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其它2022

    主演:费利克斯·卡米勒,阿尔布雷希特·舒赫,亚伦·希尔默,丹尼尔·布鲁赫,塞巴斯蒂安·胡克,安东·范·卢克,大卫·史崔梭德,埃丁·哈萨诺维奇,乔·温特劳布,吕克·费特,Andreas Döhler,米夏埃尔·维滕博恩,Peter Sikorski,安德烈·马尔孔,Dominikus Weileder,Tobias Langhoff,阿德里安·格鲁内瓦尔德,菲利克斯·冯·布雷多,迈克尔·斯坦格,Morit 

    导演:爱德华·贝尔格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勇士连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 更新HD

      大捷

    • HD中字

      苍狼之特战突击

    • 更新HD

      军歌嘹亮

    • HD中字

      猎杀T34

    • HD

      猛龙行动之绝密代码

    • 更新HD

      1864国语

     剧照

    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1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2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3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4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5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6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16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17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18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19西线无战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该片改编自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撰写的同名经典小说,讲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保罗·鲍曼和同学莱尔、米勒参加了德国国民志愿兵,被派往前线与法军作战。在战场上,他们目睹到了残酷的饥饿、血腥和死亡,战争的荒谬无情让保罗从迷恋战争到心灰意冷。

     长篇影评

     1 ) 关于这部电影恐怕没有一篇影评比得上赫鲁伯的这首诗说得如此简洁和到位

    母蝇 by 米洛斯拉夫·赫鲁伯

    她坐在一株柳树上

    望着

    克雷西战场,

    那些喊叫

    喘息,

    呻吟,

    沉闷的脚步声和倒塌的轰鸣。

    在法国骑兵

    第十四次猛攻期间

    她和一只来自凡汀康特的

    棕色眼睛的公蝇

    交配。

    她搓着所有的腿

    当她坐在一匹剖了膛的马身上

    沉思

    苍蝇的不朽

    她稳稳地落在

    克莱弗公爵

    青灰色的舌头上。

    当沉默降临

    只有腐朽的沙沙声

    轻轻地围绕那些尸体

    仅仅是

    手臂和腿

    轻轻地围绕那些尸体

    仅仅是

    手臂和腿

    仍然在树下痉挛

    她开始将她的卵

    产在约翰·乌尔

    皇家建筑师

    仅存的一只眼里

    就这样

    后来她被一只蜥蜴吃掉

    逃离了

    埃特雷的那场大火

    (崔卫平译)

     2 ) 语录

    现代战争就像一盘棋,关键不在个人,而是整体。 你们的战斗地点如同粪坑,但你们的G98步枪最好保持干净。 扔一块肉给狗,就会被叼走。给人一点权力,他就会变得野蛮。 开一枪就要换一个地方。 努力才有收获。 光是过去几周 又有四万多伤亡。 按这个进度,我们需要180年才能征服法国。 饿肚子的时候,什么事都值得做。 我父亲不是拿撒勒的骑士,而是喜欢拿沙拉里的起司。 “不知足”是我的座右铭。 社会民主党人是人类的末日! “我想念我的同伴了,中士。” “我还想我妈呢!” “就算我们最终输了,结果也不会比投降更糟。” “但是会多死几十万人。” 唯一阻碍我们停火的是虚无的自尊。 我儿子战死了,但他并不感到光荣。 你还活着,你一定要心怀感激——为了我们,为了那些没能活下来的人。 这里的一切就像发烧一样,没人真的想要发烧 但它突然就来了。 没有孩子的圣诞节算什么?没意义。 将近1700万人在一战中丧生。

     3 ) 静默西线

    1. 战争让每个人的生命都变得微不足道

    电影开头的十分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

    西方战线

    片头以一个士兵Heinrich的视角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上一秒呼喊着你名字向你求救的战友,下一秒就满脸窟窿缺胳膊少腿的倒在血泊中,在战场上,生命变得如此渺小脆弱,生命的逝去变得如此轻描淡写。

    当开头Heinrich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字幕里,观众自然而然的会发出疑问:Who is Heinrich?Is he the protagonist? 他会是主角吗?而后观众会立马得到的解答是:No. Heinrich is just another nobody. 很快,他就像其他死去的战友一样成为下一个枪下亡魂。他们死后的衣服被扒走,送到军队后勤部门,由一群缝纫工人修整洗净后给下一批战士穿上。通过几个连贯的剪辑镜头我们很快得知,每件衣服上都有士兵姓名的标签,Heinrich也不例外,这是他的名字第二次出现在镜头之下。

    拿到Heinrich军装的是年轻的士兵Paul,而Heinrich的姓名标签显然因为后勤部的失误没有及时去除。Paul满脸困惑的拿着分发给自己的衣服询问军官是不是发错人了,然而他得到的解答却是,这件衣服的尺寸和Heinrich不合,所以他没有穿,把标签丢掉就行了。军官一脸冷漠的将标签摘下扔进垃圾桶,这是他的名字第三次出现在镜头之中,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出现。

    拿到军装兴奋的Paul

    而此时满脸兴奋,对战争充满期待的Paul,又怎会知道他手上拿到的看似崭新的军装实际沾满了阵亡战士的鲜血?一个士兵的生命就像他衣服上的标签一样微不足道,弹指一挥间,就彻底消失了。

    2. 战争让鲜活的生命变成冷酷的杀人机器

    主人公Paul刚登场时,和他那些即将入伍的朋友一样,是个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他对战争充满了使命感和荣耀感,迫不及待的要为这个国家奋勇杀敌。这时候的他,眼睛里全是光芒。

    即将参战的Paul

    然而战争就是一把涂满了鲜血的杀猪刀,将这个鲜活的年轻人浑身上下宰了个遍。在意识到战争完全不是自己先前想象的那样,在身边的战友一个接着一个的倒在身旁,Paul变得胆战心惊,眼神里满是恐惧和胆怯。

    初入战场

    直到停战前夕,自己一直以来都朝夕相处的战友Kat的意外死亡,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的Paul彻底变成了一个冷酷的杀人机器,眼神里不再绽放任何光芒。

    在剧情的最后,德军的General咽不下投降的这口气,在停战协议生效前的最后几十分钟,煽动士兵们做最后的抵抗,杀敌军个措手不及。许多已经看清现实并准备回家的士兵对这个命令感到非常不满,但又不敢违抗军令只得重返战场。而此时的Paul早已面如死灰毫无表情,他毫不犹豫的回头,就像一个杀红了眼的机器,再也不是当初那个会因为眼睁睁看着法军士兵挣扎着惨死而感到共情的他。

    停战前夕的反扑

    除了Paul的转变之外,士兵Tjaden的死亡也让我心灵很受冲击。

    Tjaden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失去了右腿,这让他想当一个ranger的梦想彻底破灭。Paul和Kat为躺在地上的Tjaden带去了食物,而这时候的Tjaden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将手中的刀叉狠狠的刺向自己的喉咙,慌乱的Paul和Kat大声呼救,然而身边几十个士兵竟然全都不为所动。唯一一个对此做出反应的还是一开始就对Paul手中的食物虎视眈眈的士兵,在Paul着急的帮Tjaden按住伤口的时候,他默不作声的拿起了Paul丢在地上的食物吃了起来,面对眼前死去的战友,眼神里除了冷漠再无其他。

    战争如此残酷,每个人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活到明天,又有谁还会再去在乎他人的死亡?这就是战争,它让每个人在战场上变成一个冷漠的杀人机器,在战场外变成一个漠视同伴性命的冷血动物。

    3.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静默西线

    其实个人不太喜欢西线无战事这个翻译。

    电影第一次点题是在停战协议刚刚签署之后,西线逐渐变得一片寂静。Kat对Paul说,你听,前线如此安静。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战争结束了,我们可以回家了。

    Kat口中的quiet指的是不再能听到炮火的声音,双方停火了,战争结束了。但显然quiet这里还有另一层含义,即战场上的死寂。尸横遍野,活着的人都已经离开,已经战死的人再也无法离去。他们的尸体堆满了西线,也不会再发出任何声音,这是战争所带来的灭绝性的silence.

    电影结束播放片尾字幕时,没有任何背景音乐。影院的每个人都屏住呼吸不敢说话,生怕打破这一寂静。

    这是真正的静默的西线。

    4. 阵亡战士的传承

    电影中多次以物品表达对牺牲士兵的纪念和传承。

    第一次是片头Paul被拉去收集死亡士兵的挂链。这显然是为了方便统计每个阵亡士兵的信息。而Paul还在泥坑中发现了自己朋友的眼镜,这也是Paul第一次大受打击。

    战友的眼镜

    第二次是Paul眼睁睁看着敌军挣扎着痛苦而死之后,内心极度不安,掏出了敌人放在内衬口袋里的书信和照片。但后来Paul问Kat会不会法语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弄丢了。

    从法国士兵口袋中掏出的相片

    第三次是Paul将战友Frantz从女路人处得来的衣物绑在脖子上。

    第四次是片尾一个年轻士兵被要求去收集死亡士兵的胸牌时,摘下了死去的Paul脖子上挂的衣物,重新绑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每一处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离去,而另一个生命则背负了更多而负重前行。

    5. 《西线》和其他反战电影的对比

    首先是和另外两个版本的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对比。

    原著小说出自德国作家Erich Maria Remarque之手,于1929年出版。本片的前两个版本,1930年和1979年的两版均为漂亮国出品,前者拿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1930年时德国因为纳粹主义的盛行,当时的德国人并没有什么机会体会1930年版电影的震撼,随后在1933年,原著小说和电影均被纳粹政府封禁。所以2022年的这一版,是原作的首部德语改编电影。

    1930版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海报

    我个人还没有看过前两个版本,不好评价剧作上的好坏。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得益于如今发达的电影特效制作,本片的视觉效果相比起前两作来说必然是一个巨大优势。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主角Paul在第一次上西线作战时,遭遇敌军连环轰炸,众人躲在战壕里,一个士兵被吓破了胆想要出去,却被敌人的炮弹炸飞,那一刻就好像他的身体瞬间分解一般,甚至观众都来不及看清他四分五裂的样子,他就瞬间消失在我们的面前。这种现代大荧幕所带来的视觉震撼,显然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战争的暴力野蛮和血腥。

    此外,这部电影也很容易会被拿来和《1917》《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电影对比。

    我个人感觉《西线》和上述列举的其他反战电影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西线》更注重将战争放在一个宏观层面上来描述,电影的角色,如Paul和Kat等,更多的是作为这一主题的丰富和补充。相对来说,在本片里,人物的存在感并不突出,也没有像《血战》《拯救》里那样的个人高光,几个主要角色和观众的connection也相对较弱,相反,这部电影更加凸显战争的难以预测性和个人的渺小与无助。

    除此之外,我觉得这部片子的叙事性和另外几部电影相比也较弱。整部电影只有大概一半的内容是叙事性的,所以中间的部分看起来会略有点沉闷。全片更强调一种沉浸式的战争体验,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切身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Paul的痛苦。

    6. 每场战争的背后都离不开一群战争狂人的推动

    从各种反战电影中都能得到类似的启发。

    德军的general会真的以为停战协定生效前那十几分钟的反扑能带来胜利吗?他只是咽不下这口气而已,在他眼中战士就应该为国捐躯,这是战争的荣耀,生命在国家利益面前算得了什么?这样的思想荼毒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战争送去一波又一波的燃料,前仆后继,尸横遍野。

    每一个当代年轻人都应该警惕军国主义思想 民粹主义思想的复辟。战场从来都不是荣耀,只是自私的利益相争和无数无辜生命的逝去。

    要多看一点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少看一点某某片2。

     4 ) 2022版《西线无战事》:一部没有灵魂的电影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

    看完2022版《西线无战事》,再来看1930版《西线无战事》,发现一个是平庸之作,一个是经典电影。中间将近100年的时间,结果,我们的电影创作,技术在飞升,内容在倒退。是现代人变得越来越无趣了吗?

    那么什么是平庸之作呢 ?

    简而言之就是没有灵魂的作品。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灵魂,指的是角色和观众之间没有建立起情感连接。也就是说,电影中的人物不能引起观众的共情。

    两个半小时的时长,许许多多的人死去,这些有名有姓有故事的士兵,如同无名无姓无故事的工具人一样倒下,他们的死亡,轻如鸿毛,勾不起观众的任何情绪波动。

    一、

    在我看来,新版《西线无战事》第一个问题是对人物角色塑造的失败。

    它对所有人物角色的刻画都非常脸谱化,总的来说就是,只展现人物动作,不呈现角色心里活动。

    导演都不呈现角色的情感起伏,观众如何走近人物的情感世界呢。

    整部电影你看到无数的士兵跑啊,叫啊,跳啊,哭啊,东躲西藏,但是他们没有一人在镜头面前袒露心声。

    以保罗为代表的这群新兵,他们被军方以及校方的人怂恿,怀着爱国主义的热情参军。结果,来到前线一看,遍地狼藉,每天除了死亡就是饥饿,他们像老鼠一样逃命,毫无尊严可言。

    面对如此大的反差,这群新兵心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对骗他们来参军的官僚阶层是怎么想的?他们对这场战争是怎么想的?他们对发动战争的人是怎么想的?他们对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态度?

    这些本来该细细刻画的点,你在影片中通通看不到,因为导演一个镜头都没给。

    除了主角保罗,影片对其他人的刻画都有头无尾,动机不明。

    比如那个跑过去和法国女孩搭讪的士兵弗兰茨,他对法国女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影片对此语焉不详,只知道女孩送了他一条白色丝巾。之后这个人再也没出现过,后来从贾登的口中,得知他死掉了,也不知他怎么死的,只知道那条丝巾出现在贾登手中。结果就是,观众对这样莫名消失的一个角色毫无感觉。

    然后就是贾登,之前对他没有什么有力的刻画。突然,他再次出现,被炸断了腿,然后自杀。因为之前没有情感铺垫,观众对他没有任何情感基础,所以他的死尽管惨烈,观众依旧无感。

    还有副将,他曾经满怀热忱的跟将军谈他战后的生活,要去接管家族的生意。但当他得知将军的疯狂计划——停战前十五分发起进攻时,他有什么反应呢?这里没有给出镜头。

    另一个,就是将军,这样一个疯狂的人,在停战前的十五分发起进攻,他的动机是什么?谁都知道这样的举措对战局毫无影响,除了让士兵送死。最后停战时,面对败局,他怎么样了?他去哪了? 我们也不得而知。

    当然,最离谱的就是卡特被杀掉的那一幕。

    明明战争都要结束了,他为什么还要去偷法国农户的鹅?按理说,他们那时候已经不那么饥饿了,而且马上就会返回家乡,干吗还要冒这个险?我觉得导演只是为了荒诞而荒诞。

    面对这样荒诞滑稽的安排,他的死,也不会触动你半分。因为在观众看来,他们纯属闲得无聊,作死。

    影片对其他角色的刻画的有头无尾,对主角保罗却是大写特写。

    因为,你会发现,只要保罗出现,很多时候都是大特写、慢镜头。

    但这个演员整个肢体语言非常单调而僵硬,他整个人从头到尾都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

    每次面对死亡,他几乎都是一样的表情:脸上凝固的泥巴,恨不得把整张脸封印在泥浆中,目光呆滞,肢体僵硬,像丧尸一样。反复出现的大特写、慢镜头,煽情而做作。

    反观1930版《西线无战事》,一个小人物就令人印象深刻。

    这个小人物本来是一名普通的邮差。战争了,他去参军。刚好他成为保罗他们班的训练军官。本来,大家都认识,保罗他们觉得很亲切,就和他开玩笑。

    结果,邮差对此很不高兴,他只想在他们面前树威。于是,整个训练期间,他不停的体罚他们,让他们在泥坑中爬行。而邮差,做梦都在享受这种发号施令的快感。

    三年后,这名邮差也来到了前线,他和保罗一起上战场,刚一冲上去,就被炮弹吓得屁股尿流,躲在一个泥坑里不动。保罗怎么说他,他都不肯出来。然而,身边长官的一个指令,他瞬间从坑里爬出来,兴奋地去杀敌。

    他就是这样一个可悲的小人物:喜欢发号施令,也喜欢被别人发号施令。

    二、

    新版《西线无战事》第二个问题是,情节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首先,电影情节重复。

    这部电影拍得最好的一场戏就是开头女工浆洗死去士兵衣服的那场戏。

    女工们把一包包从士兵尸体上上扒下来的衣服,放在大水缸里搅拌,立马成了血水,等清洗完挂在木架上,一件件衣服湿哒哒的滴着水,就像滴着血一样。

    这时候,整个阴暗的晾衣间就像一个人肉屠宰场一样,正如战争的本质一样 :血腥而肮脏。

    这一幕戏情节设计的好。从整部电影来看,这不过是昙花一现。

    因为接下来电影就走向了情节重复的漩涡,不仅让观众感到视觉疲劳,整部电影也显得拖拉啰嗦。

    后面类似的人肉屠宰场的镜头反复出现。还有士兵被炸飞的残肢碎片,也是多次重复。

    再一个比较明显的情节重复就是卡特的死和保罗的死。

    前面讲过了,卡特是因为在停战前偷法国农户的鹅而死,具有非常明显的荒诞意味。

    保罗是在停战的那一刻,被惊慌失措的法国新兵捅死,也在突出战争的荒诞。

    因为卡特的死,已经非常荒诞了。导演还要通过保罗的死再次强调,反而削弱了电影的荒诞意味。

    后来,导演为了突出保罗的主角光环,还让保罗踉踉跄跄从阴暗的地下走到阳光明媚的地上,这里用了超长慢镜头,显得很做作。

    令人发指的是,保罗的死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影片最后,又通过一个新兵的视角,让我们见证了保罗死后的样子。拖拖拉拉,简直没完没了。

    情节方面的另一个问题是情节严重违背历史和人性的真实。

    一是“偷鹅”这个环节。

    面临饥饿,德国老兵卡特为了让大家有吃的,跑到隔壁法国农户家偷了一只鹅。

    当时两国正在交战,德国士兵竟然大白天还能潜入法国老百姓家里,而且,来去自如。显然,这一点严重违背历史。

    针对饥饿问题,老版《西线无战事》是如何处理的呢?

    卡特偷偷藏在德国物资车的后面,然后趁看守的士兵不注意,从物资车上偷了一头乳猪,然后带回去给大家分吃了。

    这样的情节设计还是比较符合历史的。而且也反映了军队上层的腐败,士兵们连食物都没得吃,将军们还能吃上一头头乳猪。

    再一个,是“丝巾”这个情节设计 。

    它过于浪漫化,刻意提纯,直接从生理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违反真实的人性。

    处于青春期的小伙子,荷尔蒙爆棚,最先是对女性身体产生生理欲望。

    新版对此一概而过,直接就是弗兰茨拿着法国女孩送他的丝巾回来。然后,这条丝巾就莫名其妙上升到精神层面,成为了一个美好生活的象征,死去的人自动传给活着的人。

    最突兀的是,最后那个和保罗仅有一面之缘的新兵,看到保罗死后手里的丝巾,二话不说,直接套在自己头上。他连那个丝巾的故事都不了解,就那么干脆的带上了。

    而老版毫不避讳的坦露了士兵的生理欲望。

    年轻的士兵们,夜晚冒着生命危险渡河,拿着食物去对面法国姑娘们的家,才换来春风一度。特殊的时期,初次的身体交融,来的陌生而强烈,让他们暂时忘却了战争的残酷和恐惧,心灵都发生了震颤。然后这一结合自然而然从生理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美好而短暂,像幻梦一样,永不会再现。

    那些法国姑娘们,也没有很美丽,相反她们粗俗而势力。一开始她们对士兵的搭讪不屑一顾,当看到士兵手中的食物时,她们眼睛发光,态度发生了180°的转变。

    当法国姑娘们狼吞虎咽的分吃他们带来的食物时,你就知道她们也在挨饿。打了四年仗,两国的士兵和老百姓都在挨饿。

    情节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情节主线和副线的割裂。

    影片主线是士兵在战争中的遭遇,副线是德国请求停战的谈判。主线和副线交叉进行。

    那么谈判这条副线到底想表达什么?

    副线体现不出官僚阶层对士兵的生命的重视,尽管他们在口头上一遍遍强调这些,可是你从他们的表情上看不出这一点。

    唯一能看出的的就是他们被强势的法国元帅逼迫签下不平等条约时的屈辱。

    导演有意无意的强调这种屈辱,好像在为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辩护,好像正是因为被迫签下这些不平等条约,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要知道,这次战争也是他们发起的。

    从这一点上来看,与其说,这部电影在“反战”,到不如说它在为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辩护。不知道导演的本意如何,但是电影呈现出来的就是这个样子。

    三、

    新版《西线无战事》最后一个问题是故事主题的浅薄。

    整部电影都在呈现战争对人身体的摧残,却唯独不提战争对人心灵的伤害。

    正如我之前说的,导演没有介入士兵的情感世界。

    相反,老版《西线无战事》更多的是体现战争对人精神的伤害。

    比如人在战争中的异化。

    有一场戏是这样的:一个士兵被截肢了,保罗和几个同学去看他。其他人都在安慰这个伤员,一个叫穆勒的士兵,第一反应是询问是否能拿走对方的靴子。

    后来,穆勒终于得到了这双靴子,他穿着这双靴子上战场时,每次都兴奋的笑着去打仗。结果,几天不到,这双靴子就定格在壕沟里,因为靴子的主人被炮弹击中了。

    这个场景很明显体现了战争对人的异化 :人在战争中变得极端自私, 又极端天真 ,他的很多行为常人难以理解。靴子的再次定格,说明战争的残酷和荒诞 ,正如“每个士兵都活不过七天。”

    老版《西线无战事》,保罗“返乡”这一环节,可以看出战争对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永久伤害。

    好不容易休假的保罗,回到家乡,最后假期没过完,他就迫不及待的返回战场了。

    因为他发现家乡的生活充斥着更多谎言。

    他们的父辈们整天谈论战争,每个人都像军队指挥家一样,在那“高谈阔论”,还宣称一定要“向巴黎进攻”,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战场上的惨败。

    而他们学校的老师,一如既往的向年轻学生鼓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实际上是让一批批年轻人去送死。

    对此,保罗无能为力,他既不能阻止父辈们的高谈阔论,也不能阻止学生们去送死。

    所以,他迫不及待的离开了家乡,返回战场。

    最后保罗伸手去捉蝴蝶,被法国士兵击毙,很像一个自杀行为。

    因为卡特的死,对他打击很大。

    在战争中,卡特像父亲一样关爱他,亲切随和,风趣又幽默,可以说,卡特是他在战争中活下去的一个支柱。

    结果,卡特死了,他觉得这个疯狂的世界更加无趣了,而战争给他带来了永久的伤害,他知道这种伤害没法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沟通,他对未来也不抱希望。也就是说,他在战争中迷失了。

    战争最大的伤害,其实是对人精神的摧残。

    它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让人对世界不再抱有希望,让人在战争中迷失,把人导向虚无,让人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反战"。

    当然,从“反战”意义上来说,新版《西线无战事》也是一部失败的电影,它都引不起观众的思考,如何让观众反思战争。

     5 ) 豆瓣吹成这样差不多得了,太一般了

    前排剧透警告⚠️另外注明我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老版

    剧情老套拖沓,两个半小时毫无意义,2个小时差不多

    豆瓣很多人说什么感到虚无,什么战争的残酷啥啥啥的,我服了,这些东西也太老套和没新意了吧,同样的主题上百年来被表达无数次了,现在人人都知道战争荒诞残酷,但仗不还是照常打?要是百姓投票来决定打不打仗,以后就没战争了,所以这片讲的东西等于没讲啊,完全没意义

    这片就是太老套了,完全没创新,看完之后基本记不住啥,因为相似的太多了。有点新意的像冒牌上尉就很不错

    电影大多是用来娱乐的,但本片明显不是,那既然他是一个严肃的剧情片,他应该讲些深刻的东西才能配得上现在的口碑啊,但实际上啥都没有,不过是把别人讲了无数遍的东西再来一遍,你说内容没创新,其他地方来点创新行不行?但片中用来表达“残酷”的无非就是死主角和血腥镜头,还是没新意。

    摄影不错,但是也是一样,很标致,没啥特殊的

    总之就是绝对配不上现在的评分,8.9,哈

     6 ) 战争片的经验、无经验、反经验

    网飞新片《西线无战事》是历史上的第三个电影版,也是唯一将指挥棒交还给德国人的版本。要知道,被业内奉为经典的1930版是一部美国片,而且是由一位俄国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执导的;名气稍逊但品质仍然过硬的1979版也是一部美国片(电视电影),导演是以《君子好逑》拿过奥斯卡且一直是戛纳常客的德尔伯特·曼。

    《西线无战事》(1979)

    无论是服务于网飞的全球-在地策略,还是真心将书写权交还给德国人,这种操作都值得鼓励,因为落实到经验的层面,没有什么比德国主创、德国演员、德语对白以及德国人的主体性历史反思(尤其是在一战结束的百年之后)更为正当的选择了。

    对于一战期间的德国,美国人是相对遥远的看客;对于二战期间的德国,美国人就是直接的敌人/对手。但这种思维会导致一种历史的异化,即美国人会带着一种外部的悲悯视角看待战火里的生活流,而德国人则在一种自尊、抵制和钝感的操作中牺牲了相关的细节经验。

    《西线无战事》的原作者雷马克就是一个历史夹缝中的人,他的原著在1929年问世的时刻取得了空前的市场成功,但也在这个受伤且傲慢的国家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诋毁:有人怀疑他是法国人,有人说他根本没上过战场,有人说他的书是从别人那里抄来的,还有人说他只去过东线没去过西线……但任何参加过一战的德国人都不会质疑雷马克,因为经验不会骗人。

    雷马克

    德国《福斯报》从1928年11月8日开始连载《西线无战事》,在一篇同步刊登的评论文章中,编辑写道:

    雷马克不是职业作家,而是一位30出头的年轻人;《西线无战事》不是战争小说,也不是日记,它是经历过的生活,是‘无名士兵’的第一座真实的纪念碑。它是一部没有倾向性的书,但却是一座比石头还要坚固、比矿石还要持久的纪念碑,这纪念碑激动人心,充实人的头脑,给后几代人展示了最恐怖的战争和真实图像。

    《西线无战事》是局部性的,是日常的流动经验,它无关大局,只是针对个体生存的白描。在第十一章写到索姆河坦克的时候,雷马克也只有几句描述:

    坦克是机械的,它们的履带犹如战争一样无休止地转动,它们就是毁灭,它们毫无知觉地滚到弹坑里,随即又爬上来,势不可挡,仿佛是一只咆哮着、吐着烟的装甲舰队,是刀枪不入、把死人和伤者碾得粉身碎骨的一群钢铁野兽。

    雷马克的“客观”在于一种局限于个体的经验维度,但网飞版的《西线无战事》则将其变成了宽幅景观模式,除了给出全景阵列和战场压制的具象化(包括碾压活人/尸体以及从战壕中主角的头顶越过),这段坦克战斗还与军队统帅的远望以及和谈代表的商讨交替剪辑,以谋求一种宏观的共时性。这确实达到了视觉的规模化,是让制片人以及部分观众兴奋的元素,但与此同时,这部改编作品的内核也离雷马克原著的理念越来越远。

    雷马克给出的最直接的表述是“战争对年轻一代的毁灭”:他们年方十八,从未有过职业,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在雷马克那里,人的毁灭(或经验的毁灭)是第一层的,反战则是第二层的,如果以忠实原著而论,无论是否整改或删减,最重要的是服从这一逻辑。因此,1930年和1979年的版本虽然是局外人(美国人)主导的电影,但都属于忠实的改编;2022年的版本虽然是德国人自己主导的创作,但从槽点数不胜数的“宏观调整”来看,他们重述故事的视角并不像是作为历史的主体,而是作为历史的看客。

    这些宏观调整的背后,或许有美国资本的阴影作祟,但德国主创本身的“历史异化”同样难辞其咎,这种异化的根本就是一种“有选择的记忆”,这也是托尼·朱特笔下西德政府的主张:一战是过眼云烟,魏玛时代是英雄时代,纳粹分子是一小撮,而且已经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这种姿态,就像当年文德斯对弗里茨·朗的崇拜中混合着一种美国梦。作为德国导演,爱德华·贝尔格当然有自己的崇拜对象,那大概率应该是克里斯托弗·诺兰、萨姆·门德斯以及大卫·阿耶(当然也混合着对库布里克、科波拉等人的间接引用),因为这几位都是近年来全景化战争的代表人物。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阿耶是略显过时的硬核战争景片思路外,像诺兰和门德斯等人都有着独家意义上的精密复杂化操作。

    如果说新《西线》开篇的战壕戏可以追溯到《1917》乃至更早的《光荣之路》这个源头,那么可以说它一上来就失败了:镜头跟随士兵的几个穿行转到爬出战壕战场冲锋,在这番调度刚刚往长镜头发展的时候,它就被瞬间截断了。技术上的不足、调度上的匮乏,使得爱德华·贝尔格无法像诺兰那样精密地拉开序幕,也无法像门德斯那样掌控连贯性极强的调度。

    《1917》(2019)

    诺兰和门德斯的复杂化,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提升经验的阈限——对此,我曾经指出战争片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CNN对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全景式直播摧毁了作为战争片精髓的后勤学思路。那么精于创造的导演自然只能在技术-感知层面做文章,将战争的感官经验提升到新的维度。

    爱德华·贝尔格当然没有这样的天才手笔,但总算有自知之明,在技术尝试浅尝辄止后,他转回到自己还算擅长的景片模式。影片最开始的几个静照:远山、树林、狼穴、仰拍的树冠、俯拍的战场(以及最后垂直而下的推镜)已经预先阐明了他的作业习惯,他的特色在于静态构图,其后果就是将基于个体经验的动态视觉转向了一种客观经验的环境视觉。

    贝尔格有造型的水平、场景设计的功力以及写实性的基本思路,但这不足以透视人的精神层面,因为他有意回避了绝对的主观镜头,这种回避基于两种逻辑:其一是回避调度上的难题而专注于客观视觉的景片;其二是回避一种绝对沉浸的思考,这是历史异化的后果。失去了主观镜头,也就失去了作为《西线无战事》内核的经验,因而无法去锚定这种经验的毁灭。

    以学校鼓动学生参军的一场戏来说,1930年的版本融合了教室内景和后面街道的士兵游行,教师的鼓动和学生的躁动,使用了一种双重纵向的推镜,一直抵达精神外化的大特写,这是表现主义的遗产;但新《西线》的操作是学校大厅里枯燥的横向摇镜,以及实用主义的景别切换,这里环境的自我封闭以及垂直方向上的不连贯性无法产生一种像前者那样有效的说服体验。

    我们或许可以将其称为“单一景面化”,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长卷画/全景画的客观经验模式,以虚设的非肉身视点作为轴心,缺少一种实际的推拉变焦。在原著故事的取舍上,我们也很容易辨认这一点:主人公的新兵训练(包括在夜晚设计胖揍了欺负他们的教官)以及休假返乡的段落都被删除了,而更多和战争相关的情节,如军队统帅这个角色/视点的植入以及和谈代表们与法军谈判的段落,成为了替代性的补充物。

    这些故事上的改动,破坏了纵深性的景面错落并维持了景面的统一。在删除新兵训练段落之后,这群年轻人被迅速抛到战场上,一种震撼性突如其来,但它并不可信,也不实在,因为它缺乏了原著当中最重要的“心理现实性过渡”,而这番过渡,恰恰是库布里克《全金属外壳》前半段的精髓,始于比尔的格格不入,终于他的吞枪自杀,这番悲剧让新兵登陆越南的经验变得连续和自洽。

    在击杀第一个法国人(并被反向还击打中钢盔)以及随后的战壕轰炸戏中,导演也基本回避了主观经验,即便这意味着让观众处在一个安全的反思性位置,但也导致了经验的匮乏。在本雅明看来,这种经验的匮乏来自于现代性的拱廊街,来自全景画,来自于波德莱尔式的漫游体验,而这些都对应于贝尔格在新《西线》中的单一景面化操作。

    在1933年撰写《经验与贫乏》的时候,本雅明很可能读过雷马克的小说,看过1930版的电影,他将经验贫乏追溯到战争的思考,很可能与《西线无战事》中休假返乡的一段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人们归来……变得沉默了——可交流的直接经验不那么丰富而是更为贫乏了……”这段回乡的失语,以及相关的经验毁灭,是原著乃至之前两个电影版中最为精华、最为深度的反思段落,但在新《西线》中,这一段的删除意味着切断了和雷马克之间的精神联系——人的毁灭被置换成了物质的毁灭,精神的废墟被置换成物质的废墟。

    目的性极强的战地摆拍和那些自然空镜头,交叠出的是一种直白的反战信号,而谈判代表的介入,意味着反战的字面逻辑凌驾到了个体的毁灭之上。在这番剧情的更改中,扮演谈判代表的丹尼尔·布鲁赫,这位出演过《再见列宁》和《极速风流》,在好莱坞占据一席之地的德国男演员,仿佛成了新兵鲍曼之外的另一个平行主角。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资源势力的介入,或者一种宏观人道主义叙事的介入,但这种空洞的平行叙述却是以牺牲纯粹的个体经验为前提。

    由于丧失了自我视点,新《西线》中的士兵都成为了一个军牌(Dogtag),一个锈迹斑斑的被念出的名字,这是一种人的微缩化,它对立于《拯救大兵瑞恩》中瑞恩这个姓氏的丰碑化。微缩化的另一个改动,是将鲍曼和卡特偷鹅的地点从德军的团级司令部改到了法国的农户,虽然这制造了两人逃离时被来福枪背后击打的凶险且滑稽的场面,但也将两人从英雄变成了窃贼。

    读过原著的人,都会为鲍曼和卡特之间如父如子的情谊打动,看新《西线》也不例外,但这一版添加的读信部分以直白的方式道出卡特的家庭悲剧(其儿子死于天花),又是一个文艺腔过重的尴尬段落。卡特的经验并没有构成一种有效的传递,因为二度的偷鹅从根本上失败了,他在丛林中被农户的儿子击杀,以一种微缩化(中枪时的仰拍镜头)结束了自身的存在。

    在士兵们被微缩化的同时,将军的一意孤行和谈判组的忍辱负重,成为了战争与和平之间决断的关键,尊严和止损之间的宏观命题,或许才是德国主创们真心关注的问题,他们籍此又一次回避了底层个体的经验。随着德皇威廉二世的退位,投降协议的签订,翌日11点的停火在一种屈辱中生效,但作为屈辱的反面,将军在遵守原则的同时,又勒令新兵们完成最后一波攻击,以夺取阵地的虚妄英雄姿态迎接即将来临的和平。

    士兵们被驱赶上阵,11点的和平钟声成为了催命符。这个倒计时以宏观反战的态度呈现了时代的虚妄,但也成了置人物于死地的机械工具——鲍曼的死就此成为了必然,而且必然会发生在11点钟声敲响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投机兼讽刺的设计啊?

    反观1930年和1979年的版本,鲍曼虽然难免一死,但他的死向着时间敞开,没有这种设计的紧迫性:在1930年的版本里,他在战场上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并且在抓取蝴蝶的瞬间被法国狙击手击毙,镜头仅仅拍摄了他的手部特写;而在1979年的版本中,鲍曼听见了一只云雀的叫声,他在用纸笔摹画那只云雀,却在出神的时候中了法国人的冷枪,他随后倒在战壕里,镜头中是他画出的那只云雀的特写。

    这些简约的诗意,是经验实在的化身,而在新《西线》中,鲍曼中了敌人的刺刀,却在弥留之际走出隧道,仰望天空,在战壕的一角闭目而亡。这一场戏,拍的过于具体,渲染过度,以至于我们本能地不相信这是人的真实经验——它是严格的设计,是戏剧性的重构。

    这一如索姆河战争的段落,在鲍曼用匕首刺伤那位法国大兵的时候,雷马克描述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鲍曼希望自己落难时候也能得到法国人的救护,这种心情让他选择了拯救。这段戏在1930版中持续了两天两夜,他的头顶是不断跨过的法国大兵,是燃烧弹的不断升落。而在新《西线》中,这段戏只持续了很短的事件,人们只看到法国大兵的吐出的血水与鲍曼脸上沾满的泥。

    新《西线》的失策,或许就是拒绝了经验本身,从而让作为亲历者的自我(德国主创)变成了一个看客。这里面有德国人对历史的本能拒绝,也可以说是对身为战败国之战争的反思无能或鸵鸟精神。美国电影人则没有这样的文化包袱,在那些讲述越南、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的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到一种基于经验本身的个体反思,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决战以拉谷》《节选修订》等电影都成为了反战电影中的经典。

    虽然悖离了雷马克的原著,但新《西线》绝非一无是处,至少它在整个战场场景的现实还原上以及宏观层面的反战主题上都实现了自身的有效性,虽然这可能显得碎裂或庸俗,但总归是合乎时代精神的——即对战争的本能拒绝以及对人道主义的本质接纳。

    在思索战争片的时候,人们很容易会回到“我们为何而战”的话题。但需要明确的是,二战反法西斯的“正义时代”早已过去了,反战与和平早已经是人类任何情境下的基本共识,就此来说,新《西线》虽然遗失了经验,但它至少也算是“无经验”的(比较空洞的)正向作品。人们或许会拿它和《战狼》对立起来比较,那么这种对比也或多或少是有效的,因为《战狼》的问题明显更大,它不光是“无经验的”,而且是“反经验的”,甚至可能是“反智的”存在。

    【虹膜】

     短评

    配乐很震撼。很多片段单独拿出来十分荒诞,但放在战时就很顺理成章。战争机器以血肉为燃料,扭曲了版图和人性。然而如此深刻的作品也没阻止二战的发生,此片也不会让鹅屋平息。无论怎样,愿世界和平。

    4分钟前
    • 不胜酒力的YC
    • 力荐

    当下太需要这样一部优秀的反战片了。引用《父辈的旗帜》开头老兵的一句话:“只有那些从没上过战场的蠢货才会热衷于打仗。”

    7分钟前
    • 瓦力
    • 力荐

    多伦多电影节首映看完 结束以后陷入巨大的虚无

    9分钟前
    • AnEnormousFish
    • 力荐

    #TIFF2022 配乐特别震撼 尤其影院效果 青春懵懂的少年刚刚毕业就被国家主义洗脑 送上了犹如绞肉机一般残酷的前线 无谓的牺牲持续到了战争的最后一刻 一战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然而战争狂人们还在不停地把无辜的青年送上前线 这样的电影依旧意义非凡👏

    14分钟前
    • Gooner🌈
    • 推荐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看每一部战争片的时候都在研究怎么才能在战场上合理装死

    18分钟前
    • alumiss
    • 推荐

    分三天我看完了德国人新拍的《西线无战事》,很精彩的作品!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争,各方无所谓正义或侵略,本片反战的主题表现得非常突出,四年中“西部战线”的300万年轻的普通士兵的盲目牺牲,就是巨大的人类悲剧。对比了1930年美国人改编拍摄的电影和1979年英美拍的电视电影,这回是德国人自己拍的,是部好电影,有许多新的创造,摄影精彩!特别是在俄乌战争期间网上影院公映,全世界都会有热烈的反响。

    2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主角因为战火或意外一个接一个地失去亲爱的战友,而他本人靠着运气苟到停战前夕却最终没有踏上回家的归途。无人生还,众归于寂。从德国人的视角讲述战争,没有荣归故里大团圆,只有恐惧、愧疚、耻辱。导演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后的访谈中说,“There is nothing heroic or glorifying about war”。

    26分钟前
    • task_focus
    • 力荐

    终于去电影院看了这部,可惜改得基本和雷马克的原著无关了,也抹消了属于西线无战事的那些微小又伟大的诘问。可谈的是深夜末场坐满了一半,有很多年逾七旬的老人结伴前来。邻座的老头聊天时说这也许不够好,但我们必须反复回忆欺骗青年的代价。

    27分钟前
    • 须臾幼薇
    • 还行

    比战场厮杀更为残酷的是战争的荒诞性,你不知道为谁而战就冲上了战场,想要去杀死素昧平生的敌人,然而战场上没有英勇杀敌的战友,只有吓得屁股尿流的士兵,最后莫名其妙死在了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刻,这就是廉价炮灰短暂的一生。

    30分钟前
    • 枝寒雀静
    • 力荐

    你们看,他们好像一枚没有生命的棋子。

    31分钟前
    • 电影Mark
    • 推荐

    政治权谋者为一己私欲发动战争,送愚昧天真的爱国者上前线当炮灰。

    36分钟前
    • 呵呵
    • 力荐

    如果我没看过书,我估计会给这部片子4星或者5星。作为一部独立的战争片肯定是很不错的,但是很多改编偏离了原著的精神太多。1.电影里大家传来传去的是丝巾,原著是鞋子。丝巾的来源首先就令人起疑惑,他们为什么把一个不相干人送的东西当成了一辈子珍重的东西。而且也曲解了和法国姑娘的关系,那是一种真诚又粗俗的交换。而且鞋子是有实际用途的,他们每次都会念叨穿着真舒服。不要搞人为美化2. 卡特怎么能是因为偷鸡死呢,开头偷鸡是因为饿得不行了,战争都结束了还偷什么?为了展示非战斗群体,非得这么安排吗。书里是战斗受伤牺牲的3.“西线无战事”导演为什么会理解成达成停战协议后的进攻。这种事历史上确实是有的(各个战争都有),但是这么小概率的事件只会消解战争的残酷。原文中根本没解释西线无战事,保罗还死了的原因。

    40分钟前
    • 养乐多
    • 还行

    #TIFF220914 绝对夯实的技法,影片前段节奏太好了,搭配标志性音响真的紧张到心发慌。中后段有点拉,但一些煽情桥段处理的真的很好,不滥俗且印象深刻。整个观影过程都笼罩在巨大的虚无里,战场上你的喜好、抱负、愿望都不再重要,它与你是否勇敢,是否优柔寡断,是否在合适的时机举起了枪也都没有关系。它只存在于一张长桌的两端,中间是一盘过期腐朽的面包和悬而未停的几笔签字。

    44分钟前
    • 小仙猪猪子
    • 力荐

    年轻人都来看看,那些老家伙们编出来的谎言,千万不要上当啊!!!

    45分钟前
    • irismile
    • 推荐

    凡是把战争当做英雄主义进行大肆宣扬的,凡是不分青红皂白把人送上战场的,凡是鼓吹战争精神的人,都应该下地狱。

    46分钟前
    • 似景流年
    • 推荐

    你渴望战争的唯一原因,是你没经历过战争。

    51分钟前
    • yyrann
    • 推荐

    给狗扔一块肉,肯定会被叼走给人一点权力的话,他会变得野蛮

    53分钟前
    • SITIS
    • 力荐

    这一版把战争的虚无描绘到了极致,可以说只有两类场景:士兵们像机器中的齿轮一样呆滞地端着刺刀冲锋然后被割麦子一样撂倒,或者枪炮声暂停时士兵们恢复人类情感有说有笑去老乡家偷鹅。朋友情谊和军国主义狂热一笔带过,高层的奢靡和狂妄也只是作为反衬战争的蒙太奇登场,整个电影的唯一主线就是战争本身,反倒比我们的父辈多了几分“德国味儿”——更加克制、更不滥情,只要描写战争本身就可以唤起对战争的厌恶了。整个观影过程中没有泪点,也没有(过度)血肉横飞的大场面,只是一直吊着一口气咽不下去,这种拍法在我看来绝对是一流,看多了把爱情亲情友情、战前多美好战后多惨淡这类桥段像工业香精一样生产并添加的好莱坞战争片,还是来点纯粹的生理性厌恶吧。

    56分钟前
    • wowo
    • 力荐

    在高层眼里,一线的士兵不过是一道命令。每次场景的转换都是巨大的反差。有人为了两个鸡蛋送命,有人在埋怨蛋糕不新鲜。有人大口吞着污水,有人厌烦大块肥肉丢给狗。你让我们下跪,还要我们高喊“伟大时代,甚为光荣”

    59分钟前
    • 迷朗
    • 力荐

    Movie of the Year. “坦克在一战中的索姆河战役中被首次使用”,这是多么平淡无奇的描述。但当电影中坦克压向了战壕,年轻的生命转眼消逝,我坐立难安,我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可惜影厅的视音效果超凡绝伦,我不能假装这一切不曾发生。残酷,冰冷,绝望,战争从未改变它的面目,但我们的历史中总有前赴后继的人心甘情愿地为它摇旗呐喊,甘愿做它的信徒。只是不知道,他们最终会在酒桌上操纵他人的生命如棋子,还是出乎意料却并不意外地死在回家的前夜?

    1小时前
    • 云当归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