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我只认识你

    我只认识你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大陆2015

    主演:树锋,味芳 

    导演:赵青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第237号房间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2006时装秀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2005时装秀

    • HD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

     剧照

    我只认识你 剧照 NO.1我只认识你 剧照 NO.2我只认识你 剧照 NO.3我只认识你 剧照 NO.4我只认识你 剧照 NO.5我只认识你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中国有一句古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树锋和味芳,这是一对生活在上海的耄耋老人,是导演赵青和制片人冯都的叔公和叔婆。他们年轻的时候就相识,因为树锋的上一段婚姻,味芳在不经意间等了他十几年,人到中年两人才在一起。当他们携手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味芳却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树锋和味芳都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树锋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讲究“仁、义、礼、智”。在树锋的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同堂生活、吟诗颂词、研习书法……之后的命运却是他无法主宰:政治运动、工作调动、丧妻别女……直到1970年,他和味芳走到一起。  将近半个世纪的相伴相守,对树锋和味芳来说,爱是记忆,爱是缘分,但爱也意味着良心、道义和责任。在他们心里,无论对方年轻还是年老,明白亦或糊涂,都不可能磨砺掉内心深处的那份爱,因为爱已经变得淡然纯粹、深入骨髓。  如今没有子女在身边照应的他们,必须独自面对生活中所有的事情。而在经历了一生的波澜之后,树锋和味芳他们那种平静、乐观却又不乏尊严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这是一个关于记忆,关于爱,关于尊严的故事。于是在2012年,我们姐妹俩开始拍摄记录这段叔公叔婆的旅程,希望能为他们、为我的家族,为更多的人留存下这段不该被遗忘的时光。影片的拍摄从2012年一直持续到了2014年。味芳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她逐渐变得生活不能自理,不记得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不认识周围所有的亲戚朋友,只认识她的老伴儿树锋,信任他,依赖他,爱恋他!  对年近九旬的树锋来说,面对生老病死,面对自己爱人,他必须要做出抉择:将味芳一个人送进阿尔茨海默病的专门护理机构,他于心不忍;两个人一起住进养老院,就意味着要放弃还算是自得其乐的生活;继续独自在家照料味芳,他已深感力不从心。这种选择令树锋几度辗转……万一他生病了,味芳该怎么办?万一他先走了,味芳又该如何生活下去?两位老人的生活状态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是否依然能有尊严的走到最后?  中国目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人数达到了900多万,位列世界第一。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认识不够,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资源短缺,专业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严重缺乏,使得患病老人和他们家属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使得社会、家庭对留守老人的关爱严重缺失……想要在情感上、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慰藉,成为许多中国老人奢侈的念想!  生命尽头,记忆消逝,但树锋和味芳他们依然有享受生活,精彩人生的权力。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希望通过这部影片的传递,能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努力,让老人们能够拥有一个真正快乐而有尊严的晚年!

     长篇影评

     1 ) 相濡以沫

    目未观影团发起的第二次电影点映,@Cherryheying [鲜花]。明知爱情如流水 我只要美酒加咖啡。当我们隔着屏幕,面对死亡和疾病,都是如此的束手无策,可想而知,当主人公树峰直面生活的一切,是需要如何的勇气,才能撑住这一切呢?那些美好的爱情故事,其实也是现实。[心]please remember me[/cp]

     2 ) 这个“花痴”导演,拍出了许多女孩子向往的爱情

    2017年10月28日,重阳节。
    傍晚,老冯早早地帮味芳选好了漂亮的外套,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然后牵着她来到上海影城,看一部对他们意义非凡的电影。
    1058座的巨幕厅几近满座。电影也好看,笑声此起彼伏,不时有轻轻的啜泣,幽默又感人。


    一个半小时后,电影结束了。灯亮了,老冯站起来,全场掌声雷动,持续了有半分钟,还伴着兴奋的尖叫。
    没错,老冯就是电影里的主人公树锋。
    而那个在电影里可爱呆萌,让人哭笑不得、贡献了无数笑点的女主角味芳,却坐在位子上酣睡,全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电影放了一个半小时,她睡了一个半小时,被老冯搀起来后,看大家冲着她欢呼鼓掌,她也笑眯眯地学着鼓起掌来。

    “ 如果失去所有记忆,只能记住一个人,你会记得谁?”

    树锋今年91岁,老伴味芳89岁。
    味芳年纪大了,什么事眨眼就忘记,亲朋好友全都不认识了,儿子站在面前,她也认不出。
    她唯一认识的,
    是爱人老冯。

    她的日常,是找老冯。
    一会儿见不到老伴儿,味芳就像丢了魂一样,坐立不安。和客人聊着天,言笑晏晏,突然就换了频道:老冯去哪儿了?
    然后直接撇下客人,去找老冯。
    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推门找,攀在窗沿踮起脚往楼下找寻:“他去哪里了,人怎么不见了?”



    “ 忘记全世界,记得我爱你。”

    老冯是她最深的依恋。
    在最好的年纪,味芳对他一见钟情。可惜,打听了才知,他早已有了未婚妻。
    那之后,她一个人活成了女强人的模样,掌管着上海一整个区的学校。

    后来,中年老冯命运陡转,数次被抄家,妻女接连病逝,又从上海被下放了到四川宜宾。
    姐姐姐夫为他介绍对象,介绍的女方,正好是一直独身的味芳。
    在味芳42岁那年,她终于等到了他。


    这段佳话,在味芳头发已经花白的学生来拜访时再度被提起。老冯斜过身子,隔着一个沙发,笑着握住味芳的手:“正好找到你,这叫一拍即合。”
    味芳笑得一脸幸福,难为情地拍开他的手。


    “ 如果没有你,日子怎么过?”

    婚后,味芳忙于工作,老冯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
    他用好看的毛笔字,写情诗给她:鸾凤和鸣,琴瑟谐情。鸾谐音娄,凤谐音冯,正好是他们的名姓——娄味芳、冯树锋。

    八十多岁的味芳忘记了一切,智商只有四岁孩子的水平:不知饥饱,把鞋套当帽子戴,连穿衣都要老冯帮忙。
    但她依然爱美,会一遍又一遍地梳头发。

    老冯的抽屉里备了好多黑色的小发夹,每当味芳找不到发夹时,他就捏着一枚小发夹颤巍巍地走过去,笑嘻嘻地交到她手上,还不忘嗔怪:“侬的发卡还要我还给侬~”


    “ 有一种爱,叫最怕走得比你早。”

    儿子定居国外,老冯是味芳唯一的照料者。
    已经九十高龄的他,生怕自己倒下之后,老伴独自无法生活。老冯查出了肺炎,医生要求他住院,他直接哽咽了:“我假如住院,她一个人在家就没办法生活。”

    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味芳住进养老院。
    “为什么要在这里?”“你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你怎么可以这样做?”味芳非常生气,像个无理取闹的孩子一样,缠着他回家。

    味芳习惯了和老伴形影不离。
    别人问她,“如果老冯走了,你怎么办?”
    她笑得一脸明媚,“一起出去,一起吃饭,一起买东西,总是两个人。假如他走了,我该死。我走了,他也倒霉。”

    只要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融入了你的生命,那你就拥有了这个世界。



    这部以树锋和味芳为主角的纪录电影,叫《我只认识你》。
    他们,是导演赵青的叔公叔婆。

    作为观众的味芳,已经认不出电影里的女主角是她自己,只是甜甜地笑着。我悄悄地跟老冯说:已经几年过去了,味芳竟然比在电影里更好看了。
    老冯回过头就一脸宠溺地告诉她:在夸你漂亮呢!味芳听完,像少女般羞红了脸。

    散场时,两位工作人员送他们回家。扶梯窄,无法容四人并行,老冯松开挽着她的手,味芳立马手足无措了。
    扶梯刚一落地,两人又挽在了一起。
    真是甜到爆炸。



    看了10月28日《我只认识你》上海特映会的观众,给出了清一色的五星好评,豆瓣评分从8.3涨到了8.4,大象平台评分直接飙到了9.9,简直吓人!

    观众“陆小鸟”则一语道出全场观众心声,“导演以花痴的心态拍出了许多女孩子向往的爱情。”

    情侣和单身贵族直呼被治愈,一贯高标准的纪录电影爱好者也被惊喜到!

    老冯给了味芳足够的耐心和爱,陪伴她、守护她、包容她。
    在牵着味芳离开影厅前,满头华发的老冯,儒雅地向大家作揖致谢,他说的最后一句话,让很多人忍不住鼻子一酸——“请大家帮我想想办法”。


    横亘在他和味芳之间的,那个磨人的小妖精,
    叫“阿尔茨海默病”。

    观众席间有一位76岁的赵阿姨,她的经历和老冯很像,儿子在国外,老伴也曾得了阿尔兹海默病,忘了全世界,只认识她、依恋她、依赖她。
    赵阿姨陪着老伴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10月28日这天,是她的生日,也是她老伴去世17周年纪念日。

    她在观影群里的留言,暖到了一众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工作生活都十分紧张,不可能一直陪伴在父母身旁。所以我们老年人得了病,不能全去依赖孩子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去照顾对方,老伴最后的爱是相互守护,真正的爱情体现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



    电影虽欢乐,但留给观众的思考很厚重。


    老冯已经九十高龄,他不敢生病,不敢离开,他拼尽全力,也无法给味芳最好的照护。
    老冯的无助,是我们整个社会面对衰老和疾病时的无助,同样也是这部纪录电影抛给我们所有人的问号。

    深圳Erica的奶奶曾经也是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我眼睁睁看她从轻度到重度,一步步被阿尔茨海默病消解记忆、吞噬健康、夺走生命……在她糊里糊涂的最后时光,唯一不会认错的就是我。可我和家里人,甚至医生都对这种病都认知太少,几乎没有做任何积极治疗,以为这就是自然规律。现在想起来无比遗憾与愧疚。我想通过这片子的点映发起,让身边更多人关注阿尔茨海默病,早一些发现,多一些干预,延缓一些衰退……”

    这部影片,还真有这样改变的力量:

    专门研制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科研人员看过后,非常激动地说,从没有切身看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他们身边人的状况,看完这个电影,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位姓陆的老先生看完之后说,老伴儿患阿尔茨海默病很多年,觉得自己快支撑不下去了。看到九旬的老冯对老伴悉心照顾、不离不弃,不由得重拾信心。

    导演赵青最后在台上深深地鞠躬,“为了身边的老人拥有一个有爱、有尊严的晚年,让我们做点什么吧!”


    这是一部给爱人以力量、给病者以鼓舞、给长辈以温暖、给晚辈以感动的电影,尤其适合两代人、三代人一起观赏。

    特别推荐给以下几类观众:
    ●纪录电影爱好者
    ●情侣或单身贵族
    ●关心老年人问题、关注阿尔茨海默病以及相关认知症、对社工或公益感兴趣的人
    ●家有阿尔茨海默病人,想给他们爱与尊严的人

    一位养老行业从业者在观影群里的留言道:

    在很多人眼中,11月11日是购物狂欢节。在大象看来,它是一个不孤独的光棍节,更是一个一生一世的承诺。

    11月11日,《我只认识你》百城首映礼,各个城市的报名链接都已准备好,带上你所在乎的亲人和朋友,一起来吧!
    长按以下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

    看完电影,我们一起帮老冯出出主意,怎样才能一生一世、长长久久地相伴到老?

     3 ) 遗忘是幸福,也是悲伤

    阿尔兹海默症意味着两个字,遗忘。女主人公味芳,她的记忆,从很近的开始遗忘,从刚刚发生的开始遗忘。但令人动容的是,她始终记得丈夫树锋,始终记得让她骄傲一生的光辉教育事业。

    普通的患病老人,相依为命的独居老夫妻。树锋和味芳就这样静静的相互依偎,等待那一天的到来。如果味芳不患病,就不会伸着手摸马桶,不会一出门就忘记自己去哪里。如果味芳还是那样优雅的生活,树锋便不会惧怕疾病和死亡。

    老来伴,是我们这些手脚灵活的年轻人无法体会的。我的外公年前过世,外婆失去了她的伴。我在入职前有一段假期,陪伴她生活之后,我开始理解,再疼爱的子女儿孙,也无法替代老伴。外婆五点钟起床,以前可以和外公一起喝早茶,现在只能蹑手蹑脚怕吵到熬夜的孩子。外婆不认识字,外公就成为了电视剧讲解员,现在的外婆经常对着电视自言自语。外婆有很多慢性病,外公每天告诉她吃哪些药,现在她有时吃多了几粒,自己也不太在意了。对很多人来说,自己是生命的主角,但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老伴离世,自己便成了可有可无的人。

    纪录片《我只认识你》的英文名不是《Only Remeber You》,而是《Please Remeber Me》。味芳记得树锋,依赖树锋,同样的,树锋也是依赖味芳的,所以树锋也希望味芳能记住他。

    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影《Still Alice》,讲述的也是一个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故事。患病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这两部影片都有爱的温暖。遗忘本身是悲伤的,因为是回忆,构成了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和人生。但遗忘同样是幸福的,忘却了烦恼忧伤,被爱人的关怀环绕。

    岁月静好,请多陪伴他(她)……

     4 ) 病症湮灭了记忆,但我还记得你

    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纪录片。它找准了切入社会议题的点,并将其自然地呈现出来。树锋的人生经历——民国在儒家传统文化下长大,经过抗争和建国,不幸地遭受暴虐的政治运动,导致妻亡子散的命运,最终又因偶然姻缘与味芳相守晚年。可以说,树锋身上凝缩了中国近百年的发展进程,折射出百来年中国社会的巨变。而观众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能发现这种历史进程最终酝酿出的结果引发了我们全面的反思,这是当下对各类政策的重新评价:上山下乡、独生子女,以及由此触及的各类社会议题:子女去国离乡后的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医护问题等。

    树锋和味芳自然带有独特性,他们代表的更多是中国知识分子或干部之类的公务人员在晚年陷入的困境,并不能衍生至中国人的普遍状貌,想想有多少孤寡老人能像树锋和味芳这样有在家修养还是进养老院的选择?但这部纪录片有意无意间找到了一个更为普遍的切入点:感情,从而能将触角延伸到任何婚姻和家庭。这是味芳身上显露出的阿尔茨海默病症:她不再能记住东西,这让树锋感到非常烦躁,因为同样年老的他必须像照顾一个孩子(4岁水平)一样照顾味芳。不是他不再愿意了,而是他已经力不能及。

    纪录片捕捉到了树锋在道义和自利间徘徊的画面:如果他的身体能更好点,他肯定愿意照顾味芳,但因为他的身体日渐衰弱,他不得不考虑将味芳送去精神护理院,这样既对自己好,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也是对味芳好,可以让她得到更好的照顾。但又由于树锋从小接受的是儒家“仁、义、礼、智”的教育,因此他身上有着一股浓厚的传统习气:作为夫妻,他必须要照顾味芳。这种矛盾在树锋的儿子从澳大利亚归来探望他时放大了,因为他是树锋和前妻所生的儿子,与味芳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因此他无疑站在父亲的立场考虑他的健康,希望父亲能送味芳去精神护理院。

    整部纪录片感人的地方就在于此,树锋在不断犹豫后做出了一个最恰切的选择:两个人共同住进养老院。这样既没有断然“抛弃”味芳,将她送到陌生的地方,从而不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同时有养老院工作人员的照顾,也可以相应减轻自己的负担。由于味芳的阿尔茨海默症,她转眼就会忘掉事情,导致转入养老院的举动出现了几次波折,直到树锋最终诊断出病症,树锋才不得不下定决心一同入住。我们能从纪录片中看出这些波折,和所产生的问题。

    我觉得更有意思的另一处地方,在于纪录片记录到味芳的言行和举止,从而生成为一份有趣的阿尔茨海默病症文本。并不是说这些影像提供了理解这个病症的资料,这当然是有的,比如患这个病症的病人健忘情况到底是怎样的,而是当这个病症与人生经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讲出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我想这是更有价值的地方。对于味芳来说,她在患病后唯一能够长远记忆的东西包括三点:树锋的脸、自己曾经是区教育学院的院长和她自己的家(虽然很可能她并不知道家具体在哪)。当然还会有其他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认知,比如识字。这三点作为没有被病症抹除的个体记忆,分别象征着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段经历:家庭和事业。而爱是让记忆战胜病症、没有为其吞没的最重要因素。

    为什么味芳的人生中发生过那段多事情,她只记得自己“区教育学院院长”的头衔呢?这显然说明了院长的身份对她无比重要,这是她确立自己身份的重要元素。当她在纪录片中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时候,她总要抛出这个头衔,并补充道“所有学校都是我管的”,这无疑就像是一个马上就要被海水淹没的人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从而象征性地抵挡住了淹死的灾难。对味芳来说也同样如此,当记忆完全不再,她如何能在这个陌异的世界确定自己的存在,不被世界所淹没?她所抓住的那根救命稻草就是她的“院长”头衔,这是她人生履历中最值得夸耀的地方。同时,爱人的面容也是能够抓在手上的另一个救生圈,树锋成了味芳可以在失去记忆的世界走动的“拐杖”。可以说,是爱抵挡住了记忆的消失。由此足见,树锋和味芳在几十年的生活点滴中所酝酿出的爱之深切。

    《我只认识你》不只是一部简单记录老年人生活的纪录片,以这个知识份子家庭晚年的归宿,所折射出的是中国在20世纪的整个动荡的进程。这让我想起了巫鸿在在2005年帮助宋冬做的展览——“物尽其用”,整个展览展出的就是宋冬的母亲赵湘源从1950年代道2005年不断积累下来了日常生活用品,这些日用品反映出了中国家庭半个世纪来的情感记忆和背后发生的历史变迁。《我只认识你》同样不能简单被看成是对单个家庭的记录,比如它所反映的独身子女政策导致的养老难题就具有普遍的意义。以及更重要的,它是一份关于婚姻和爱情的美妙文本,值得我们观看并深入思考。

     5 ) 【独家专访】《我只认识你》制片人:没有比纪录片更酷的事情了

    DOCO热纪录·独家对谈Vol.3

    「DOCO热纪录·独家对谈Vol.3」

    对谈对象:

    冯都,资深纪录片制片人

    她对自己说:

    如果我想赚大钱,早就干别的去了! 做纪录片是我选择的责任。 做所有的事情,都不要偏离初心。

    她对纪录片影迷说:

    没有比纪录片更酷的事情了。 喜欢纪录片的你,真的很酷,很有眼光。

    这段特别实在又特别真挚的话,来自于去年刷爆朋友圈、看哭无数观众的纪录电影《我只认识你》的制片人:冯都女士。

    《我只认识你》讲述了树锋与味芳,这对在时代浪潮中历经悲欢离合的老人,在他们携手走到生命最后一段岁月时,如何面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困境。

    冯都女士纪实影像从业历程回顾:

    2008年,由冯都担任制片的作品《南京》在国际30多个电影节上获得提名奖项并在全世界十几个国家的院线上映,曾一度创下中国纪录片的票房记录; 她执导并制片的电影《土的味道》曾在旧金山电影节展映并提名; 由她担任制片人的独立纪录电影《我只认识你》在2015年IDFA电影节首映之后获得广州纪录片节三项大奖和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提名

    此片于2017年10月投放中国院线点映并得到一致好评。

    《我只认识你》还在推动“养老及提高认知症关怀”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全国举办了100多场社会影响力放映,并用专属公号推动相关公益行动。

    ▲纪录片《我只认识你》海报

    第三届新鲜提案大会的开幕日,DOCO君第一次看见《我只认识你》的制片人冯都。

    她穿着针织毛衫,手里捧着保温杯,目光温柔,轻声细语。

    确认过眼神,是温婉的上海女子无疑。

    但接下来三天的相处和访谈,却让DOCO君认识了一位独立能干、自信优雅的纪录片追梦人。

    关于纪实影像的社会影响力

    第一次在现场直观感受冯都女士的业务能力,是通过第三届新鲜提案大会的《影像社会影响力论坛》。

    论坛的信息容量很大,分别请了四组嘉宾,针对“纪录片推动社会进步的成功案例”、“如何在影像传播上寻求跨界合作”和“如何在影像制作上推进跨界对话”这三个环节展开了讨论。

    希望通过推进不同领域的对话,携手寻找新的有影响力的内容创作路径。

    总时长2个小时的论坛,嘉宾们都期待分享更多干货。

    可在来宾多、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论坛整个场面和节奏都十分和谐,这得益于冯都女士对论坛流程的精准把握。

    一部好的纪录片,可以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例如纪录电影《我只认识你》,就让观众更加了解关于阿尔兹海默症和养老问题的真实社会现状。

    而事实上,《我只认识你》社会影响力的达成,是在集合了专业机构、品牌、能量人士、公益基金、学者、科学家、医生、媒体及发行资源、民政部门等多方面社会力量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策划的议程设置才得以实现的。

    ▲纪录片《我只认识你》跨界合作方

    在论坛结束后的专访中,冯都女士也着重向DOCO君介绍了国外目前营造和扩大纪录片社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Doc-society.

    ▲图片来自Doc-society官网

    冯都女士介绍说,Doc-society正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致力于扩大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

    1、在全世界做提案大会

    但跟传统意义上的提案大会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决策人不再仅仅是纪录片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而是由不同领域的、能与提案内容相结合能产生影响力的机构代表组成;

    ▲图片来自Doc-society官网

    2、培育“影响力制片人”

    什么是“影响力制片人”呢?影响力制片人是由一位十分了解影像如何与多方机构合作、如何最大效能地传播影响受众的专业人士来承担。

    他们会做非常具体细致的议程设置策划,以帮助影片的影响力达到最大化,最终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

    在中国的纪录片团队里,我们还没有一个这样明确的职位,但《我只认识你》专门有一个这样的制片人。

    ▲图片来自Doc-society官网

    而对于这样的影响力制片人的培育,正是DOC-society常年以来所做的事情。

    在美国,这已经是非常成型的产业链条——

    影片成型之后,甚至是影片还在策划和创作的过程当中,创作者就可以把内容衔接到影响力制片人这边,进行作品整体的议程设置。

    3、双向提案

    在Doc-society的提案大会上,不仅是创作者在提案,机构方也可以就一个需要去传播、去产生影响力的点,来与创作者进行内容创作方面的沟通。

    Doc-society的这种观念,也是国内纪录片行业可以参考借鉴和推广的扩大纪录片社会影响力的经典模式。

    ▲图片来自Doc-society官网

    此外,冯都女士还强调说,不论是《我只认识你》这种通过与相关机构和影响力统筹策划来实现影响力最大化的案例,还是《二十二》这种通过明星效应扩大社会影响力的案例,都是扩大纪录片影响力的可参考对象。

    对于纪录片而言,创作者都需要首先明确一个社会影响力目标,围绕这个目标,任何相关资源,都可以加以利用。

    哪怕是商业因子介入,只要我们对商业因子的利用符合扩大纪录片社会影响力的初心、公心,便都可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纪实影像跨界合作模式示意图

    就像在国际上,社会影响力强的纪录片,在商业上的潜质同样也很强。

    商业因子与纪录片创作、纪录片影响力的营造和实现,是不矛盾的。

    而这种跨界的认知,需要培育。

    越来越多的纪录片项目通过合力的传播方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力,那我们对于纪录片传播意识的提高和进阶的破冰时间就会越来越短。

    关于纪录片初心

    聊到了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意识,聊到了纪录片与商业因子的关系。

    冯都女士的语速很快、逻辑很清晰,眼神中相比于DOCO君第一次见她时所见到的温婉,多了一丝坚定和向往。

    说着说着,冯都女士聊到了从事纪录片行业的初心:

    如果我们想赚大钱,早就干别的去了! 做纪录片本身就是出于公心,我们就是想做一个话题,通过这个话题,我们或许可以推进公众对某个领域的认知,或许还能改变公众的某种错误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这是我们的责任。 所以,做所有的事情,都不要偏离初心。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集结所有资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推动纪录片影响力的最大化。

    冯都女士直言不讳地谈到了当前我国纪录片行业的一些现实——

    现在国内的很多纪录片人,或许都处在一种职业的瓶颈期,感到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从事这个职业、也可能渐渐忘记了当初的出发点。

    可是如果我们有了成功的通过纪录片影响力改变社会现状的案例,逐渐地,这种能量的传递也会反哺回纪录片行业,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其实纪录片社会影响力提升了,也是给我们从业者一个推力,证明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冯都女士说:

    我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可是很多的学生毕业后都没有选择做新闻。或许是因为看不到太多的职业发展前景。 但回归到我们最初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的初心来说,这其实是我们血液里面的东西,也是可以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也是能让我们兴奋、能让人为之奋斗的。 同样,这也是我们希望能传递给更多年轻人的。

    关于女性、关于家庭、关于孩子

    冯都女士,除了是一位成功的、有职业理想的纪录片从业者,还是一位四岁孩子的母亲。

    她说她的孩子是个社交小达人,去到哪里都不担心没朋友。

    三言两语之间,就完全可以感受到她的自豪与骄傲。

    作为职业女性,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冯都女士也分享了自己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心得:

    我可以呆在家里的时候,我就是孩子的妈妈。 但什么是妈妈的定义?我要给我孩子什么? 我要给我孩子看到她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做什么样的工作。这对她来说是一辈子受益的功课。

    我在做我特别为之骄傲的事情,我老公在做他特别为之骄傲的事情,我们相信这一定会影响我们的孩子。

    所以我们都在付出120分的努力。

    让孩子看到我们在做的事情,这会影响到她之后对生命的选择。

    对年轻创作者、对年轻观众说的话

    对年轻的纪录片人,冯都女士非常诚恳地说:

    希望大家不要放弃,虽然这条路很难,可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智慧合力的产物。 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它可以让我们学到很丰富的不同领域的知识。 最可贵的是,哪怕是收获一点点来自于受众的肯定,都会让我们的内心获得极大的富足感。

    对年轻的观众,冯都女士说——

    没有比纪录片更酷的事情了,喜欢纪录片的你,真的很酷,很有眼光。

    采访后记

    冯都女士的可爱之处,在于温婉的外貌与对职业理想的坚定之间的反差。

    关于职业、关于初心、关于社会责任感……谈到这些问题,除了坚定,更让人感动的,在于她眼神中的纯真。

    就像是一位少女,在向你谈论一个真切的、她正在为之奋斗的理想。

    从纪录片观赏体验的角度而言,技术的发展增强了纪录片的感官体验;

    从纪录片影响力的层面来说,以《我只认识你》、《二十二》等纪录片为代表的纪实影像传播理念的革新,正在逐步促进纪录片作品和行业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而感官+思维的双重包裹,正为纪录片受众和从业者营造一个可以沉浸其中的对话场域,而这种良性的发展,也必将给中国纪录片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

    冯都女士的理想,我们的理想,就在不远的未来。


    相关内容推荐

    【独家专访】NHK纪录片制片人:B站让我重燃职业希望

    他的中年,与90后共鸣丨独家对话《寻找手艺》导演张景

    专访《人间世》总导演丨我们没有回避尖锐,只是做了选择


    DOCO热纪录 全球优质纪录片观享平台 & 影迷社区。

    DOCO热纪录 • 映像现场 线下纪录片主题放映+文化沙龙。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爱上纪录片、分享好观点、识得真知己!

    如何成为「DOCO热纪录 • 映像现场」会员?

    添加微信号:docokun,DOCO君带你加入「DOCO热纪录北京线下观影群」,不错过任何一场放映,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6 )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昨天天是双十一、是光棍节,还是《我只认识你》百城首映礼的日子,一部我期待了很久且影响我最深的影片。(抱歉这篇文可能要超零点发了) 期待这部影片是源于外婆,那个爱我入骨的人。 小时候,每天最期待放学,因为那样就可以吃到外婆买的小馒头,虽然只值几毛钱,虽然只有几个,但我却觉得那是世上最好的美食。 初中时,有一点小叛逆的我开始厌烦外婆,觉得她很啰嗦而且管太多,也不怎么跟她聊天了。 高中时,意外的来临让我不知所措,我开始意识到,我是那么的需要她,我不能没有她。 现在外读大学的我只想好好陪着她,只能期望着她慢慢好起来,尽量让她在去到另一个世界之前能够过得开心,同时也让自己不会后悔不会遗憾。 我妈常说:亲人只有今生没有来世。以前我虽认同,但并不在意。直到祖母的突然去世,外婆的意外,第四次手术后突发不良反应快要支持不住和被车撵过全身却“完好无损”的我,一系列事情发生过后,我才深刻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力量,直击内心的力量。 外婆是从楼梯上摔下去的,结果是左臂骨折,脑梗塞三分之二的面积,中风。母亲和我平静又坚强的接受了这一切。 她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已经有5年了,前两年还好,她至少还能自己吃饭、睡觉、走路、穿衣,而现在,真正的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好几次连我都不认识了......可她依然爱着我。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她刚住院的时候,当时我就站在她旁边,她却对着我说:你去喊莲莲快点去吃饭哇,吃了去读书,莫迟到了,喊她多穿点,莫整感冒了。就算现在她不认识我,她还是会对着窗外的教学楼(那是我读高中的地方)说:晓得莲莲回来没有哦,孙女子能干,肯定能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挣得到钱。你不懂那些已经忘记全世界却未忘记爱你的人是有多爱你~ 有时候,某人的一句话,真的可以让你溃不成军。 其实片中的叔婆味芳比我外婆的情况好多了。至少她还能够行走、还能够自己吃饭、还有一个随时给她备用发卡的人......但从另一个方面说,叔婆和我外婆的情况、处境是现在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目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人有1000多万,每年新发病例超过30万,75岁至85岁的人群中,约有17%会患认知障碍,85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高达30%。最让人无奈的是,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仅能相对减轻症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让阿尔兹海默症病人痊愈。 之前有些志愿者活动中我有接触到一些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他们大多记忆力会严重下降,甚至会忘记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名字,忘记如何完成日常生活动作。从最先的买东西忘记付钱、炒菜忘记放盐、煤气忘关等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出现障碍,而家人却会因此感到羞耻且恼怒。所以在很多患病留守老人中,他人的关爱和子女的慰藉,已成为绝大多数老人的奢望。 就如现今很多的“空巢老人”不是指没人陪,而是有人在有子女在却仍似“空巢”,这才是最可悲的。就像《时间去哪儿了》“孟买迷雾”中的老爷爷,家境富裕、亲人在旁,却仍无聊空洞,直到小男孩的出现老人的生活才有了生气,和小男孩在一起,老人才真正开心地活了一次。这对“忘年交”有着爷孙的亲密感,然而一场意外令这份快乐戛然而止,男孩不知所踪,老人寻寻觅觅,最终在寻觅中迎来了生命的尽头......所以,为什么是我们应该去陪伴的人在我们面前一言不语却在别人面前开心得像个孩子,我想我们该反思一下了。 是他们真的不想说还是没机会说? 互联网、高科技、智能时代等等代表社会进步的词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名利、权势“愉悦”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尽情享受在这名为高速公路的时代,却忘记、忽略了最重要的人和事。我们常说“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呢?没错,我知道你们一定会说工作忙、在外地、出差等等,可那不是理由,如果你真的想“陪”他们变老,你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陪伴他们。比如每晚一个电话、过冬时买给他们的衣物......就如你想升职或者奖金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中。只要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其他都不是事儿了。 我认为世界上最动听的情话就是你我之间所有的对话。不管是对于亲人还是爱人。 我们在柴米油盐中长大,最终也要回归到原点。谁都不可能一直陪着谁,所以,珍惜现在的每一刻吧,你真的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多陪陪他们~聊天也好,静坐着发呆也好,一起看剧、登山、散步也好,亦或各自做各自的事却不忘时而的问候关心。 就像外婆于我,她的陪伴对我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我相信她也是。他们要的真的不多。 我希望以后不会再有阿尔兹海默症; 我希望以后不会再有“空巢老人”; 我希望把这些“希望”变成事实~ 亲人,只有今生,没有来世。 好好珍惜、好好陪伴,还有,要好好活着,为自己也为爱自己的人。

     7 ) 一些毫无根据的扯淡

    昨天看完了电影之后和涛哥讨论,他说,放映完之后的讲座,数据统计每五个认知症患者就有一个来自于中国,这暴露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为什么认知症在中国高发,并且女性患病数量多于男性。根据我们不完全有根据的主观推测,是因为中国大多数劳动人民每天很辛苦但又只是从事机械无意义工作,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全方位开发大脑,特别是女性在结婚生子之后自己整个人生都围绕着工作家务和带孩子,单调无聊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并存,从而导致患病。通过切身体会,我深深地感觉到现在这个工作对我产生的负面影响,我感觉现在脑子都生锈了,记忆越来越衰退,甚至体检还出现脑血流速度过慢这种奇葩病症,再一次没有科学依据的从主观上证实了这个主观的推测。从这些毫无依据毫无逻辑的扯淡我得出的结论是需要改变,至少得改变我自己的生活状态,多吃核桃是没有什么卵用的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但是怎么改变。我也不知道。

    另外,对于这个电影的主题,我只认识你。我觉得有三层含义。第一,片中女主患上认识证之后,只信任依靠男主,而男主责无旁贷照顾他的老伴,赞颂了一个年代下夫妻之间义无反顾的爱情。第二,please remember me,英文翻译不仅是说两人的爱情,还有请大家关注认知症患者这一种人群。第三,女人患上认知症之后什么都不记得了,连自己儿子站在旁边都不知道是谁,眼里只有她的男人,就是说她的精神世界里男人是唯一的寄托,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因为我作为女人,也很容易陷入爱情,把男人当成全部,这不仅是我,我奶奶,或者很多很多女人,都容易犯的毛病。没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没有人生追求,把相夫教子作为自己人生的全部使命,这是非常可悲的。

    现在在奶奶家,又无意说了一些跟她三观有矛盾的话惹她生气,然后在写这些东西。刚是打算写影评来的,现在跑偏了,或许只是借此吐槽一下,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自从爷爷走了之后,她一个人生活,就永远陷在失去爱人的悲伤中无法走出,爷爷生前,她所有的心思就投在爷爷身上,爷爷突然走了,她仿佛就失去了生活中的一切寄托。虽然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四年,身边的家人也一直尽力给她最大的关心照顾,但是她还是总说你们都不陪我,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别人做错一点小事就责怪别人,乱发脾气。她每天专注于做清洁,如何把家里弄得一尘不染,地上不能见一根头发丝不能有一滴水,其实就是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兴趣爱好也没有什么生活追求。虽然作为子女,有义务给她尽可能的关爱,但是,我真的不希望我的人生也走上她的轨迹。

    昨天涛哥也跟我说他的一个发现,他说在任何的超市零食区,总有一堆老人,在那儿一颗颗精挑细选花生米(或者类似的东西),他们就宁愿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却不肯多花一分钱买到一颗坏的花生米。我说他们的这种行为源自于他们“省吃俭用”的三观,而造成他们这种三观形成源自于一些不可改变的社会历史事件,而这些社会历史事件已经发生了不可挽回了,所以这一代人(的某一部分)也就永远定格在精挑细选花生米的场景之中(还有另一部分定格在在家捡头发丝)。同样我们这代人,也在时代的伤害下造成了一些局限,但是我们还没有老,当我们意识到这个事实的时候,就还有自我拯救的余地。

    我真的觉得现在生活的环境让我感到孤独无依并且快要崩溃,所谓至死不渝的爱情,是救命稻草,也是毒药。没有人可以永远去依靠另一个人,也没有人有义务照顾你一辈子,即使同甘共苦走过大半辈子的夫妻最后总有一天也会生离死别,那么留下的那个该有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走出失去挚爱的痛苦。
    施主说,我们这代人,没经历过上一代人经历的那些生死考验的历史事件,没经过巨大的挫折和磨难,信息时代的爱情来得太容易,散得也容易,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我觉得其实也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毕竟这让我们更学会去独立,即使没有爱人,也要自己坚强度过这一生。


    再写下刚刚看完这个电影的感受,他们都觉得这个电影拍得不那么深刻,都觉得纪录片应该深刻、沉重才能打动人。其实我觉得这就陷入了一种“对深度的强制”。对比之前看的一部纪录片《骨未成灰》,就是描述中下层阶级的养老院现状,看完之后观众都觉得很压抑很沉重,而这部片子,第一是在上海,第二拍摄的是社会中上层的老年人,第三夫妻生活很和谐,第四女主人公的病症也没有特别特别严重,第五作者是拍摄的自己的亲人。作者这样一个取材,这样一个生活背景,造成了这样一部片子注定不会是很沉重很压抑的格调,这并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这也从一个角度证明,如果给一个患病的老人足够的关爱、谅解和照顾,或许疾病不会根治,但至少是不至于那么悲惨的。或许现在生活太不痛不痒,所以温暖美好的东西已经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了。哦,措辞不当,这也并不是什么温暖美好的主题,只是把记录认知症病人这样沉重话题的纪录片拍摄得温暖美好一点大家就觉得它不深刻,我觉得有点过于苛刻。

     短评

    触动社会痛点的纪录片很容易抓人,大部分温婉的处理也很好,可惜美学品味稍微差了点。

    6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

    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

    10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导演很会说话,自带新闻点,能讨媒体喜欢。人物关系和需求像是温和版的哈内克的《爱》。上海老人真时髦,在家里听白光。导演有意识地选用了大量戏剧性很强的素材。或者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日常生活在正常人看来就是很荒诞。这种病天然就是荒诞和痛苦的结合体。

    14分钟前
    • 小A
    • 推荐

    @淮海万裕 数次泪奔。42年后她等到了他。今天这场是奶奶90大寿,树峰爷爷的侄子也到场。唤起世人对认知症患者的关爱。对家人多陪伴。

    16分钟前
    • Deepsea Baby
    • 力荐

    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

    17分钟前
    • Ci-Enzo-né
    • 较差

    人这一辈子还不就是为了一个“爱”字。

    18分钟前
    • ChrisKirk
    • 还行

    3.0。很让人动情,只是电影的展开度有限,属于导演留给自己的一份情感印记,我们除了关注阿尔茨海默症,还需要多关注养老院的业态和条件,政府街道的志愿服务,等等,是个系统的社会问题,而不简单的只是医学问题。

    21分钟前
    • 蓝风筝1986
    • 还行

    就算有一天我老年痴呆,但是我会记得你。隔着远路我还能认出你,一路小跑迎接你。

    22分钟前
    • 桃李不言
    • 推荐

    可贵的是没有煽情。感觉导演以花痴的心态拍出了许多女孩子向往的爱情。

    23分钟前
    • 陆小鸟
    • 力荐

    中规中矩的拍摄和剪辑下,一个好男子和好女子的爱情故事已经足够打动观众。正如导演说的,对于失忆的人来说,关注她还记得什么比她忘记什么更重要——老冯、院长、发卡,一个上海女人的一生。

    26分钟前
    • 牛三牛
    • 推荐

    没有准备的好!老年人的爱情。没想到,在中国也可以看到那么有尊严的活着并爱着的对儿一老人!

    29分钟前
    • Agnes
    • 力荐

    “她只知道树锋是她的爱人,尽管已经不记得树锋的名字。”

    3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3.5 最令我体味深刻的两个点其实是(很偏的点...):1.人老了后对社会地位与归属感的记忆竟然是如此深刻。2.主创和这对夫妻的关系,好像都比这个移民儿子要好,再次证明养儿防老不可取啊。令人亲切的温情脉脉家庭私影像,可惜败也败在大量拼凑温情而缺乏更社会层面的思考。从私人角度出发,进行的深度挖掘也不足。

    3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雖是老人顧老人,面對阿斯海默症的卻是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退化較緩的長者,或許有人會覺得悲劇怎麼有點往喜劇方面走、不夠突顯議題有多沉重,但這也是人生。銀幕上是一點點浪漫,一點點無奈,一點點現實,或許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他們有更多辛酸。

    37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中英片名的「我只认识你」和「please remember me」这样颇为忧伤的双方立场最戳心了。爱是羁绊,也怕变成包袱,但是他们已经足够幸运,是很有气质的一对老人,让人觉得阿尔兹海默并非如此残酷,片子处理得不错。

    38分钟前
    • 最后一代等秋叶
    • 推荐

    广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2016.12.18深夜纪录片马拉松@沃凯街1200boopshop地下室喜仓意外惊喜加映

    41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力荐

    动人可爱的老两口相互陪伴,虽然现场一直在笑但家里有个阿尔兹海默症是真痛苦。而且第一次觉得跟一排年长者坐在影院里很欢乐,听他们的笑声和评论,却深深觉得年长者的受压迫。But aging should not devalue us.

    45分钟前
    • 不神奇的满大人
    • 力荐

    今日首映 结束看到阿公阿婆 拉着手退场 大家都在鼓掌 哭的稀里哗啦 -别嗲了-我现在就服侍你-你应该的-她这样说 我就很开心-对联写的不错 字都一个大小

    47分钟前
    • 张铁柱弹琵琶
    • 力荐

    脑补了哈内克式结局= =

    50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还行

    《你名句号》一天一个亿,这个国产老年纪实版龙标都拿不下来。

    52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