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浴血华沙

    浴血华沙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波兰2014

    主演:乔瑟夫·帕夫洛夫斯基,索菲亚·威奇拉克斯,安娜·普洛克尼亚克 

    导演:扬·科马萨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勇士连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 更新HD

      大捷

    • HD中字

      苍狼之特战突击

    • 更新HD

      军歌嘹亮

    • HD中字

      猎杀T34

    • HD

      猛龙行动之绝密代码

    • 更新HD

      1864国语

     剧照

    浴血华沙 剧照 NO.1浴血华沙 剧照 NO.2浴血华沙 剧照 NO.3浴血华沙 剧照 NO.4浴血华沙 剧照 NO.5浴血华沙 剧照 NO.6浴血华沙 剧照 NO.16浴血华沙 剧照 NO.17浴血华沙 剧照 NO.18浴血华沙 剧照 NO.19浴血华沙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一群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 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 他们成为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共同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

     长篇影评

     1 ) 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自由,还是为了意识形态《浴血华沙》深度解析

    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自由,还是为了意识形态《浴血华沙》深度解析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大家好!

    今天鲤鱼给大家介绍一部悲壮的波兰战争电影《浴血华沙》,电影上映于2014年华沙起义70周年。时至今日,这场二战史上最惨烈的民间抵抗运动,已经过去了将近八十年,用不了多久所有的亲历者,终将会离开这个世界,而这部电影会长久的留下来,将是了解这次起义的一个侧面。

    本片的导演是八零后,几位主演大多是九零后,主创团队的年龄构成,使这部电影基本可以代表,绝大多数现在波兰年轻人对于华沙起义的认知。二战期间德国战车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被战火洗礼的众多国家中,我觉得波兰是最悲催的一个。首先夹在德国人和苏俄两只巨兽的中间,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容易;其次波兰人喜欢义无反顾的选择站队,也是这个国家经常独立个百十来年之后,就会被从地图上抹去的主要原因。

    电影以年轻人的视角,演绎了1944年华沙起义的全过程。故事没什么好说的,后面鲤鱼给大家详细分析当年的历史事件。电影比较特殊的地方是战争场面的影像风格,有种二战游戏的既视感,配乐也会出现动感十足的电音。鲤鱼不是很喜欢这样时尚的表现方式,用浮躁讨巧的花样表现悲壮的主题,我觉得有些不妥。

    曾经看过一条评论,说这部的战争场面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惨烈的战争电影。我不同意,历史上华沙起义的惨烈程度,要超过诺曼底登陆数倍,可惜波兰电影人没能还原自己民族的这段惨痛历史。华沙起义真正惨烈的地方不是有多少人在战争中倒下,而是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什么。

    很可惜,身处华约阵营时的波兰,没有认真反思过这个问题。而加入北约以后拍摄的这部电影,仍然避重就轻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其实不只是波兰,最近几年全世界范围之内,历史虚无主义都大行其道。

    一部纪念华沙起义的电影,却没说七十年前慷慨赴死的勇士,为了什么而牺牲,这样的作法谈不上以史为鉴。在眼下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格局下,波兰人再次选择成为悲剧的主角,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鲤鱼算得上是个准军事迷,对华沙起义这段历史也很感兴趣,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看过一些,美国、英国、德国、前苏联的视角都有。这段历史仔细想想真的十分具有戏剧性,前面这些国家的表述,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地方,而波兰就和现在这部电影一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选择对一些关键问题避而不谈。

    下面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结合这部电影谈谈对于华沙起义的个人看法,尽可能的不带意识形态的立场,希望能抛砖引玉,尤其是对于热血的年轻人来说,如果大家能冷静的思考他人的历史教训,当面临一些关键抉择时,会变得理性的多。

    一华沙起义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现在公认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苏联解体之前,包括我们的历史书籍在内,很少提到与此同时,苏军也入侵了波兰的东部,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在苏德的夹击之下,波兰坚持了一个月零几天之后全境沦陷。对于波兰人来说,侵略者不只有德国人,也包括苏联人。

    1944年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逼近波兰首都华沙,进驻维斯瓦河东岸,华沙被苏军解放只是时间问题。这里需要的思考的是,苏军占领华沙对于波兰人是否意味着被解放,这个不好说。可以比照美军进入伊拉克或者阿富汗以后,当地人民的心态,肯定不是所有人都会欢呼雀跃。

    这不是说今年二战胜利纪念日时,美英将苏联踢出了解放者名单是正确的,美英的作法是既疯狂又愚蠢的举动。无论二战之后苏联对这些国家做了什么,当时把欧洲大片的领土和人民,从希特勒的淫威之下拯救出来的正是苏联红军。

    波兰与俄罗斯自古而来的恩恩怨怨太多,而对于俄罗斯这个巨无霸邻居,波兰总是选择全面投靠,或者全面对抗的极端立场,苏军的到来会有很多波兰人,视作是占领而非解放,有很多的历史渊源在里面。

    而且二战后期在境外作战的苏军军纪有很大问题,这个不用看西方的文献,鲤鱼是东北人,我外祖父那一代老东北,叫日本人是小鼻子,苏联人是大鼻子,而他们心底对大鼻子的厌恶和恐惧,甚至是超过日本人的,至少也觉得差不多区别不大。

    二华沙起义的目的

    说这次起义是为了自由而战,鲤鱼觉得这是西方历史学家,为美化当年鲁莽而且荒唐的行为,编造的一个美丽谎言而已。1944年8月的华沙起义,与前一年华沙犹太人起义,有着本质的不同,犹太人是实打实的不自由毋宁死。而这部电影中的起义,只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组织这次起义的波兰流亡政府,目的就是在苏军进驻华沙之前,夺取政权建立亲西方的政府。

    可能有朋友会说,抵抗苏联人大国沙文主义的统治,也是一种争取自由的表现。这是伪命题,如果起义发生在1964年,可以说得通。44年不行,不能假设苏联人后来怎样做,而让自己国家的人民付出巨大的牺牲。

    另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是,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在华沙起义之后,苏军一直在维斯瓦河对岸袖手旁观。反过来想,苏军如果在起义后进驻华沙,究竟是解放者还是占领者?这和几个月以后苏军进驻华沙的区别,只在于波兰流亡政府是否建立政权。华沙人民想摆脱纳粹的统治,起义与否都要有苏军的到来。

    三起义过程中波兰流亡政府稀烂的战略层面误判

    随着苏军的逼近,在1944年7月总部在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又得到了德国国内暗杀希特勒的消息。此时波兰流亡政府至少在战略层面上,做出了两项致命的误判。

    一,苏军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华沙。事实上在1944年6月22日,在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三年后的同一天,苏军发动了诣在解放白俄罗斯全境的“巴格拉季昂”行动。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苏军击溃了德军王牌的中央集团军群,8月1日华沙起义开始时,德军和苏军正处于鏖战的胶着状态,到达维斯瓦岸边的只是白俄罗斯军团的一部,并非苏军的主力。

    与此同时战斗民族在二战中的每次大规模会战,基本都属于惨胜,几十万伤亡人数是不能再少了。所以说即使巴格拉季昂行动取得了全面胜利,苏军不经过修整就再次攻坚,绝对是不可能的。

    二,德国并没有因为暗杀希特勒而出现系统性崩溃。即使在苏军进攻柏林时,柏林市民在已经失去军方战略性指挥的情况下,仍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波兰人此时高估了苏联人,却低估了自己的死敌德国人。

    8月1日傍晚时分,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救国军,开始对华沙市内的德军设施发起进攻。8月3日在对市内重要据点未能完全控制的情况下,波兰流亡政府通知苏军,华沙已经组建了波兰的唯一合法政府。在起义之前毫不知情的苏联人,被这一消息搞得晕头转向。

    波兰人这一作法时至今日我也很难理解,是否可以解读为,波兰人认为,当时已经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控制华沙,同时有能力顶住之后必将到来的德军反扑。因为波兰单方面发动起义,并宣称已经在华沙组建合法政府,等同于拒绝了苏军的进入。

    再延伸一下这次起义成功以后的假设,波兰流亡政府希望苏军绕过新政府的波兰继续向西开进,还是止步于波苏边境。后者不可能,波兰流亡政府的主子,美英也不可能同意。那么如果苏军非常仁义的绕开波兰西进,波兰则成为了苏军控制区中的一块飞地,与意识形态相同的西方国家毫无联系的孤岛,这个新政府哪来的自信可以顽强的生存下去。波兰人可能天真的以为这样也可以,但是做好与苏联长期对峙的英国人绝对没傻成这样。

    四见死不救

    苏军在华沙起义期间见死不救的观点,在近三十年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主流看法。国内的很多公知、大V甚至名家讲坛都持相同的观点。起义期间苏军曾经派出波兰裔的一些作战单位参战,零零散散人数不多,说是见死不救也不算太冤枉。

    历史虚无主义一个非常虚伪的地方,就是在强调对自身观点有利的证据时,会不遗余力竭力渲染,而不利时会选择性遗忘。

    先对比一下华沙起义时,苏军和英军的态势。苏军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正在激战中,绝对不可能同时展开对华沙的攻坚行动。英美联军刚刚完成“霸王行动”,在诺曼底建立登陆基地,开始向欧洲腹地进发,也没有精力支援遥远的盟友波兰。

    起义之前苏军对起义计划毫不知情。起义有没有丘吉尔怂恿不好说,英国一定是知道的。那么英国计划过支援波兰人吗?波兰流亡政府,在英国是有可以直接指挥的流亡军事力量的,在华沙被反扑的德军血洗时,这些波兰军人有着强烈的参战欲望,但是这部分波兰军人被英军空投到了荷兰,去参加“市场花园行动”了。换言之英军没有帮忙,波兰人自己想回去,英国主子也不同意。

    为什么英国会这样做呢?首先波兰人的起义计划英国人是了解的,与此同时,英国人比波兰人更有战略远见,英国人心里明白,没有苏军的支援起义只能以悲剧收场。当时苏军的态势,如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华沙的巷战,能不能取得胜利两说,最终解放华沙也会大大滞后挺进德国的脚步,英美当时的核心利益是抢先攻克柏林。

    苏军如果见死不救,死的也是华沙市民,对于英美反攻还有用处的波兰流亡军人,英国并不舍得白白空投到华沙去送死。对于英国人来说,问题的关键是苏军,而苏军无论怎样做,英国都立于不败。华沙起义中大量波兰民众在苏军的面前,被德国人疯狂的屠杀,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此时的波兰,已经是英国人战后规划的苏军控制区了。苏控区的民怨对于英国人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而付出代价的只不过是波兰人而已,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国家将是对方阵营中一员。

    鲤鱼的这些观点可能会有很多人说我是在为北极熊洗地,没那个意思,历史的罪人不只是苏联人、德国人、英国人,也包括铤而走险的波兰人,华沙起义的参与各方没有无辜的一方,没人能独善其身。选择性遗忘,与篡改历史同样可耻。

    五 起义的代价

    华沙市民在坚持两个月之后,才被德军彻底肃清,在整个起义期间有将近两万救国军阵亡,而起义期间被杀害的无辜市民超过二十万。电影中男主人公的妈妈和弟弟,在他的面前被德军枪杀,这个桥段我能看出悲壮,但是我看不出反省。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奋不顾身的人,都称得上烈士,可是因为自己的热血和冲动,就要裹挟着十倍于己的无辜民众一起陪葬,就不要高谈阔论什么救国救民的大义了,听着让人觉得恶心。

    无论如何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罢,1944年的8月,对华沙民众来说都是战争结束的前夜。五年都熬过来了,几个月之后就将重新获得和平,在战争结束之前,死于战火是多么无奈的悲哀。

    华沙起义之后所有幸存的市民都被赶出了城市,这座美丽古老的城市,在希特勒的命令之下被夷为平地。华沙起义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与自由和正义无关,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的斗争产物。甚至可以算是战后几十年冷战前的一次预演,真正的大戏还要演出很长一段时间。

    前几天看新闻,德国人和美国人没谈拢,一部分撤出德国的美军,被主动邀请到波兰驻扎,波兰人的勇气仍然令人刮目相看。有一个强大的邻居不是件好事,如果非得让这个邻居成为自己的死敌,则一定是个悲剧。死敌之间的结局无外乎两种,征服或者被征服。

    如果时至今日还会相信,盟友会竭尽全力帮助自己打败强敌,只能说这样的人很傻很天真。默克尔不可能永远是德国总理,川普不可能永远是美国总统,普京在任的时间再长,也不能永远是俄罗斯总统,但是波兰、俄罗斯这两个国家只要存在,就永远是邻居。

    隔岸观火引以为鉴,把不可能战胜的对手,一步步逼成自己的死敌,是否明智值得所有人去思考,不只是波兰人。

    微信搜索关注鲤鱼电影手册,B级神片(神经病的“神”)宝藏号,带给大家更爽,更酷,更刺激的观影感受。

     2 ) 华沙那3万多牺牲的人其实就是政治的牺牲品

    华沙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波兰地下军的目的是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前解放德国的占领,以避免受到苏联的控制。50,000波兰地下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
    虽然华沙起义和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经常被人混淆,但是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关系的。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是在1943年4月19日爆发,比华沙起义早一年。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华沙的犹太人的目的是宁愿死在华沙,而不去集中营,所以他们在还有能力时抵抗纳粹德国。一般西方国家认为,在整个华沙起义,波兰地下军没有得到盟军的任何援助。虽然苏联红军早在1944年7月29日就已经达到维斯瓦河的东岸,但他们没有向波兰地下军提供任何帮助。因为斯大林是反波兰流亡政府的。
    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所以这场起义基本是政治的牺牲品!可怜那一代的人了

     3 ) 更好的看懂这部电影---华沙起义历史背景点滴。

    华沙起义的史实大家可以百度,但搜来的东西里对起义军与苏联的配合问题评价,相互之间出入甚大,懒得看无聊史料的就看看我下面写的东西吧,不铺开讲历史,只就电影内容相关的问题说一点东西,希望能对大家更好的理解电影有些帮助。
    关于华沙起义中苏波双方的的配合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二战之初,众所周知是苏德两国共同瓜分的波兰,所以在波兰人民眼里,苏军是和德军一样的侵略者,而且苏联在占领波兰后于1940年制造了卡廷惨案,卡廷惨案中苏联对22000名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了有组织的大屠杀,对波兰社会结构中的精英阶层和中坚力量造成了釜底抽薪式的严重破坏,堪称波兰的世纪之痛,卡廷惨案也有同名电影,剧中男主角的家庭状况,父亲的军装,母亲的悲伤,还有一直刻意表现的起义军中缺乏3,40岁的领导者,起义军多数都是18,9的半大孩子,这些细节,就是直接影射卡廷惨案对波兰社会结构造成的伤害的。
    所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波兰方面讲,波兰起义军怎么可能指望苏军配合?而且华沙起义的重要目的就是意图抢在苏军进城前解放华沙,从而避免华沙被苏军控制,在这样的起义目标下又怎么可能通知苏军配合?
    从苏联方面讲,苏军在华沙起义时已经与华沙隔河相望,但在起义中止步于对岸,从而让德军能有力量对华沙起义进行镇压,也是出于不想让华沙落入由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指挥的起义军手中。

     4 ) 我要娶金发女主一百次

    一个有意思的女配角

    男主妈妈有品味,整部电影出场7、8次换过5次服装。穿过绿色灯芯绒长袖睡衣家居服,褐色蓝圆形碎花连衣裙,白色小蕾丝圆领黑色洋装,肉色棉质内衣长裙,狐狸毛领蓝色呢子大衣。男主妈妈很讲究,战乱时期,丈夫死了---金头发认真的用发夹定型,红指甲永远不会剥落褪色。

    男主爸爸照片军装笔挺,是个军队里的官员。

    从家境上来看,男主和金发女主更相配。。。
    -----------------------------------------------

    战争背景
    1.
    “卡廷大屠杀,又称“卡廷森林大屠杀”、“卡廷事件”或“卡廷惨案”(波兰语:zbrodnia katyńska;俄语:Катынский расстрел),是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苏军入侵波兰时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

    经历了卡延屠杀以后的波兰人民没有可以领导革命的成熟中流砥柱,另外一些幸存的知识分子,领导人在华沙起义之前已经逃离。所以,华沙起义的参与者和志愿军大多数都是18左右的青年志愿者。

    2.
    1939年10月,纳粹德国完全占领波兰后,发起旨在粉碎波兰民族精英,彻底奴役该国人民的行动,代号为“塔能博格”的盖世太保别动队到处搜杀波兰精英人士,同时将波兰最精华的波莫瑞、西里西亚等地直接划入德国版图,剩下的部分则变成“波兰被占领区总督管辖区”,实施残酷的军管统治。
    1942年,根据流亡政府的指示,波兰各地的抵抗力量合编为“国内军”,他们克服种种困难,通过自行制造、黑市购买、盟军空投和挖出波兰军队溃败前的物资等方式获取武器。至1944年,“国内军”发展至顶峰,总人数估计超过40万人,拥有步枪、轻机枪、重机枪、反坦克炮、反坦克步枪和手榴弹等各类武器。
    1944年7月21日,暗杀希特勒的消息传来后,科莫罗夫斯基认为德国已经崩溃,便下令救国军于7月25日在华沙发动起义。不过他否定了在全波兰发动起义的动议,他觉得那样会便宜了进攻中的红军。
    -----------------------------------------------

    金发女主
    漂亮:脸美,头发长,身材好。

    纯洁:脱光光和男主碰巧看到脸红心跳,绝不会是个随随便便的女人。最动情的时候也只不过给男主一个吻。

    善良:即便小孩的哭声暴露了她们,她还是抱着小孩去了医院。并留在那里一直照顾孩子。

    勇敢:在下人肉血片的战场背着男主一直走。波兰军队少校要占她便宜也没有那么容易,一个榔头过去。

    撩汉一流:主动向少校套话。

    有远见:该撤退的时候叫大伙撤退,只是大家没听。

    美学:悲剧结果符合鲁迅把美撕碎给人看的审美价值。

     5 ) 17年后,他们又拍出了一部让我感动的战争片——《Miasto 44》附粮草

    浴血华沙 Miasto 44 (2014)
    导演: 扬·科马萨
    编剧: 扬·科马萨
    主演: 乔瑟夫.帕夫洛夫斯基 / Zofia Wichlacz / Anna Próchniak / Antoni Królikowski / Maurycy Popiel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
    语言: 波兰语
    上映日期: 2014-09-19(波兰)
    片长: 130分钟
    又名: 华沙一九四四 / Warsaw '44 / City 44
    IMDb链接: tt3765326

    首先来解释一下文章标题的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距离我上一次被战争片感动已经有17年了,这17年里出了很多战争片,感动了很多人,但都感动不了我,这说明我拥有跟钢铁坦克一样坚硬冰冷的心肠——当然不是,说明我对战争片标准高、要求严,枪林弹雨打打杀杀爱国忠君这些东西是满足不了我的,必须要专业,要有深刻的人性反思,那么17年前能但当如此重任的是哪部战争片呢?翻阅电影资料就会发现,是《拯救大兵瑞恩》。作为一部1998年的电影,它在视听上对战争场面的高度还原,是此后任何一部影片都无法比拟的,今天在电脑上观看此片,子弹穿过冷雨掠过钢盔的那种凛冽感,仍然让人大呼过瘾。同时,影片的节奏堪称一流,故事情节的推进和战争戏穿插得严丝合缝,既没有过度渲染人性之光辉,也没有过多展现血肉淋漓,一切都是刚刚好,但又没留下技术的痕迹,浑然天成。影片展现的人性自然不用多说,更难得的是,它将个人、家庭之爱提升到和爱国一样的高度,这才是一部战争电影人文精神的至高境界。当然,这在欧美可能是常识,但在某国一直是新鲜玩意儿。
    第二层意思,就是这个“他们”。这里的他们指的是欧美的电影人,而不是我们亚洲人,更不是我国的导演,我国的影片不是迷药就是宣传工具,其中战争片更不能越审查体制的雷池一步,所以是注定拍不出像样的东西的。

    好,说完标题,我来说说这个片子到底有什么好。
    影片通过主角的经历展示了对战争的看法。这个看法不是不变的,而是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的转变。
    一开始,参军是因为军队里有漂亮姑娘。
    当然,正规军里是没有的,有也是长官的,但由少部分军人从民间发展起来的志愿军小分队,那里面就有了。本片的男主角一开始虽然也有家国情怀,但主要原因是奔着漂亮姑娘去的。
    然后,打仗是受到复仇欲望的驱使。
    在战场上最正确的生活方式不是风花雪月,而是一边谈恋爱一边打仗,但是当看到至亲——母亲和弟弟被德军执行枪决以后,男主角愤怒了,扛起了钢枪,对着德军扫射。这里他舍弃了美丽的女主角,因为她心里只有二人世界,转而艹起了小分队里另一位早就对他有意思的漂亮女孩,这位女孩是战场上的活跃分子,符合男主角此时的心理需求,所以,他们在一起了。
    最后,是个人意识的回归。
    当整个国家都投降了,小分队也成了覆巢之卵。经过血雨的洗礼,男主角终于放下了复仇的执念,重拾个人意识,但是当他爬上当初赢得女主角芳心的小渚,那里只留下了美人的幻影。
    所以,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男女主人公最终没有在一起,而是被战争无情的分开了。但从最后一个镜头看,男主角应该是跟这个国家一样,坚强的活了下去。

    同时,影片对战争场面的还原是非常考究的,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女主角回到交火区找重病的男主角,德军投下了一颗炸弹。炸弹爆炸后,强劲的风浪裹挟着弹片、砂石和一切破碎的物体席卷而来,然后安静一小会,在漫天的灰尘中升起一股烟火,逐渐上升弥漫头顶的整片天空,紧接着就下起了由血滴、残肢、皮肉等组合而成的大雨,猛烈地砸在女主角白皙的肌肤和她所躲藏的车皮上。这一幕如果在电影院里看肯定会有身临其境的惨烈感。

    最后,影片尽量做到了去主人公化,也就是尽可能客观真实的展现战争的残酷,只是展示,不做说明,由观众自行去体会和思考。这一点可以说在《拯救大兵瑞恩》之上了。
    但本片还是有些瑕疵,无法和《大兵瑞恩》相提并论,主要体现在男女主角穿越地下污水管道到安全区,和男主角跟女儿好ML两段,前者有丧尸片的痕迹,后者把二位拍得像摇滚青年,和整片风格有些出入。而且在据点上阻击德军进攻那一段使用了第一视角,油然而生游戏的感觉,稀释了那一段的惨烈感。

    最后的最后,要说一下我为什么被这部片子感动。战争片感动我的,从来不是什么爱国思想,也不是挣扎着到底要不要杀敌军,而是更加个人的东西,这个片子里,感动我的是美丽的女主角。她是一个简单的姑娘,因为男主角涉水来小渚上带她回去她就芳心暗许了,并且在男主角因失去至亲而陷入休克后,不顾生命危险穿梭于敌占区和安全区之间,而当250的男主角和女二号好上之后,她一个人回到医院去照顾孩子。从拯救男主角到帮医院救死扶伤再到临终前不离不弃地陪在孩子们身边,女主角身上发出伟大夺目的人性光辉,这里面没有道德感的支撑,没有大道理的陪衬,展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一个发自最基本的人性的善良,她渴望爱情,追寻自由,为捍卫这些不惜献出生命,是我看过的战争片里最美丽的女性角色。



    ——————
    欢迎关注订阅号『野评人』。公众号搜索『goodtobewild』,或者长按下方二维码(需最新版微信)即可添加。辛辣点评,个性推荐,让我们不要漏掉好的,同时抨击差的。


     6 ) 有必要引进,给民众降降火

    最近,民众火气比较大,张口闭口就是灭阿三、平TW、打航母、多造壮阳的蛋蛋,网络上一片踏平地球之势。

    这个片子拍的很精彩、很残酷、很艺术、很讲究。背景是一群美丽绽放的大好青年卷进了1944年的以失败告终的华沙起义。

    影片开始部分,除了纳粹对波兰工人的欺凌,一群华沙青年的日常还是有很多开心和浪漫,整个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然后,德国人要撤了,苏联人要来了,波兰抵抗组织决定搞一次起义,赶在苏联人之前控制华沙。

    然后一帮浪漫青年就积极踊跃报名参加了起义,也准备为了祖国和人民,大干一番。结果,立即就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德国职业军人的杀人手段和朋友亲人爱人的各种死法,战争原来一点都不好玩。

    本片对战场残酷的表现非常出色,个人觉得超越了《拯救大兵瑞恩》的诺曼底登陆片段,超越了《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屠杀片段,更超越了《敦刻尔克》的牺牲片段。战场上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的各种瞬间毁灭和惨状,影片拍得很血腥很细致。

    影片在今日繁华的华沙夜景中结束,也是告诉观众,战争,真的很残酷。

     7 ) 和谐版删减情节

    看了一遍在线版,中间看出有删减,脑补不到,于是下载了完整版,对比如下:

    第一个被删片段,男生们洗好澡后都跑出去河里,男一拖后,结果女一先进来了,男一女一裸身相对,算是战火青春中爱情的小进展,和谐版一个镜头带过,到也不太影响情节理解。

    第二个删减的漏点镜头,男一女一逃生到安全处后互相擦拭身体并热吻,和谐版女一直接在钞票堆里苏醒,影响观影理解,这里应该是二人感情升华。

    第三个删减片段,男一女二为爱鼓掌,删掉十分影响剧情理解,虽然之前一直有眉来眼去,但这里不说明白,好像二人不知怎么就突然好上了。

    这段拍的还挺有趣,废灰飘落如玫瑰花瓣。

    第四段被删片段,男一逃到医院,发现裸体尸山,遇到德军后想要自杀。恰巧这个德军是之前他们抓到并一直还算优待的俘虏。男一试图自杀,被此德军拿过手枪,朝旁边放了空枪。

    这张图右边就是尸山,这个片段被删及其影响剧情理解,一个是之前安排的德军俘虏没有呼应,另外就是这里明显暗示女一已死,最后的片段只是男一的幻想。

    PS.这个德军的饰演者还演了超感猎杀,觉得他很像汤姆哈迪。

     8 ) 随处可见意识形态和历史恩怨

    浴血华沙这部电影是以1944年华沙起义为背景,牵扯到波兰,德国,苏联,英美等数个国家。要想真正看懂这部电影,其的历史背景等客观条件要有所了解。


    波兰这个国家有悠久历史,一度是东欧霸主,当时把俄罗斯经常吊打。但波兰在欧洲历史上最风光的是在1683年在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带领下击败奥匈帝国的大军,解除了维也纳之围,一时间风头无限,获得了欧洲雄狮的美誉。波兰这个国家历史上曾经阔过,不是一直屌丝。但后来随着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兴起逐一兴起,逐渐沦为大国交战的主战场,成了欧洲的擦脚布,在经历俄德奥三次瓜分后,干脆亡国上百年,直到了一次世界大战,俄罗斯帝国崩溃,波兰才复国。复国后的波兰可不老实,一直想恢复祖上的光辉,趁各帝国主义集体围攻苏俄,也出兵干涉苏俄革命,一度占领基辅,后苏俄反击击退了波兰干涉军并反攻打入波兰,后在华沙被击败。最终苏俄割地议和才罢休。然后1939年刚刚副国20多年的波兰被纳粹德国和苏联联手灭掉,波兰跑到英国建立流亡政府。1944年在纳粹德国步步败退,苏军逼近华沙之际,为了争取筹码,防止波兰政局被苏联控制,命令他们在国内地下势力发起起义,抢在苏军攻占华沙之前占领华沙。这就是华沙保卫战的大的历史背景。


    讲解一下片中几个片段:

    1.片中起义开始前,指挥官的训话:起义者只听命于波兰指挥部和国内军,要对布尔什维克保持警惕,谨慎应对苏联军队。要知道现在波兰现政府法统就是当年的流亡政府,导演只能尽量美化一下,实际上起义者对待苏军态度真不是多么友好,毕竟本次起义的一个目的就是针对苏军的。

    2.墓碑保卫战,一个龙套对主角说:看着起义失败;德国人派了援军,苏联人停止了进攻,他们就等着我送死。 这个片段就是暗示苏军见死不救啊,可起义前还表示要对苏联保持警惕,并没有提前联系苏军,这会开始怨苏军见死不救。波兰人的思维看不懂啊。

    3.女主躲在地下室里,一个龙套说:俄国人过河了;另一个龙套说:什么俄国人,是波兰人,是贝尔林将军的人。又有龙套说:贝尔林是叛徒,他加入了俄军。这点问题不大,因为德苏合伙灭波兰缘故,波兰人眼里德苏都是侵略者,加入苏军的原波兰将军贝尔林在他们眼里跟叛徒也差不多。但史实上苏联为了支援波兰起义,派的是由波兰人组成的波兰军来救援华沙,波兰普通百姓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人指责他们是叛徒,这个波苏怨念真是太深了。

    4.德军俘虏叫道,没有人在乎你们。波兰人的怨念啊,整个华沙起义期间,英美的援助很少,苏联迫于盟国压力轻微支援了一下,反正最后损失最大的是波兰人。

    5.贝尔林的支援部队表现,瞬间被德军全灭。不至于这么来黑苏联方面的支援吧。

    以上五条,除了第3条涉及历史恩怨外,其余或多或少涉及到意识形态。可以看出导演已经尽了全力来平衡这些敏感问题了,毕竟那国都有政治正确。


    这部波兰影片在处理苏波矛盾上,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同时时不时搞出子弹转弯这些音乐剧元素,让人很不适应,这两点是个人认为存在不足。而优点是作者塑造残酷的战争场面,对人民的灾难是很深入写实的;而以这群孩子为主角的小人物,也塑造的很成功。综合来看,作为一部反思战争的二战题材电影,还是很成功的,值得一看。


    单独提一下苏联红军在华沙保卫战扮演什么角色:

    1944年6月22日,苏军发起巴格拉季昂行动,大败德军的中央集团军并收复整个白俄罗斯,到了7月底,苏军前锋已经逼近华沙。在这个前提下听命于波兰流亡政府的波兰救国军在1944年8月1日发动起义,直到8月5日才通知苏联方面,但当时并没有要求苏军帮助,只要求武器方面支持。后来华沙形势危急,苏军派出下属的波兰军渡过维斯拉河在西岸建立桥头堡,但经过与德军一段时间的激战,竟于9月23日被打回了东岸。综合来看,主观上华沙起义军是想跟苏联红军抢人头抢华沙,根本没有一丝要跟苏军配合的意思;客观上苏军经过一个多月大战,收复白俄罗斯推进到华沙一线已经到了军力极限,苏军收复华沙是在1945年1月份,在华沙起义失败3个月后才收复,所谓苏军见死不救不成立。从以上两方面来看,斯大林和苏军没有迫切意愿去下血本救援华沙,只是在英美压力下,进了最大可能去支援华沙起义,出动了波兰军和崔科夫的47集团军去支援,无奈苏波救援部队是强弩之末,而德军仍有很强实力,经过一个月激战最终失利退回了东岸。所谓苏军见死不救是不成立的,那更多是替起义发动者甩锅。另外影片中即使后来情况再不利,起义者也没有往苏军一方突围的想法,如果配合得利,两面夹攻,撤出更多起义力量没有多大困难,只是波兰救国军压根就没有这么考虑,最终失败投降。

     短评

    他们就像一群高中生去度假。波兰的年轻一代精英就这样消失了。但你有什么权力指责他们鲁莽呢?就凭你活着,而他们死了吗?

    4分钟前
    • 西西佛
    • 还行

    年轻的导演年轻的演员,故事也是以那时的年青人为视角,诚然这部电影拍出很多战时的残酷与阴暗面,但电影看着怎么都像是在故意迎合年轻观众,导演对挺多镜头的处理都像是在玩,看起来有种MV与游戏的感觉,高速慢镜头、第一视角镜头以及相对随性的配乐,都让本该严肃的电影多了几分不正经,让本片减色不少。最让我觉得扯淡的就是男女主角拥抱的时候子弹自动避开绕行他们的镜头,这个镜头单独拿出来我会觉得很美,可放在这里就很不合时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天空下起血雨的镜头,场面真的很震撼

    6分钟前
    • 影愈者
    • 还行

    bjiff

    8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在街角跳起滑稽舞的朗朗少年,赤诚相见赧颜如花的温柔少女,都被战争吞噬。坦克自爆后漫天降下的尸风血雨无比震撼,不再啼哭的婴孩、死要同衾的情侣以及倒下的一个个生命,都在提醒你这浴血的真实与残酷。慢镜转场主观幻想镜头充满了想法,德军马克斯尸堆前最后的慈悲报答显示人性虽微弱,但未曾消亡。

    1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好多唯美的场景与血腥到逼真的场景交替出现,让人前一秒沉浸在浪漫中,后一秒就痛苦的不行。虽然说有些剧情假甚至到了混乱的地步,但是,无论是谁看完后都是会对炸弹过后漫天血肉冲天而下的场面记忆犹新,我无法想象这是真实的,那一刻我竟被吓的哭了下来。

    16分钟前
    • 兔子
    • 推荐

    血腥残酷的一课

    21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团灭、男主女主其实都死了、片尾是他们的灵魂最后返回到相遇的地方、女主被德军士兵jian杀了、男主被德军士兵逼迫吞枪自杀

    24分钟前
    • 我要吃黄瓜
    • 推荐

    说实话在大银幕上看的时候并不会想到短评说的那些“败笔”

    27分钟前
    • 重生之我是兔狲
    • 推荐

    夹在俄国和德国两大欧洲毒瘤中间的国度,无论怎么折腾都是一种徒劳……

    31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还行

    从战争之处嘻嘻哈哈的文艺小青年,到战争中力图逞英雄的冒进分子,再到血肉模糊依旧持枪冲锋的拼命三郎,最后奋不顾身逃命求生的败军逃兵。影片展现了一个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傻小子到真正经过血与火考验的直面惨淡人生的男子汉的转换过程。战争场面极为逼真,血腥,让人不忍直视。应该让那些天天再网上叫嚣战争的喷子们看看战争有多残酷。

    33分钟前
    • babudo
    • 推荐

    抓住44年起义中的青少年元素(因为成人大都被苏德刻意肃清了),拍给新世纪的青少年看,悲极惨极,可谓用心良苦。

    37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有几段迷之配乐搞不懂

    40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还行

    波兰版蓝光 英文字幕 极其难看 男主演技奇差仿佛混入波兰起义军的间谍 女主过于圣母 各种大场面完全是浪费经费 节奏也糟糕 对话又偏少 还搭配一些自以为是的幽默 时常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本片在大银幕看跟大电视上看同样尴尬 北影节买票看本片等于上当受骗

    44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7.5 波兰悲歌 战争是对年轻人最好的洗礼 哪怕它过于残酷

    46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打仗从闹着玩儿,到不是闹着玩儿,到真不是闹着玩儿。波兰美女还真是美。

    48分钟前
    • 翻书仁
    • 推荐

    拍给年轻人看的历史片,天降血水和尸块的那幕太震撼了

    49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形式大于内容,导演在镜头运用和配乐选择上都很有腔调,四处横飞的子弹和从天而降的尸块将战争残酷壮烈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面瘫的男主和拖沓的剧情毁掉了这部电影,战争中可以深挖的人性导演并没有很好的展现,最后的求死不能也是点到为止。总的来说比较让人失望。

    54分钟前
    • 青木瓜之味
    • 还行

    女主角漂亮

    57分钟前
    • 八点整
    • 推荐

    3.5 波兰起义(片中把重点放在青年平民游击队)在那个时间节点爆发,具有相当复杂的历史特殊性。但电影没有把前提和大背景铺陈好,连“河流与对岸”都只是做成(首先是)青春成长、(其次是)苏德双军的隐喻。所以整个片子看下来非常可惜,导演拥有构建真实战场调度的能力、漂亮的视听技巧,可以在丑陋和残酷中挖掘出美与浪漫。但剧本上是完全浅层面、无纵深感的,甚至带着丝丝狗血,无法细究。

    58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用了很多技巧来展现战争场面的复杂与残酷,升格、POV、声画对位等等,但同时叙事上又非常类型化,甚至能感觉到诸如恐怖片、青春片、爱情、cult元素的运用,这又是比较反现实的处理方式。通篇看来不乏亮点,调度也有巧思,但整体仍然觉得有些失衡。这个导演习惯用一些浪漫的方式来包裹比较沉重的议题,但如果骨子里仍脱离不了严肃叙事的框架,这么做其实还是比较冒险的。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