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艾米

    艾米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英国2015

    主演:艾米·怀恩豪斯  茅斯·达夫  马克·容森  托尼·本内特  皮特·多赫提  拉塞尔·布兰德  娜塔莉·科尔  弗农·凯伊  艾丽西亚·凯斯  杰·雷诺  大卫·莱特曼  格拉汉姆·诺顿  苏菲·拉沃斯  乔纳森·罗斯  杰斯   

    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体坛秘史:罪与罚

    • 第2集

      新声一代

    • 更新HD

      第237号房间

     剧照

    艾米 剧照 NO.1艾米 剧照 NO.2艾米 剧照 NO.3艾米 剧照 NO.4艾米 剧照 NO.5艾米 剧照 NO.6艾米 剧照 NO.16艾米 剧照 NO.17艾米 剧照 NO.18艾米 剧照 NO.19艾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曾获得7座格莱美奖杯的艾米·怀恩豪斯,于2011年7月23日,因饮酒中毒而去世,享年27岁。此纪录片公开了一些艾米生前的私人影像,并且希望从艾米本人的角度来揭开这场悲剧的背后真相。制片人James Gay-Rees表示:“这样一部拥有当代性的影片,能够抓住时代精神,以其 他电影无法达到的方式来解读我们所处的世界。”  艾米·怀恩豪斯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爵士女歌手之一,除了慵懒沙哑的嗓音,她总是顶着高耸蓬乱的蜂巢头,化着极致夸张的烟熏妆,穿着凌乱暴露的衣衫,让所有人的视线都被她吸引。她的歌曲仿佛来自深不可测的心底,有一种蛊惑的魔力。然而可悲的是,艾米却成为了自己的成功、媒体、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囚徒。这个社会中,人们一方面赞赏她的才华,在另一方面也毫不留情地在伤害和消费着她。

     长篇影评

     1 ) 艾米

    天才爵士歌手艾米英年早逝,当天赋成为工具而被无限制地榨取,当陷入毒品与酒精无法自拔而自我麻醉与堕落,天才的艾米平凡的精神与躯体无法承受这些打击,在伴随着自己的爵士乐中梦归他乡。影片采取了她身前的各类影响加上朋友、同事、亲人的采访,还原也解密了这位传奇的爵士乐歌手短暂的一生,并引发沉重的思考。

     2 ) Amy,一个大写的女人

    去英国前,有个英语老师说,太阳报的第四版总会有裸女的照片。在纽卡斯尔火车站买的第一份太阳报里,我却只翻到了狗仔恶意拍摄的,伦敦路边醉态蹒跚的Amy Winehosue。
    在一次半梦半醒的火车旅行里,眼皮张合之间,我模糊地看着她出丑的样子。mp3里是她的歌曲,全是她清醒时的痛苦。
    在媒体口中,她是那个毒后,坏女孩,疯狂自虐的女人,而不是天才爵士歌手,五座格莱美也没有给她带来美名。直到她死后,人们才扼腕叹息,叹息她加入了“27岁俱乐部”,叹息我们失去了一个有才华的歌手。

    看完Amy的纪录片,我喝了一点酒。在她苦闷的一生里,看着她坠落,我看到的是没有安全感,脆弱的一个女人。
    又有哪个女人不是。她丢不掉的那些,一并写在了自己的音乐里,粗糙直接的声音,直击内心的歌词,全是属于她自己的哭诉。若不是有些,在别人口中,她大概都枉来这一世界一遭了。

    我买过一张back to black的专辑,又在搬家中离去失踪。一起失踪的还有多年的轻松坦荡。当我看到Amy十八九岁还尚有些婴儿肥快乐的脸庞,后来慢慢越来越棱角分明,看着剧终那些她生前歌唱欢笑的画面,终于还是忍不住在被窝里哭了起来。我想她也无数次怀念无忧无虑的青春,没有渣男带她误入歧途,没有引领那颗易碎的心步步走入棺墓。

    Amy的身边虽然有爱她的姐妹,将她奉为谬斯的歌迷,她最重视的家人和爱人却不尽人意。二十岁的Amy会弹着吉他自信地唱着自己写的歌,私下却只是一个俯在父亲膝头撒娇的小女孩。
    而这个父亲,却被名利金钱蒙了眼,在Amy去戒毒所的时候,他一再要求她复出歌唱。在她想躲开人群隐居于小岛戒毒的时候,父亲带着摄像师前来造访,她也只能表达自己的不满,转身对着歌迷表达一丝无奈的善意。当她沉沦酒精一蹶不振,父亲不断用Back to black这颗摇钱树迫使她参与自己并不情愿参与的演出。
    在塞尔维亚的舞台上,一脸醉意的Amy在歌迷的嘘声中来回踱步,跌跌撞撞,这是她要逃离的一切,却如此鲜活地出现在眼前。她选择拒演,却将自己又一次推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看着她在舞台上疲惫的样子,真是心疼。在台下的人山人海,攒动的脑袋里,有人真的感到心疼吗。她的背影,如此落寂。

    她的爱情,被人津津乐道起的时候,她无疑是个蠢女人。她此生的最爱Blake,是她歌曲的源泉。you know im no good中,她是捅了自己一刀又欺骗自己的痞子姑娘。在back to black里,他回到前女友身边,而她,死了千百回。她发疯一样爱着Blake,在纪录片里留着毫无尊严的电话录音,在Blake与她结婚后,在游轮上放肆地爬上爬下大笑。
    她用碎玻璃在肚子上刻下I love Blake,在乳房上纹他的名字。她把最炙热,最纯粹的爱,都给了他。这个男人,却把她推入了毒坑。在后来的采访里,他挑起眉毛
    “Why shall I waste my time with her?"
    呵呵,多么熟悉的感觉。我想。被背弃后,一无所有的感觉。
    背后的Amy在这漩涡里,输得肝脑涂地,一身戒不掉的恶习拉扯着她,使之成为被抨击的对象。
    怪谁呢?只能怪她自己。一直都只有她自己。

    纪录片靠后,Amy得知自己得了格莱美像个小女孩一样惊喜的表情,是后半段唯一让人觉得欣慰的画面,可不知为何,总还是觉得隐隐作痛。她与自己崇拜的人歌手Tony Bennett合作时候心浮气躁的表现,和泰然自若的Tony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她说“I don't want to waste your time.”她任性地对着记者爆粗口大步走开。她只是一个想要逃离的女人,在爵士女伶头衔后,真实的女人。

    她死后Tony说“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 if you live long enough.”可惜,她还没有机会变成一个深谙世事的成熟女人,便定格在了二十七岁,一个心如死灰,过度折磨肉体的女人。
    在09年的一次采访里,记者问她
    “你觉得多年后,你会在哪里?”
    她说
    “死了,死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

    一切仿佛都是定局。命运的作弄。

    说回Amy的音乐,与她比较的女歌手,Adele和Duffy都大红大紫。在Duffy华丽的编曲,和Adele越来越口水的旋律里,我始终找不到倾心中意的感觉。我却忘不了,走在合肥路上听Amy那首Take the Box时候,内心泛起的酸楚。
    "But you were in the shower when I got there,
    I'd have wanted to stay, but I got nothing to say
    Cos you were so beautiful before today
    But then I heard what you got to say...man that was ugly"

    她的声音毫无修饰,像一块磨砂纸,如今我听着亡人的声音,眼前她飞起的眼线和大团的黑发,还是清晰如昨。
    最喜欢的一首歌是Love is a losing game。在看完纪录片,我又听了整整一天。
    “love is a losing hand”
    那只虚无缥缈的手,在握住和松开之际,忽近忽远,扣住又被拒绝,攥紧又被抵触。是她,也是我。这是一场必输的游戏,看着已经快被将军的残局,却还要一遍遍假惺惺告诉自己
    “I'll win.”

    我试想Amy死前,一定被酒精麻痹从而进入了一个虚幻又无忧的空间。这是酒精的好处,也是扼死痛苦生命的手。也许那会儿的她,正陶醉于虚假的欢愉中,活在了与Blake最好的时光里。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也好吧。毕竟再死后,再也没有一场会输得一败涂地的游戏了。

     3 ) 谎言中的Amy

    明星的孤独之处在于,他们活在一个周围人定义的自己之中,周围所有的人都编织起这样一个巨大的定义的网,一个谎言,把她困住,让她无法逃离。而没有人可以告诉她真相,没有人可以告诉她逃离的方法。所有的人,要么同样地被困在网中,要么就是在编织那个网的一部分。所有人都不停地告诉你,你是天才,你是天才,也有人不断告诉你,你是个瘾者,你是个疯子。

    Amy真的是一个很可怜的姑娘。

    Amy自始至终都是个讨人喜欢的孩子,她讨人喜欢在于人们认为她一直很真实。她是个随性的姑娘,她的音乐也是自然而然的,是不自知地流淌出来的。而她的自我意识其实要强过很多在光环下迷失自己的人。她知道自己不是周围媒体定义中的人,知道自己不是光环下的那个人。

    唯独有两个谎言,让人无法抗拒。

    第一个谎言,是所有从事艺术的人无法抗拒的,就是被称作天才。你看得到她开始写歌的时候,她自己是不确定的。而当后来外界的呼声开始高涨,她自己都认为那是她自发的需求使然。这是一个谎言,而这是一个音乐人无法抗拒的谎言。人们说,天才就应该是疯狂的,就应该是我行我素的,就应该是偏执的。这也是一个谎言,这个谎言让所有还没有成功的艺术追求者开始学着不礼貌,学着玩drug,学着做疯狂的事情,学着脾气暴躁。固然,那些成功的艺术家,是容易进入疯狂的无我的状态,但大多时候这不是一种主动的进入,这是一种不自知的被动的进入。而当人迷恋且崇拜这种状态的时候,人就会失去自我,活成他理想中那种疯狂的状态,而这往往就是毁灭的开始。只有当一个艺术家可以回归生活,他才可以回归一个完整的人。

    纪录片中的tony bernette 就是一个清醒的老艺术家,非常包容、谦逊和平和的。他和Amy在一起录音的时候两个人的状态的对比非常明显。tony一直是很沉稳的,平和的。Amy,却非常的紧张和不自信。有人说,这是谦逊的表现。其实是Amy的自我意识在反抗。她隐约无法接受自己在大众眼中认定的那个完美的形象,但她又无法抗拒那个关于天才的谎言,所以她很在意,她很在意自己的不完美,所以她很紧张。到最后的最后,我认为她的自我意识其实一度真的觉醒了,她站在那个她被迫站在的台上,她没有唱歌。她不在意台下这些人的看法,不在意那些捧她在手心的人,当这个谎言现出它丑陋的贪婪的真面目,她真实地反抗了。只是好可惜,只是这一切都来得太过凶狠和残酷,只是她的身边真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她,只是这个网织的太密,她无处可逃,最终的反击只能是生命的结束。

    这是赤裸裸的谋杀。

    影片中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世界上没有一本教科书教过人如何面对太过强烈的名声。人们会在艺人成名之前警告她。但身处其中的感受,是没有任何其它一件事可以与之比拟,没有人能想象她要承受的东西。最终的Amy说,如果有一天我可以把我的歌唱还给上天,我可以走在这条街上,没有狗仔没有人们的议论,那我愿意把它还回去。我知道她说的是真话。

    另一个谎言就是关于爱。

    当她爱blake的时候,她完全用爱blake这件事来定义自己,她把自己困在那个框框里,并且不停地自我暗示,我是一个离开blake无法生活的人。我觉得人有时候有这种倾向,喜欢用脆弱来定义自己。有人喜欢说,我是一个路痴。有人喜欢说,我好容易生病哦。有人说,我陷在失恋中无法自拔了。有人喜欢说,我童年不幸福,所以我特别缺乏安全感。也有人喜欢说,我就是很爱逞强,我是个外表强悍内心脆弱的人。这些都是半真半假的谎言。人是缺爱的动物,人一生都在追求被爱的感觉。而用脆弱定义自己可以享受被人怜惜的感觉,这是人无法抗拒的谎言。Amy对自己说,我和blake同样有着童年的阴影,我们懂得彼此的脆弱,所以我们注定要在一起。所以她将自己定义成了一个离开Blake无法生活的人。而这不是真的。她失恋的时候,更加不断加强这一切自我暗示,认为自己真的无法活下去了。后来她说,她认为创作音乐是一个出口。这也是一半对而一半不对。音乐是出口,但那是因为,创作可以让人跳脱自己给自己下的定义,跳脱自己沉溺其中的情感,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一旦能够跳脱出自己给自己下的定义,那痛苦和忧愁就会成为一个故事。当然,痛苦还是真实的,偶尔还是会把你牵绊住。但只要你寻到了跳脱出来的方式,它就又会变轻。

    当人用脆弱来定义自己,以此换取被爱的感觉,人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而Amy是这样一个随心所欲的人,对于她喜欢的感受,她可以义无反顾地追求。所以她沉溺其中,沉溺在对blake的需要里面,沉溺在对父亲的需要里面。这把她带入了一个很黑暗的世界。加上她的自我意识让她无法面对媒体编织的大网,所以她就让它沉睡,她就沉溺在酒精和drug之中,逃避,让自己的感受都沉睡。最终导致了她的离世。

    这真的是一个极其悲伤的故事。但人们往往会认为,一个天才就注定要走这样的道路,这完全是不对的。她是这个疯狂编织谎言的世界的牺牲品,也是她自己脆弱的谎言的牺牲品。这是整个世界对她的谋杀,也是她自己对她的谋杀。其实那么接近,她在离世前和朋友打的那一通清醒的电话。她离醒来那么接近。她回归了一个正常的人,她记起那些和她拥有欢乐记忆的朋友,记起音乐对15岁时的她来说不过是一件让她快乐的小事情。可是外界的力量太过强大了,她承受的也太过沉重了,醒来对她来说太痛苦了,所以没有办法,所以她最终也没有寻到一个生的出口。

    真是让人感叹。这一切的发生,这个的疯狂的世界,压榨尽了一个的少女的生命。而她又是如何在别人和自己谎言之中走向毁灭。我不知道,那些曾经在脱口秀中嘲讽过Amy的人,看了这个片子会有怎样的感受。我不知道,那个把昏睡的她从家里搬出来,放到舞台上的人看到她的离世又是什么感觉。那些所谓爱她的人,也是活在一个谎言中。你看blake,其实blake根本就不爱她,他戒毒两年之后,清醒过来,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以前要过那种生活。可是blake这个人还真是冷漠和可恶啊。你看她的经纪人salaami,她最好的朋友。他们都没有比她更清醒,他们所以他们也无法拯救她。

    任何的定义都会让人丧失自我。而往往那些看似迷人的定义,所谓艺术家、所谓天才、所谓狂热的爱,所谓失恋的人,所谓缺失的童年,所谓张扬的个性,所谓坚持梦想,这些让人迷恋的定义恰恰是最为危险的,最具有毁灭的力量的,最让人迷失自我的。Amy的故事是真实的、赤裸的、血淋淋的故事,多么让人心痛啊。希望每一个唱歌的人,那些在比赛中痛哭流涕的人,都能记得孩童时候的自己,唱一首歌时,那种简单的快乐的心情,记得生活中无数那让人愉快的小小的事,记得音乐是千万种幸福中的一种,就好了。

     4 ) You just wanna be a good girl.

    文/Ri_Makoto 「PLEASE DO NOT USE ANY OF MY PERSONAL ARTICLES WITHOUT MY PERMISSION. THANKS.」

    不可否认,自始至终我对Amy Winehouse的印象还停留在她的那句:“You know I’m not good”。这句话太过刺耳,你说她是在炫耀本身特有的“坏”,还是想像个好姑娘一样去倾诉过往的那些“错”——答案并不重要。显然,本片导演Asif Kapadia也是这样觉得。撇开那些操蛋的私生活,以及狗仔创造出的花边新闻;电影中,大众眼前的这位“毒妇”平凡的像个小女孩,带着一点乖戾,一点害羞,一点可爱,让你早已忘记了“天妒英才”这四个沉重的大字。

    在评论本片之前,不得不介绍下导演Asif Kapadia的背景——2010年,他拍摄了一部关于F1赛车手Ayrton Senna的悲情纪录片《Senna》,一举拿下英国电影和电视学院奖(BAFTA)。这次Asif与2013年接受英国环球唱片(Universal Music UK)委托,指导《Amy》纪录片。制作团队表示,他们处理Amy的故事一定要做到“全然客观性(Total Objectivity)”,并会为此片访问超过100位Amy的亲友及专辑制作的幕后工作者。
    这份“全然客观性”也是说服Amy家人支持纪录片制作的关键。据Amy的父亲Mitch Winehouse表示,先前他们一直都对纪录片并不感兴趣,甚至不愿再回忆起女儿去世的痛苦事实,直到得知是导演Asif亲自接手,才肯放手让制作团队去为Amy“做点什么”。
    《Amy》全篇结构都是筑造于Amy过往的私人影像中,以及少数的公开演出之上,故而观众看见的,绝大部分都是舞台之下的Amy。影片之初,Amy在朋友生日派对上唱着略带沙哑的爵士版“生日歌”。嗯,这是少女时期的Amy,脂粉未施、双颊带点婴儿肥,模样纯真中带着点傻气,却依然微微透露出在唱歌上的自信。这样的她,很难与日后那位头顶蜂窝发型、化着浓重猫眼妆的Amy联系在一起。唯一可以辨别的就是那独特的嗓音,和那略带沧桑的迷人声线,搭配她诠释歌曲时随性即发的充沛情感,总让人以为此女早就看尽浮沉世事,然而真实的她却恰好与之相反。
    第一张专辑的名字《Frank》足矣表明Amy是个“坦白、率真”的小姑娘,她无需掩饰自己的情绪与想法,即便成了歌手,甚至是明星,她依旧学不会世故与虚伪,所以才造就了媒体笔下那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泼妇形象。导演Asif甚至在剪辑过程中从不避讳Amy吸毒的事实,因为当事人就一直保持着毫不掩饰的态度,那旁人又何必添乱去遮遮掩掩呢?!带着这份难得的率真,Amy生前最本真的一面全都摊开给你看。细探她所创作的歌词,不难发现其中的记录都是最私密的想法,尤其是感情生活,成为了她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灵感来源。出道第一支单曲“Stronger Than Me”是写给初恋,“You should be stronger than me/You've been here 7 years longer than me/Don't you know you supposed to be the man/Not pale in comparison to who you think I am”。可见,Amy渴望爱情的滋润,更需要一个可依靠的男人来换取安全感。影片中的叙事观点被导演Asif带入过于刻板的性别印象,但我认为,与其说Amy是“依赖爱情”,倒不如说她是一个一直在寻求稳定依靠的小女孩。
    在Amy生命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觉得两个男人分别是她的父亲与前夫Blake Fielde-Civil。前者在Amy只有18个月大的时候有了外遇,于Amy 9岁时正式离家出走。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无论你在青春期时多么叛逆,都需要父亲随时随地给予关怀。所以,在Amy活着的最后一秒钟里,她都在致力追求父亲的认同感。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至于,后者Blake与Amy之间分分合合的情爱纠葛,更是诱使Amy开始接触海洛因等毒品,进而沉沦毒海的始作俑者。电影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并没有把Blake划分到坏情人的队伍当中,而是一直呈现出Amy为他深深着迷,甚至爱到难舍难分、患得患失。原来,Amy戒不掉的并非是毒品,而是爱情,“Love is a losing game”,在第二张专辑《Back To Black》中她早已苦涩地唱了出来。
    上帝对谁都是公平的,无论你是路人甲,亦或是Amy。当Amy沉沦爱情中,她所获得的感情回报足矣酝酿出创造事业巅峰的能量,《Back To Black》为她打响了知名度,包括Elton John、Bon Jovi和Justin Timberlake等一众艺人的推崇,全球销量更突破了600万张,并囊括格莱美5项大奖。虽然因为吸毒史遭到美国使馆的拒签,无法亲临现场,但仍然无法掩盖当晚她所绽放出的独特光芒。
    抢眼的成就势必带来媒体的强烈关注,影片的节奏也渐渐紧张了起来。毋庸置疑,Amy是个才华横溢的爵士名伶,Tony Bennett对她更是赞赏有加。可,Amy并不关心“明星”这个特殊身份,而是照样像个正常的英国女孩穿着随随便便的Tee和短裤在路边与朋友吸烟。在某个环节的剧情描写上,导演Asif设立出一个无形的命题:如果媒体是把双刃剑,是故任何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但也同样也要接受这15分钟内带来的巨大代价。红极一时的Amy用亲身经历给出了最真实的解答——闪不停的镁光灯,放不下的镜头焦点,看似未来的人生道路一片光明。可,怎觉得,影片中的Amy并没有虚荣地接受这一切,而是像个胆怯又倔强的小姑娘,不懂得凌驾于媒体之上,或者是操弄媒体,而是变成了一只被随时任意宰割的小绵羊。在这一点上,导演Asif将镜头特写在强烈镁光灯光芒照耀下无助蜷缩的Amy。对,彼时彼刻,Amy任凭媒体的凶猛宰割,瞬间在最受欢迎的人中坠落成最不受待见的人。更为讽刺的是,此时Amy的父亲居然没有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去为女儿提供帮助和安慰,而是深谙媒体文化,强行带着摄影机侵入Amy的私生活中。
    终于,Amy去了戒毒所,消失于大众的视线里,“吸毒再戒毒,戒毒再吸毒”、“谩骂歌迷”……看到这样的新闻,连以往一直死忠Amy的粉丝也开始怀疑,我们爱的那个姑娘为何总是如此极端的出现在聚光灯下。对此,导演Asif在影片中给出了一个最真实的解释——对,她痛苦,她宿醉,被经纪人抬上了飞机,送至表演现场;舞台上,Amy双眼恍惚,忘记歌词,无法表演,冷眼旁观她的观众喝起了倒彩。紧接着,Asif就巧妙的衔接上各种媒体在脱口秀中挖苦挑衅Amy的“精彩”剪辑,有些人落井下石,有些人伤口撒盐,只有最好的朋友愿意去帮她,在电话口讯中让Amy回到最初的地方。
    回归到纪录片的中心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Amy的一生?我并不愿意用“悲惨”来形容,人各有命,如今弥留在收音机里的好嗓音不就是她存在过的最好证据吗?只是,导演并没有做出任何评判,而是打出一个疑问句,让观众自己去悟。
    影片始于98年那个居家video的生日派对,期间铺叙了Amy这13年的音乐生涯,导演Asif试图揭露这段星途如何走入绝境,又是与那些“早逝前辈们”有着多大的不同点。影片在形式上没有太创新的出格表现,叙事主轴基于访谈资料编制而成。其中Amy的好友Lauren Gilbert、Juliette Ashby与前经纪人Nick Shymansky贡献不少旁白,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了北伦敦的阴冷,并脑补出那时在街角躲避镜头的孤独Amy。
    影片最后,最抚慰人心的是,导演Asif再此强调Amy才华横溢的时刻是与Tony Bennett合唱“Body and Soul”之时,那个时候的Amy足够与Ella Fitzgerald、Billie Holiday等爵士名伶齐名。如果前夫Blake让Amy看透了“及时行乐(Life is Short)”的重要性,不知前辈Tony Bennett的那一句,“如果生命可以再久一点,自然会教会她如何活下去”又会让Amy去如何做出选择。
    看过本片,你可能不会再纠结于Amy生命里最后的那几年颓废模样,而是注意到她的歌与词有多么优秀。倘若你再听一遍,就会了解到所有的答案都在里头,甚至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至少,听着《Rehab》时,她唱着,“They tried to make me go to rehab but I said, ‘NO, NO,NO”时,一种忧伤的遗憾早已取代了当年轻佻的自由感。

     5 ) 艾米∣幽深的眼线,一个甜心

    2011年的盛夏,你在做什么。

    那时候我还住在那所很大很空洞的房子里,地板是磨光的水泥,小区电压在盛夏格外脆弱,断了好多次电,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让人疲惫。常吃一种酥软的芝麻饼,常常生气。百无聊赖吹冷气的时候,电台说,艾米·怀恩豪斯,这位天才女歌手因为酒精过量,死在家中,年仅27岁。随后的很多天,她的歌被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这个世界将那种特有的单纯重新交还给她。

    「艾米」这部纪录片在她离开四年之后问世。我当年还小,可如今重新看她,已经活到了比她年长的岁数。话是不能这么说的,因为这太伤感。像是走过尸横遍野的战壕,眼见灵魂离你越来越远。托尼·班奈特在片中说,生活会教会你如何生活的,只要你活得够久。他也曾短暂点亮过艾米的生命,但一切依旧没来得及。

    一条被蜡烛点亮的道路,能够延伸多久。每一根灯芯都等待旁人点燃、旁人点亮,这样的生命能走多久。艾米的答案是二十七岁。她的医生问她,你想这样死掉吗。她说不,我不想死。没几个人真正想死,但却通通免不了去自我毁灭。如果这只是一部电影,一个虚构的人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是怎样一步一步离死亡越来越近。如果这只是故事的假设,我们可以将出现在她生命之中的人们一字排开,探出究竟,揪出那个坑人的坏家伙。我们愿意这么做,就像对松子那样,就像对编织的女孩那样,就像对待一切悲情的种子那样,威逼利诱会让你连根拔起。但这不是,这是一个曾经活生生出现过的人,她曾经站上舞台让人惊讶,她的声音依然活生生躺在音乐的河流之中。而肉身早已远去。

    她很害羞,她很谦和,遇见敬重的前辈她会不知所措。她深爱一人,并与之结为连理。即便在镜头前也不粉饰自己。她深爱她支离破碎的家庭,深爱那个抛妻弃子的爸爸。她化浓重的眼线用纹身表达爱意。她从来不会温柔的作词,不会迂回地表达。她就这么直挺挺地站在阳光下,用行动表达,爱就是出生入死。

    「你做什么,我也会跟着做的。」这是她对心爱的人说的话。他吸食毒品,她也这么做。他伤害自己,她也伤痕累累。在两人拍摄大片的间隙,艾米抬起头对爱人说,我刚才在肚子上写下了我爱你。那张仰起的脸,纯真到几乎孩子气。这哪里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浑浊不堪的女酒鬼,这哪里是在媒体上备受耻笑的丑闻主角。这哪里是那个滥交到无所顾忌的艾米·怀恩豪斯。这就是一个甜心,一个一心想被自己所爱之人同样深爱的人。爱的回应就像小女孩想要一颗糖果那么单纯。

    她对妈妈说,你要对我强硬一些,你要管住我。她身边的人说,艾米只是想要一个对她说「不」的人。这种需求简单到匪夷所思,但真得,这个位置自始至终空空如也。所以,你看到了一个惊惶失措的人。

    也许是痛苦造就天赋,也许是天赋展现痛苦,孰先孰后很难讲清。她曾向朋友倾诉,我宁愿不要那种天赋,只想要安安静静走在那条街上。与生活决斗,生活本身永远不会是黯然失色的那个。它永远都会赢的,无论你有多坚强。

    艾米·怀恩豪斯,这位脆弱的爵士歌者,大概只是太直白,并且找了一个同样脆弱的爱人。男人入狱,她已经失魂落魄。男人跟她分手,她说,任何见证过你我经历的人,都明白我们无法再爱上别人。无论之后的人多么优雅多么包容,多么具有治愈之力,都只像蜻蜓点水一般倏忽而过。她说她不会再爱了,这话成了真。我们戏谑的日常,在这里成了真。

    一个悲伤的故事不能被深究,那将是情感的重创。只是这个世界总是有一种神秘的规律,一些共同的陷阱。我们看到,必须假装都没看到。我们感受到摸得到,也必须提一口气涉险而过。要抓住那副救命的良药,要自己点亮沿路的烛火,虽然那并不容易。

    也许本来就能简单一些呢。

    艾米,愿你安息。

     6 ) 想要消失的人

    两年后重看。对Amy短暂一生的悲剧性,没有了之前那么多愤慨、伤感。

    Amy有天才的自觉,15岁朋友生日,她已经可以用日后的标志性唱腔为朋友唱生日歌。片中没有交代,她何时学会吉他,何时开始作曲写歌。但从她写歌词时的幼圆字体,以及18岁就不再上学,应该启蒙很早。

    她有天才标志性的早熟。不幸的童年催化了她的敏锐感受力,13岁就开始吃抗抑郁药,15岁开始暴食催吐减肥,她的精神痛苦漫长持久,所以成名后的消耗更显得剧烈迅疾。

    纪录片的时间脉络上,可以看到Amy从无名到盛名期间,完整的外形变化。之前是早熟少女的肉感、羞怯、青春痘。出道后开始找到自己的妆容——高耸的假发髻、粗重上翘的眼线、紧身短礼服裙。一点点变成磨骨人。肉体损耗可能源于15岁以前就开始的饮食紊乱,和整体上少有节制的吸毒、酗酒史。精神损耗则来自反复无常的绝望恋爱,创作状态的持续低谷,舆论伤害,狗仔无死角跟拍,和父亲无可修补的关系。

    获得了根本无从想象的声名后,她从创作者成为偶像,饱受狗仔骚扰,生活与真实绝缘。在她身边,从头至尾没有一种精神上平等、理解、陪伴的关系存在。更遗憾的是,没有过来人的真诚指导、劝告。

    围绕在她身边的,主要是因为她的商业价值而存在的人——唱片公司、经纪人、制作人等,还有合作的艺术家,他们都是自顾不暇的过客,只给她带来创作上的影响、经济收入的影响,鲜有精神上的慰藉理解。爱与理解,他们不想给。她的女朋友们,则离她的世界太遥远,只能给一些高中女友般的琐碎艳羡,口头上的关心。即使一起成长,离她的内心也有不可逾越的距离。爱与理解,不是她们不想给,而是给不了。

    还有糟糕的、互相掠夺的爱情。Blake在天赋才华方面远不及她,可能同样的痛苦让他们共情。爱虽然难问原因,却可以致命。尤其是对方因爱之名拉着你沉堕。最后连Amy自己都承认,和Blake在一起,感觉要被他吞噬。即使如此,她仍然无法逃开。第一次失恋,她写了back to black和一整张专辑,一举把自己送上超级偶像的神坛。分分合合反复受伤消耗,最后离婚,再次自我放逐,毁灭自己。在每个人都看出来这是一段多么错误的感情时,仍然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Amy,父母、朋友、工作伙伴,全都没有。

    与父亲的关系,或许早就为Amy的命运,铺上黑暗底色。这个毫无责任感,几乎缺席她整个童年,自她八岁就和母亲离婚的男人,在她成名后,突然深度参与了她的生活。但悲剧的是,他就是最势力自私的那类人。哪怕面对女儿,也从来没表现过纯粹的爱(至少在影片里没有)。在朋友们第一次开车送Amy去戒毒所的中途,迎合她调头回家。不断在她精神崩溃期,催促她接商演。错过数次可以劝解女儿去戒毒的时机。从未给过她感情上的建议。在Amy名声坠落,长久在国外度假时,借着探望名义,带去一个真人秀摄制团队,给被狗仔困扰至深的Amy迎头一击。真人秀镜头里的Amy哀戚的说,如果你要钱爸爸,那你告诉我,我会给你钱,但你为什么这样伤害我。这是他们父女关系的所有缩影。

    或许Amy在爱上感受到的痛苦消耗,早就在陈词滥调的原生家庭阴影里,埋下引线。让她即使深知爱在给她带来巨大的伤害,也没有办法逃离。

    还有无可避免的偶像与大众媒体的冲突。如何与外界的声音共处,Amy从来没有找到方法。成名之初,她就在采访中真诚回应,从没想过自己会这么有名,更喜欢的依然是在酒吧舞台对着很少的人唱歌。商业世界的无情,对天真不问世事的人格外残忍。所以她才会在爆红、陷入吸毒丑闻、受伤创作、名气更盛的几轮循环之后,彻底厌倦。她的现实生活,已经是一种纯粹围绕其商业价值进行,并且不断被符号化的虚假生活。除了吸毒带来的短暂彻底的逃离,根本无路可走。所以,她才会在横扫格莱美后,对女朋友说,这一刻没有毒品真是太无聊了。所以,她才会说,如果让我失去所有的才华,换来毫无负担在街头游荡,我愿意。

    Amy加入了27岁俱乐部。她生命中的问题,即使问出来也是无解的。我们连自己的一生都过得艰难,哪里有资格来指摘一个天才应该如何自我保全。说到底,才华这件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或许穷尽一生都无可能体验。

    Amy 合作过的偶像和前辈Tony Bennett在片尾说,他想告诉还没认识到生活是怎样的Amy,慢慢来,你太重要了。

    可惜就像那位爱过Amy的说唱歌手说的,他目睹Amy拿着锡纸在自己面前摁下打火机,用惋惜的口气说,This is someone who is trying to disappear. 是的,Amy是一个想要消失的天才。一个运气不够好的天才。

     7 ) 旧文 | 27Club是传奇,但白发苍苍更是

    2017-10-02

    第一个版本

    0

    熬夜毁一天,再熬我是狗好吧。

    压力很大,或者说,觉得自己很没用。

    很多事情不敢开始,因为害怕做不到想做到的样子。

    清理一千三百首的曲库如此,做酒如此,写这篇文章如此。

    难得的一段没有机械重复的学习工作的空闲时间里,面对这些倾注心血的东西,却开始感觉到了疲惫和畏惧。

    不过时间不是用来浪费的。

    所以搞杯喝的给自己打打气,硬着头皮上。

    1

    今天要写的还是Amy Winehouse,之前熬夜就是突然看到了她的那部纪录片。

    冷静、沉默、克制,因为纯粹真实就能给人情绪。

    她不是网上搜索出的第一印象那样,就是个酗酒吸毒年纪轻轻把自己玩死的明星,歌曲声音磁性点外貌美得复古独特点只不过是附加品而已。

    在她逝世后这么久,我们都还像当年那群名叫狗仔和脱口秀主持人的刽子手一样,满足着自己变态的猎奇心,挥舞刀子捅着一个不加掩饰鲜活脆弱的心脏,看滚烫到腐蚀自己尸冷皮肤的血液飞溅一脸来消解茶余饭后的无聊。

    对,就TM只是无聊而已。

    她是我认为的最纯粹的歌手之一。她说当时能听到的歌都假得令人作呕,所以她要尝试自己写歌,写自己的经历和情感。

    所以她只有两张专辑,毕竟每一次演唱都是拿起手术刀血淋林地剖开自己、迎着苦痛剖析自己,哪有别人给歌就录那么容易。

    她写的都是些什么?写前男友的懦弱,写失去劈腿的男友,写戒毒,写老子就不是个你们以为的正经好人。

    就像是很多歌手一煽情恨不得你陪她一起流眼泪,但Amy不是这样,你看着她在那里在聚光灯下流泪,她在自我解剖,她深陷绝望,但你能感觉到她不需要同情,不需要拥抱,她并不绝望,所以,每每这时,你只能尊重只能尊敬。 ——豆瓣 “毒牙小僵尸”

    真实的歌手,一定是一个真实的人。

    在电视采访里气愤又有点小委屈地说“老子恨死往歌里加弦乐的混音师了,他根本没考虑老子的感受”。

    “对我来说,‘成功’就是和有趣的人一起工作,不用管乱七八糟的鬼事,想录歌就录歌。”

    这些话说得就像个傻大姐一样。

    但过惯了虚伪的和气,人们看见真实,就像看见怪物一样。

    她不想出名,不想被公众监控和指点她的言行,她不想遮掩伪装成赚钱而已的乖人偶。

    她是一个会喝酒会抽烟会纹身的普通女孩而已,喜欢唱歌,喜欢在朋友面前露出一嘴大牙傻笑的一个傻女孩。

    即使她无助地依赖儿时出轨的父亲却阻止她戒毒,还私自带摄影团队公然暴露她戒毒静养的度假,

    即使她同情和迷恋的男友抛弃她之后带她染上毒瘾,两次把她的心扎成了泥,

    即使她沉沦,颓败,吸毒过量送进医院,和男友浑身针孔一鞋血迹地出现在街头。

    但这就是她真实的样子而已。

    在一个人最脆弱最糟糕的时候,一群名叫脱口秀主持人和狗仔的人渣,用言论自由光环下的无耻调侃和闪不尽的闪光灯火上浇油,借刀杀人。

    绝望的她甚至说,“如果不要这个天赋,只要我能走在那条街上,无忧无虑地,我会愿意的。”

    身体极差地她昏睡中被公司拖上飞机。她喝醉酒,在台上四处寻求乐手的支持,在台下一片“不唱歌就退钱”的讨伐嘘声中,像个哭干眼泪后疲惫畏惧但坚定的小孩一样,慵懒地坐在音响上背对观众。

    拿着毁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赌注取消所有巡演之后,她蹦蹦跳跳地登机,开心地只想着可以参加好朋友的婚礼了。

    只是这个单纯得通透的灵魂,脆弱衰老得拿刀捅在层叠疤痕上满满流不出血得心脏,还是没等到婚礼到来的那天。

    Everyonesayslifeisshort,butwenevertreatitseriouslyenough. Yousee, Lifeteachesyouhowtoliveit,ifyoulivelongenough. ——Tony Bennett

    题外话,

    我不喜欢跟弹幕一起无脑喷她父亲她经纪公司贪财和她男友是个渣男之类的。

    她男友带她吸毒,算是她全无自我地爱这个男人的后果而已。

    说实话,心疼,但这是她的选择,我也尊敬她的选择。

    但出狱后的男人,谈起那个在他要割腕自杀的时候砸烂酒瓶割破自己手腕说“接下来你做什么我就跟着你做”的女人,是这么说的。

    “I am a handsome fucking guy, I ain't on heroin. I'm going to the gym a lot, I dress well. So what the fuck am I doing wasting my time with her?

    2

    我曾经有个信条。

    livefast, dieyoung, be wild, and have fun. ——曾经瘦过的肥雷女士

    你们应该知道我不忌讳死。

    我也曾经无数次地想过,

    像我这种我都懒得费心概括的不学无术的酒鬼,要是在最年轻放浪的时候,抱着一颗熏成灰黑但还能泵血的心脏,体面或狼狈得自由地没有睁开眼的机会,

    真是心向往之的终极浪漫的事情。

    但现在有点不一样了。

    虽然这一切依然终极浪漫,

    但是我不可能想死了。

    Amy是不想加入27 Club的。

    “I dont wanna die.”

    很多年纪轻轻的年轻人在这个年纪,都以为放浪熬夜蹦迪鬼混酒烟黄赌毒,搞颗绝望黑洞的眼神,再来个浪漫点的死法,就算人生全体验无憾大圆满了。

    我就不说我了,至少黄赌毒我是不搞的。

    但这只是,一小部分的人生而已。

    除了年轻时候的你自以为是全世界的愤怒绝望麻醉自我伤害

    你还有

    梦想的实现和破灭,

    毕业和亲友逝去的聚散离合,

    有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纠结,

    有钱权的蔑视和攀逐,

    有终生伴侣的纠缠,

    有陪伴另一个小生命的成长,

    有看着他在我们这个年纪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愤怒绝望麻醉自残,

    有看着他变得苍老温润沉默但坚定地长满胡渣,

    有和当年挣扎放浪在酒馆里跳探戈的老婆子抱保温壶一起晒太阳,

    有搭木筏带安眠药看着海上的晚霞安静离开。

    人生还有很多折磨和夹杂其中的酸甜迷醉。

    这个年纪的,即使它再热烈刺激,痛苦钻心剜骨得浪漫,

    但这只人生很小的一部分。

    心皮布满铁锈,一碰就撒一地,疤痕重叠,

    但心不死。

    鲜活粉红,刀刀迸血,

    但总是顽强地愈合,留疤。

    至死方休。

    有人说过,疤痕是最酷的纹身。

    比起把生命燃尽在酒精和毒品里的一团明火,

    像一根烟一样,

    花上一辈子烧成烟灰,

    苦呛中的回甘,

    才更是苦行和灼烧的终极浪漫。

     8 ) Amy Amy Amy - 她只是运气不好

    Amy Amy Amy

    音乐圈有个27岁俱乐部,那是属于音乐天才们的俱乐部,而它恐怕是所有摇滚嗑药青年们的奥林匹亚山上的众神殿。它坐拥着Jimi Hendrix, Janis Joplin, Jim Morrison, 还有被初入摇滚的青年拉去贴金比例最高的Kurt Cobain (好像听过smell like teen spirit 就是我爱rock ’n’ roll, 醒醒吧,青年!)。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只是由天才来贡献,但没有天才的搅动,历史仿若嚼蜡。恰好,每个十几二十年,总会“下凡”一些奇才们,他们可能是单独出现或是一批涌现,但就是这么些看似瀛弱的个体,用匆匆数十载的人生,炸出了这他或她的“一骑红尘”,之后,便绝尘而去,留于世人惋惜。而这中间最讽刺的莫过于,这世上根本没有“天妒英才”这词,有的不过是普通人的“虎视眈眈”。平凡人苦练声乐数十载,不如人家老天赏饭吃,怎能不羡煞旁人,又怎能不让庸才嫉妒入骨?

    Amy Winehouse是二十一世纪里的第一位新成员,而她的特别之处在于,她是天生的爵士乐歌者。不同于民谣,金属,流行,摇滚;爵士不是一种仅仅可以靠呐喊或低吟,或别的方式即可完成的音乐载体。爵士更像是一种歌者自我发明的独特语言,几种简单的,重复的律动,即可抓住听者的耳朵,从此就有些东西刻入心田,再也无法忘却。这是一种属于一见钟情的音乐。这是一种无法模仿的东西,可能有人可以在youtube上把Jim Morrison,Jimi Hendrix,Kurt Cobain ,模仿到神似,像Janis Joplin模仿到感觉对了,但如何模仿Amy Winehouse 的音色呢?更何况Amy每次演唱都是独一无二的重新演绎。

    有时候很难去讨论,如果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是如历史里呈现那般,按着既定的轨道,早早陨落;又或是,命遇贵人,续命成功,一生饱受名利之痛,苟延残喘?

    好事者,总是想从纪录片里,传记里,采访录里,去揪出一个罪魁祸首。但是,每个人对他的人生都已是尽了自己毕生的勇气与努力,没有比那时那刻更好更对的选择。而早陨的天才,如果要怪的话,只能怪运气不好,在最该是低谷的青年时期,已然抖露了天赋,年少成名,错过了本应学习“忍与隐”这混世本领的最佳时期。

    世人都爱用“感同身受”来敷衍那些明明他们无法安慰的人或事。一个平凡人如何感受一开门,就压上阵来的闪光大炮的日子?下意识一个随意的动作就招来笔诛墨伐,这已算平凡招数,而那些基础款配置,如人肉搜索,“掘人祖坟”,更是见诸媒体日常终端。这种信息爆炸的年代,明星们跟通缉犯的精神状况是何其相似。

    Amy最可惜的一点在于,她始终坚持自己是一个爵士歌者,不是一位明星,她并不想要被公众围绕,而一直坚持的不过就是做做音乐,唱唱歌,安静上街过普通人的生活。

    作为同时代的Lady Gaga,则是她最好的反例。Gaga, 出道之初就娴熟运用“借媒体之眼来撩拨公众的情绪“的必杀招,进而推波自己的事业。这种“复杂”的应对,不能简单进行否定,但有点是非常肯定的,即Gaga是明星,而不是音乐艺术家,但Amy是。

    这个世界有一点很可笑,人人都追求”真善美”,但这三字,何在一起不过是一个“纯”字,Pure么?
    而,当真的有人带着“纯”去与世界相处,便会发现,她是那位最不受欢迎的人物,于是,尝试的失败,所带来的焦躁,失望,进而便是跌入绝望。

    于是,“城府”才能带来赏赐的假象与短暂的美好。

     短评

    悲剧性、戏剧性、宿命感、一语成谶、毁灭性的爱情、受困的天才…还有突然死亡。所有人看完这部片都会爱上她,为她扼腕。但皆因为她具备一切好故事的关键元素,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这个导演的能力甚至动机,塞纳之后选她,整合材料的方式几乎一模一样,多少有点投机取巧的低劣。

    10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Everyone says life is short, but we never treat it seriously enough...

    13分钟前
    • 夏晓光Pe
    • 推荐

    尽管开头只是艾米成长过程的轻描淡写 还是让我们见证到她从小埋下的阴影 那个用酒精毒品和炫酷外表麻醉自己的艾米 内心深处却是如此的脆弱不堪 热爱的音乐 最终却带来意料之外的名利 动人的歌曲因爱而生 而她唯一所剩的爱在破碎后 终于在聚光灯下走向生命的尽头 世间再无如此纯粹动人的歌声

    17分钟前
    • MR.Charles
    • 推荐

    她的生命中没有出现过好男人,不管是父亲还是男友都辜负了她

    19分钟前
    • 七宝
    • 还行

    导演上一部车手赛纳让我哭成狗,这部看完更加整个人都要不好了

    20分钟前
    • 黄小米
    • 推荐

    材料组织的真好,Amy在面对音乐名声爱情友情亲情毒品等诸多问题下的赤子之心都被导演挖了出来,以及随之而来的脆弱,仍然很难讲清楚到底是谁的错,男友父亲毒品闪光灯酒精放纵沉迷脆弱,在某种程度上,连她与生具来的嗓音与天赋,都是那个下午的罪魁祸首。

    25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并不只是在展现才华,更多的是呈现Amy如何被毒品,名气,家庭,音乐产业以及大众媒体拖进一个绝望处境,让观众眼睁睁看着一个爵士歌手如何在聚光灯下逐渐走向毁灭,实在太令人痛心了。

    2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你丝毫感觉不到导演的用力或者尖锐的地方,他却把片子拍的力道十足,用艾米生前的私人录影和相关人士的访谈剪成一部电影,让你很愿意相信他找到了这起悲剧的根源,可惜最后没看到片中大反派渣男渣父母接受采访。明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很有戏,不过奥斯卡好像更喜欢励志的那类音乐纪录片。★★★★

    3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对完全不了解Amy Winehouse的人来说,这样的纪录片非常抓人。导演最高明的是没有任何预设立场,只是从远处投来怜悯目光,却能让人觉得哪怕在毒品、酒精、厌食等组成的负螺旋中,依然隐藏着那个热爱爵士的女孩,仿佛下一秒她就会用极具穿透力的嗓音谱写天籁...

    3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从崭露头角到人生巅峰再到迅速陨落,只用了短短几年而已,天赋有多高,自我约束力就有多低。归根结底是败给了自己,做了成功的囚徒,聚光灯和感情生活击垮了她,毒品和酒精是两大杀手。如今回忆她的生平还是让人百感交集。TonyBennett寄语,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if you live long enough 【本短评入选了豆瓣第一年的日历,深感荣幸】

    38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基本就是amy自己的私人影像串起了全片,看完泪奔了真的替Amy感到惋惜,她只是一个脆弱敏感贪吃的小女孩。

    42分钟前
    • 胖胖
    • 力荐

    Amy有自己的问题,有自我毁灭的倾向,但是当代唱片行业的急功近利让她彻底失去了控制,她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却被推向了一个自己无法承受的位置,这听起来有点像千篇一律的早逝天才故事,但毫无疑问的是她醉人的声音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珍宝。

    44分钟前
    • JoshuaLi
    • 推荐

    很可惜这部寻常的纪录片充其量也就是部艾米人生轨迹的大纲说明书,真正能够聚焦于其骨血深处的探讨和追寻相对还是弱了一些,艾米之于我大概就是艾拉,比利和乔普林的当代混体,那种融合了神经质,抑郁症,野性原始和病态式纯粹的路子基本快在这个时代绝迹了,同时也令其作品和意识显得更为珍贵。

    49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惊艳的才华需要配备过人的心智,不然必定被四周的邪恶吞噬。

    51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之前在Bennett的纪录片里就看过一点点两人录音的片段,真是此音只应天上有。后半段实在太令人揪心,就像死亡早已是注定,身边的一切都在推她进入最黑暗的深渊... "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 if you live long enough."

    5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素材挑得节。顺序剪得好。音乐配得好。生动地展示了「让你先爱上这个人,再把美好活生生钝刀割肉杀死在你面前」的悲剧制作精华。好一部「渣男毁人生」之「老公渣远不如老爸渣来得毁」。然而我觉得Amy有自毁型人格。然而一个用酒吞送止痛片的观众也是没什么资格对此作出扼腕表情。

    55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前半段的成长记和后半段的暴发史,构成最鲜活而独一无二的艾米,缘起缘灭,或因为音乐,或因她是处女座,或因她只是艾米。“如果不要唱歌这个天赋,只要我能走在那条街上,无忧无虑地,我会愿意的...”就像托尼·班奈特所说:“慢慢来,你太重要了。生活能教会你如何活下去” 活着比音乐更重要。

    5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天赋异禀有时伴随的是难以自控的颓靡生活和坏脾气,或许是这样,有些人拥有高出常人很多倍的才华,却也承受比常人多出很多倍的自暴自弃,置身漩涡边缘,忍受不了了就按下生命停止键终止游戏,艾米的人生可能就这样,长板短板一样明显,像跟魔鬼做交易的浮士德,好未来好情操好才华不能什么都让你占了。

    5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片子平叙自然,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也没有任何私人的角度,但就是看得那么让人难过,得知自己拿到格莱美那一刻的Amy依旧跟一个小女生似的天真可爱,大概六年前我听到Amy的"Back to Black"这本专,之后很一段长的时间每当有人问我最爱的歌是什么,我都会讲"You Know I'm No Good",如其歌,宝贵而脆弱

    1小时前
    • 办公室甜心
    • 推荐

    艾米和lady gaga最红的那两年,是近10年欧美流行乐坛最有趣的一段时光,他们都是创造时尚的人,怪先锋,可惜现在只有阿呆和霉霉什么的,太boring

    1小时前
    • tata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