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阴阳相成

    阴阳相成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美国2012

    主演:基努·里维斯,大卫·芬奇,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索德伯格,丹尼·博伊尔,克里斯托弗·诺兰,拉娜·沃卓斯基,拉斯·冯·提尔,大卫·林奇,乔治·卢卡斯,罗伯特·罗德里格兹,迈克尔·查普曼,杰西·布拉德福特,瑞德·穆拉诺,格蕾塔·葛韦格,理查德·林克莱特,沃利·菲斯特,莉娜·邓纳姆,安东尼·多德·曼妥,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维尔莫什·日格蒙德 

    导演:克里斯托弗·肯尼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阴阳相成 剧照 NO.1阴阳相成 剧照 NO.2阴阳相成 剧照 NO.3阴阳相成 剧照 NO.4阴阳相成 剧照 NO.5阴阳相成 剧照 NO.6阴阳相成 剧照 NO.16阴阳相成 剧照 NO.17阴阳相成 剧照 NO.18阴阳相成 剧照 NO.19阴阳相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胶片技术从蛮荒走到成熟,电影人采用化学摄影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和视觉奇迹。而当时间逐渐走向21世纪时,化学摄影法趋近临界点,几无上升空间,且越来越无法应对电影工业对新技术和全新拍摄手法、理念的诉求。与此同时,数字摄影方兴未艾,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进入传统技术固若金汤的电影领域。从Dogma 95对手提DV的使用,到乔治•卢卡斯大胆的HD摄影之应用,伴随着“顽固派”和“革新派”的政治和讨论,数字摄影蚕食着传统胶片的领土,逐渐成为当今电影工业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配光、摄影、剪辑等工作也相继受到冲击和影响。  这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是对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未来满怀信心的展望……

     长篇影评

     1 ) 解析数字和胶片之争

    为给长久以来甚嚣尘上的数字与胶片之争下个结论,基努·里维斯采访了大量双方的支持者——基本上都是大牌、资深的电影人。他们分成两个阵营,各抒己见。我们很容易将之想象为一场对手们隔空进行的争论,但严格来说,影片的内容与辩论有着截然的区别。虽然基努·里维斯时常将反对派的意见互相传达,而导演也尽量截取不同受访者的语录,归类在同一个话题下,构成唇枪舌战、争锋相对的感觉,整部影片氛围友好融洽,节奏有条不紊,信息量非常丰富。

    通过交叉阐述意见,影片由浅入深的介绍了数字和胶片两种技术各自的历史和技术细节。胶片是百多年来的传统选择,比起数字最显著的劣处是,缺少后者所见即所得的方便,虽然数字会让演员抱怨没时间休息,但毕竟不是技术缺陷所致。成熟的数字技术在诸如摄影,剪辑,特效,配光,拍摄环境,自由度,传送拷贝的便捷和经济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也逐渐克服诸如分辨率不够高、动态范围不够宽广等瓶颈,大举吞噬胶片的市场份额。对于影迷来说,本片堪称一堂难得的电影学堂,既专业严谨,又深入浅出,对后期制作的技术详解,比大多数DVD花絮都要详尽和细腻。

    通篇来看,影片更像是一篇数字摄影术发展史,为这个新晋蹿红的电影宠儿树碑立传。随着新设备的不断推出,新技术不断研发,新难题不断被攻克,数字混得风生水起,颇有点Facebook逆袭Myspace的励志效果。从90年代中后期被主流鄙视、独立小成本青睐的边缘处境,到2002年全面拥抱数字技术的乔治·卢卡斯被斥为恶魔,到2007年数字占据大半壁江山,逼使胶片机器减产和停止研发,再到2009年数字拍摄的《贫民窟百万富翁》获得奥斯卡首肯,简直是星火燎原、风卷残云、屌丝发迹夺爱富二代之势。影片拍摄的2012年,所有业内人士都认定数字终将取代胶片,而在时下的2014年看来,这个趋势比他们预测的更迅猛,如今要在影院看到一部胶片电影,难度已不亚于2D科幻大片。诺兰是所有受访者中最难请的一位,我猜测,与其说他最忙、派头最大,倒不如说他并不太想聊这个让他显得像个老顽固的话题,如果不是名头如雷贯耳,诺兰在片里的存在感少得可怜,那个饼干的例子也并不形象,有点高冷。

    最令我不可思议和恍然大悟的,是影片指出胶片在长期存储上的优势。按照常识,胶片需保存在恒定温和的环境中,而数码拷贝可以无穷克隆,生生不息。我承认,就像影片指出的,我之前从未考虑到格式问题,小时候启蒙了我影迷之路的录像带,如今已很难找到播放器了;网络时代初期看过的一些乱七八糟的视频格式,如今最强大的软件也不再兼容。那么,谁能保证现在下载主流的rmvb,mkv等格式,十年后完全被00后、10后的抛弃了呢。当然这事实也令我挺愉快的,毕竟作为一个上了年纪的影迷,我对胶片还是有种割舍不断的情感。

    诚如开头所说,双方的分歧其实并不在于哪个更好。数字的推崇者褒扬种种优势,兴高采烈的描述数字如何登上主流的舞台;胶片固守者们的态度则是,数字终究是要全面取代胶片的,但还不是时候,就像3D技术一样,传统仍有极大的生存空间。双方都看了新技术的便利与高效,只在何时使用、如何使用上未达成统一。影片结尾彻底避开了二元矛盾,升华到了电影的本质,达成了双方立场上的和解:选用哪种技术其实是次要的,电影人首要考虑的仍是如何讲述动人的故事,催生美妙的梦幻,以达到艺术的至臻境界。(文/方聿南)

     2 ) 好的故事会不朽

    很不错的纪录片,看完居然有一点点心酸和感动。看着一代一代人为了更好的讲故事,在不懈的努力着。不过不管digital如何的发展,我还是更喜欢胶片的质感和包容性。数字化的东西为社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也让一切变得浮躁和片面。而且数字化之后,也再也想受不到复刻之后的微妙感动。说我old school也好,conservative也罢,我十分同意那句“我们的下一代会因此遭殃,因为再没有品味可言了”。

     3 ) 用心讲故事

      之前有写过关于3D技术的文章,放在对于胶片和数字的交替时代上的看法,是同样适用的,如果数字在动态范围以及其他短处上效果达到了和胶片足够好,为什么人们会守着旧东西不放呢,到头来,观众最看重的不是技术(奇观),而是用心讲故事,亦如我偶像林奇所说,每个人都有纸和笔,但写出著作的人屈指可数,这也是我对于数字的看法。

      
      为什么我会挺霍比特人的48FPS 3D的效果,一我是RED的狂热粉丝;二在追究菲林味的视觉效果在于色彩宽度和像素点的提高上霍比特人可以开创了先例,但同时导致了另一个失败,过于清晰的后景以及在摄影机高速运动中杜绝了拖影现象使得习惯与24FPS的观众对于新技术的不适应,同时作为开发48FPS 3D的彼特大帝所达到的效果还是不够棒;现今除却上一年的蜘蛛侠 普罗米修斯和少年PI等运用3D摄影机拍摄的少数几个大作外,对于大多数电影3D更多的被当做一种噱头而不是技术,后期转制的效果永远无法和真正拍摄相提并论(最直观的体验在于摄影机拉到全景的时候庞然大物给人的感觉是模型而不是2D荧幕带来的震撼,这就是细节缺失带来的恶果)。

      所以现在3D的热度直线下降是可以预计的,或者说后期转制的道路绝对不是一条远久的道理,加以观影奇观的同时还要带上厚重的眼镜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个抵触观影的心理暗示;不可能让观众去适应环境,而是让观众进入真正的如同睡梦般的舒适;所以说,现观3D的发展,终究在5-10年间只是一个过渡品,于此同时荧幕所要追求的目标在于脱下眼镜如同观看2D那样观看3D电影,让观众重回舒适的毫无舒服睡梦观影机制,于此同时,对于制作电影的技术人员也需要一段对于拍摄机新维度展示和表现的所需要时间沉淀的打磨和另一套不同以往的创作魔术,3D不仅仅如同现在只是当做噱头,在未来他还有更大的潜力;

      对此,我在这里摘选首届中美电影摄影创作和技术高峰论坛ASC技术委员会主席 克拉克的一些观点:观点可能是有一些现实一些数据在说3D在走下坡路,但真正好的3D并不会消失,在走下坡路是因为很多人没有真正了解3D,错误地运用这个工具,没有运用到3D微妙很艺术的的能够加入到电影语言的这方面的东西。通过3D的这种设计在2D基础上的反差、色彩相结合,是可以给观众带来很多不同,帮助故事的讲述。我说的这些并不是潜意识的东西也不是很虚很玄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影像,这些都是与焦距、摄影机运动以及整个影像风格有关联的东西。

     4 ) 谁都不会少

    阴阳相成这个名字译得恰到好处。

    基努·里维斯访问了业内一众顶尖的导演,从以乔治·卢卡斯和詹姆斯·卡梅隆为首的技术帝到以克里斯托弗·诺兰为首的胶片忠实坚守者,亦有像罗德里格兹和索德伯格领衔的新生代导演,当然也有像马丁·西克塞斯和大卫·林奇这样的赶上时代脚步的影坛常青树。对于胶片和数字一直是老生常谈的争论,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的变化改编了电影人的工作方式么,也改变了观众们观影的方式。电影从像教堂一样神圣变得随手可及,老少咸宜。但就像片中以一位资深著名的剪辑师说的,詹姆斯·卡梅隆在20年前就说过“Film is dead.”但直到今天它依然存在。就算对3D技术再嗤之以鼻的导演也不得不承认数字技术为拍摄电影带来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变和改革。

    好似沃卓斯基兄妹说,历史的齿轮永远在前进,人类的技术永远在提高,数字电影的技术只会往更高的水平发展,但将电影定义为唯一一门24格艺术的胶片,也不会轻易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5 ) 沒微塵的,不是時光

    紀錄片《追蹤電影未來》(Side by Side)所關注的一句那麼簡單:「要菲林還是數碼?」好一個Side by Side,它給你平衡、選擇、並肩而行的聯想,到把人哄進場去,才笑說你想多了,而且還要是妄想。

    被訪陣容的確華麗,單是導演就有大衛芬查(David Fincher)、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拉斯馮艾特爾(Lars von Trier)、大衛連治(David Lynch)、佐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等人 。我一邊看一邊在手中的筆記本上記下高姓大名,並就他們的立場在旁劃剔打叉。到頭來呢,我手上只有一個完好的剔—— 全心全意支持菲林的,只有基斯杜化諾倫(Christopher Nolan)一個而已。有人讚說電影不偏不倚,兩邊意見兼容,但我就不明白這個一比九十九的處境有甚麼地方公平了。

    很多人以為數碼這種講求科技與經濟效益的玩意,一定是荷里活的傑作。實質不然,先行者是來自丹麥的Dogme 95電影運動,當時由Thomas Vinterberg執導的《The Celebration》,展現了數碼技術作為新美學風格的衝擊。它隨意、即興、輕巧、粗糙、迅速,而最重要的是,它便宜。它的特質與所有時下流行的物事,一脈相承。

    然後呢,它也擁有了類近的缺點。電腦剪接無聲而密集,身體不再有呼吸的空擋,更沒有了從前處理菲林的手起刀落;演員不再能趁著更換底片時稍作休息,數碼拍攝只要求你再來再來再來(芬查回憶說羅拔唐尼拍《殺謎藏》時連上洗手間都要在現場用膠樽解決);可變動的部份太多,特技太多,演員落得對著綠色的虛無哭哭笑笑、舉手頓足,觀眾則變得對眼前的影像完全失去信任。

    惋惜嗎。電影只把這一切輕輕帶過,到說及數碼科技的改革時,音樂明朗輕快,使得旁人都在笑。支持菲林的,被指為保守、固執。支持菲林的被訪道,似乎都對菲林的必然道不出所以然,只能說:「菲林很美。」於是乎,擇善固執的變成含糊、非理性的一群。而數碼攝影那以K為單位的改革,有圖有真相,彷彿就證據確鑿。

    芬查認為電影最重要還是人性,媒介不那麼重要。史高西斯覺得菲林與數碼該和平同處,但眼見第一部全數碼的電影獲得奧斯卡,丹尼波爾因著他的《一百萬零一夜》扯高氣揚,說:「你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接受現實罷。」芬查心儀的數碼攝錄機公司RED說:「我們的目標是把菲林徹底淘汰。」——

    真是兇猛。包容與放任無從護衛,它卻沒有教你如何爭取。取捨菲林成了電影工業的家事,觀眾成了隔岸觀火的外人。來港答問的導演說不出立場,我也沒敢借問觀眾的位置為何。對某些人來說,不過失去了一片風景罷了,但對某些人來說,那風景卻是家、卻是鄉愁。 我們失去事物的方式不同了,以致我們尋找失去事物的方式也不同了。但保守行將失去的事物,那種方式,應該沒有改變,不是嗎?

    寫在二零一二、四月五日、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閉幕天

     6 ) 数字摄影如同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支创作电影的笔

    这是一部关于电影拍摄技术发展的纪录片,讲述当数字技术从建模进入到电影领域,逐步涉及后期制作,剪辑,并开始在制作电影的核心部分摄影领域全面取代胶片的过程。基努里维斯对众多一线导演、摄影师、乃至摄影设备生产厂商的访谈,让我们这些电影爱好者有机会了解许多拍摄电影,制作电影的细节,了解许多前沿的技术。
    与电影里出现的五花八门的新一代数字摄影机相比,听乔治卢卡斯,马丁西科塞斯,卡梅隆,大卫林奇,大卫芬奇,诺兰,索德伯格等等太多耳闻能详的名导以及很多一流摄影师,电影工作者侃侃而谈他们对电影技术在拍电影里起的作用,帮助我们了解电影创作的本源才更是这部纪录片要传达给我们的精髓。
    正如大卫林奇所说:Everybody and his little brother has a piece of paper and pencil. But how many great stories had been written on that piece of paper. Now the same thing is gonna happen in cinema.
    制作电影的门槛越来越低,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制作一段video传到互联网上,在某种程度上,它们都可以被称为电影或者微电影。这是电影之幸还是一种悲哀呢?

     7 ) 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与导演Chris Kenneally的对谈

    图文并茂版请见 http://ethermetic.com/archives/3145


    Q:协会成员摄影师John Bailey
    A:导演Chris Kenneally

    Q:你对这片子迄今得到的高关注有何感受?连A.O.Scott都在纽约时报写了篇主导评论。
    A:《阴阳相成》已得到的关注简直难以置信。影评太多褒扬。这感觉真好。我希望能有铁杆影迷和行业外的观众来看这电影。我们拍片的初衷是,既能满足对话题已有一定了解的观众,又不会让外行觉得晦涩。我们想拍一部娱乐抓人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希望是成功了。


    Q:怎么会和基诺里维斯凑一起拍《阴阳相成》的?
    A:有部基诺监制主演的电影叫《Henry's Crime》,我在给这片子做后期监督。数字中间片、混音、成本汇报会议,这些多数制片人变着法子躲的东西,基诺都参加了,我们两个聊了很多后来出现在电影里的话题。基诺看过我早年拍的纪录片《Crazy Legs Conti: Zen and the Art of Competitive Eating》,我猜他挺喜欢吧。他说:“你是个纪录片电影人,我们干嘛不拍部纪录片,记录电影工业正发生的事儿呢。让我们记下这变更的一刻”。我大概考虑了半秒钟,然后说:“当然!我入伙了!”

    Q:拍这片子时,做后期监督的工作经历是如何赋予你独特视角的?
    A:我从98年起就在纽约做后期监督,亲历了许多技术变更。大概有十三个年头,我都在向亲友解释自己糊口的工作是做什么的,我知道人们对什么感兴趣,又有哪些领域需要进一步的解释。我也建立了在Technicolor、Sixteen19、Deluxe、Goldcrest等的人脉,可以寻求他们的建议和帮助。

    Q:片尾字幕有段“特别感谢”,提到很多并未出现在电影里的知名艺术家,你肯定是访到了他们。怎么决定放哪些,又不放哪些电影人到成片的?
    A:这是个真心困难的剪辑过程。我们采访了约140人,最后成片只用到70人。拿到太多出色的访谈,这算是种幸福的烦恼吧。我们尽量包括足够多不同的人,便于从广阔的角度覆盖这一讨论。但同时,我们也想让观众觉得这部纪录片是有角色的,故事演下去时会有他们希望能反复听到的人物。


    Q:显然,没用进去的访谈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档案。有计划把未使用的素材“存档”吗?或是放到互联网上或供电影学者使用?
    A:我们正想办法把所有完成的采访组织起来,供电影学生、学者、粉丝和其他任何想进一步探究的观众参考。也在谈出一套书收入原始访谈的事情。

    Q:说到“存档”(archiving),片中关于长期存档的话题只占很短的篇幅。这话题就是不够“热”。在我本人和Association of Moving Image Archivists (AMIA) 同僚的讨论中,也发现好像只有档案师们(archivist)在发布关于数字媒体脆弱性的警报,很少有电影人听得进去。我的一些摄影师同侪也没读过那两篇AMPAS发布的数字化困境(Digital Dilemma)报告。很好奇你采访了任何档案师吗?
    A:为这部纪录片做研究时,我的确读了大部分的数字化困境报告。存档肯定是个大问题。我不太同意没在纪录片里给这领域足够时间的说法。临近结尾时有一章专门讲了这问题。我们没能真正给出答案,但呈现了斯科塞斯、索德伯格、卢卡斯,柯达、伊斯特曼的伙计,和许多人对存档的看法。这绝对是纪录片中真正触动观众的一块。世界变得这么快,没人能对数字存档给出坚实答案,这想想就吓人。很多人觉得胶片至今仍是存档移动画面的最佳方式。

    Q:拍这部纪录片,你们用到什么摄影机和格式?
    A:《阴阳相成》是用数字摄影机拍的。采访时我们用了松下HPX 170s。我们的摄影师Chris Cassidy也用佳能5D拍了些辅助素材(B-Roll)。

    Q:这片子做了胶片拷贝吗?还是说所有放映都用了数字方式?你们是如何存档自己素材的?
    A:目前为止只有数字元素。基诺和我绝对想在未来做些胶片素材以供存档。另外,我想在橱柜里放盘胶片来着。

    Q:放映环节上,胶片拷贝的未来会是如何?有什么关于数字放映的看法吗?或是关于大屏幕电视取代数字投影机,比如《阴阳相成》在林肯中心开画时用的那个?
    A:我想胶片拷贝会成为特例。放映这块绝对在走向数字化。林肯中心放片时我不在场。事后参加问答环节,才见到那块巨大的电视屏幕。这里有很漂亮的电影放映环境,事后与我聊起的观众也都说,那块152寸等离子屏幕的显示效果很棒。

    Q:关于胶片/数字的讨论,有什么个人观点和大家分享吗?很少有人像你这样亲历那么多各色不同的观点。要是采访自己的话,你会问些什么?
    A:数字肯定在上升的势头,我认为基本上它会替代胶片成为创造和放映电影的主方式。我爱胶片,也为那些艺术家用它创造出的画面和故事所鼓舞。我希望它能作为一种选择继续存在。我会(也在)问自己,怎么会这么幸运,能加入一个如此有趣、鼓舞人心的项目!拍这部纪录片绝对让我长了很多见识。这次的体验很美妙,真心感激能有机会和这么多牛B才人碰面录下他们的想法。活儿不轻,但要我明天再来一次我绝对乐意。

    Q:电影开画前几周,你在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的俱乐部把片子放给会员看了。他们的反响如何,有什么收获吗?
    A:在ASC大本营放纪录片是个绝佳的机会。观众里有很多摄影师我们都采访过。他们看这片子当然让我紧张。这些都是真正的专家。我准备好了在问答环节被摧毁!幸运的是,看上去大家都挺受用《阴阳相成》,很多人当场向我表示,真高兴有人就这话题拍了纪录片。能和成员及客人一起喝上几杯很开心,能了解还有人在确保电影艺术于技术、艺术两方面持续发展。很高兴知道有这么一群人不会接受劣质画面,将继续战斗、创造并确保捕捉、操控、分享的画面能达到最高标准。这真的很鼓舞人心。

     短评

    胶片之殇。数码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所以影像在泛滥。个人认为,数码实质上是对观众体验的一种剥夺,我能清晰地记起看过的每一部胶片的感觉,就像一个个奇迹,但数字,很可惜,只是放大的电脑屏幕而已。纪录片应该访谈观众,一部电影的完成观众也是一部分。导演的片面之词,是自私的考虑。顶诺兰

    5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路上无聊端着pad一边走神一边说话一边看完的,坐稳了根本看不下去,keanu君,一副很孱弱的知识储备不足的气场啊,作为采访者怎么行,完全没做好一个攒局人。

    6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感谢竹雨推荐。电影纪录片。采访无数电影业内一线大咖。包括导演,摄影,制片,剪辑等。探讨电影胶片的没落与数字化浪潮的汹涌。无论是摄影,剪辑,放映还是存档,数字化确实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但以诺兰为代表的胶片党依旧坚持着胶片拍摄。片子浅显易懂。既可大众科普也可业内学习。推荐!

    7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中译名阴阳相成似乎多了些哲学意味,其实是数字电影和传统胶片菲林拍片的探讨。个人觉得,就像电子书占据实体书领域一样,数字化将会是未来大趋势,但个人还是喜欢菲林胶片,喜欢那种颗粒感、即时的演绎、调动画面的艺术感和第二天出样片的那种期待。未来数码和菲林如何融合,见仁见智吧。8.4

    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把电影摄制从胶片到数字的演进过程同其自摄影,调度,成像,显像,调色再到剪辑,洗印的诞生过程联系起来并配以众多名导及其摄像班底对于胶片时代,老旧特效和技术革新的昨日今夕之描述和远景设想对影迷来说本身就是一针鸡血。

    1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剪的不错嘛~这片子简而言之来说就是电影界人士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喜迎数字时代的到来,而以诺兰为首的一小撮别有用心的胶片派遗老遗少不自量力螳臂当车......

    1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内容丰富、剪辑流畅,非常棒的一部关于电影制作的科普纪录片。我们能够见证胶片与数字电影的并行时代,实属幸运。不过即便你对这场争执不感兴趣,光是看看一众大师级导演(林奇还是最帅有木有)和摄影师现身说法的壮丽,也完全对得起这一个半小时的光影之旅。(9.0/10)

    1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立场都是打哈哈的用语,一个个骑墙派,除了诺兰。电影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该停止的事情,真不希望看到电影进入下一个技术时代,那种不再需要现场指挥,不再需要出外景,不再需要演员表演,不在需要摄影机和录音设备,完全靠计算机做出来的东西,还可称为电影吗?

    21分钟前
    • 大灰狼
    • 推荐

    对于电影技术的堪忧~心情欠佳有待重看

    2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数字化肯定会大范围的替代胶片,就像mp3代替卡带,网络代替纸媒,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但传统仍然会有一席之地,有些是个人兴趣爱好,有些是功能上的特殊需求。但从观众的角度来讲,技术永远是为艺术服务的,不论用胶片用数码,用ARRI还是用iphone,只要有故事,有冲突,用心去拍,都能成就伟大。

    28分钟前
    • jin.hao2940
    • 力荐

    好吧,其實片中的導演全部都支持電影數碼化。每當說到數碼技術的演化如何,音樂節奏便明朗輕快,旁人在笑,我睇到一殼眼淚。整部電影裡,全面支持菲林的,其實只有Christopher Nolan一個而已。當製作電影的人面對這些抉擇,其實作為觀眾,除了買票入場,究竟可以做甚麼?

    33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在那些老一辈眼中,电影更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这是对电影的敬畏,是好电影得以出现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技术的帮助下,制作电影变得普遍化的时候,好电影反而变得异常稀缺了。当技术的一次次革新带给电影改变时,电影似乎总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但不管怎样改变,电影都应该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36分钟前
    • 老K脸
    • 力荐

    电影制作的介绍性“论文”,从拍摄到剪辑到调整色彩到当下最先进的高清摄影机和3D技术,我是完完全全地被吸进去了~赞!基努这个发型变化也是很狂野啊,啧啧。卡梅隆像科学家,诺兰很绅士,芬奇好流氓啊,丹尼鲍尔好激情!

    3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给这个片做了个字幕,怕是看的最仔细的电影了吧。所以感觉很难说,就不说了吧

    43分钟前
    • 普赖尔蒂斯
    • 力荐

    无论胶片还是数字,电影最终的目的是讲故事。大卫林奇说的在理:每个人都有纸和笔,又有几个人成了优秀的作家呢?

    48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诺兰这个憋吃真讨厌

    53分钟前
    • KREJERK
    • 推荐

    如果说《电影剪接的魔力》是对剪辑师工作的一次游览展示,那么《阴阳相成》就是一篇以胶片和数码为中心的论文,迷影人不可错过的纪录片!受访阵容中丹尼·鲍尔像昆汀般富有激情,芬奇就是个满嘴FUCK的痞子嘛,当然谁也阻止不了斯科塞斯卖萌啊!

    5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迷影人必看!电影的数字与胶片之争。胶片死了吗…?此片从电影制作的各个角度来寻找答案,在各种电影技术活工匠的各式各样的态度中,观众应该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诺兰和他的御用摄影果然是坚定的胶片派!"我会用胶片用到死!(意译)"而卡梅隆和芬奇则是坚定的数字派。"龌龊司机"姐弟真是姐弟…

    60分钟前
    • 咖喱老人
    • 力荐

    虽然出镜导演名单闪的不行,但听他们聊胶片摄影机像素成像后期制作的专业名词实在是太晦涩了,所以这个给业内人士看更合适吧。不过看看每个导演的个人风格也不错,Danny Boyle特活泼,诺兰特严肃,斯科塞斯特有激情,林奇特“legend”,芬奇是个老愤青,说了影片里所有的F词....

    1小时前
    • Iberian
    • 推荐

    其实这片攒明星的意义要大于影片本身的主题。找到了大批的导演、摄影、剪辑、特效等大牌参与访问,观点其实很明确。重要的是从业者对这些变化的感受,从摄影、剪辑到调色、放映、存储,都是全面数字大潮,这是大势所趋,恐怕很难有逆转了。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