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人生七年8

    人生七年8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英国2012

    主演:迈克尔·艾普特,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保罗·阿尔蒙德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人生七年8 剧照 NO.1人生七年8 剧照 NO.2人生七年8 剧照 NO.3人生七年8 剧照 NO.4人生七年8 剧照 NO.5人生七年8 剧照 NO.6人生七年8 剧照 NO.16人生七年8 剧照 NO.17人生七年8 剧照 NO.18人生七年8 剧照 NO.19人生七年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八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岁月蹉跎。是悔恨感慨,还是遥想当年风华正茂。年华终有老去的一天,可生活仍将继续。   陪伴这些孩子度过半个世纪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也已两鬓斑白,《人生七年》还将继续。

     长篇影评

     1 ) 成就一个人

    ===不是影评的影评==后面离题太远T_T===
    如果这部纪录片是在中国拍的,那我一定会更加有感触,但是从这十几个英国人的大半生里,也能窥见许多属于每个人的人生悲欢。
    据说这部真人秀开拍的时候,剧组的目的是证明人所处的阶级对他们一生的决定性作用。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目的合情合理。而50年过去了,当初的命题也确实得到了证明。只是,被证明的并不止于此。
    阶级对人的命运确实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毕竟,当同是眉目清秀可爱的七岁男孩,一个以一个大人的姿态发表着关于学校该不该收学费的见解,另一个却黯然诉说他的愿望是不再被人欺负时,没人能否认他们之间已然存在的天差地别。事实证明,他们的人生确实和他们七岁时心中所想相吻合。
    可仅仅是如此吗?也有社会底层的孩子成为核物理科学家;也有中产阶级男孩沦为流浪汉,而他小时的好友却生活美满;还有本可以就此过上出入高档场所的牛津毕业生选择去当一名公立校老师。而且有些东西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比如有个私立学校的公子哥虽然社会地位高,家庭却根本不富裕,是他的母亲挣钱供他读私立学校。
    人生的魅力就在于,无论有多少东西是我们一生下就已无法改变的,可人生永远无定数。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跌荡起伏无可复制。
    我父亲就出生于这部纪录片开拍的那一年,1964年。他说他半辈子过的没有什么起伏,但是细说来,其实并不平淡。他出生于饥荒之后,小时候是无忧无虑的小镇的孩子,十九岁时到北京读大学,后来差点就成为某个现在不好说出来的大事件的一员。结婚生子,负债失业,春风得意时却突然身体抱恙……而如今我也远赴他乡读大学了。前几天他五十大寿,就像片中的人49-56岁时一样,一切都妥当了,不管好事坏事,也都接受了,不管有没有成功,也都幸福了。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吧。
    大部分人,就像片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沿着自己人生的既定轨迹生活;小部分人做了这样那样的事,或好或坏地改变了自己地人生轨迹。多数人都是缺少勇气的,就像这部片子里大部分女孩子一样,他们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改变一丝一毫他们既有的生活轨迹。可也有一些人愿意改变自己的一切,比如成为科学家的Nick, 他在片子里说了,他不打算子承父业做一个农民,纵使他一定会在那些上层社会的从小就想着上牛津的同学中格格不入,但是对于他来说,这只并不能阻挡他什么。穷人家的孩子拥有一个聪明头脑的很多,但是极少有人能跨越鸿沟一跃而上,这在中国也是一样,毕竟社会阶层决定着人的思想。Nick能做到,这即使他的勇气,也是他的运气。还有一个叫Bruce的男人,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温文尔雅的。他是所有人里我最羡慕、最佩服的一个。小时候的孩子们有那么多理想,他的是这些奇怪的理想中最奇怪的之一,可结果却是,他真的做到了,是律师团之外唯一做到的。他一直在选择着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顺水推船。到最后,他仍然只是一个平和的中学数学老师,但是他笑容言语里散发出来的温暖却可以让人深深的信服他的幸福。然而很多其他人说着他们儿女未婚先孕,或是找到一个保安、邮递员的工作的时候的那种幸福却让人不由得生出一丝悲哀和怜悯。
    如果你的孩子是Bruce的学生,你一定猜不出他是如何当上这样一位平凡的老师的,也一定看不出他平常的外表下的不平凡。这让我想到有一次我随手点开一位不怎么出名的小明星的资料。那位演员今年三十岁了,在百老汇表演多年,才终于有了在荧屏上饰演主要角色的机会。本以为他只是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凭借英俊的外表,多年默默无闻的打拼,终于上位。可是却发现,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热爱体育,差点以此为职业,后来被球队拒绝后生活顺风顺水,学生会骨干,康奈尔商学院奖学金……然后他选择去学了戏剧。学业没有完成,他又退学去了百老汇。这听起来就像是成功学的陈词滥调,我却不知为何为之一震。故事的结果仍是个未知数。目前在搜索引擎输入他的名,还是不会联想到他的全名,不知道明年会不会、后年会不会。其实像他这样做的人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多,只不过绝大部分都没有盖茨那么出名罢了。他们有的可能小有成就,有的可能仍在全力打拼,有的可能已经被现实打败。但是我想,早在他们鼓起勇气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做好了迎接各种各样结果的准备。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是值得敬佩的。毕竟,他们做到了大部分人不足以做到的事。
    也许一切都取决于你在什么时候有多大勇气做了什么,可同样的时机同样的勇气做的同样的事情,带来的结果却不尽相同,或者可以说是也许天差地别。所以,是做,还是不做?是这样做,还是那样做?不管怎样,结果都是未知数,只是有些风险较高,有些收益较低。要刺激,还是要保障?这是每个人不断面临的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所给出的答案,终会早就我们独一无二的自己。

     2 ) ·

    人生七年 7up
    1 杰基:杰奎琳 在伦敦市公租房区居住
    2 尼古拉斯:在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乡村居住
    3 尼尔·休斯:住在利物浦郊区 父母都是教师 不喜欢打架
    4 托尼:在伦敦的最东边居住 15叫其”猴子“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伦敦市中心肯辛顿区的一个早教学校上学
    7 查尔斯:6的同学
    8 安德鲁:6的同学 读金融时报
    9 保罗:在一所由慈善团体赞助的儿童之家里上学和住宿
    10 西蒙:9的同学 黑人
    11 霍顿·布鲁斯:在伦敦西南萨里郡的一所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父亲远在六千英里以外的地方(津巴布韦)工作 梦想是当一个传教士 把自己的钱分给穷人
    12 苏西:在一所女子时尚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1的同学
    15 米歇尔:4的同学 女朋友
    16 法默:11班级的班长 11夸赞其有威严 能够维护班级纪律


    人生七年 14up
    1 杰基:在英格兰东部的一所综合学校上学
    2 尼古拉斯:在家乡的一所被授予了奖学金的寄宿学校上学
    3 尼尔·休斯:在离家不远的一所综合学校上学
    4 托尼:在公立学校上学 课余时间待在艾普森青少年赛马场 努力成为一名骑师 和15已分手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之一的大伦敦行政区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练习钢琴 反对罢工
    7 查尔斯:在英格兰西南威尔特郡马尔堡私立精英学校上学
    8 安德鲁:在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之一的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切特豪斯私立学校上学
    9 保罗:八岁离开儿童之家 在一所寄宿学校学习了一年后 跟随离异的父亲移居澳大利亚
    10 西蒙:在儿童之家依赖着救济生活到十三岁时被母亲接出 从没有见过父亲
    11 霍顿·布鲁斯:父母离异 和继父相处得很好 在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的一所全寄宿预备学校读书 不再想当传教士(因不喜欢在众人面前讲话)
    12 苏西:在苏格兰佩思郡南越庄园女子寄宿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和1、13分开 选择在一所文法学校上学
    17 高斯林:4的艾普森青少年赛马场教练


    人生七年 21up
    1 杰基:在一家澳大利亚银行上班 去年结婚
    2 尼古拉斯: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物理系大二生
    3 尼尔·休斯:在阿伯丁大学学习一学期后主动退学 现在在伦敦做短工
    4 托尼:十五岁离开学校 前往艾普森汤米·高斯林赛马场 成为一名学徒 后因参加比赛没有取得名次 放弃了赛马骑师梦想 现在努力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
    5 彼得:伦敦大学历史系学生 住在伦敦北部的一所公寓里
    6 约翰: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法律生
    7 查尔斯:达勒姆大学历史系学生 父母离异
    8 安德鲁:其十四岁时父母离异 现在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法律生
    9 保罗:来到澳大利亚后以建房为业 其父亲再婚
    10 西蒙:在离家不远的肉类加工公司工作 其母亲有时会焦虑、抑郁 这让西蒙更加想要保护她 两人的关系也日渐融洽
    11 霍顿·布鲁斯:牛津大学数学系学生
    12 苏西:其十四岁时父母离异 十六岁时自主决定离开原来的贵族学校 到巴黎的一所教授速记的学校上学 毕业后找过工作
    13 苏珊: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
    14 林西·珍妮特:流动图书馆管理员 兼职一家办公室的助手工作 去年结婚
    18 密克:1的丈夫
    19 戴夫:
    20 崔佛:
    21 伊恩:其和19、20都是5的室友 也都是学生
    22 苏珊:9的女朋友


    人生七年 28up
    1 杰基: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
    2 尼古拉斯:核物理学家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助理 结婚四年
    3 尼尔·休斯:三年没有工作 经常旅行 靠领社会保障金生活
    4 托尼:出租车司机
    5 彼得·戴维斯:四年前结婚 现在在莱斯特市的一所综合学校教书
    6 约翰:一个成功的律师
    7 查尔斯:BBC助理制片人
    8 安德鲁:在一家大公司当律师 结婚一年
    9 保罗:和22已结婚 住在墨尔本 四年前曾和妻子变卖家产买了一辆车 旅行穿越澳大利亚中西部 走了一万五千英里 用时七个月 直到妻子在珀斯怀孕结束
    10 西蒙:已结婚 三个男孩和两个女孩的父亲 在伦敦沃尔香肠冷冻室工作 住在伦敦南部的一所公租房里
    11 霍顿·布鲁斯: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三年后决定教书 4的母校聘请了他 让其教授数学
    12 苏西:和25在五年前结婚 跟随丈夫来到巴斯市附近的村庄生活
    13 苏珊:结婚四年 有一个两岁大的儿子 丈夫是煤气装修工 现在在东伦敦的一所公租房里居住
    14 林西·珍妮特:流动图书馆管理员 现在在肯特郡生活 有两个女儿 丈夫在邮局工作
    18 密克:油漆匠
    22 苏珊:两个孩子的母亲 也兼职理发师
    23 尼克:4的儿子 六岁半
    24 乔蒂:4的女儿 两岁半
    25 鲁珀特:巴斯市一家律师所合伙人 12的丈夫
    26 托马斯:12的大儿子
    27 奥利弗:12的二儿子
    28 杰姬:2的妻子 和2在牛津大学相识 正在修商业的研究生课程
    29 雷切尔:5的妻子 也是老师 在一所进修教育大学教书
    30 布鲁斯:9的墨尔本朋友 和9在旅行中相识
    31 凯蒂:9的女儿
    32 罗伯特:9的儿子 先天有读写障碍
    33 简:8的妻子 工作是在一家公司里做全职秘书
    34 伊冯娜:10的妻子


    人生七年 35up
    1 杰基:和18离婚前生下44 为了照顾孩子 一年没有工作 现在是酒吧招待
    2 尼古拉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副教授 和28已离婚
    3 尼尔·休斯:住在苏格兰设得兰群岛的政府救济房里 靠政府救济生活 一九九零年参演了村里的话剧《美女与野兽》后导演过话剧 现在在筹划成立专业巡演公司
    4 托尼:晚上七点到凌晨一点开出租车赚钱 有时做临时演员 在马场养了两匹马驹 周末会带孩子们去练习骑马 五口之家现在住在伦敦北区
    6 约翰:高等法院大法官法庭分部出庭律师 专攻经济案件 已结婚 结婚后开始为保加利亚的慈善事业做贡献(约翰的母亲是保加利亚人 其曾曾祖父在1879年成为保加利亚的第一任首相)
    7 查尔斯:放弃BBC工作 去年结婚
    8 安德鲁: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在事务所企业部工作 主要负责企业并购、合资等咨询服务 现在在伦敦西南部小镇温布尔顿居住
    9 保罗:有一段时间保罗夫妇争吵激烈 于是两人商量好不要留隔夜仇 22说这个节目帮助了他们 因为它能提醒他们曾经拥有过什么 现在两人结婚已十三年 关系很好
    11 霍顿·布鲁斯:三十五岁时来到孟加拉国锡尔赫特市的一所学校教学一年 其父亲去世
    12 苏西:生了37
    13 苏珊:在40一岁那一年和38分手 现在在一家建筑公司兼职
    14 林西·珍妮特:三十五岁时 其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 现在以家庭为重
    25 鲁珀特:创业 成立了一家主要做改造旧楼成办公室的公司
    35 黛比:4的妻子 其用了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学完了驾驶出租车课程 现在在白天驾驶丈夫的出租车赚钱 直到下午四点接孩子们放学
    36 佩里:4的小女儿
    37 劳拉:12的女儿
    38 比利:13的前夫
    39 威廉:13的儿子
    40 凯瑟琳:13的女儿
    41 罗斯:14的丈夫
    42 莎拉:14的女儿
    43 艾玛:14的女儿
    44 查理:1的儿子
    45 亚当:2的儿子 一岁
    46 安德鲁:2的二弟
    47 克里斯多夫:2的小弟 失聪
    48 亚历山大:8的大儿子
    49 蒂莫西:8的二儿子
    50 克莱尔:6的妻子 保加利亚退休外交官的女儿


    人生七年 42up
    1 杰基:再婚后搬到丈夫的故乡居住 不过定居不久 两人就分手了 现在在1的朋友和55母亲的帮助下定居苏格兰马瑟韦尔 育子成人(杰基这一段时间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 前不久不得不暂停了工作)
    2 尼古拉斯:除了教书 还在电气工程系做一些管理工作 另外出版了《半导体设备》等学术书籍
    3 尼尔·休斯:两年前加入自由民主党 现在他是大伦敦区哈克尼市议会议员 并且干劲十足 休息的时间也为自己的政党做宣传(尼尔从设得兰群岛回到伦敦的头两个月在11的家中暂住)
    4 托尼:一家搬到埃塞克斯郡伍德福德居住 出过轨
    7 查尔斯:某电视频道的科学纪录片编辑
    8 安德鲁:正为律师事务所的国际化而努力
    9 保罗:三年前考取木工证书 现在在一家塑料公司做工业标识
    10 西蒙:三十五岁离婚 四十二岁时和51结婚 其和34生的五个孩子和继母关系不佳(一九九零年西蒙母亲因癌症过逝 前年西蒙以高分成绩拿到了中学文凭)
    11 霍顿·布鲁斯:五年前返回英国 在伦敦东区的查洛纳天主教女子学院教书至今 去年结婚
    12 苏西:四年前母亲去世时 曾接受过几个月的心理治疗 直到生活重回正轨
    13 苏珊:在伦敦大学法学系办公室工作
    14 林西·珍妮特:在伦敦陶尔哈姆莱茨区的流动图书馆取消后放弃陶尔哈姆莱茨学校的管理职位来到东伦敦贝思纳尔格林区的儿童图书馆工作
    23 尼克:抛光工人
    46 安德鲁:在约克市工作的一名新闻记者
    47 克里斯多夫:在斯基普顿 一边学习电脑课程一边工作
    51 维纳塔:10的妻子
    52 米莉安:51结婚时带过来的女儿
    53 丹尼尔:51给10生的儿子
    54 佩妮洛普·莎拉·简:11的同事 妻子
    55 伊恩:1的前夫 苏格兰人
    56 詹姆斯:1和55生的儿子
    57 李:1和55生的第二个儿子


    人生七年 49up
    1 杰基:因风湿性关节炎现在依靠残疾金和61等人的帮助下生活
    2 尼古拉斯:参加他的学生的毕业典礼时遇见了他现在的妻子
    3 尼尔·休斯:英国西北部坎布里亚郡议会议员 父亲五年前去世后 其和母亲的关系亲近了一些
    4 托尼:其在西班牙买了一栋度假屋后 因长时间待在那边 于是夫妻决定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卖掉了出租车 现在工作时就租车开
    6 约翰:王室律师
    8 安德鲁:离开待了二十多年的律师事务所 跳槽到一家工业用气公司工作
    9 保罗:为了减少开支 于是将自己不再那么心爱的马送给了别人 周末时间开始跑步 曾参加过城市马拉松
    10 西蒙:工作数十年的伦敦沃尔香肠冷冻公司停业后 西蒙为了接送方便现在在离儿子学校很近的希思罗机场工作(做搬运工作)
    11 霍顿·布鲁斯:在公元九百四十八年建校 校龄已有一千多年的圣奥尔本男校教书
    12 苏西:”每七年就会翻开一些事情 这些事是我们想埋在心底的 但总是不断给摊开来 很不好受 我不是开朗自信的人 喜欢保有隐私……谁知道七年后会不会再拍呢? 但我这么跟你说 明年我就满半百了 真希望不再拍了“
    13 苏珊:伦敦大学负责法学系研究生课程的行政主管 62的未婚妻
    14 林西·珍妮特:为了削减经费 政府可能去除林西的工作职位
    22 苏珊:在养老院工作
    24 乔蒂:和初恋生下一个女儿 现单身
    26 托马斯:在伦敦工作
    31 凯蒂:学习很好 现在在大学学考古
    32 罗伯特:汽车修理工 同时也是两个男孩的父亲
    36 佩里:在邮局工作
    42 莎拉:饰品采购员
    43 艾玛:一家公司的安装协调员
    53 丹尼尔:在文法学校读书
    58 托尼:24的女儿 五岁了
    59 娜丽:4的母亲 在4三十五岁时去世
    60 罗斯:35的母亲 24和她的父亲为他们的西班牙新居起名”娜丽·罗斯“
    61 丽兹:55的母亲
    62 格兰:13的未婚夫
    63 海莉:13的工作助理
    64 亨利:11的儿子
    65 乔治:11的儿子
    66 斯泰西:32的妻子
    67 克丽丝:2的妻子 教育系副教授 住在明尼阿波利斯 夫妻两人周末轮流从明尼阿波利斯到麦迪逊之间折返
    68 考特尼:67的女儿
    69 格雷姆:68的儿子
    70 康纳:43的儿子
    71 杰西卡:10和34生的女儿 现在一边读书一边打工
    72 乔纳森:10和34生的儿子 正在换工作 其和71有时会回来看看父亲


    人生七年 56up
    1 杰基:杰基领取残障救济金已十四年 其近期领取的残障救济金因政府决定缩减补助而有了一定幅度的缩水
    2 尼古拉斯:导演安排通信十六年的2和12共同接受访问 两人共同回顾了之前的经历 并且一致认同影片当时出现时是试图反映某些想法的(苏西:“如果现在是六十年代 他们会说因为我的出身背景比较好 我本来就应该飞黄腾达 而你【指尼古拉斯】因为来自…… 我认为这种论调非常荒唐)
    3 尼尔·休斯:继续在坎布里亚郡担任议会议员 业余时间经过培训 被授权执行主持仪式、讲道、读经、分发圣物等等教会职责
    4 托尼:“前一阵子 很多阿拉伯人过斋戒月 没有他们带进来的钱 计程车业大概就完蛋了……最近景气实在有够差 从前是十辆车有七辆在载客人 阿拉伯人来的话 十辆车有九辆有客人 他们走了以后 加上现在不景气 十辆车只有两辆有客人”
    5 彼得·戴维斯:大概二十八岁左右时 彼得从教师岗位上辞职 之后他选择了上学读法律 现在在英国政府就业与退休金部门工作 和29已离婚(业余的时间他和79共同写歌 现在他们和另外一个弹吉他的组建了一支颇受好评的乐队)
    6 约翰:在伦敦筹资为保加利亚身障儿童复建中心开设美术课、陶艺课和舞蹈课 试图为他们的生活带耒新的色彩和影响
    8 安德鲁:几年前 安德鲁工作的公司被一家德国企业并购 然后经过一番人事清理 安德鲁保住了工作 现在一切都很顺利
    9 保罗:因22工作的养老院有一个负责维修的职务空缺 所以经过妻子说服 现在夫妻二人在一起上班
    10 西蒙:据不完全统计 西蒙夫妇资助并抚养过六十五个以上的失亲儿童
    11 霍顿·布鲁斯:曾被朋友误会过是保守党、共济会分子
    13 苏珊: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法学系学程统筹
    14 林西·珍妮特:五十一岁时林西的岗位被裁撤 裁撤后 因满五十周岁 林西开始领取退休金 现任圣救主教堂理事长
    31 凯蒂:在英国约克夏郡北部的一家温室农场里工作
    42 莎拉:和82结婚
    44 查理:在离家不远的一家旅馆做助理厨师
    48 亚历山大:在伦敦金丝雀码头金融区上班
    51 维纳塔:除了当寄养妈妈外 维纳塔还在一家照顾流落街头的年轻人的机构里担任义工(维纳塔的生母在生维纳塔时因难产去世 她的继母是一个善良的人 她总是教导维纳塔不要嫉妒 因为她还有妈妈的爱 他们却没有人爱)
    54 佩妮洛普·莎拉·简:在当地一所贵格会学校教书
    55 伊恩:不幸患上很严重的癌症 44在照顾他
    56 詹姆斯:十九岁 在离家不远的一家超市兼职当警卫 自己的孩子将在年底出生
    57 李:入伍 现在是一名医护兵
    61 丽兹:罹患癌症
    64 亨利:11的儿子
    65 乔治:11的儿子 其和64在妈妈工作的共济会学校里念书
    73 东尼:13的邻居 某业余剧团的管理人员 13通过其的面试后 加入了小时梦寐以求的剧团开始学习表演
    74 卢卡:九岁 32的儿子
    75 莱恩:七岁 32的儿子
    76 海莉:五岁 32的女儿
    77 夏恩:三岁 32的儿子
    78 特洛伊:出生满十二个星期 32的儿子
    79 嘉比:5的妻子 和丈夫在公务员岗位上相识
    80 蜜亚:56的女儿 十一月二十一日出生(蜜亚的太爷爷没能见上他曾孙女一面 他于十一月十八日遭遇车祸不治身亡)
    81 莱利:43的儿子 70的弟弟
    82 亚当:42的丈夫
    83 哈利:42的儿子

     3 ) 有变化,不大

    一共14个小孩,家世排名: 1.苏西:大地主 2.安德鲁:中产 3.约翰:贵族之后 4.查尔斯:中产 5.布鲁斯:军人,单亲 6.尼尔:老师 7.彼得:警察 8.尼克:农场主 9.琳恩:工人 10.苏:工人 11.杰姬:工人 12.托尼:家庭比较幸福 13.保罗:单亲 14.西蒙:单亲 7: 富小孩:有见识,聪明自信,阶级意识相对也很完善 穷小孩:比较善良,相对率性 关于乐观:不分贫富,跟家庭亲密度有关 关于特别:富人太小大人,很无趣。Bruce从小就特别善良与众不同,果然长大也和他人路线不一样。 托尼,从小就生命力异常旺盛的感觉。 14: 富小孩:有见识,目标清晰,阶级意识分明 关于钱:越穷越没欲望,可能是觉得离自己太远了 特别:搞物理的很干净,表达清晰,并不觉得害羞或自卑 21: 有钱确实能过得更轻松啊 性格:越富,性格差异越大,各异,比如沙发组的查尔斯。越穷,性格差异越小,趋同,比如衰得一样的塞门和保罗 怪:尼尔怪的很明显了,性格大转变到底是因为本身内心不够强大,还是外界压力过大?应该还是内因吧。两怪的尼尔和布鲁斯都是出自小康家庭。 最乐观&自信&自然:1托尼,2尼古拉斯,3约翰,4安德鲁。基本和他们的干劲和现状满意度有关。猴子托尼已经进化成人精托尼,人最矮,最爱笑,居然主动找最精英最自傲的约翰聊天,照相也站中间,和导演侃侃而谈,已然生成了以前没有的长袖善舞功能,情商满格 28: 这集其实很无趣,基本都定型了。性格不常变,观点经常变。 漂泊的尼尔这集的状态其实比14和21岁的时候好多了,但仍然不及他7岁时候的巅峰状态。想想也正常,一个人不可能年年都处于意气风发的巅峰状态。 另外一个重点,基本每个人都在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以免失望。不知道这叫失了天真,还是断了野心。 小孩:生了小孩的都觉得小孩是幸福,没生的,仍然怕小孩成为自己的障碍,其实这点钱能解决,可见钱的重要性 35: 如果一直把重点放在阶级上,不仅无趣,还很无聊。人生和人性,比阶级重要,也有趣多了。 尼尔痛苦的重点不是病,而是他仍然迷恋世俗标准。所有比他混得好的人都在放下,他却相反。 剧中三分之二的人,都有音乐表演绘画这类艺术梦,是不是说明英国的艺术氛围真的很浓? 外形论:比晚年身材没意思,就中年的初始阶段来说,男的除了布鲁斯,都没发福,只是秃顶的多。女的底层全体发福,无一例外。但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所有阶层都发福。 伴侣:除了安德鲁,所有夫妻都是门当户对,并无跨界级婚姻。安德鲁并不算特例,他不是完全的高富帅,娶到苏西那种白富美的可能性小,向下娶是他这种类型的正常之举,并不少见。一二梯队的男人娶的老婆,无论颜值或背景,全是瘦子,且中年伊始无发福。 42: 英国再差,它的救济金也帮了不少人渡过难关。英国再好,大多数人多少都需要啃老。 普通阶层的大人,非常需要幼儿园,或者保姆,或者父母。 所有小孩,非常需要家庭的爱,以及补充家长见识不足的学校教育(并不单是应试教育) 底层sue,是唯一一个每集化妆的女的。 尼克:一路看来,他其实是最理想主义的,物理是他从小到大的爱好和梦想,居然有中国人猜测他是为了更便捷的挤入中产才选择的道路。。。能说什么呢?屁股决定立场,在哪都不缺这样的人。 看到现在,虽然觉得确实写实,但为了中心论点,很多细节处理得比较僵化和片面,很像为背书而拍 49: 修正,加上体育,片中90%的人都有艺体梦。再加上政治的话,就是百分百了。 底层:父母不严,小孩偷懒,不念书提前走入社会,早婚多子,复制了父母的人生,面对同样的困难,基本印证了此片的命题。 尼尔那个蝴蝶的故事,所谓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角色,中国人大概就叫知天命吧。从此多了内心的平静,少了人生的变化。 约翰:此贵公子从小到大都是如假包换的保守党,从未变过。 56: 伴侣:也不是完全门当户对,那两个可怜的小男孩其实就算高攀,都找了个阳光强大的另一半。如果无法从小在爱中茁壮成长,也无宗教之类的信仰,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和青少年时期的对比:梦想远去。除了混得特别差的,无论贫富,所有家庭比较幸福的,都比童年更从容,自信。富人少了轻狂,穷人少了不安。 新排名: 变化不大,第二集团的尼克快接近第一集团了,同集团尼尔跌入第三集团垫底,陪他垫底的两位底层女,和他的共同点都为身患隐疾。因病低谷,对普通人来说太普通了。第三集团的托尼窜上了第二集团,但他孩子的婚姻及事业基本在复制第三集团的命运,不太看好。苏西命太好,同样高中后辍学,从没上过班,什么都不用做,继续稳坐第一。 不喜欢用阶级一说,毕竟第一集团大多数人也只算中产。唯一好奇的是英国父母的重要性在孩子成年后,只在第三集团继续显现,一二集团啃老迹象不明显,貌似家庭亲密度也不如第三集团。 1.苏西:嫁高富帅律师,继承苏格兰庄园,继续大地主,一直全职主妇。 2.约翰:法官,娶大使女儿 3.安德鲁:律师 4.查尔斯:BBC 5.尼克:美国教授,二婚 6.彼得:公务员+知名乐队,二婚 7.托尼:出租,置业西班牙 8.布鲁斯:老师,最后在贵族学校 9.苏:大学行政主管,二婚 10.保罗:老年中心杂工 11.西蒙:叉车工,二婚 12.琳恩:儿童公益图书馆职员,失业,患病 13.杰姬:银行职员,失业。患病,领救济,离了三次 14.尼尔:患病,低薪乡村议员,无家无亲,所以把他垫底

     4 ) 细看他们的人生,走好自己的道路

    这几天我看了一部英国的纪录片,全长144分钟,名字是《56UP》。 恕我孤陋寡闻,开始看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一部时间跨度已达50年的系列片,作为一个真人秀节目(非国内现在流行的各类明星秀)爱好者,我仅是因为该片是真人秀而看的。当我用10分钟看完本季的第一位出场人物Sue的段落后,我意识到该片一定大有来头,于是打开浏览器查阅相关信息,才知道我看的这一季(或集)已经是第八季了。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开始用影像记录来自当时英国各地不同社会阶层的14位7岁儿童的生活,每隔7年导演会再次跟踪拍摄。在开始的时候,导演似乎做出了一种假设,就是: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其初衷为“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因为我们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2000年时的工人和主管,现在都只有7岁”。然而随着影片时间跨度的增加,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开始拍摄时的设定,而变得更加深远。 社会阶层与导演的假设 当我用144分钟看完了纪录片中所能表现出的14个人的大部分人生年华后,不得不说导演当初关于社会阶层相关内容的假设在某种程度上衬托出了众当事人日后的现实。以片中所提供的信息作为依据,并结合观看感受和印象,会发现从小生活在所谓中产阶层环境中的孩子们,总体上在成年后有较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婚恋生活状态也稳固而幸福。而从小生活在伦敦东区(类似于贫民区)、乡镇或不利于健康心理塑造的环境中的孩子,相对于John和Andrew这种7岁的时候就已经在阅读《金融时报》和《观察家报》的男孩,以及7岁的时候就可以接受芭蕾舞培训的女孩Suzy(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她),在学业、职业和婚恋三个方面中的至少一个上会有较大的概率(并非一定)出现令当事人不满意的状况。 虽然社会阶层这个因素从非生理的角度决定了孩子们的人生起点,但纵览13个人(有一人后来退出了拍摄)的生活时间轴,可以发现个体的后天行为特点和心智模式也会对他们的人生起到重要的影响,甚至改变出生时的不那么利好的社会性因素。 和社会阶层直接有关的内容就说这么多,其余不方便正面表述和我没有考虑到的地方,相信看过该片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不同知识背景和成长经历的观众会有各自不同的体会。我们重点来看看一些淡化了社会阶层,主要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本身有关的一些内容。 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说到自我管理的时候,就不得不提到和它有联系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推迟满足感。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提出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说法。他认为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我在片中看到的情况是在青春期不能够很好地管控自己的个人生活与学业的人,在中年阶段的发展都显得不够顺畅,比如Lynn和Tony。 Lynn出生于非中产家庭,19岁就结了婚,然后从事流动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工作。19岁,本该是开始进大学读书或从事某个专业技能型工作的年龄,而她选择了结婚,并从事一份相对专业技能型工作而言毫无技术含量的职业。在我看来,或许她认为与在青春年华里独立奋斗为未来打基础相比,尽快找个生活中的伴侣照顾自己同时找一份不需要挑战性和没有提升空间的工作对自己来说更有意义,也更舒服。于是,在她56岁的时候,由于政府对于公共事业投入的减少,她失去了工作,导致经济状况不佳。需要注意的是,被关闭的这家图书馆并不是她年轻时所就职的那一家,而是她服务过的第二家图书馆了。Lynn有两个女儿,都没有上大学。 Tony的家境也不是很好,14岁的时候在赛马场做学徒,梦想成为专业骑师,15岁辍学。但很快(感觉从片中来看不超过3年)就放弃了,按他自己的陈述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无法赢得比赛。Tony后来一直以开出租车为生。我不了解赛马这种运动,但我觉得在任何职业中,连5年的积累都没有就想“赢得比赛”的概率还是很小的,除非当事人在该领域天赋异禀。Tony有3个孩子,儿子应该在从事木工工作,一个女儿在邮局工作,一个女儿恋爱失败,并怀上对方的孩子。 上述二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选择的依据是尽可能安逸。这种安逸的意思不是客观上的长期稳定,而是主观上的少投入时间、精力、财力,然后迅速获得回报,哪怕这种回报都不到社会平均水平。 认真读书(本文的读书不包括死读书)在开始的时候是一件比较苦逼的事,因为需要当事人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大量基础知识。由于是基础知识,以及当事人的心智还处在发育期,所以除非当事人是某领域的天才,否则在整个小学和中学阶段,是很难感受到职业乐趣这种东西的。这时候来自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由于多方面原因(确切原因无法从节目中判断),导致Lynn和Tony从小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于是,也就不存在推迟满足感这一说。因此,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去挣钱了。这一行为带给他们的好处有两个:不用在无聊的学业上继续投入从而获得人生自由;在别的同学还花钱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快速而轻松的挣钱了。这两位小朋友以及和他们类似的孩子哪里知道,侯门一入深似海啊。 自我管理的能力也会体现在成年人身上,我个人认为主要包括:持续学习、总结与反省、情绪控制、积极适应变化、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不方便直接拿身边的一些现象举例,我就继续让Lynn和Tony背黑锅吧。这二位把同一种工作在同样级别上做了一辈子,并不是说他们有多热爱这个工作,而是做熟了之后再切换的成本较高。之所以切换成本高,首先是因为当事人所从事的某些工作的技术含量本身就低,第二个原因是当事人不注意在工作中积累、总结和提升,第三个原因是他们在业余时间也不学其他的东西,导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单一。然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二位还有个共同点,就是总是在抱怨和掩饰,而不通过行为做出积极的改变,也就是不愿意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且他们从来都不去主动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化。在56岁的时候,他们因为之前的人生选择导致晚年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Lynn在画面中表现得比较激动,一味地为自己的生活状况而悲伤,Tony则不断地埋怨政府的各种政策。其实,我觉得不违反刑法的任何职业都不分贵贱,生活态度才分优劣。自己选择了什么职业(此处就不说“人生”了),就承担对应的责任,尽到相应的义务,坦然面对现实,然后快乐生活。如果觉得不快乐,就用力所能及的行动为自己创造新的生活路径,而不是将造成自己人生不如意的责任推给社会。 家庭环境的作用 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正面例子,如前面提到的7岁的时候就已经在阅读《金融时报》和《观察家报》的John和Andrew(我7岁时候看的是《七龙珠》和《舒克和贝塔》,唉)。John从牛津毕业后终身从事律师工作,虽然其个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略有不满,但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他完全可以说是事业有成,婚姻生活美满(35岁结婚,妻子为前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Andrew则是从剑桥毕业后从事法律工作,35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做企业律师。另外Andrew还很重视教育,他在节目中说:教育经费最重要,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物,但至少可以确定,给他们好的教育,终生都可以受用。他的大儿子在伦敦金融区工作,二儿子大学毕业,在杜伦大学念研究生。 家庭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经济实力和父母的性格特点。 好的经济实力有助于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孩子的学业提升和心智的发育。不过,对未成年人成长更重要的其实是父母的性格特点。 为什么说经济实力不是最重要的内容?其实看看我们周围的例子就能理解了。不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甚至不是很好的孩子,依然可以通过良好的性格塑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而在成年后获得良好的物质回报。同时我们也可以时不时看到一些任意经济实力家庭中坑爹的孩子所表现出的奇葩行为,这种奇葩行为的背后,就是父母的性格在起作用。再说得准确点,就是当事人的基于原生家庭的内在关系模式在起作用。说得通俗点,就是具有人格缺陷的父母教子(女)无方,家教扭曲,世代传承。 性格决定命运 好的心理层面的家庭环境易于培养出心智健康的孩子,但并非一定能保证孩子的心理必然是健康的。不是很好的心理层面的家庭环境里未必不会出现人格健康个性坚定的孩子,只不过相对来说这里的概率会低于前者。所以说,个体本身的素质会在外在条件确定的情况下会起关键作用。 依然用片中的人物举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Peter和Neil这两个人。 Peter在年轻的时候因在片中表达了某种激进观点而受到舆论谴责,随后退出了纪录片的拍摄。他在56岁的这一季重新回归,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与叛逆期相比全新的他。Peter在大学读的是历史,后来从教师职位辞职去读了法律学位,然后做了公务员。第二次结婚的对象是同样热爱音乐的办公室同事。他们有两个孩子,儿子上大学,女儿上高中。Peter在业余时间玩乐队,办音乐培训班,并自己创作歌曲。他的乐队在英国乡村音乐大赛上获了奖,在片中他还一展歌喉,声线动人。 Peter的人生就是典型的独立而不偏执,坚定而不狭隘。Peter也是这14个人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家伙。 Neil在考取牛津大学失利后读了另一所大学,接着因为某个原因(片中未明确说明,从后面的影像资料来看应该是和精神状况有关)退学,然后去建筑工地工作,后来开始流浪。再后来他对政治产生兴趣,成为了一个乡镇的议员,同时在教会兼职。他终身收入微薄,生活窘迫。从片中的身体语言来看,Neil在20岁之后就表现得意志消沉、毫无自信,同时伴有轻微的社交障碍。面对镜头时,他眼神游离,从始至终都不知道该把双手放在哪里,整个人都局促不安。到了56岁的时候,只有当他和导演谈起他的议员工作时,才能稳定情绪,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专注力和坚定感。谁能想到他就是曾在7岁的时候十分可爱地冲着镜头描述关于蝴蝶与剑客的梦的那个孩子。 Neil是14个人中性格方面最极端的一个例子,不过综合片中14人的人生以及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我觉得还是可以这样总结这节内容的:成长环境和个体素质共同塑造性格,性格决定选择的依据,选择依据确定选择的结果,选择结果形成命运的轨迹。 受教育的意义 现在来单独说一下受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无法保证也没有必要保证受教育者人人都能像马云那样“成功”的。教育教给受教育者的首先是人类社会中各学科的基础知识、生活常识和道德规范,然后教给受教育者学习的方法和探索未知事物的理念,并在这些过程中完成一定程度上的健康人格的塑造。如果将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发家致富这类愿望仅仅寄希望于教育本身,是很不成熟的一种思想。 那读书无用论又是怎么回事?不得不说我国的某些现象真是比较有趣,一方面希望教育保证受教育者“成功”,一方面还存在读书无用论这种思想。持读书无用论的人至少有下述两个特点中的一个:一个是短视,即在短周期内没有发现受教育者在物质上的回报增量,因此认为接受教育是没有价值的;另一个是见识少,仅以自己狭窄的社会观察范围中的统计结果来得出一个结论。 现在有没有发现对教育持错误观点的两类人的共同点是什么?其实就是想用少的投入在短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看看众多案例,也不是说在短周期里少投入多回报的现象不存在,而是这种事情很难发生在上述两类人或其家庭身上。 有个词叫事在人为,当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且个体没有对教育产生认知偏差的时候,受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就会对自身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就像片中的Nick。Nick出生在乡村,但从小就有学习的兴趣,14岁上寄宿学校,21岁时就读于牛津物理系,28岁与牛津同学结婚,育有一子。28岁到美国,在大学从事核物理研究,后来因为技术发展趋势的困难而终止,以教授身份在大学授课。42岁时离婚,对新的婚姻感到满意。乡村小孩Nick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了适合自己的路,这一生都快乐地生活着,我觉得他是成功的人。 请允许我在这里引用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说的一段话,给受教育的意义做个总结:“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呵护亲密关系 亲密的社交关系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由三种关系组成:朋友,伴侣或恋人,亲人。 由于本文内容主要由《56UP》这个纪录片引出,而片中镜头所展现的亲密关系是恋人和亲人,所以朋友关系在此处不做详细表述。本文认为的伴侣关系和恋人关系指的是所有能产生健康的爱的亲密关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形式的婚姻,不做任何性取向的区分,也就是说不论何种性取向的爱恋关系(我没有打错字,不是“恋爱”),都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说的亲人关系仅指直系亲属和在当事人青年期之前的社会关系中的养父母。从片中一些人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伴侣关系和亲人关系对当事人生活的重要影响。 Symon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只有母亲。28岁结婚,35岁的时候已经离婚,母亲也已去世。42岁已经再婚,妻子的童年经历与Symon有相似之处。她还经常提醒他改变懒散随性的态度,鼓励他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镜头中两人的情感交流表现得很融洽。因为现在是文字描述,所以好多地方不容易直接展现,其实观众可以很明显地从纪录片的画面中感受到Symon遇到了一个合适的伴侣后,整个人的状态都好了很多。 Bruce小时候因为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导致后来两人的关系有所疏远。小时候他说希望以后去教化非洲落后地区的人。好在他从小就表现出了一种博爱的态度(或许是母亲的引导起了作用),让他在成长过程中的人生观并未跑偏。他在牛津取得数学学位,然后在公立学校任教。35岁时去孟加拉任教,42岁时担任另一院校的数学系主任并结婚。他的妻子说他不善表达感情,这点从片中也可以看出。49岁时他在一所宗教背景的学校任职。Bruce终身秉持朴素的宗教观念,崇尚包容理解的价值观,低调又谦和。 Paul从小生活在贫民区,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婚而说自己以后不会考虑结婚这种事。成年后遇到了一名个性阳光的女孩,在后来的岁月中,每当他出现逃避生活的念头时,她总是能及时给予鼓励。虽然Paul认为自己不自信、不善言辞,但他和妻子的关系稳定而默契。 Sue在24岁的时候结婚,28岁离婚,与前夫有两个孩子。她没有读过大学,年轻的时候在旅行社和建筑公司做行政类的工作,中年后进入某大学做教务管理的工作,后来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成为了一名主管。她再婚后的生活也很美满。通过采访可以看出来,Sue能够主动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Jackie在7岁和14岁的时候与Sue在同一个画面中接受采访。她21岁结婚,35岁离婚,后来与第二段亲密关系中的男友去了苏格兰,在42岁的时候结束关系。婚恋关系混乱,职业技能不具备竞争力,导致她晚年只能靠救济金生活。她的三个孩子都没有读大学。 从上面5个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生活中的一些不那么令人愉快的经历虽然会对当事人成年后的生活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只要当事人在成长过程中注重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培养,正确地对待过往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并能够与生活中理解、接纳自己的伴侣保持良好的沟通(Bruce的不善表达感情不是不良好的沟通,这是Bruce这个人的一部分。而且我记得镜头中他妻子是微笑着与他保持目光接触时说的,而不是冲着镜头抱怨。),所有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与理解、接纳自己的伴侣(成年后主要是伴侣或恋人,童年期主要是能和当事人保持良性关系的父母中的一人或好朋友或靠谱的老师)保持良好沟通和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自我认知)是互为因果的闭环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当当事人自己的人生状态比较好的时候,遇到真正能令自己愉快的伴侣或恋人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位能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伴侣,会促使关系中的自己的状态更加完善;和谐的爱恋关系需要关系中的双方共同努力,互相包容和理解。 其他一些零碎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片中John还是Andrew对着镜头说人们在看这个系列纪录片时很容易认为他们的人生在7岁就已经规划好,但人们不会知道他们为考取牛津通宵达旦读书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所以,旁观者还是要尽量避免“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的心态。 年轻时候受教育程度低,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表达能力会变得欠佳。这一点没什么好解释的,看了纪录片并对口语措辞和身体语言较敏感的观众可以自己体会到。 不放弃自己的外貌与体型。前面说了我喜欢Peter,除了因为他的三观和做的事情与自己的各种能力和爱好相匹配以外,还包括他对外貌和体型的保持。林肯似乎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女人她40岁以前丑陋那是上帝的问题,而到了40岁以后还没有改变这就是她自身的问题了。”后来人们又衍生出了另一句:“男人过了40岁,就要为自己的相貌负责。”所以,不论男女,不论是否天生丽质,能够做到不放弃自己的外形,培养自己的气质,对自己和他人总是好的。肥腿高腰的裤子多难看啊,你又不演喜剧。 最后…… 社会阶层决定人生的起点,态度决定一切,性格决定命运。 人生的起跑线从父母辈开始,而不是双休日的培训班。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的残酷性同时也是人生意义之所在。给这些人一次重来的机会(不是带着第一次经历的记忆做第二遍,而是抹去记忆重来),他们的选择和命运依然不会变。 好运不会凭空出现。努力的时候不可能知道结果,你当下所做的事和未来某个时候出现的结果之间是系统性关系,而非线性关系。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功不唐捐。 方励在一次演讲中曾说过、同时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你只活一次,所以你什么决定都敢做。这样走下去你会发现,你人变得很自由。人自由的时候是最有创造力的。”结合《56UP》片中人物的命运轨迹,我们可以发现这句话的预设前提其实是:以偷懒和逃避为动机的随性而为,与在保持正确的自我认知下的坚守目标、认真做事、不断提升的随性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的开端,会使得具有相似的儿时生活背景的人在成年后走向不同的道路。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细看他们的人生,走好自己的道路。 --------------------------------------------------------------------------- 微信公众号:心安意静 新浪微博:@小龙心安意静

     5 ) 人生百态,各自欢喜就好!

    1964年的时候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Michael Apted)选取了14个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的英国小孩,对他们的生活、梦想以及很多人生问题进行提问和记录。以后每隔7年进行回访,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在2012年的时候终于来到了他们的56岁,是一部很棒的纪录片。随着纪录片看着这些孩子们的成长,虽然他们自己也说每一集短短10来分钟根本不足以说明他们7年的生活,但是大多数还是坚持一路拍下来,而我依然觉得这部片子很有意义。

    中国也有句古话叫:从小看到老,西方也有句7岁知命运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有一定的道理,“龙生龙,凤生凤”这句话在这部片子里面也有很大的体现。现在来说说里面我印象很深刻的几个人:

    首先是Sue,Sue给我的感觉是她一直是个很乐观人,在拍摄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觉得她是发自内心面带微笑。没上过大学,最终却在一个大学里当上了行政主管。虽然经历了离婚,但最终还是找到了最契合的伴侣,过的很幸福。有一个幸福的小家,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小房子,知足的幸福。她说:“我退休后钱不多,没法去世界各地旅行,但是只要我能把家里弄舒服,大家都能温饱,那我就很满足了。” 反观儿时和她一起的两个女孩,她是过得比较幸福的,另外两个,一个身体不好又经历家庭各种悲剧,三个小孩也过的不怎么样,还有一个面容变化相当吓人,真是岁月催人老呀!总结:人还是乐观的好,无论我们经历了什么,都要相信前方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好,只要相信自己能幸福,就一定能。

    对于女性来说,选对一个人结婚实在是太重要了,至少在这部片子里面能够感受到。只要家庭幸福,我发现她们的脸上都是很满足的笑容。接着看suzi,她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拍这部纪录片但却一直拍到了56岁,21岁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很痞子气,但当她找到她现在的这个老公时,慢慢地越来越幸福,两个人一起并肩走了30多年。家庭幸福和睦的女人总是显得特别温柔知足。Suzi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家五口人相当地幸福,脸上也总是洋溢着笑容。

    然后是Paul,Paul是下层阶级中长大的孩子,从一些中下层阶级中长大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到:(1)教育很重要,小时候接受了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很有好处。Paul干过很多工作,最后却只能到一个社区当维修工。他们的小孩也很少有能上大学的,工作也是一些维修之类的。(2)身材都很走样。一般上流社会的人,直到老年他们都保持着很好的身形,而其他大多数中下阶层的人都身材走样,很胖。所以从一个侧面也能看出人的自制和自律。
    但是Paul和他妻子是没有离过婚的,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们在20多岁的时候卖了所有的家当,开着房车环游了整个澳洲,也是这些经历,让他们更接近彼此,让他们真的认识了对方,最终才一直走下去!所以钱钟书说的要结婚的两个人一定要一起长途旅行一次,把两人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看两人的旅行情况就能大致看出二人是否合适,毕竟以后的人生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
    家庭的和谐幸福也相当重要,Paul说他们跟小孩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花时间和他们相处。特别是每逢假日,就和他们一起露营。有很多家人一起的照片。他也依然健身,虽然在老年社区当维修工,但是和大家相处还挺愉快的。导演问:“你们会依据成功与失败来衡量自己的人生吗?”paul 说:“基本上不会,我想成功就是我们能一起坐在这里,没有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就是好好过生活,享受儿孙和朋友的陪伴。我们的生活目标从来不是为了工作什么都可以的搁下的那种”。(夫妻两人的基本上是同时说的,所以找对象还必须找价值观、人生观一致的!不是完全拼事业的那种,我希望找那种家庭事业都很重要,同时爱旅行爱美食的人!)

    再接着是Peter,他在参加了28up拍摄后选择退出,直到56岁的时候再次回归,他也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小孩,读了综合性大学,一直很迷恋摇滚乐,现在是一个公务员(之前当老师,后来去修了法律,当了公务员),和妻子朋友一起组了一个乐队,一直在玩音乐(乐队所有的歌都是他写的!),而且还拿到了音乐奖。有一个幸福的小家,有一儿一女。(夫妻双方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实在是太重要了。小孩不要太多,一儿一女就很棒了。这样才能给他们很好的生活和教育)导演问他:“父母能给予小孩最大的礼物是什么?”答:“是一种不会改变的爱与支持和他们投入的时间。我觉得小孩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能无条件地花时间陪他们。”他在最后说的一句话印象蛮深刻的,他说:“我想人生不是要你去后悔的,人生必须积极实践,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一种没有对人生做过太多妥协的感觉,能够感到你走出的人生旅程跟你希望走的方向一致。”

    然后再是Bruce,在第一集看他们7岁的时候,我就对Bruce印象很深刻。他给人一种很平和的感觉,也是一个善良的理想主义者。他虽然从牛津数学系毕业,但却一直关注有色人种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毕业后他在金融区工作一年,然后转投教育,直到快40岁才结婚,妻子并不漂亮但却很善解人意,两人也是一直相伴到现在,直到40多岁才有了2个儿子。他没有像其他牛津高才生那样去追名逐利,而是去了一个小地方当上了数学老师。很喜欢他们和孩子一起去露营,一起搭帐篷一起准备食物的画面。导演问他:“你的老朋友会不会嘲笑你做过的事?”“当然会罗,他们说跟我在一起,简直就像加入保守党啦,高尔夫俱乐部啦,共济会之类的,我相当庆幸在我有生之年能够当一个普通的数学教师,我蛮庆幸自己现在的野心不那么大。”我觉得他过很知足很幸福!

    最后就是同样在第一集就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两个上流社会的小孩,一个是Andrew,一个是 John。明明还在学前教育,他们就已经在看《金融时报》之类的报纸了,并且开始谈论股票金融之类的东西了,而且他们多才多艺,从小开始学各种才艺,有明确的人生方向,要进剑桥,要搞政治,最后两人基本都如愿以偿,当了律师。John一直从事律师行业,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而且身边还有一群极佳的同事,有很多要好的朋友,他说能有这么好的工作圈子真是一大福气。J35岁的时候和一位前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结婚,他觉得自己生活很幸福,不过他一直还是有从政的梦想,想到两个小时候的玩伴现在都已经是部长了,他还是对自己感到有点惋惜。而Andrew28岁的时候就进了一家律师事务所,35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合伙人了,他也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两个儿子都是高材生来着,都很棒!(一个在金融区上班,一个马上读硕士)他说:“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物,但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很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虽然可能人物介绍有点混乱,但我还是想说几点我的感受:
    (1)关于人生。每个人如果能在早期对自己有个很好的认识,知道自己想走什么样的路,有什么样的梦想和目标是最棒的。就像一艘要启航的轮船,有目的地远远好过在大海里随意穿行。所以,如果你有梦想,那么好好去追寻,如果你暂时还没找到梦想和目标,那么也许除了多多去尝试外,你还需要稍微停下来,好好想一想这一生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2)关于婚姻。这14个人里面有结婚后两个人走了几十年的,有不断离婚结婚过的不得志的,也有离婚以后找到最终归宿的。你会发现,结婚前充分了解对方很重要,两个人要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要一个追求平平淡淡的人生,一个却老想着追求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人生,那你们两个的前方目标根本不在一个方向,离婚也是迟早的事情。两个人在大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对待很多事情的看法上越一致,结婚以后的摩擦会小的多。同时,两个人应该培养一到两个相同的爱好,让你们在相同的爱好里面共同成长,共同构建一个圈子,这样你们会有很多的话题可以聊。当然,好的婚姻也需要包容、责任、担当、空间和信任。

    (3)关于小孩。教育真的很重要,好的教育能让他们接触的更多,思维的面更广。同时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和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一起成长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你们天天相处的日子最多也就20来年,当他们读大学要开始追寻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他们会飞出巢穴,这时,你会在祝福他们的同时非常想念他们,而这一起相伴的20来年的回忆会是很好的调剂品。我相当赞同Andrew说:“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物,但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很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6 ) 纽约客影评

    http://www.newyorker.com/online/blogs/culture/2013/01/what-56-up-reveals.html

    纽约客此片影评

    January 9, 2013
    What “56 Up” Reveals
    Posted by Rebecca Mead

     短评

    “if you want to get succeed, sometimes you have to push yourself.”我相信上层阶级真正优于其他的,是他们一些品质:远见、勤奋、乐观。有些事家族影响的,有些是教育带来的。

    4分钟前
    • 傅里叶级数思考
    • 力荐

    人生就是这样,环境和教育决定了大方向......

    8分钟前
    • 大鱼熊掌猫
    • 力荐

    里面大部分的人生是:7岁萌14岁丑21欠揍28岁有家庭35岁离婚42岁再婚49岁宽容乐呵56岁坦然。平和谦虚知足感恩的人都夫妻和谐永葆chemistry。虎父无犬子,寒门难再出贵子。

    13分钟前
    • LU
    • 力荐

    AV9 最近播的3集 应该是这个56 up,我虽然没看过前面的系列,但这一季(不知是不是最终季)已足够吸引人。你可以说想出拍这样的片子的主意并不稀奇,但一直拍到现在并不容易,而随着每7年1季的进展,它的价值也越来越重。这个 "剧" 拍的是生命,也是用生命在拍片。

    16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人生七年:1.原生家庭是影响人生命运的绝对因素 2.教育是改变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 3.高知都结婚较晚,孩子较少,婚姻更稳定,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 4.At last but not least,一个女孩,一定不要把婚姻当作人生理想。ps:能跟踪拍摄几十年的媒体👍

    18分钟前
    • 越鸟巢南枝
    • 推荐

    不知道倒着看会有怎样的体验

    21分钟前
    • Vikiconovsky
    • 力荐

    “宜早恋晚婚,忌交浅言深”

    23分钟前
    • 小愉深情款款地
    • 力荐

    乐观与自律,在某种程度上能减少所在阶级带来的不利,提高生活品质,俗气点说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谢谢导演,老爷子一定要长寿,多拍几个UP。

    24分钟前
    • 雨夜
    • 力荐

    读书,学习。思考,规划,去做。运动,克制。不枉此生。

    25分钟前
    • 麦冬
    • 力荐

    "The series began like Zola, but, half a century in, it touches Proust."

    26分钟前
    • eighthday
    • 力荐

    年轻时我们奔跑着去追寻什么,年老时便坐着希望生活给你什么。短促的一生,每个时段的人生状态大抵相似。留下些什么,看着由自己而生的事物,欺骗地告诉自己,不枉此生吧。生活像是打开一本烂书,但我读了一些选择忠诚地读完。

    28分钟前
    • bird
    • 力荐

    现在地球上有七十多亿个人生,记得过好自己的。还有,“别人唯一无法夺走的就是知识”,这句话在片子里重复了两次

    30分钟前
    • 吴异.nova
    • 力荐

    这一集最大的惊喜就是,一个在28岁选择退出纪录片拍摄的年轻人Peter在56岁又重回了纪录片,56岁的他和28岁时一样帅气、迷人、身材匀称,还是乐队主唱! 一个很不赖的乡村乐队,所有的歌都是Peter写的。看完片子我就去买了他乐队The Good Intentions的CD。

    35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这样的真人秀节目如果在中国做,可能就不那么客观了吧,真人秀里的人可能会因为有曝光率从而在社会上享有特权,也有很多商业方面的机会吧

    38分钟前
    • HL
    • 力荐

    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不论何种无奈、抱负、运气,最终都归于平静。35岁那一集尤其震撼,prime age,事业家庭或一贫如洗,但都脱去了稚气。有些人一生对自己的初心无悔,有人妥协;愿我至少不变成少年的我所痛恨的人。我想像Tony一样,说开始就开始,try everything。

    41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现在觉得这是恐怖片啊……

    43分钟前
    • S/Z
    • 推荐

    终于看完了全部8部。最大的惊喜莫过于28岁之后退出节目的Peter带着他的乐队新专辑回归!苏西和尼古拉斯成为好朋友!遗憾的是查尔斯21岁退出后至今不参加。只看这一集也能粗略了解他们的人生,但不看之前的7集绝对无法体会那种世事变迁的感情。真心强烈推荐!希望导演健康长寿,期待2019年的63UP!

    4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成就是一回事 幸福是另一回事 阶层的滞化并不妨碍你幸福

    50分钟前
    • 糖烘烘
    • 力荐

    这节目其实很残酷,但意义非凡。普通人的一生才是大多数人的,几个人的一生我用4天甚至几张照片就看过去了。到了晚年,各种回味,尝尽甘苦,冷暖自知。不公平是天然的,寒门确实难再出贵子。对我而言,我想学会珍惜,珍惜亲情和时间,然后,及时努力,莫负年华。人生苦短,这系列将值得我一生回味。9.5

    53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豆瓣有人写说 爸爸去哪儿导演组其实可以借鉴下这个纪录片的创作思路 每隔七年回访下每对父子 应该会别有一番滋味(点赞

    55分钟前
    • 陈圆圆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