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人生七年7

    人生七年7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英国2005

    主演: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保罗·阿尔蒙德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人生七年7 剧照 NO.1人生七年7 剧照 NO.2人生七年7 剧照 NO.3人生七年7 剧照 NO.4人生七年7 剧照 NO.5人生七年7 剧照 NO.6人生七年7 剧照 NO.16人生七年7 剧照 NO.17人生七年7 剧照 NO.18人生七年7 剧照 NO.19人生七年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七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年。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以及四十二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本季《人生七年》荣获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匆匆七年又七年

    英国导演Michael David Apted执导的《7up》系列影片,从1964年开始,每七年拍摄一次,记录了14个英国孩子的成长与蜕变。没有刻意虚构的跌宕起伏,没有事先编撰的曲折婉转。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即使只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片段,俨然拼凑成了大致完整的人生旅途。

    英国导演Michael David Apted执导的《7up》系列影片,从1964年开始,每七年拍摄一次,记录了14个英国孩子的成长与蜕变。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人生能有多少个七年,匆匆而逝的岁月,逝去的是往日天真的童颜,留下的是自己或精彩或迷惘、独一无二的一生。

    然而,阶层固化的天花板似乎将片中的孩子分割为两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里,各自品尝着人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阴晴风雨。

    很多家境普通的孩子感受着命运的无常,似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暗暗地推着他们。即使他们仍然乐观,但面临的生活压力却让他们悄然落泪。比如来自伦敦东区劳工阶层的Jackie和Sue都遭遇离婚,作为单亲妈妈独自抚养孩子,默默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在伦敦儿童之家待过的Symon和Paul一直是干着体力活或者简单修理活的工人,生活十分拮据。Symon在27岁就有了5个孩子,经济负担更重。不过他们俩都遇到了自己挚爱的另一半,即使经济不够宽裕,心灵却一直能得到慰藉。回顾年过半百的时光,谈及如今的潦倒,他们有的觉得是因为当初读书不够用功,有的觉得是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有的觉得是没有时刻督促自己前进,却没有人提及是社会阶层的流动早已不再那么容易。

    而出身精英阶层的孩子,如John、Andrew从小就周游列国、关心时政,之后也是一路名校,Oxbridge毕业之后从事律师或者传媒工作,婚姻也较为美满,有两三个孩子,孩子也较为出色。工作之余有自己的业余爱好,非常享受偶尔的闲暇时光。并且,他们往往关心政府的政策、环保问题、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公益事业,充满着以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己任的使命感。

    唯一一个非常励志的逆袭的学霸是来自苏格兰乡村的Nick,他读初中时便发现了自己对理化的浓厚兴趣,高中就读约克郡的寄宿学校,牛津大学毕业之后,去美国继续深造,成为了电机学的教授。“立志须趁早”,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果然事半功倍。

    父母的陪伴缺失会让孩子的性格发生改变,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片中唯一一个来自精英阶层家庭的女孩Suzy因为父母的分手,变得叛逆,早早辍学。所幸的是遇见了拯救她的盖世英雄,让她的生活不再那样颓靡,从那之后,她享受着幸福家庭生活带来的安宁感。

    富有的家庭往往能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良好的经济基础让他们能负担私立学校的高额学费,而且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也让孩子从小就有成为知识分子的理想。John觉得能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的确,片中那些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孩子之后的事业发展都较为顺利。正是因为自己体会到良好教育带来的优势,他们对下一代的培养也非常用心。曾经,”富不过三代“,当年受皇恩荫庇钟鸣鼎食的曹家,在第四代曹雪芹时黯然落幕,留下了由盛转衰的无限凄凉。而片中的精英阶层似乎有着代代相传的勤奋品质,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而这些都意味着,想要跻身精英阶层将要付出更多努力。

    没有刻意虚构的跌宕起伏,没有事先编撰的曲折婉转。只有7岁异想天开的天真无邪、14岁谈及异性的羞涩回避、21岁畅想人生的意气风发、35岁思念父母的眼圈微潮、42岁遭遇挫折的勇敢面对、49岁年近半百的豁然开朗、56岁淡泊名利的全身而退。

    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即使只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片段,俨然拼凑成了大致完整的人生旅途。


    以下为片中的主要人物介绍:

     2 ) 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不可否认在所有人之中,我最羡慕的是尼克,即便这个戏谑自称是边缘性自闭患者的科学家也不全然幸福,但是他在尝试一些明知失败也要继续的热爱,透过导演精心设计的问题,不难获知当事人的窘迫和无措,郑重其事下对于伴侣家人感受的意外收获,评价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严重侵扰这样的字眼也是不愿意听到的,除了安静观看倾听之外我们确实应该反省一下,但是如若能跳出这个影片自在生活,不失为一份郑重其事的记录,反观我们是否能面对自己的生活,包括痛苦遗憾不堪生病失败这些不美好的镜头,确实很难做到,似乎真实的自己是尼尔的混乱思想,苏珊的小动作反抗,林恩的拒人之外,杰基的一击就怒,保罗的不会表达,赛蒙的保守行事以致存在感低…我们希望看到托尼的平凡奋斗,看到布鲁斯的善良如斯,看到苏的清醒自知,希望看到每一个人大声说很幸福,阶级性格环境固然有,但是确确实实看到人的主观因素很重要,尤其是我们自己也不明所以的向善变好的能力,知道这一点,也更容易接纳当下的生活,化解自己的情绪,是经验让我们变得更好,也是影片让我们知道幸福就在光影的记录之间,只希望导演爷爷的激将法和介入生活最终能被主人公们原谅理解,真的改变了许多人,见证了社会意识的变化,也释怀了虽然确实七岁看老,但是反而更能接受自己,在横向纵向的对比中不再焦虑,忠于平凡而心有所属的自我,活在当下。正如尼尔所说,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都承受起了无尽个七年,不是吗?

     3 ) 记得当年草上飞

    如果让我选一部印象最深刻的纪录片,我会说《49 Up》。如果问我为什么,我会说因为它充分说明了现实比任何虚构作品都要更残酷。

    确切地说,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系列纪录片。1964年,英国导演Michael Apted开始追拍14个人。这14个人中,有号称自己平时只读《金融时报》的Andrew,有说她根本不想认识任何有色人种的Suzy,有想研究月亮是怎么回事的Nick,有说“女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她们总是心不在焉”的John……那一年,他们只有7岁。

    此后,每隔7年,Apted就重访一次这批人,跟踪他们的少年、青年、中年,到2005年第七次跟拍时,他们都已经49岁。下一次追拍节目将在2012年播出,届时他们将56岁。

    Apted最早决定拍这个纪录片时,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凝固化的阶级: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40多年拍下来,这一点的确大致得到确证:象Andrew、John这样的富人孩子基本上一直没有偏离精英“传送带”,从富人区中小学到牛津剑桥,再进入律师媒体之类精英行业;而象Simon、Jacky这样的底层孩子,从来没有、似乎也没有争取去突破头上的玻璃天花板,一路按部就班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底层命运。当然也有例外,Nick出生贫苦,但后来成了名校教授,可见命运的手掌里也有漏网之鱼。

    但这个纪录片看下来,给人最大的冲击完全不是其政治内涵,而是——请允许我使用这个几乎成了陈词滥调的用语——生命的荒诞。片中的每一个人年少时,无论贫富,都意气风发充满幻想,都相信未来是圣诞老人藏在圣诞树下的那个礼物,会在打开的一刹那令人尖叫欢呼。

    但是,圣诞老人始终没有出现。慢慢地,片中的男人开始挨个秃头,女人开始比赛发胖,关键是,他们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了憧憬和幻想。梦想的浓雾散尽之后,裸露出来的是苍莽时间里有去无回的人。

    有趣的是,这种微渺感在片中并不因阶层而异。精英阶层固然生活更舒适,但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也更高,所以他们和梦想的相对距离,和底层与梦想的相对距离其实是一样的。Nick到35岁时沦为无家可归的人,在苏格兰荒凉的高原上游荡,镜头前的他明显表现出精神病症状,难以自控地晃动身体,低着头说:关键不是我喜欢干什么,而是我可能干什么。而精英出生的John,大约是这批人里最早慧的。早在14岁时就下定决心要从政,“取消工人罢工权,改用司法裁决”,当另一个孩子问他“那岂不是侵犯了工人的集会自由”时,他咄咄逼人地反驳:“你会把一个抢劫犯关进监狱称为侵犯了他的抢劫权吗?”后来他做了律师,但是始终没能如愿以偿地“进入议会”。40多岁时,他表情温和、脑袋半秃,微笑着说:我现在很喜欢园艺,要是以前你告诉我我会变得热衷花草,我肯定会觉得那是个笑话。

    无家可归的Nick,和爱上园艺的John,一样让人心酸呢。

    以前我写过一个网络小说《烟花》,讲的是一个“反高潮”的故事:从故事一开始女主人公就貌似会和某男配角发生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情,但是直到故事结束什么都没有发生。《49 Up》则是一个反高潮的纪录片,并以其反高潮的故事走向暴露着生活的本质。从1964年开始,观众就开始等待那些可爱的孩子会演绎精彩人生,等了40多年,终于等到14个天使慢慢变成了14个nobody。 阿甘的妈妈说:人生就象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颗尝到的是什么滋味。阿甘的妈妈其实也可以说:人生就像一盒口香糖,嚼着嚼着都一样没有了味道。

            这样说又似乎不公平。放弃了政治抱负转而热衷园艺的John,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柔和;无家可归的Nick在42岁之后竟然成功跻身地方政治,变得更积极。 这样的人性成长也可说是收获?事实上到影片最后,这14个人绝大多数都变得比年轻时更可爱,在时光的雕刻下,凿去狂妄,磨出温润。说到底,谁都终将被扔回时间的海底,在那里与其它鱼虾贝壳一同聆听无边寂静,而在这之前,我们能指望的,大约只是心灵成长,祈祷生的优雅可以抚慰它的渺小。

     4 ) 碎碎念一下14位被观察者

    1,中年危机中的奋斗者

    Tony

    上一集因为偷腥出轨被当场抓获,出现家庭危机的Tony,妻子并没能离开他,这一集他们卖掉了伦敦的第二套房,在西班牙买了一套度假房。

    他和妻子依然在镜头前展现了一个积极勤奋的working class family形象,人生前头永远有目标:赛马、出租车、演戏、高尔夫、西班牙。

    这些目标,这些Tony心中的富人生活和梦想,不是说有多不同凡响,结局也没有多成功,但它们引导着他脚踏实地地生活在世界上。

    PS:Tony总让我想到塔勒布书里那个充满着草根智慧的胖子,巧合的是胖子托尼的名字也是Tony。

    另外这一集终于听到了Tony的负能量了,他在抱怨阶层固化,他们在努力工作,但上头有太多在吸他们working class血的精英。

    Nick

    阶层跳跃模范生渐渐也摸到了人生的天花板。

    事业上向节目组投降说,自己本来的理想是职业上成为比节目中更有名的科学家,但现在看来是不太可能了。他做了这么多年的核聚变项目,因为有一个节点的技术上始终无法获得突破,基本被判死刑了。

    情感上也同时遭遇滑铁卢,与第一任妻子离婚,不过又遇到了年轻漂亮的二任。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理工高知精英的人生吧。(作为同样学物理的,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前几天刚听说有一个同学从意大利回北大做博导了,为他们鼓掌加油👏。)

    Andrew和John

    这俩中上层孩子,都按着儿时的人生规划轨迹,走在中产法律人士的路上,没有太多波澜。

    John时隔十四年再次回归拍摄,虽然和Tony、Nick有着阶层和职业的差异,不变的是这个年龄事业上的挫败感,能达到的职业顶点已经很清晰了。John说自己依然像二十年前待在皇家律师圈子里,年轻时迈向政坛的梦想现在来看就只是个梦和想,现在的年龄是回归田园园艺和钢琴的时候了。

    同样摸到事业上限的Andrew退出自己作为合伙人的律所,重新加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赛道。

    Charles

    大概会永远消失在这个纪录片系列了,不过这回我知道了他不再参与这个纪录片的内幕原因哈哈哈哈——

    那是因为,人生七年是ITV出的,而他工作的单位是BBC,作为直接竞争对手是不可能参与对方的节目制作的。

    真是蛮让人遗憾却很现实的一个原因。

    2,四位女性

    14人里只有四名女性,个人觉得导演选角并不平衡。

    如果归纳一下这四名女性到这一阶段的人生共同点的话,我想说她们似乎都从小就没什么理想和规划,不像积极勇敢充满草根智慧的Tony对于赛马、从小喜欢物理化学最后成为高校教授的Nick又或者从小到大都拿着剧本成长的私校三剑客。

    这一点其实蛮让人遗憾,她们就像在社会随波逐流的浪花一样,很难说自我能动性到底参与了多大程度的人生。我期待看到的一个角色是类似Nick的第一任妻子那样的,年轻时就有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然后看她们因为社会传统定位与家庭另一半兴许会有的一些冲突矛盾,然后看她们最后是如何解决和妥协的。

    Jacky

    十四年前谁也没想到,Jacky会在这一集成为比Neil处境还悲惨的角色。因为风湿关节炎几乎致残的她,靠政府伤残救济金,和前夫母亲的帮助生活、照顾孩子。

    导演问到她大儿子的不佳处境,是不是和她自己有点像时,Jacky直接在拍摄中爆发了,觉得导演这样直戳痛点实在太残忍。

    个人觉得Jacky应该早关注自己身体,减减肥的。中下层角色一个一个全都在比谁胖得更厉害,在一个基本不可能饿死的小康社会里,肥胖真是个穷人病——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能力去健身和看得更长远。

    Sue

    Sue是中下层三朵金花里活得最好的一个了,这一集已经在牛津的一个研究生教学项目里做领导干部!

    感情生活,再次订婚,未婚夫我觉得是片中仅次于John之外最帅的一个了!

    她能走到这一步,感觉要感谢父母的付出和支持,毕竟在她离婚的那些年里,完全靠父母帮她带娃,她才能继续安心工作。

    Lyn

    三朵金花的最后一朵,则正经历着事业危机,她所服务的慈善组织目前准备裁员,且并不在乎她这么多年的经验和贡献,这让她很受伤。

    幸好之前查出的身体问题一直没有爆发,家庭也稳定,有一个一直支持她的丈夫。

    Suzy

    要我说,Suzy结婚之后的生活太平静了,她的部分简直让人觉得无聊.......总之就是一个生活安稳的富家全职太太呗。

    这一集的亮点是,Suzy开始后悔自己年轻时书读少了,大概她感受到了全职太太生活的空虚吧,除了家庭,没有其他的人生赛道。在近50的年龄,幻想自己或许曾经可以有个不一样的人生.......

    3,与自我相搏的几位男性

    Bruce

    首先要来讲一讲我比较喜欢的Bruce,这一集终于揭晓了他的身世之谜,原来他小时候和Suzy、Paul一样,经历了父母离异。父亲没记错的话是个军人,远在非洲,为了给他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于是父母决定干脆把他送到寄宿学校托管。

    这就是他从小看起来就一脸忧郁的原因了吧。

    此前一直生活在东伦敦和孟加拉国这种穷苦地区,想做的事是帮助困苦中的其他人的Bruce,这一集老来得子之后,完全逆转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搬出了东伦敦,加入了一所有着千余年历史的老校。

    理由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此前是一个人,当然怎样都无所谓,但如今有了孩子,特别是这个年龄得来的孩子,肯定会当作宝贝,以孩子的成长作为此后生活的第一要务,所以搬出贫民区去到一个更加安全良好的地方,也就自然而然了。

    至于事业,Bruce坦承,此前觉得水滴石穿,总有一天能改变世界,如今来看,被改变的恐怕是他自己。

    可以说是又一个很悲凉的中年危机宣言了。

    Simon

    依然不知道他和第一任妻子的故事是怎么从“非她不娶“的美好爱情变成如今的仇人相见刚开始甚至连孩子都不让他看的。

    不过这一集有吐露心声,说原因是他俩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他太懒惰了,而妻子则很积极。

    其实看到这里,更加让我感受到,家庭不是一个孩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有一个好的家庭,却相当于有一条走向更坦荡道路的捷径。

    比较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最大的不同是富人家庭的孩子,从小便有父母给孩子指出一条平坦的人生道路。穷人孩子则没有什么人生规划完全靠自己去摸索着生活。

    当然并不是说父母的经验一定有效,或者说父母说的孩子就肯定会听。其实这和小时候背诵古诗一样,当时可以不理解,但所熟读和生根牢记的那些念叨,或许会有一天,在某一个情境下,立马让你明白它的道理。

    很多孩子当然会去尝试父母指出的相悖的道理,但当遇到挫折走不下去时,他会知道,有那么一条安全可选的道路,就在那里,人生无需惊慌和迷茫。

    糟糕家庭的孩子则不会有这些额外的经验加成,父母反而可能为他们做着一些不好的示范,让他们过早地看到生活可怕和空虚的一面。

    这种情况下,要再完整地看到生活不只有痛苦,还有阳光和快乐的那面,则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经历更多的挫折。

    Paul

    而Paul是悲惨家庭成长出来的幸运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碰到了自己的人生天使——那个不管他如何自我怀疑和厌弃,都始终陪在他身边的妻子。

    糟糕家庭和卑微性格的他,能有如今的幸福安稳的生活,真是很不容易。

    祝他接下来的几集人生依然安稳吧!

    Neil

    Neil在上一集抓到了自己的人生抓手——政治后,生活状态明显要好了很多。

    在不顺的时候,自暴自弃和缺乏机遇是一组恶性循环,越是自暴自弃便越难遇到机会,越没有机会又反过来让人倍加挫折。

    顺利的时候其实也一样,成功总能给成功者带来更多的正向激励和自信。

    人和人在开始时并没有那么大差距,但正是这些倍增放大的正向和逆向循环,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这也是善于自我激励者往往最后能活得比其他人好的原因吧。

    Peter

    结尾是从21岁后就退出拍摄的Peter,听说他接下来两集要回归拍摄了哈哈哈哈哈,有点期待看看这位被学校辞退的历史老师后来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

     5 ) 我想要悟出很多道理,然后过好我的人生

        (随笔式思考)
    观察别人的生活很难做到全面,即使这部纪录片记录了那么长时间、试图去分析总结出点什么,但就如片中的人物所说的,大家看到的只是一部分。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他人,也没必要把别人研究透了。我们能够通过观察别人,自己心里有点痕迹就已经要感谢他们了。


    纪录片拍摄至今,片中的人们已经56岁,片名也随之改为《56up》,56岁的他们已经逐步踏入老年阶段,开始有了些尘埃落定、总结人生的趋势了。每个人都有很多实用朴实的感悟,作为年轻人,十分愿意聆听这些老人的“总结陈词”,里面有他们的人生智慧。《后会无期》里苏米说:“从小听了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我的生活”,而我想去试一下,试着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脑袋,去悟出点道理,然后过好自己的人生。不论结局如何。


    片中全程跟踪下来的共13人,不论差异论共性,大家的生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内容:工作、婚姻、子女。根据每个人的处境,这三个方面每个人侧重不同。但大致规律还是相似的:


    1、工作——生存还是第一位

    即使是崇尚个人自由的西方,gap year的起源地,生存压力也是首位的,随着金融萧条的脚步,工作变得越来越难得时,他们脸上的表情和思考的内容与我们无异。

    片中人的工作五花八门,但也能明显区分出优劣(仅以报酬为准),律师、公务员、大学教授、汽车修理员、全职主妇、流浪汉等,他们的层级与受教育程度有关,从事律师、教授、教师等工作的人,大多上过大学,有专业知识。其中一位从事的律师工作的人在谈到子女教育时,就说想让孩子多学一些,因为“知识是夺不走的”,可以想象得出他的家庭成员在“教育投入—经济回报”上的良性循环。

    工作不仅在金钱上会给人保障以建立良好的物质基础,也能增加人的自我价值感。片中一位从课程安排工作起步、最终在大学的职能部门担任主管的女性,工作赠与她的荣誉感——“高中学历而竟能在大学工作”——自我价值感,使得她满意度很高,处处透露着热爱与活力。而另一位全职主妇则十分遗憾自己现在空闲了不用照看孩子了,却也因年龄大了工作无望而沮丧。

    我觉得,工作就是在处理我与自己的关系。通过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能够培养自信、能够证明自我价值,如果在工作上无法做到以上几点,那就要像片中人那样甘于现状,从别处去找;如果现在的工作能够有所发展,就要积极去学习、提高,去增加自己挣钱技能,去寻找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2、婚姻——归于平淡的幸福

    片中的心目中的金句女王苏西说“任何婚姻有起有落,不管是凭运气还是靠毅力,我们都度过了艰难时期”,而度过了艰难时期后,就是平淡却愈久弥香的婚姻。所以顺其自然,在情热时尽情浪漫,在婚姻实际生活中追求“平淡是福”,no zuo no die。

    3、子女——幸福大于痛苦的选择

    无论夫妻之间的婚姻生活如何,子女是另一回事儿。婚姻不幸福可以离婚,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却是很难彻底切断的。不论从父母处收到了怎样的伤害,在拥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他们有了更多的爱和更多的幸福。孩子让父母有了一个持续关爱他人的机会,不断地去爱他人,爱只会越来越多,幸福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孩子是上帝的礼物”这一点儿都没错。

    总的来说,就是工作努力上进追求更好,生活中踏实爱别人爱自己,然后就是享受甚至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

     6 ) 人生轨迹的启示

    电影里,那些小孩从7岁到49岁每隔7年的人生片段。他们已经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历程:学习,成家,工作。

    1.惊叹于有些孩子从7岁就对人生有个清晰的规划,知道自己将来甚至一生的轨迹,并为这个方向努力。人生竟如此的契合于规划。

    7,14,21,28,35,42,49

    7岁时童言无忌,天真却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
    14岁时中学,思考和警觉性提高。
    21岁时大学,为完成学习努力,为自己的事业奠定基石。
    28时结婚生子,照顾孩子,家庭生活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35岁很多人离婚,很多人父母去世。很多人这个时候结婚,这时候的婚姻虽然人顾虑更多,但是结局是圆满的。
    42岁时,很多人表示也曾有冲突,但两个人关系还是努力的维持下去。孩子逐渐长大,更多担忧孩子的发展。
    49岁时,很多人表示其实他们现在活得开心。

    给我的启示:
    1. 人生不管出身如何,个人对自己人生的清晰的目标至关重要。家庭出身好的人,往往很早就领悟到自己人生的使命。
    2. 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多数决定过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贫穷的可能性越远。
    3.有目标,按部就班,生活不会差到哪里去。
    4.等到自己心智成熟时再结婚,婚姻的稳定性要高很多。
    5.一个人要有一个贯穿一生的职业,否则只能换零工做苦力一辈子,这是很不幸的。这不仅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婚姻和下一代。事业需要有恒久性。事业和职业才是决定一个人一生阶层的关键,因为学业是为了给事业打基础,而事业很大程度上影响婚姻。

     7 ) “七岁看老”……不忍再看,不能不看。

        看这部纪录片,就象参加七年一届的同学会,看看大家不可逆转的成长经历。谁通过钻研成为大学老师,谁通过努力成为中产阶级,谁在破旧的社区里生养儿女,谁在慈善中寻找生活的意义,谁在自我否定中不断流浪……从孩子到少年,从少年到婚姻,从婚姻到孩子,又从孩子到孙辈……人生的轮回就这样真实地放在面前,当时的14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曾在游乐场里如此无忧无虑地疯玩着的,现在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努力生活,安心老去——而这些,又都放在英国社会高离婚率、高流动性的大背景下一一呈现,并且隐隐带着每个人生命中的缺憾和挣扎的痕迹。看着这片,仿佛眼睁睁看着时光流逝,心头无法不生隐隐发痛的悲悯之情,却又无法不继续把它看下去。
      
      Up Series诞生于1964年,之后每七年拍摄一次,选取了14位主人公,49 Up是迄今为止系列纪录片的综合。导演Michael Apted自己出生于1941年,当这部纪录片在64年首拍时,他还只是个助手,而后来则成为核心导演。七年、又七年,一部部拍下来,他自己也在电影电视圈中不断积累着丰富的经验。作为英国左翼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他从英国到美国,从电视到电影,不断探索表达着自己对政治、对伦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他不但成为知名导演(曾导《007:黑日危机》the world is not enough),而且在03年被选为美国导演工会的主席。就在这一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导演也发现自己从开拍时试图映照英国阶级社会状况的政治动机,演变成一个命运的沉思者(一个“存在主义者”)。而激发这部影片灵感的耶稣会格言"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和中国格言中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又是多么惊人的相似!
      
      我看这部片子,正值自己经历了死亡和新生两个阶段,又重新开始努力攻读电影史的过程中。坐在第三世界转型中国的书斋里,怀着佛教情怀看这部片子,我看到政治,看到思想,看到因果,看到情感和自己,看到人的命运。电视选材所限,对人生无常表现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可是片子中每个人最真实的表露,和片子本身优秀的剪辑和构思,足够让我落泪好几次了。或许别的观众会有别的想法,但是我的冲动就是:把它推荐给我所有认识的人看。这部片子对于我,真的十分震撼。三年以前,我曾经想过作一个项目就是为那些临终的人们拍摄纪录片,采访他们所有的思想和感情经历,为他们编排一次完美的蒙太奇,但是三年过去了,这个梦想还没有实现。也许有一天,当我觉得自己实力足够的时候,我会来试一试。

     

    (附注:据报道,受本片影响,一位名叫Sue Williams的女导演正在拍摄试图反映中国人生变化的纪录片Making It。该项目将于2020年结束。据说2008年奥运会之前该片已经播出一部分。不知能否看到,是什么角度。这一类跨越漫长时空的纪录片现在有个名称,叫“经度纪录片”longitudinal documentaries,也许真的如某些媒体所说,这种拍摄是对电影形式一种最高尚的运用。)

     短评

    还真的是知天命了,经历了好多事,许是真的看透了,也不较劲了,或者说再较劲再不满也得不到什么了(杰琦),梦想什么的,也都戒了。想想到了这个年纪,太顽强也太无力。9

    3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活得有意义与否,个体成长的速率快慢太重要了,从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性看,甚至超过金钱和阶级。一个人要追求什么,一个跨世纪的连载纪录片要表达什么,导演没有明说,只是渐渐拉开了主人公重聚联欢的大幕,一切趋于明朗。

    5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49继续没啥变化,唯一的波澜可能就是东区小胖姑娘跟导演翻脸了…21岁就翻过,只是那集没放正片里…本来做这种电影就是件rude的事,看来导演比想象中更rude,当然刺激(激发?)被采访者可能是职业需要所以我一直对记者之类的职业有抗拒感…于是角色激动的自我辩护也并不一定是他们平时的人生态度…

    8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在受访者里,只有出身TOP1的John利用了这个纪录片作为政治宣传。大部分人都认为拍摄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包括来自Upper class的Suzy。看他们年轻的时候被问到某些尖锐的问题,会觉得无足轻重甚至挺搞笑。可是人至中年遇到扎心的提问,身为旁观者都觉得难受,就像他们说的,每过七年就要审视自己的人生,看到自己做过哪些错误的决定,是挺残忍的。

    10分钟前
    • 枇杷精
    • 力荐

    bruce真的是个天使 从小就自带圣光一直没变过 john有两次都说到自己读到好学校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 到56岁才对镜头说出9岁时家道中落的事 他也真的很好诠释出了按照自己人生规划走一步步成功努力的人生是怎样子的

    12分钟前
    • Hauu
    • 推荐

    尼尔的话可以给这一系列关于人生的记录片作结,你必须自己选择如何生活:我在晒太阳时看到身边有只蝴蝶,翅膀很美,深红色,白色圈圈,它的生命很短暂,但它停在我身边,并没受到惊吓,好像很高兴地振动着翅膀,享受阳光里那美妙的一刻,生活无外乎是做自己,这世界生生不息,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13分钟前
    • 青山好景
    • 力荐

    他们都有孙子了,觉得之后也不会有啥大变化了。

    14分钟前
    • 雨宫萤
    • 力荐

    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17分钟前
    • kolin
    • 推荐

    跟俄罗斯版相比,俄罗斯版更多的是讲国家民族,而英国版基本上就是讲人生。几天时间,从7岁就到了49岁,我觉得自己比他们还难过。

    19分钟前
    • vivi
    • 力荐

    这集最有感触的是婚姻。35岁以后结婚或是二婚的,感情都比较稳定温馨,想是非到那个年龄,人才看清自己,心平气和。另外就是,婚姻绝对不是Happy Ending,它是对于情商和智商更大的考验。

    21分钟前
    • 玥然纸上
    • 力荐

    在49歲,很多人又開始逆襲,果然人生比戲劇更精彩。能夠看到這些變化真的太棒了。蘇珊有了二婚而且丈夫超帥,跟她太搭了,在倫敦大學行政部也當上了主管,為文學學士設計課程等,真是一份幸福的工作,沒有上大學卻能留在大學工作,這也就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才可能實現的事了吧。蘇珊一直有這樣的能力,當然,她漂亮又有智慧,是倫敦東區三女子最清醒的。Jacke怒懟編導那段其實講得挺有道理的,不過既然如此,可以像查爾斯那樣選擇不拍攝,而不是一邊享受著成名帶來的好處,一邊又拒絕私生活的暴露。相比之下,蘇西在這個問題上的說明更加令人信服,她同樣公開表達了不滿,但是也說了繼續拍攝的理由「每個人都因為某種原因而繼續」,Bruce是最淡定的,表示對他影響不大,這很符合他的氣質。Neil終於皈依了基督信仰,太感動了,他說,是信仰使他變得更好。

    26分钟前
    • 暗夜的星辰
    • 力荐

    1.13 49年,不足以懂人生,亦不足以知天命,但,他们都在顽强地做自己,任何时刻都可能改变一生。

    29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最后一个哥们最衰,小时候挺好的,长大了反而变得很神经质,即使如此在政府补助下也过得还不错。西方人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平淡、空虚,而不是什么狗屁阶级斗争。

    33分钟前
    • 笼之吻
    • 推荐

    不管生活富足还是清苦,至少很多人是依照儿时的想法在进行着。如果有一个中国版,应该能看到更多拍摄对象受外力影响放弃原本的路径和愿望吧。

    36分钟前
    • 浅显
    • 推荐

    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我,在谈到婚姻出现的问题时,Paul一直强调是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自信导致了婚姻的问题,在妻子讲话的时候也一直看着她。妻子回答,我不确定问题是什么,但我一直知道他爱我。这不就是爱情的模样么!

    37分钟前
    • 比伯
    • 推荐

    最真实的最惊人

    38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力荐

    Amazing!我太喜欢了,并且很受启发,强推!

    39分钟前
    • 鱼也不明白
    • 力荐

    没看到太多意料之外的感触。人生繁琐,本就已知。意外的是看到爱情在某些人生命中仍扮演的颇为重要的角色。

    40分钟前
    • 闻人林
    • 还行

    有意思的是看到片末,受访者在公园玩的游戏与成人后从事的工种没有多大差异。潘光旦的血统论得到80%的验证。

    41分钟前
    • 熊猫小肉球
    • 力荐

    这一集的最大惊喜是“三个女孩”中的Sue,她在伦敦大学从事行政工作,中年焕发光彩,并有一位非常贴心的伴侣,略感以为的是Nick,他经历了离婚与再婚,不过,他的第二任妻子真心漂亮,气质亦佳。普通人中的Paul,在澳洲生活得不错,家庭和谐程度可能是所有人中最高的。Tony买了度假别墅,特别会享受。

    44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