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人生第二次

    人生第二次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中国大陆2022

    主演:内详 

    导演:秦博,张涛,谢抒豪,黄莎莎,孙功旭,詹佳骏,王树欢,张怡,于颖,杨苏烨 

     剧照

    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2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3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4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5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6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6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7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8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19人生第二次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该节目是央视网打造的“人生三部曲”IP第二部。相比于《人生第一次》里主人公们满怀憧憬准备推开生活之门、春和景明的状态,《人生第二次》的主人公们经历的是推开门后,跨越山海、历经人生风雨的转折阶段。 这一次,节目主创团队改变了《人生第一次》“人生时钟”的纵向叙事,以四组精选的对立关键词作为横向比照。节目将通过“圆”与“缺”、“纳”与“拒”、“是”与 “非”、“破”与“立”主题下的八幅人生图景,用多维度多视角观 察普通人在面临决定性瞬间时的选择与命运。节目通过洞察每个独一无二 的“人生第二次”故事,展现中国人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坚韧,激发观众对生活的勇气,即使前途未知也笃定前行。

     长篇影评

     1 ) 第三集《纳》|冰雹挥如泪下·击落灵魂枷锁

    看完第三集,我逐渐放下偏见,尝试更多体会这个难得的系列,所带来的感动与精彩。 车祸、轮椅、少年——这些年来,鸡汤励志故事,我们似乎已经听倦了。但这一回,我真正能感受到真实的力量,即便也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足够“暗沉”与“透彻”。 “人的生命应该是丰盛而有缺陷的,缺陷是灵魂的出口。”安妮宝贝在《彼岸花》中写下这句话——纪录片的艺术是如此,世界也是如此。我们总在歌颂战胜困难的奇迹,仿佛用力嘶吼与奔跑便能挣脱执念的牢笼。我们很容易忽略,学会接纳或许更为真切与务实。 《纳》的宝贵之处在于,主人公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苦大情深,没有在初见之时示以深沉的姿态。何华杰风趣、健谈,且性格色彩并不完美。他看起来还没学会真正的体谅,也时常会遮掩与懈怠。 当摄影机长驱直入,在无数雷同而繁琐的现实中寻觅真挚,解构何华杰的生命中原本徒有其表的豁达。我们一步步看到,这位失去双腿的少年逐步接纳自己,甚至得到了“悟”的解脱。 “人就像一条肮脏的河,为了接纳这条河,我必须是海。”在渡口的夕阳下,在溪池的夜色中,在川巅的云海上,在雷霆的轰鸣里——车轮驶向山丘,碾过如烟往事;冰雹挥如泪下,击落灵魂枷锁。

     2 ) 第七集观感与批评

    看这集之前,整体都能用惊艳来形容,虽然第六集稍微有些膈应人,但是总感觉应该是瑕不掩瑜,面对这么一个顺下来的命题,看到了崎路人的坚韧与斗志,对塑造人生观颇有帮助。

    直到看到了这一集……

    冷漠,进不去,是最直观的感受,本来还抱有一丝希望,以为会再多个能多少有些共情的例子,结果不知不觉就“推开世界的门”了。

    随之而来的是愤怒,这都是啥?这和我们有啥关系?

    首先,从选材来说,这一集不合格。命题不错,是离婚后,重新开始的日子,如果是讲讲大家再婚之后的幸福生活,那就精准点题了。不过都选了什么题材呢?三个例子,不约而同的都是二孩家庭,颇有家底。怎么这么像呢?因为都是在一个离婚事务所蹲点蹲到的,有没有穷人离婚的?片子没拍。有没有家暴离婚的?片子一带而过。那么多题材,唯独只选了这么仨。

    其次,从叙事编排来说,这一集不合格。作为主线的离婚事务所形同虚设。这方面可以去学学上访那一集,把镜头多给你的主线人,让她带你看,用她大量的案例来填补篇幅中来不及表现的大多数。但是,全集下来,主线人的位置是缺失的,她唯一的作用是引出三个例子。之后几乎全部交给每一对纠葛。

    第三,从引导上来说,这一集绝大部分不合格。第二个例子的重头戏是携儿逼宫,理由是过生日。结果牵扯出太多没有交待的细节,需要观众脑补,什么中考了?过生日?拿玩具?离婚两年?这些基本信息都没有,一个个蹦出来。第三个例子更是莫名其妙,欠债一千万?爸还在?已经离婚了?房子九百万?去找个班上?虽然观众的确没有傻到到最后都分不清怎么回事,但是这些就在看的时候把注意力分散了。

    第四,从观点上,这一集不及格。看纪录片要走出的一个误区是误以为这东西就是现实,里面没有观点,几乎每个纪录片的背后都有一个主旨,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让你看什么,不看什么。所以和剧情片相比,只不过纪录片的素材变成了现实拍摄。承接第三点,由于注意力分散了,观众只能化身老娘舅,全神贯注的猜事情原委,看到底谁好谁坏,忘了我们是来看这些人是怎么开始人生第二次的。

    第五,一个大忌讳,主人公镜头感太强。要说完全没有镜头感不太可能,毕竟不会像徐童那样在城乡结合部摸爬滚打,况且即使那样做,也不能摆脱每个人下意识地表演欲望。但是这个片子下的功利性太强了。第二个例子,感觉整个摄制组都是女方携儿逼宫的一个筹码,而且这个场景还被剪进来了,而男方也感受到压力,也来接受采访,挽回颜面,真正拍成了新老娘舅。第三个例子,全家大胆露脸。是为了直播造势吗?不得而知。

    最后,点题上,大大的不及格。相比前六集,之所以能给我或多或少的感动,是因为每个人都各有各的不幸,但是通过努力,几乎所有人都勇敢的去迎接人生第二次,甚至是人生第三次。而这一集,仿佛全是人生第1.1次,全是第一次这个大版本之后更新的小副本,未来可能还有1.2、1.3、1.35、1.38等等,在这些永无止境的鸡毛蒜皮之后,才可能到人生第二次。而相比前六集的磨难,婚姻失败这道坎,就更加难迈吗?

    虽然不可能让当事人参与制作,但是整个片子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当事人的指导下完成的,你得拍我这个,你不能拍我那个。路人看不见导演的意图,看不到鲜明的观点。稀里糊涂的,然后就交作业了。“反正我也蹲守了,我也跟拍了,就这些素材,你们剪吧。”——相比前几集,这里看到的更多是这样的摆烂。“你们也看到了,人家愿意露脸已经了不起了,甚至全程马赛克的都剪进来了,我尽力了。”

    我只想说,好的纪录片,意义是啥?不就是展示平常不容易看到的,去连接散落在时间里的碎片,去理清那些仿佛理不顺的,去揭示埋藏的暗流涌动吗?

    这一集,真应该给其他集道个歉。

     3 ) 把打拐相认做成综艺节目是不是有大病

    看到四五分钟就气不打一出来,父母失去儿子,需要上综艺节目相认,事先不告诉人家结果,还要搞成芝麻开门一样留个悬念,让母亲在迟迟的等待中痛苦、流泪、站不稳,让十几年后的第一次相见暴露在聚光灯下审视,让人怀疑是真情流露还是表演,仔细好好想想不觉得这个节目有大病吗这个节目的导演有点反社会吗?!

     4 ) 搬运摄影师手记 |孩子是一面镜子,折射成年人的内心

    大家好,我是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第2集摄影师尤桢炜。我们这一集最终定名

    《缺》,与第一集的团圆餐馆的《圆》互为应和。人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是我们几个主创,依然惯性地称它为:“长跑少年”

    本片2020年的11月8号正式开机,一群孩子,每天早晨430起床,无论寒暑,长跑16公里。这是我进驻项目之前所获得的全部信息。

    在拍摄这些孩子的时候,我们凭着第一印象,把视线投入到“长跑”“早训”这些概念里面。一隔一天,凌晨四点起床,跟着孩子们。

    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练习跑步的。纪录片的拍摄很需要共情,拍摄孩子们的跑步,这个年纪,在零下二十多度,长跑那么远,其实你坐在交通工具上拍摄,很难体会到那种辛苦。什么时候胸腔开始痛,什么时候喉咙发甜,什么时候小腿紧绷。如果你不能感同深受,其实镜头也不容易给的精准。于是我也让自己在冬天跑起来………所以我感冒了

    但是拍着拍着,我们发现,长跑所谓的艰苦在这些孩子们的世界里,是如此的表征。这是他们可以改变命运的手段,但是原生家庭的苦难才是这些孩子们真正的痛苦的源头,比起长跑的辛苦,那种深埋心底的恐惧,不安,疑惑,迷惘等等情绪,在他们叫人心疼的懂事的笑容下,才真的叫人心酸。

    而随着我们拍摄的深入,我们的重心也逐渐往他们的内心靠近。而孩子们对我们镜头打开心门的时候,我们惭愧的不忍心看。

    作为摄影,我也是那个时候发现,好的画面不是我拍出来的,是故事自己长出来的。

    我拍摄《人生第一次》的《上学》和《长大》,拍了《人生第二次》的《缺》,很奇怪,三四年一直和孩子打交道。说句说烂的话:孩子们是一面镜子,折射的是成年人的内心。

    我觉得拍摄孩子的时候,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全感。我可以直视自己内心所有的谦虚和虚荣,正直和幽暗。

    喜欢这样子拍纪录片,我也想一直这样拍下去。

    @猫六人

     5 ) 关于“公平”的一点想法

    上访,这两个字更多地出现在新闻里,字面的背后通常是一个人或一家人命运的波澜。今天这集从司法部门的视角切入,印象中高高在上的最高检和检察官不但展现出接地气的一面,也让我近距离看到了他们的工作机制,了解到一些法学原理,也纠正了一些原来的自以为是。

    一起案件,从不服上诉到来到最高检申诉,需要经过漫长的司法程序。一次上访,从在最高检的第十厅大门口外排队,到见到检察官,也要经过重重安保和信息分拣手续。卷宗送到检察官手里之后,他们会进行研究,判断是否接受申诉。无一例外,上访者都是来寻求公平的,那么法律能够给他们想要的公平吗?

    “公诉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构建的过程,申诉是一个从有(错误)到没有错误的判断的过程。”最高检第十厅的三级高级检察官孔静这样说。如果把公诉比喻成盖房子,动工前公诉人必须检查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牢固可靠的材料(也就是确实可信的证据)才能被用来盖房子。房子盖好好,申诉人如果不满意,可以提起申诉,但是申诉并不是一上来就拆房子,检察官们需要戴着放大镜找错,只有找到确实充分的错处,才能把之前盖好的房子拆掉重盖。

    一、结案了事还是案结事了?

    基于申诉的法律准则,很多上访者的诉求都无法被受理。然而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并不能让人轻易接受,他们经历漫长的申诉道路,熬过多年等待,却希望落空。正是因为理解这样的情绪,检察官会为这些申诉人举办一场听证会,请到原始办案机关和其他法律专家共同讨论,也让心里憋的申诉人可以找人评评理,诉诉苦。

    来自河南省商水县的苗青海夫妇在2020年11月底就迎来了一场这样的公开听证会。2008年他的儿子和儿媳被杀害,而检查机关无法确定凶手的真实年龄,因可能牵涉未成年人,凶手被判无期徒刑。从此,苗青海夫妇开始了他们长达12年的申诉之路。

    在卷宗里,能够证明被告人年龄的证据只有户口本、村民口供和学校提供的学籍情况登记表,而这三样证据上所显示的被告人的出生日期并不一致,不能确实充分地证明被告人在作案时是不是未成年人。公安部门还专门做了两次骨龄测试,得到的结果显示,凶手作案时在17到19岁之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法律规定只能推断被告人未满18岁。听证会上,所有的证据和疑点都被一一罗列了出来,接受来自最高检的检察官、当时办案机关、法学教授、执业律师以及所有旁听人员的反复检验。这应该也是一种公平和正义吧,尽管申诉被驳回,苗青海并没有被潦草对待,没有被一纸公文打发了事。这些检察官深切理解他的痛苦和诉求,并用严谨认真的态度和法律精神体现了对他的尊重。

    二、何为公平?

    申诉没有被最高检支持,有些申诉人最终可以接受和释然,有些却满是失望和无奈。刘占江的弟弟刘占营在2018年被同村的王振波杀害,一审法院判处王振波死缓,二审则改判为有期徒刑15年。对于二审判决,刘占江认为量刑过轻,于是向最高检提起了申诉,要为弟弟讨个公道。

    经过在省法院和事发地的走访调查,最高检的检察官认为,现有的证据并不足以推翻二审的判定。这起案件是由刘占营和王振波前妻张平的情感纠葛引发的,并且造成了两个家庭的悲剧。刘占营和张平出轨在先,之后王振波与张平离婚。案发时,王振波已经再婚了。从法律层面看,刘占营在酒后深夜来到王振波家,是一种入侵住宅的行为,已经违法。检察官认为,再考虑到王振波的自首行为,二审法官改判的自由裁量权是合法的。

    然而,这样的结果在刘占营的妻子和哥哥看来,却无法体现正义和公平。公开听证会上,面对听证员得出的一致结论,刘占江甚至觉得他们在为罪犯开脱。弟弟被害惨死,刘占江至今回忆起来还是会痛哭不止。但是法律就是法律,检察官和听证员的逐条分析尊重事实,有法可依,尽管这个结果达不到刘占江对于“公平正义”的解读和要求,却捍卫了法律的尊严。

    很多申诉人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光阴,希望能够在最高检讨个公道。他们所讨的“公道”,是民间朴素的一报还一报的公道,而这往往与法律意义上的公平不同。法律的公平是面向所有公民的,不管是罪犯还是被害人。这让我想到罗祥老师所说的,“刑法既要惩罚犯罪,又要限制惩罚犯罪的权利。”检察官在维护犯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真正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和司法的公正。

    听证会结束,检察官对刘占江说,希望他坚强起来,带着家人走出泥潭,生活还要向前走。我想这不是例行公事的交代,也不是冠冕堂皇的官方语言,而是饱含同情和祝福的嘱托。这些检察官每天阅读大量卷宗,会见形形色色的上访者,却并没有见多不怪。相反的,他们明白这些卷宗的背后,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希望和人生。他们尽可能去理解上访者的委屈和苦楚,去明白他们寻求同情和安慰的心理,同时也坚定地告诉做错了事的人们错在哪里。我想这大概就是一种公平和正义吧,申诉也许并不成功,但是这个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模样,看到撑起法律这把大伞的根根伞骨。

    很感谢央视网和这期节目,让人看到检察官的日常工作,了解申诉机制,明白那么多申诉信件和上访者的去向,也体会到“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尺度”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最后想问问央视网和导演组,有没有可能做个专门讲最高检第十厅的季播形式纪录片?让普通观众更加了解信访和检察官的工作日常,也能起到普法的作用,考虑一下?

     6 ) 《纳》

    大家好,我是《人生第二次》的分集导演王树欢,很高兴可以参与执导第三集《纳》。2020年10月13号,是我第一次见到“62岁容光焕发”的何华杰。62岁是他给自己定的心理年龄,他说,我除了躺在床上,被人照顾着,什么都做不了,就连大小便都没办法控制,我就像个老年人一样。此时他26岁。颈椎6、7节损伤,高位截瘫,胸部以下没知觉。这些医学用词乍一听只会让我觉得很严重,可真正刺疼我的却是生活中那些平常的瞬间。

    他的脚会从轮椅的踏板上慢慢滑落,卡在轮子下边,轮椅突然制动,惯性导致身体前倾,整个人从轮椅上摔落,而脚慢慢滑落的过程,他根本感觉不到。

    他会上一秒还在吃饭,下一秒眼前变黑突然晕倒。他的尿偶尔会浸透裤子,流向地面,倘若一直不低头,直至蒸干也不会被发现。这是每一个“轮友”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情。

    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总是夹杂着预料之外的事情。得知何华杰要和前女友见面,我便在脑海中过滤那时的场景,他们会以什么样的动作打开局面呢?拥抱?不可能。握手?也不对。亲吻?开什么玩笑。各种不合理的预想在他们见面后的一个轻微的碰拳中破碎了。因为时长等因素这个画面被拿掉,至今我还是有些心疼,忍不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同样让我心疼的还有何华杰在冰雹中爬上轮椅后的呐喊,带着脏话。我听着伴有脏话的呐喊,比当时被冰雹砸头还疼。毋庸置疑,脏话会被拿掉,不妨大家再回头看下那个片段,心里将脏话补录出来感受下?靠谱,起码可以弥补我的遗憾。

    聊到遗憾,他们更有话语权。但面对已然发生的事情,以及再也无法站起来的现实,他们唯一能做的、也是最应该去做的,就是接纳自己。

    面对人生,我们也是一样,倘若不愿意接纳真实的自己,那么也是哲学上的残疾。生活已经很疼了,我不太想让观众朋友们看到太多轮椅上发生的难言以及不堪。所以撕掉残疾的标签是我拍摄时最重要的打算。

    当在屏幕前看到他们从高处滑下,在篝火旁转圈,在山顶呐喊,在田间吹着蒲公英,我开始羡慕他们。这世上有那么多人,终其一生都被车水马龙的城市所困,被密密麻麻的写字楼所困,被压力、流言、爱情所困,此刻,在川藏线的路上,他们的自由,是回以生活最好的举杯。

    总导演秦博说,他被感动了,男人至死是少年,多好啊。

    两年的相处,我和何华杰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哥们,他和我讲出事以前的自己很拼,在蒙古出差累到腿软,也舍不得花130块钱去按摩一下,现在好了,针扎都没有感觉了。他说导儿,其实我很不想和坐轮椅的人交朋友,就好像对面坐的是自己,我不想要这面镜子,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自己都不接受自己生活怎么继续呢?他说,网络上很多人给我加油,给我鼓励,其实我真的更希望他们和我聊聊家长里短,当然可以买我的眼镜就更好了。他说,为什么健全的人要在我们身上看到所谓的正能量呢,不是反了吗?他说,导儿,坐车一定要扎安全带。

    我从不鼓励他,还经常吐槽他油腻。他说我土,说我游戏打得菜。还要逼我进他的直播间看他无聊的直播,所以,朋友们啊,帮我顶一会儿,你们去看吧。如果有需要,大家可以考虑去看看他卖的眼镜。曾有网友吐槽他,能去这么多地方还不是因为有钱。其实不然,小伙子这么拼命的直播,是因为家里还有百万的外债,他需要帮家里承担。

    其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面对好的坏的无言以对的或是乏善可陈的”人生第二次“,我经常能够想起他们的话:“所以这就是生活,哪怕我们是在淋雨,哪怕我们在淋冰雹,都是tmd爽的事情。”“我们活着就是要解决困难的。”“人都有老的那天啊。”“相信你自己会慢慢好起来的,别着急。”“我们的生活不过是麻烦些罢了。”是啊,愿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以这句“那儿有彩虹!”笑着收尾。

    倘若需要给人生第二次一种解读,我希望是:我们要允许任何事情的发生,也要接纳任何发生过的事情。

    此致,敬...

     7 ) 在人生的马拉松上奋力坚持——《人生第二次·缺》观感

    5月26日晚上七点,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第二集按时更新了,我期待了一天终于也没有让我失望。第二集的名字叫《缺》,这期的主角是一个老爸,是一个体育老师,在辽宁鞍山成立一个“梦想之家”专门去招收一些身处困境的孩子,带领他们进行长跑运动,通过长跑跑出自己的未来。这些孩子都曾经受到过原生家庭折磨,有的父母离异被抛弃,有的父母生病难以再养育他们。就像其中一个孩子写个柏剑老师的话一样,“我是黑暗里的孩子,谢谢你伸手来了我一把,你说人生是马拉松,坚持就是胜利,我信!”

    《人生第二次·缺》

    一件事

    当这集纪录片播放到最后,看见原来“梦想之家”的孩子们成为大人,在各行各业中站稳了脚跟,虽然大部分都没有从事专业的运动员工作,但是起码都能养活自己。这才知道柏老师做这件事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我真的由衷钦佩。因为对于二十多岁的我来说,阅历还是太浅,人生好像只有吃饭睡觉是每天在做的事情。

    四点半叫孩子们起床去跑步,常规的10~16公里无论寒暑,照顾孩子们的生活,为他们解决上学问题,最重要地,给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柏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要恨任何人,恨是把双刃剑,对你狠的人会造成伤害,自己也会受伤。”虽然这些孩子看起来比同龄人更加成熟,很容易理解柏老师的话,但是要真的不怀恨意可能吗?凭什么出生就被最亲近的人抛弃?为什么这样的命运会降临在自己身上,孩子们都会这么想。柏老师只能一点点的去开导,卸下孩子门的包袱,当然还得身体力行地在平时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爱,证明自己值得让大家再次相信,世界上还是关爱他们的人多。

    《心灵捕手》电影截图

    在电影《心灵捕手》中,威尔也是这么一个被抛弃的孩子,他的心墙似乎更厚实一些,他是个数学天才,多名心理医生都被威尔气的无计可施而离开。只有尚恩,将自己的弱点也拿出来,自己最爱的人早早走了。拿自己的人生体验,他敞开心扉告诉威尔自己所遭受命运的不公,这并不是他们的错,威尔才逐渐走出自己的围城。

    电影是根据生活,进行过艺术提炼和加工的,现实世界的柏老师所面对的孩子这么多,各种各样问题就需要他通过各种各样的智慧来解决了。这里没有上下班,没有休息日,二十多年天天坚持下来,除了爱和善良,我暂时没有找到其他原因。

    一段路

    长跑作为一个高效燃脂的有氧运动,是现在好多城市居民选择的一种锻炼方式,我自己平时也会跑,更多只是一种爱好。片子中柏老师提起过两次要想上大学,二级运动员是最低标准,我也就好奇去网上查了一下——十公里要跑到34分钟以内。也就是平均三分半就要跑下一公里,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个数据,对于一个不是很善于奔跑的我来说,确实是遥不可及。

    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其实没什么更多地选择,不管身体天赋如何,在这里每天早晨起来都有一段路在等着你。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句台词,“我不知道是否我们每个人都有注定的命运,还是我们的生命中只是偶然就像在风中沉浮,但我想也许两者都有吧。”孩子们看着电视里“老爸”给他们放的阿甘,都很入迷,他们痴痴地又若有所思。也许他们在想自己的下一颗巧克力会是什么味道。他们其实和这世上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都被命运裹挟着,索性有人在奋力地拉着他们,给他们指引着前方的路,他们想赢就得在这条路上一直跑下去,坚持与命运搏斗。

    《阿甘正传》电影截图

    正如片子的摄影师尤桢炜所说的,长跑所谓的艰苦在这些孩子们的世界里,是如此的表征。这是他们可以改变命运的手段,但是原生家庭的苦难才是这些孩子们真正的痛苦的源头,比起长跑的辛苦,那种深埋心底的恐惧,不安,疑惑,迷惘等等情绪,在他们叫人心疼的懂事的笑容下,才真的叫人心酸。

    一个片子

    看完这部片子之后,在片子下面的评论区我看到分集导演和摄影老师的留言。这个片子是从20年11月开始拍摄一直到21年12月杀青,最开始刚刚进组只知道一群孩子早晨4:30起床,无论寒暑的跑,摄制组也跟着孩子们跑,通过长时间的陪伴了解了他们的故事,逐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

    最让我动情的段落,是柏老师和梦想之家的孩子们分开的那个段落。柏老师因为爱人即将生下他们的宝宝,柏老师不得不和梦想之家的孩子们分开把他们安顿在河南安阳的常老师那里。这一段平行两个场景的交叉剪辑很巧妙,长期生活在一起时间长了,大家可能会感觉的彼此之间的情感,而分开后,柏老师对孩子的想念,尤其是孩子们对于柏老师的依赖一下子就展现出来了。平时大大咧咧的,因为距离见不到真人,从而产生了猜忌,“老爸,有了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忘记我们呢?”在长时间的等待下,孩子本来缺爱的小小心灵好像又扑了一场空。屏幕前的我也完全被孩子们的感受牵着走了,在老爸接大家回家这里的三层过渡,使情感拉到一个小高潮。老爸真的来了,大家都在院子里集合听着老爸的训话,但是不能把大家带去一起过年的时候,我也很难受,和小微一样心里万马奔腾,叛逆的感觉也起来了。但是后面老爸又说,给大家十分钟去收拾东西时,大家都还有疑问,让当老爸最后说出带大家回家时,才知道前面都是骗大家的,大家从难过到泪水满盈,一瞬间成为一种喜极而泣的状态。我的泪点也被这无情导演的小计俩狠狠戳中了。

    毫无疑问地整个片子的最高潮也就是过年这段,孩子们给老爸写了平时可能当面说不出口的话,孩子们就在旁边,老爸读着一段段文字,那些孩子就在旁边陪着他,在过年热闹气氛的烘托下,柏老师的心里和我们的心里被爱包裹着。

    一个朴实无华的梦想

    社会性是我们人类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一个人的价值是离不开其他人的,能被别人所需要是一种责任却又蕴含着幸福。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积极的联系中,正能量是成倍增长的,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集给我带来的触动如此深刻。柏老师的爱给予了孩子,孩子的爱也就不会吝啬的。

     短评

    通过小人物的不幸,营造出生在华夏的大幸。

    3分钟前
    • 秋水宝刀
    • 较差

    拍得真好!悲欢离合观世相,百态人生话沧桑。看完以后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集的三个叙事视角的切换,还有长跑之家的孩子们以及老师,以及最后的深圳故事,平凡有力!

    6分钟前
    • 一匹马赛克
    • 推荐

    佳怡,可心,小金子,柏有钱,幸福之家的每一个孩子,希望你们都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希望有钱写给老爸的祝福全部都能实现。

    8分钟前
    • 爱达荷_
    • 力荐

    少了些人生第一次中里程碑式的紧张激动,多了些岁月流逝间面对久别重逢、破茧重生的彷徨笃定、隐忍释放。路过你的时候,正推开世界的门,在一路奔波的旅途上,时间多残忍。

    11分钟前
    • DooDooD
    • 力荐

    有两集真的非常好。选题、切入、剪辑技巧都非常优秀。结尾那集没太收住,比起来有点像学生习作了。

    12分钟前
    • 牛三牛
    • 推荐

    看到蒙太奇里卫卓说出自己的小九九时,我觉得在艺术上,很妙。在生活里,很真实,因为真实,而有了厚度。

    13分钟前
    • 送你一面小锦旗
    • 力荐

    如果第一季都是从小到老的中国人,讲得也是从分娩到生死的曲折,那第二季则是在岔路上是的普通人,走失、变故、离异、犯罪都是极端的开始,但都落于平静的面对且重拾重建的信心。最喜欢《缺》《是》。

    16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人生第二次,不再是春和景明,更多是阴差阳错,盈缺是非。重塑需要信念,也需要勇气。

    20分钟前
    • 新房客与尾班车
    • 力荐

    跟第一季不太一样,更厚重,更复杂,更深沉,记录方式更纯粹,后劲自然也更大。拍摄和剪辑几乎都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风格。原创bgm配器极简单,但跟情节配合得天衣无缝,情绪非常顶,殷切期盼出原声带的那一天,一定打满五星。

    23分钟前
    • 某S
    • 力荐

    失去儿子后,用炒瓢炒起来六层楼,占妈妈的强大让人佩服

    28分钟前
    • lnvvv
    • 力荐

    妈妈给24岁的儿子喂饭,还是会被这种出人意料却又理所应当的场景crush。

    32分钟前
    • 猪也是这么想的
    • 推荐

    一集比一集拉胯

    34分钟前
    • 绿色的边
    • 还行

    天桥上,妈妈静静的看着旁边摆摊的卫卓,一下子就绷不住了。

    39分钟前
    • 小尾de糊涂账
    • 力荐

    五星真实,第一集的弟弟敢说出自己心里的小谋算,养父掩藏不住的害怕失去的抽烟和喝茶,还有其他真实的刻意违和及不适感,这个纪录片可以追了。

    40分钟前
    • Aengus
    • 力荐

    我喜欢自己的想象力,不喜欢自己的命运

    41分钟前
    • Digimageek
    • 力荐

    仪式感和陪伴的辩证关系,真正塑造卫卓性格的生活细节都在养父母那边,留给原生家庭的只有仪式感,这种割裂,让“买卖同罪”的讨论变得不是听起来那样理所当然的简单

    45分钟前
    • 可风
    • 还行

    看了第二集,全片渗透着人性的温暖与爱,在悲凉的大地上野蛮生长着一株株人工养殖的野草,强风吹拂下却被爱包裹着爱与滋养,看似悲剧,实则幸运,爱与被爱淋漓尽致。

    46分钟前
    • 大师兄
    • 力荐

    强烈推荐第二集,反正小朋友的故事总是就特别灵,命运坎坷的孩子们,小小的脑袋里有些很深很玄妙的思考,妙语如珠,感情又真挚。“老爸”真是太好太温柔了,真希望他永远年轻永远健康。希望梦想之家能好好做下去,以后的“老爸”都能像现在的“老爸”一样好。

    50分钟前
    • 米曹
    • 推荐

    最喜欢第二集,有种电影《小鞋子》的感觉。最喜欢的一幕,半个月的分别后,老师悄悄回到教室跟在同学们后面一起朗读课文。孩子们听出了老师的声音,但没有人回头确认,他们欣喜若狂,后又喜极而泣。我:人生第一次还有12集,第二次就只有8集了。先生:第一次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第二次可能就只有一小部分人才会经历了。

    51分钟前
    • 4%
    • 推荐

    第一集看完了,三个不同的视角很好,第二季很不错!最后说一句:愿天下无拐。第二集看完了,从头哭到尾,孩子们的努力很简单没有太多杂念,柏剑老师真的太伟大了。祝孩子们都能快乐长大,实现梦想,也祝柏老师身体健康,幸福顺遂。

    54分钟前
    • 不坠青云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