拉夫特,莫里斯·克拉夫特 

    导演:沃纳·赫尔佐格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剧照

    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1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2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3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4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5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6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16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17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18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19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讲述了法国著名“火山夫妇”卡蒂亚和莫里斯的故事。卡蒂亚和莫里斯是火山学家,两人自幼爱上了火山,相同的志向与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的一生致力于活火山研究,足迹遍及世界上所有的火山。1991年,两人登上了日本的云仙岳火山,葬身于突然爆发的火山之中。卡蒂亚和莫里斯留下了大量的录像档案,在抢救下来的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还在做记录,播报着火山的喷发。

     长篇影评

     1 ) “火山夫妇”的“内心之火”

    莫里斯和卡蒂亚是法国著名的“火山夫妇”,他俩为了火山而活,又在同一天死于火山的怀抱。最近看了两部纪录片,都以他们为题材,这就是《火山挚恋》和《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 他俩生于上世纪40年代,莫里斯7岁时看到了意大利的斯特龙博利火山,从此热衷考古;少女卡蒂亚也参观过埃特纳火山,被其壮美所震撼。二人进入同一所大学,相识后火山成了他俩最热衷的话题。他们参加了反对越战的游行,对人类的失望让他们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大自然的深处,开始了一辈子对火山的考察和研究。他们不生孩子,却留下了无数珍贵资料,两部纪录片里的大量照片和录像便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可以说,要不是他们,人们根本看不到那些壮阔奇幻美丽的场景。 他们研究火山,我觉得,他们的胸膛里燃烧着炽烈的“心火”。首先当然是“挚恋之火”。真的是“天生一对”呀,长年累月两人相伴,总是浪漫惬意,毫无厌倦,我们看到了他们身穿防护服,在1200度c的熔岩与岩浆前,手舞足蹈,互相取笑。每次涉险,莫里斯都会走在前面,为娇小的妻子留下清晰的脚印。莫里斯说,如果能够吃石头维生,他一定会永远和妻子住在山上。爱情给了他们力量,化解了无数危险;“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他们是幸运的。 其次是“事业之火”。探险本身便是把生命拴在了裤腰上,悲剧的结局其实都在预料之中。火山分两类,红火山很灿烂、美丽,爆发有迹可寻;灰火山极阴险,看似平静,但突然爆发则狂暴肆虐,被称为“杀人火山”。他们研究的重点便是灰火山,而且尽可能接近火山口,收集资料,记录那些无与伦比的场景。莫里斯说:“我知道某天火山会害死我,但是一点也不在意”。25年,他们探索了150座火山。1991年6月3日,去了日本云仙普贤岳火山观察,同行的还有当地的记者等。灰火山静静地卧着,平静得让人们觉得无聊。然而火山碎屑突然涌出了火山口,没有绚烂的颜色和炙热的温度,就见一团团灰云遮蔽了天空,越来越快地旋风一样地往低处冲去。莫里斯夫妻身在安全区,也顷刻被湮没。那次灾难,一共有41位科学家和救援人员遇难,后来这里建立了纪念馆。 给我印象最深的“心火”,是他们人文精神的觉醒与发扬。1985年哥伦比亚的德鲁兹火山爆发,2.5万人丧生。碎屑流从火山口到居住地要一个多小时,人们是来得及转移的,但是当地政府觉得疏散成本过高,就忽略了火山学家的警告。这对“火山夫妻”触动极大,从此他们利用电视等手段来普及火山灾害教育,呼吁人们尤其是政府的重视。 从地表痕迹推测,他们临终前站在一起,很可能在火山爆发中告别:向彼此,向火山,向自然,向人类。莫里斯曾说“当我们远离了人类,从而重新爱上了人类。” 学者从来就是人们的希望,因为他们代表了科学,代表了真理;这些年跟疫情周旋,有不少坚持科学、坚持真理的学者、医生,哪怕一时被群众曲解,甚至遭受“网暴”,也不改初衷;然而也看到了一些学者像墙头草,“翻嘴”比翻书还快;更有个别人成了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让我们失望甚至愤怒。忽然想到,那些正直的学者的胸膛里一定燃烧着跟“火山夫妇”相同的“心火”;至于那些另外的,一定是冷若冰霜,连最起码的人文精神都缺乏,还指望他们啥呢。

    最后的身影

     2 ) 《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烈火永生

    卡蒂亚和莫里斯夫妇,法国人,著名的火山学家,他们大半生都投入到与火山的追逐游戏中,疯狂而浪漫,直到1991年,在日本云仙岳火山爆发事故中双双殒命,传奇终结。

    2022年,两部以他们为主角的纪录片先后登场,先是国家地理频道出品的《火山挚恋》(Fire of Love),然后是名导赫尔佐格制作的《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The Fire Within: A Requiem for Katia and Maurice Krafft)。

    两部纪录片的绝大部分镜头都来自卡蒂亚和莫里斯夫妇的素材,讲述结构也大致相同,都以意外丧生的结局做开端,事故发生的过程做结尾,中间穿插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但两部纪录片的气质大相径庭,更喜欢哪一部也许取决于更相信“爱”的力量,还是更喜欢“人”的伟大。

    在《火山挚恋》里,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志趣相投的火山伉俪,埃特纳火山和斯特龙博利火山是他们的“初恋”,因为共同的热爱而相识相知相守,从此形影不离,与狰狞的火焰、狂暴的砂石为伴,卡蒂亚更喜欢静态的照片,莫里斯更喜欢动态的影像,他们把彼此的影像刻在沸腾的大地、喷涌的岩浆、滚动的泥流中。为了维持与火山的亲密接触,卡蒂亚写书写文章,莫里斯到处演讲接受采访,他们把全部时间和热情都投放在共同的事业。热烈的火山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坚固了他们的爱情。山石间的调皮互动,穿着防护服与烈焰共舞,偶有闲暇策马奔腾在山谷,甚至在强硫酸湖上泛舟,让他们对彼此的关心关爱溢于言表,始终炽热。遇难前的影像也表明,他们的最后时刻依然互相陪伴,为这段“火山挚恋”画上“圆满”的句号。

    最后,电影用一段话为他们的人生做了概括:“在人类存在的两百万年中,两个渺小的人类,在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出生,他们热爱同一件事情,那份爱让我们离地球靠得更近。”

    如果说《火山挚恋》是一曲浪漫主义的生命颂歌,赫尔佐格的《内心之火》就是一首现实主义的人生悲歌。

    《火山挚恋》的配乐激奋昂扬,节节向上,死亡不是失去,是“传奇”的圆满和成全。《内心之火》一开始就很肃穆,赫尔佐格的旁白平静地讲述了他们的前半生,也用更全面更多细节展示了日本云仙岳火山爆发前的场景,包括人们对卡蒂亚和莫里斯夫妇的质疑。电影依然按照时间顺序展示了卡蒂亚和莫里斯追踪火山的人生。早期的他们青涩单纯,与很多从事其他工作的年轻人一样,悠然,快乐。很快,他们找到了经营自己事业的方式,成立制作公司,时刻留下影像,打造自己的“人设”。他们开始摸索拍摄技巧,设计镜头,制造情节,吸引更多人关注,比如重复拍摄“被烫伤”的镜头。他们逐渐不再做观测,他们拍摄别人观测,镜头也骤然变得宏大起来,火山的形象愈加神秘、壮丽、震撼,他们由“研究者”变成“电影人”,“他们不再是火山学家,他们是带领我们观众进入奇异瑰丽的王国中的艺术家。”

    《内心之火》后半部分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火山和火山爆发灾难后的民众,火山的美丽和残忍是一体两面。

    1985年,哥伦比亚的内华达德鲁兹火山爆发,融化的冰川混合砂石形成巨大的泥石流,淹没附近的村庄,造成两万五千人丧生。这次灾难对身为火山学家的卡蒂亚和莫里斯造成巨大冲击。他们认为依据学界之前的预判和警告,政府本可以做地更多,这些人本可以不死。他们被人间地狱震撼,想要制作更多火山灾害的作品,警示政府,防患于未然。

    这段经历在两部电影中都是重点段落,之前的火山夫妇追踪火山更多出于个人的兴趣、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是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本能,之后的他们已经超越了个体,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灾难的叹息,对生命的爱惜,更加悲天悯人,更有“天将降大任”的使命感。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让更多人更真切地体会到大自然的不可抵挡和无坚不摧。

    本质上火山研究依然是个小众项目,停留在绝大部分人的生活经验之外,卡蒂亚和莫里斯也没有更多实质性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留在两部纪录片里的形象整体比较单薄。

    他们是两个普通人。

    他们勇敢,智慧,敢于冒险,勇于挑战,拥有志趣相投的真挚爱情,历经天崩地坼的沧桑磨炼,他们看到了体验了绝大部分人类都无从沾染的人间幻境,并把一切变成知识和经验回馈世界。他们的经历让他们披上了神圣的光环,无法再普通。在《火山挚恋》里他们是一对拥有完美爱情的科学家,在《内心之火》里他们是融合科学和电影的艺术家。

    天地玄黄,人永远是微不足道的。“火”造就了人的传奇。

     3 ) 灰火山可能是离地心最近的地方

    他们于1991年葬身于日本南部的九州岛。就在云仙火山的中间,当时为了拍得更清楚,他俩站得离火山很近,谁知火山提前爆发碎屑流,包括他们在内的43人不幸遇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俩的身体依然紧靠在一起。“我和莫里斯做什么事都一起。我们的工作不能没有彼此。我喜欢他走在我前面,因为他的体重是我的两倍。我知道无论他走到哪里,我也可以去。”卡提亚说道。

    尽管拥有共同的志向,这对夫妻依然存在巨大差异:一个关注细节与联系,一个关注单一的壮阔;一个喜欢静物摄影,一个喜欢24帧摄像。如导演萨拉·多萨所言,这是“关于爱的电影,爱也会像火山一样令人困惑和充满未知”。

     4 ) 高处的目光

    诚如其他影评所说,这部电影明显优于《火山挚恋》。但我认为其优势和深度不在于其他影评所言极的复杂性,而在于其切入点。

    拍摄一对永远追寻着世界上最危险之处的夫妇,很容易就会拍成像是《火山挚恋》那样的催情影片。赫尔佐格小心避开了最为催情的部分,他的线索和描述并不复杂,他从这对夫妇留下来的影像资料中发现的,完全是另外的事情:他们对科学的巨大热情怎样逐渐蜕变对图像的巨大热情。一开始,这对夫妇只是作为比例尺出现在自己拍摄的科学纪录影片里。接着,他们笨拙地表演起来,甚至开始对自己有了形象上的设定——看到这里,我无法不去想象赫尔佐格已经代入了作为导演的自己。当一个人有了一种对于终极视野和图像的追求,他怎么可能置身事外?他需要自己的形象、声音和魂魄置身于其间。他必须是一个「可见」的直接体验者,不仅作为一种图像的标尺,而是作为图像中的一部分。就像是所有必须用第一人称讲述的那些古老部落史。

    夫妇俩在其早期的镜头里,笨拙地摆弄出一些动作。但没有人会认为那是一种做作。赫尔佐格甚至是带着笑音来描述这些的。这是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镜头里、意识到自己是「可见」的时候,必然体会到的手足无措。这是一切的开始。而意识到自己是「可见」的,最终会走向什么呢?第一种可能,就是走向《火山挚恋》,因为意识到自己的「可见」,意识到观众的存在,所以想办法去感动他们,最终将图像熬制成一种催情药水。另一种类型,就是像赫尔佐格这样,或者像克拉夫特夫妇一样,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对一种来自更高处的目光「可见」。在这种目光的检视下,所有的表演都是笨拙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样的影片,将自身囊括在内,亦是将观众囊括在内。它唤起的,不是观众对于某种稀有爱情的唏嘘赞叹,而是意识到自身与拍摄影片的人一样,作为一个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时刻曝露在那种更高的目光之下。这种影片永远是一种身为人类的反省,而不是一种身为人类的自恋。

     5 ) 熱愛,你們的熱愛,一起燃燒彼此。

    “我想過精彩而短暫的一生,勝過漫長而無趣的人生。” 這對夫婦是法國著名的火山學家,卡蒂亞和莫里斯,他們為火山而生,與火山為伴。 在幾十年的人生旅途中,這對火山伉儷,埃特納火山和斯特隆伯利火山,是他們倆的“初戀”。 因為共同的熱愛,而相識相知相守,從此形影不離,與猙獰的火焰,狂暴的砂石為伴。 她們親眼目睹了,超過150座火山噴湧的現場,追蹤拍攝超過800個小時,珍貴影像資料,直到生命的終結。 “在人類存在的兩百萬年中,兩個秒小的人類,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間,他們熱愛著同一件事情,那份愛讓我們,離地球靠得更近。” 如同網友所說,這可能是今年銀幕上最極致,最浪漫的愛情。 如果問火山夫婦,再給他們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還會選擇踏上研究火山的旅途嗎? 他們一定會的。 就如他們自己所說,比起火山,人類的生命只是短短的一瞬,總會歸於塵土。 與其選擇,漫長卻無限的人生,他們寧願過著,精彩而短暫的人生。 這個世界有一團大火,而火裡住著兩位愛人。

     6 ) 素材选取、视角

    赫尔佐格在素材的选择上一绝,在展现莫里斯和卡缇娅早期的状态时,由于缺少素材,赫尔佐格用别人捕捉到的“家庭影像”来表现莫里斯和卡缇娅还没有成为伟大的火山家前是怎样的,在阳光下漫无目的游走,泛善可陈的、百无聊赖的晒太阳反倒令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平凡”+“伟大“的交织是最容易打动观众心的、也是最容易塑造”英雄人物“的手法。

    另外,在素材选择上,赫尔佐格更多展现了火山迸发时的壮美,以及火山摧毁后的生态,动、植物,人、房屋的状态,配上磅礴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人在自然面前何其渺小,赫尔佐格是带着观众一起去体悟这俩位伟大的火山家是受到了怎样的心灵震撼,然后又怎么从科学向人文关怀转变的。

    赫尔佐格非常注重莫里斯和卡缇娅与摄影机的互动关系,俩人在镜头内外的舒适程度,非常注意他们无意识状态下拍的东西,整体而言,赫尔佐格的创作是完全站在俩人的角度去揣摩他们到底想留下怎样的作品,包括赫尔佐格用了很多火山的具体的数据和词汇,让人时常恍惚如果是莫里斯和卡缇娅也会这么做,因为这是对他们生活来讲稀松平常的用词。而莎拉完全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做了一个合格的规矩的影片,用爱情去切入和贯穿,配上幽默的访谈和俏皮剪辑手法,让人不禁莞尔,但深刻和伟大没有做出来,我总感觉差点意思。

    关于莫里斯和卡缇娅俩人的爱情,赫尔佐格在最后用一句话讲完了,”这个画面是莫里斯在悬崖峭壁边上一边行走一边拍摄的,卡缇娅一定拉住了他,以至于他不会掉下去。“

     短评

    看得出赫尔佐格比国家地理更有想法,几乎相同的素材却拍出了更具「赫式味道」的纪录电影。「人文感」始终是纪录片最能抓人心魄的精髓所在,震撼的火山影像之外的「惺惺相惜」或许更加令人叹腕、震慑人心。两部电影的片名翻译其实对调更加合适,讲「挚恋」的用了「纪念」,讲「纪念」的却叫了「挚恋」。

    4分钟前
    • 周宇勋
    • 还行

    赫尔佐格与火山夫妇是绝配,一如他们传奇的人生经历,这部影像也犹如天启,恍若梦境,恰似从地狱中打捞出的、即生成即毁灭的创世—灭世断片,我们再也说不出什么话,唯有满怀敬畏地观看。(8.8/10)

    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这不是赫尔佐格第一次涉猎火山也不是他第一次提及克拉夫特夫妇(《进入地狱》《火球》)。赫尔佐格在《灰熊人》里明确提过,他把灰熊人Timothy视作同行,Timothy所纪录的很多画面,是“电影学院教不出来的”。显而易见的是,克拉夫特夫妇留下的影像深深击中过赫尔佐格,他也没有试着把这对火山伉俪往某种逐梦圣徒的方向去塑造,他自己开篇就讲明了,他要做的是“celebrate the wonder of their imagery.”赫尔佐格对克拉夫特夫妇的纪念和欣赏,是一种基于filmmaker的惺惺相惜。相比于瑰丽而工整的国家地理版,这一版显然更作者、更“电影”。

    10分钟前
    • 应用层协议
    • 力荐

    对比隔壁这个制作就很电视纪录片了(隔壁是不是还做了部分素材修复🤔),但荷素的视角切入还是更有意思。隔壁像是在制造偶像(素材本身也略有这种意味),但荷素却硬是要“交个朋友”。尤其是荷素把影片的重头放在了两位拍摄的没有火山也没有自身出镜的素材上,一下下地把观众从台下拍手的人群中扯到了站在摄影机后的两位身旁(虽然是荷素所理解所打造的两人)

    15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4.5 迷人到让我窒息,赫尔佐格为故事赋予了诗意和纯粹,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The Fire Within不单是Kat和Maurice的故事,也是赫尔佐格作为创作者,为观众带来的强烈的“似火”。一年内两部关于火山夫妇的纪录片,各有风格特色,各具影像表达魅力,有纪录片真好。

    17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力荐

    首标221113,中字在线:BV13e4y1U7Xf|HKIFF47 @ M+ Cinema 230408 大银幕二刷《心火》:这部纪录片是对赫尔佐格电影生涯再好不过的一次总结,中心依然是他对景观、幻梦、末日景象及执迷之人的追寻,只不过这一次的素材并非出自他手。在这部作品里,你可以看到《苏弗雷火山》《黑暗之课》《进入地狱》,也可以看到《复杂蜃景》《陆上行舟》和《阿基尔,上帝的愤怒》——赫尔佐格创作意志与理念的“变奏曲”。另外,死于自己挚爱的事业是很好的离去方式。如果说还有谁愿意为了捕捉火山壮观景象不惜和卡蒂亚及莫里斯一同葬身火海,那必定是赫尔佐格本人。以及一些久违的激动心情:大银幕看赫尔佐格永远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22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4.5 pure cinema. 克拉夫特夫妇不必由任何其他人代为讲述,但如果有的话必得是赫尔佐格:他懂得不僭越,懂得尊重未知,懂得影像本身蕴含的磅礴力量与复杂情愫,懂得在残忍无情和悲天悯人之外另辟一条蹊径。也只有赫尔佐格能从心底明白二人何以像灰熊人一样献祭自然,悲壮而渺小地化为地球上的一粒灰尘。"There is nothing more that should be said, we can only watch in awe."

    2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相較於《火山摯戀》的熱烈與浪漫,《心火:寫給火山夫婦的安魂曲》誠如其片名,充滿了肅穆與悲歌,Werner Herzog把紀錄片的重心放在了“克拉夫特夫婦為何成為火山夫婦”和“火山夫婦之外的克拉夫特夫婦是怎樣的人”之上。看完電影,能感受到Werner Herzog對卡拉夫特夫婦基於創作者的惺惺相惜,不過,與其說他在為克拉夫特夫婦哀悼,我還覺得他在為火山們遺憾,火山們失去了一對誠摯的觀察者和研究者,火山的壯觀瑰麗,火山的殘酷無情,都少了一對欣賞者和警醒者。私心上,我會更喜歡情緒濃郁的《火山摯戀》,但是二者如果同時競爭最佳紀錄片,我會投更有作者思維的《心火:寫給火山夫婦的安魂曲》一票。

    28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果然这才是赫尔佐格最爱的题材,他试图帮助这对夫妇拍出他们一直想要拍出的电影。配乐也非常厉害。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还有什么好说的?一次灰熊人的重新演绎。赫尔佐格的电影是一次缘起相识,便无需引入也无需警示,心照不宣的同行,在世界这一头,深渊边行走的人类无不是如此。就像所有美好的事情,只有不怕失去生命才能最充实地享受它,因此我们像爱着生命一样与死神亲密,如果热烈而无惧的爱意必须要由毁灭来完成,那毁灭也将因着超乎寻常的炙热而抹去爱的尾声。

    38分钟前
    • 白斬糖
    • 力荐

    标准的荷索式纪录片,对《灰熊人》《快乐的人们》的呼应。荷索全情投入到克拉夫特创造的影像中,他自己也拍过苏弗雷火山。如果说《火山挚恋》描述一种宏伟奇观下的火热情感,夫妇多有精神图腾的意味,那么荷索就把他们重新还原成了人——情感需要人格的包裹方能绵延。于是,荷索强烈的作者自觉性得以彰显,他标志性地讲述着镜头背后的人,讲述着影像如何被拍摄,讲述着创作意图的演进。荷索将之解读成科学家-电影人-艺术家的转变,最终回归到朴素的人性之爱,恰似与再现-语意-艺术形成对仗。镜头中夫妇二人渐隐,取代的是村民、同伴和动物。对火山的狂热退居次位,对渺小生命的关怀重新成为主题。虽然两部片素材大体类似,但剪辑的不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解读和立意。两部片都很好,不分伯仲,只是荷索为了表达需要,把画幅裁减掉了会让我有点别扭。

    40分钟前
    • 王写写
    • 力荐

    壮美的一切DMZ

    44分钟前
    • kiyjo
    • 力荐

    A. 没有悉数生平,两人的形象却如此深刻地烙印在奇观里,看到最后几乎想要跳进火山。当国家地理还在引出几分火山学家几分表演者的“真假”之辩时,赫尔佐格已经笃定地给出结论:他们是艺术家。而他所做的,也更像是用夫妇二人的影像思路去反照其自身,以fellow filmmaker的身份完成他们想完成的电影:直视毁灭和死亡,记录个体的反应,并在生与死的并置中,抵达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与存在主义的反思。夏威夷的段落成为这种生命哲学的完美具象:熔岩奔腾入海化作新的岩石,毁灭也是创造,而为此,你必须无限地接近深渊。这条摇摇欲坠的边界,既是未完成电影的主题,也是两人一生所走的路。

    48分钟前
    • 双晚
    • 力荐

    似乎比《火山挚恋》多一分流畅和娴熟的剪接和配乐。。。不矫情,这个内容这俩人值五星力荐!

    50分钟前
    • 水水
    • 力荐

    比起Fire of Love,这部显然更cinematic,赫尔佐格亏就亏在被国家地理抢先了。

    55分钟前
    • 兔安叽
    • 力荐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together with火山

    59分钟前
    • 撒野
    • 力荐

    放弃了科普,放弃了人物叙述,甚至后半段两位主角都鲜有出现,赫尔佐格在做的不过是在证明:Katia和Maurice的内心之火让他们成为了充满好奇心的冒险家,亦是拍出绝美影像的伟大创作者,谁又能否认火山喷涌的壮丽与居民的流离失所相结合不是敏锐的纪录片捕捉呢?

    1小时前
    • KID Y
    • 推荐

    3.12 感受到了赫尔佐格的嫉妒,为之生,为之死,且记录完整。

    1小时前
    • arlmy
    • 还行

    对隔壁国家地理的降维打击,在现存导演里找一个Krafft夫妇的同类人那只能是赫尔佐格,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对既有素材如此信手拈来的调用,这种能力除了来自于影像作者的自觉,还因为他们之间已然达成的神交,懂得何时沉默,何时说爱。

    1小时前
    • 打家劫舍🌠
    • 力荐

    赫尔佐格就是偏爱狂人,“this is their legacy”, 庆祝他们狂想的奇迹, the fire within. 他把火山爆发看成heartbreak, they came silently. 安魂曲不仅献给火山夫妇,也献给人类。比浪漫扁平的Fire of Love更尊重素材和创作者,因此不仅看到火山的美,也为摧毁的力量畏惧,指出关系的裂痕,表演的成分,形象的塑造,漫漫长路的跋涉…感叹从小得见大世界的人也许更容易找到内心的热情,也印证了之前的小猜想:火山夫妇想逃离人类,又不由自主回归人类,但做不了什么,只能pray,同时继续在悬崖边小心翼翼地走。这非常人类。

    1小时前
    • 吴邪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